《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1)
- 格式:ppt
- 大小:441.50 KB
- 文档页数:24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稳定性、流动性等。
3. 空气的作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污染源、危害、防治措施等。
5. 实践操作:如何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作用,空气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的监测与改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空气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空气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4.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质量监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2. 复习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课堂讲解。
3. 分析空气质量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4. 探讨空气质量的防治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分享监测结果。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和体会,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组成、性质、作用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空气的组成、性质、作用等图片和视频。
2. 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如PM2.5传感器、空气净化器等。
3.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空气污染的科普文章、研究报告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复习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2. 第二课时:分析空气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空气的成分》复习教学案【复习目标】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自学整理、形成知识网络】1、请你说出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并简述这些主要成分的性质及其用途。
2、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如何防止空气的污染?【典例分析、归纳方法思路】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里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氧气B、空气是一种化合物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主要污染物2、围绕“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讨论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剩余的主要是什么气体?实验说明该气体具有哪些性质?(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4)打开止水夹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要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5)通过这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6)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如用木炭应如何改进?(7) 该实验的设计原理是什么?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实例应用、培养解题能力】1、某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常温下的空气和白磷,已知当温度达到40℃时白磷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 5 cm 处。
( 1 )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 _________ __ 。
( 2 )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为:①白磷(足量)_____________ ;②活塞向(填左、右)_ ___ 移动。
( 3 )实验结束,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约 _______cm 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中考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含解析)一、单选题A.AB.BC.CD.D2.现在我国的某些都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要紧缘故是防止()①空气污染②噪声污染③发生火灾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3.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属纯洁物的是:()A.合成纤维油脂B.天然气水银C.冰水干冰 D.医用酒精碘盐4.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严峻危害人们健康.下列措施对防止雾霾天气无效的是()A.建筑工地定期洒水B.开私家车内下班C.减少矿物燃料燃烧 D.禁止燃烧秸秆5.“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措施中符合该主题的是()A.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 B.多用煤发电少用风力发电C.把还未用完的作业本烧掉D.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6.右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运算),其中“c”代表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洁物的是()A.天然气B.自来水C.金刚石D.空气8.如图是某同学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C.燃烧的红磷熄灭后,赶忙打开止水夹D.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并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9.“绿色化学”要求从全然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B.实验室将废液直截了当倒入下水道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排除其污染 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10.关于SO2、CO2、MnO2 三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都含有氧分子 B.差不多上化合物 C.差不多上氧化物 D.都含有氧元素11.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纯洁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D.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1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氧化物的是()A.生铁、硬水 B.氮气、蒸馏水 C.氧气、石油 D.碳酸、空气1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A.二氧化碳B.氮气C.稀有气体D.氧气14.富氧炼钢用的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一般空气,富氧空气中氧气与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能是()A.1:3B.1:4C.1:5D.21:7915.南京市已公布PM2.5检测数据。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讲学)课标定位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5.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会对现象进行观、记录,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空气成分的发现知识在线1、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其特里均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并没有真正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他最早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3、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有的资料翻译成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发现了在空气中存在着氩气。
几年后,拉姆赛等人又陆续发现了氦气、氖气、氙气等其他稀有气体。
知识拓展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通过实验他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组成的、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二百多年前,第一个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舍勒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普利斯特里【答案】B【解析】二百多年前,科学家拉瓦锡用加热金属汞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本题选B。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在线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2)(1 课时)【复习的目的要求】1、回忆、巩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2、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3、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学会对氧气性质实验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的方法。
进一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4、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二、重点、难点1、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3、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难点突破:在充分交代实验所采用的药品、装置及理由、原理的基础上做好对比实验(每一个实验测量一个变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抓住关键词理解训练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如"燃烧""能燃烧",前者是动词,描述一种变化过程--化学变化,后者是动词前加了助动词"能"或"可以"或"会"则描述一种属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交叉关系的集合图对应举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设置与催化剂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台阶若干个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概念的内涵,消除问题正确理解什么是催化剂。
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
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事物的能力、(如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活动中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复习回顾。
2.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对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复习回顾。
教学难点:体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环节一:课程引入环节二:体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感受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性。
体会物质的分类思想。
了解混合物的研究思路。
从化学的概念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体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回顾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划分依据,给出混合物的研究思路。
1环节三:应用复习测定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实验,总结空气的组成。
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提炼出研究纯净物的思路和方法。
完善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回忆测定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实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了解空气的组成。
回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的同时,体会研究纯净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做题巩固有关氧气制备的重点知识。
回忆氮气的有关性质和用途。
思考二氧化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了解研究纯净物的多个角度,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给出任务,利用上述的研究思路,提出二氧化碳的研究思路。
习题检测有关氧气制备的相关重点知识。
回顾氮气的相关知识。
环节四:习题训练习题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安排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完成习题,落实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课下完成作业。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1)教学设计请学生说出答案,测评其他同学,对易错题集中讲解。
【知识升华】(1)整套装置可以出现哪些改进呢?(2)创意试题PPT演示。
注意:空气成分指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例(3)、按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数)。
①、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原因是;②、检查整个装置的后,将c处的止水夹夹紧;③、点燃红磷后,迅速插入左边的广口瓶中并把瓶塞塞紧。
原因是;④、观察红磷燃烧时最明显的现象是;⑤、待燃烧停止,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将c处的止水夹打开。
观察到的现象是;(注意)本实验成败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点:(1)置气密性要好、(2)可燃物燃烧后不能有气体生成(3)可燃物要稍过量(4)操作要迅速(5)反应后气体要冷却学生展示畅所欲言奇思诱想,讲练结合。
通过图片,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体现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形象直观的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于生活的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各成分有哪些特殊的用途呢?请同学们完成卷上的练习。
1、氮气(N2)①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色,()气的()体。
②它()溶于水,故可用()法收集。
用途:(1)(2)等。
2、氧气(O2)①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颜色,()气味的()体。
②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故可用()法收集。
③它()溶于水,故可用()法收集。
用途:(1)(2)(3)等。
3、稀有气体包括:物质分类属于:。
用途:(1)(2)等。
4、二氧化碳(CO2)①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颜色,()气味的()体。
②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故可用()法收集。
③它()溶于水,故不可用()法收集。
用途:(1)(2)(3)等。
实际结合起来。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生展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