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12 游褒禅山记 2 八中郝晶晶《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巩义八中张晓玉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习梳理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导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赏析课文3.归纳总结“盖”“所以”“以”“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4.背诵课文。
【导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其“的用法及意义3.背诵课文【导学方法】学生反复读,教师点拨【导学过程】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大意与思路(写出各段段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小结: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二用心读课文,探究质疑探究课文第一段1 指出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尝试背诵】第二段3 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本段在全文有些作用?【全班朗读、背诵】第三段4 ①本段着重写什么?②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③王安石认为要“赏”“非常之观”要自备哪些条件?【尝试背诵】第四段5在本段中作者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引发出来的?【背诵】综合探究6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7 本文的一二段与三四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虚词梳理不出,火且尽。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盖:1盖音谬也2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2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3盖其又深以: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由山以上五六里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4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5夫夷以近/险以远其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其孰能讥之乎?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既其出10、视其左右11、谬其传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归纳其的用法:【课堂小结】【作业布置】1、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褒禅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王安石专题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重点段落。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学习重点:字词的积累学习难点:4检查预习情况:⑴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⑵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⑶找出文中的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4、疑难句释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引读—启发—顿悟的阅读方式理解、分析文章。
【教学用具】采用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程】第二课时一、集体诵读全文,检查第3、4段的背诵情况。
二、鉴赏文本(一)品读第1、2段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 2、引导学生讨论问题:(1)概括第2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
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2、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咏石榴花》1课题:游褒禅山记学 习 内 容笔 记【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辨析词类活用现象,把握古今异义,区别特殊句式。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领会这两者对我们的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难点】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一课时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王安石:字介甫,宋朝临川人,封“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2、政治方面: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3、文学方面: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主张“文章合用世”,“务为有补于世”。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褒.禅山( ) 庐.冢( ) 窈.然( ) 咎.其欲出者( ) 无物以相.之( ) 何可胜.道也哉( ) 三、整理本文虚词的一词多义 “其”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独其为文犹可识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其孰能讥之乎?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由山以上五六里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也”1、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4、何可胜道也哉 四、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于是予有叹焉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总结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1、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4、则其至又加少矣5、火尚足以明也6、常在于险远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六、整理本文存在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省略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科目: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第 20 周日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3、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学习难点】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问题一: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自己对实践出真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解读文本第一段问题二: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1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三:对“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和“华”“花”音谬,作者的感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读文本第二段问题四: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二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五:对游洞的人数和情景,作者有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读文本第三段问题六:由第三段看,作者认为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七:讨论:结合我们的学习实际,谈谈志、力和外在辅助条件对我们学习的影响。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一一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___宋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
晚号,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 ”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__ 》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 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
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 庐_________ 窈____________ 怠 ___________ 圭 __________ 父 __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 ,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 __________ ,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习梳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
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
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
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仰慕孔孟,立志高远。
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寻险远之处的奇伟瑰怪吗?当然,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
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
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这个愿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
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
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
从政治改革的角度讲,这个“力”是德、才、学、识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
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
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么?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
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时是就开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
初试改革,他信心十足。
然而改革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阻挠。
改革如果没有最高权利──皇帝的·评论·赏析语文人生·支持是绝对不行的。
特别是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怀疑者、攻击者纷纷而至的时候,关键就看皇帝的态度了。
王安石对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
当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后,并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或者说,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变法改革。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虚词和实词2.找出作者游山得出的心得,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一、朗读第三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1、于是予有叹2、往往有得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4、夷以近…险以远5、古人之观于天地6、非常之观7、常在于险远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至于幽暗昏惑10、于人为可讥11、其孰能讥之乎(二)判断特殊句式,并释不随以止也此余之所得也(三)积累古今异义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于是余有叹焉(四)文段分析思考: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二、朗读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思考题:1、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结论:2、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三、速读第五段,思考:同游的是那些人?叫什么名字?四、合作探讨,归纳本文主题,展示精彩表述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启示?五、课堂小结:1、说说文章是怎么安排的,理清背诵脉络。
2、填空本文把___游山___和__治学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游山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尽吾志______”和“_____深思慎取___ ”的道理。
【当堂练习】1、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 其孰能讥之乎(7) 此余之所得也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4、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高一教案《游褒禅山记》A.课时安排:三教时。
B.教学目的: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1.背诵全文;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
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
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
因此,教师应当将示X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 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21岁时中进士。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也称王文公。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写作背景: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王安石专题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重点段落。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学习重点:字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4
检查预习情况:
⑴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
⑵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⑶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
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4、疑难句释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
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
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
“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
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
“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
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
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5.语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名词用作动词
⑵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
名词用作动词
⑷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
形容词用作名词
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B.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4.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6.读准句读: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