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 格式:docx
- 大小:35.29 KB
- 文档页数:10
专题一单元测试1、孟子认为,没有“恒产”的人就没有“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等犯了罪,再施加刑法去处置他,这是对人民的坑害,“仁人在位”哪能这样治理国家呢?这体现了孟子()A.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B.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C.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D.礼法并施的治国方略2、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由此可见,二者的主张均()A.代表人民的利益B.体现了仁政思想C.抑制了土地兼并D.得到统治者认同3、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4、战国时期,韩非在主张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
这一主张反映了()A.百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融合B.新兴地主阶级积极有为的哲学观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逐渐形成D.法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主张5、魏氏春秋日:“魏文帝驾崩以后,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
魏明帝曹睿因天气酷热没有为曹丕送葬的行为受到后代史学家的讥讽。
”这表明()A.史家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酷暑天气影响曹睿的孝德品行C.魏晋时期的正统思想遭到削弱D.儒家伦理影响史学家价值判断6、董仲舒推崇《春秋》,认为一切从尊贵者开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以正四方”。
朱熹首推《大学》,认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一变化反映出()A.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B.庶民社会注重个人自身修养C.儒家从天子之学转为庶人之学D.君主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A.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D.主张用封建纲常维护社会秩序8、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
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 D.循序渐进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继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西汉前期,董仲舒建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包括( )①兴办太学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9.“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历史人民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其中“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是指()。
A.儒家思想的产生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一2.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下图《孔子讲学图》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B.孔子讲学注意因材施教C.孔子讲学主张“有教无类”D.孔子教育学生“学而时习之”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4.“中国法家将‘法’视为治国的良方,‘法’便具有特殊的价值与特性;明分止争的标准,齐众使民的标准,成文客观的标准,因时制宜的标准。
”这说明法家思想()。
A.可以制止各国之间的战争B.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C.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D.在战国时期深入人心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6.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7.太学的建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键因素是()。
A.太学是官办学校B.太学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C.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D.一般地主子弟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8.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时说:“汉武帝在推行儒术的时候,通过垄断教育,进而控制仕途,树立儒学的主导地位。
”汉武帝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创设太学C.建立地方教育系统D.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9.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查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主张以德治国,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①正确;法家学说开启了“重农抑商”的先河,②错误;道家学说中关于世界的本原及辩证法思想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③正确;法家思想倡导变革,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④正确。
故选C项。
答案 C2、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
”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解析:材料中所提的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春秋时孔子思想,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董仲舒的主张,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明代王守仁的主张,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为明清三大家的经济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A3、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养士之风极为盛行”都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A、B、C项错误。
答案:D。
4、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生死离别,敏感的文人士大夫在战乱中感受人生的短促, 命运的无常。
他们发现了自然,使自然成了他们的移情对象,以自然形容人性之美。
自然山 水成为感情化的自然,自然成为文人寄托感情的对象。
这反映了当时( )A. 社会现实促使文化结构重建B. 文人安贫乐道的情怀C. 文人士大夫自我意识的觉醒D. 儒学人性观深入人心2、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 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3、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B.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C.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D. 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4、 雅斯贝尔斯认为, 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 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 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 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 )A.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B. 社会转型全面完成C. 文化走向基本成型D. 儒学兴起成为大宗5、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 吸收的形势。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孔子吸收墨家思想开创了儒家学派B. 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C.荀子吸收各家思想提出“兼相爱、交相利”D.老子在批判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齐物论”6、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 砖'的差使的。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选择题(17道试题)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 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中蕴含着民本成分4.《墨子·非攻下》有“至乎夏王桀,天有祜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化”之论;《国语·周语上》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之说。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气候变迁决定王朝兴衰B.灾异影响政治生活C.天人感应观念渗入儒学D.礼乐文化根深蒂固5.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6.董仲舒再三强调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借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循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7.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称为“五经”。
必修三专题一1、实现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下列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主张,体现对平等的追求的是①老子②墨子③韩非子④斯多亚学派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治国需要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3、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明其法禁,必其赏罚”的思想流派是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 孟子B. 韩非子C. 荀子D. 墨子5、“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A. 法家、儒家、道家B. 儒家、墨家、道家D. 儒家、法家、墨家C. 儒家、道家、法家6、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异彩纷呈。
其中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的学派是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7、据《齐民要术》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这种思想最有可能源于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8、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9、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说不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也不关注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而把注意力全部投在了国家管理之上。
这一学派的治国理念是A.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B.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D.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 C. 专制集权、严刑峻法10、先秦时期某学派赞美一个明知有水车但仍从井里背水的农民,因为这个农民懂得奇巧之物会使人产生邪念。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汉初,黄老学派认为:君、臣、民都是集体构造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只有“主执度,臣循理”,君臣互不相扰,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安定。
这反映出黄老思想A.蕴含着纲常伦理主张B. 继承了贵贱有序思想C. 致力于平衡阶层利益D. 适应了汉初集权需要2、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道:“三代(夏、商、西周)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
《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A.整合思想B.学术下移C.唯才是用D.加强集权3、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淳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
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
董仲舒在此强调A.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B.为君之道要“存天理,灭人欲”C.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重农抑商政策可以适度宽松4、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京剧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
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
由此可知,京剧A.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宣扬B.是宋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D.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5、唐代的皇帝因为李姓而追认老子为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考查《老子》《庄子》《列子》等,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者称为道学举士。
唐代设置道举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适应政权统治的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6、顾炎武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
面临以什么取代心学的抉择时,顾炎武选取了经学,他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的主张。
这反映出顾炎武A.目的在于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致力倡导经世致用思想C.其主张导致理学日益走向僵化D.猛烈抨击传统儒家思想7、1790年,为祝贺乾隆皇帝八旬寿辰,地方官员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人京,此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专题一单元测试1、诸子百家关于“如何治国”的思考大致情况是: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正名乎”,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韩非子主张“掌握权威,统驭民众”。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 各家观点不同,相互诘难B. 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C. 各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D. 儒家较重视礼乐教化2、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三者都A.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 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D. 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3、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法,丙——道B. 甲——儒,乙——道,丙——墨C. 甲——墨,乙——法,丙——道D. 甲——道,乙——墨,丙——儒4、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 儒、道、法、墨B. 道、儒、法、墨C. 儒、法、道、墨D. 道、法、儒、墨5、针对“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有思想家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此观点表明该思想家A. 轻视其竞争对手的信条B. 主张结束学术混乱的局面C. 倡导各家思想取长补短D. 追求知书达礼的学习目标6、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A. 注重社会和谐B. 强调以民为本C. 主张以德治民D. 宣传克己复礼2、孔子的思想主张中重在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的是A. 仁者爱人B. 民贵君轻C. 有教无类D. 农本思想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B.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4、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清末民初,“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形成。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儒学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B. 家族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发展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义D. 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5、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
这一变化反映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7、“仁政”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的“天人感应”,但是依旧继承了仁政思想,具体的表现是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臣事君,子事父,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8、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有这样的情节:戚秦氏因冤屈被处斩,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雪。
专题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先后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游说各国君主,但途径洛邑时却未朝见周天子。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孔子对周礼的维护B.诸侯争霸的现实C.周天子势力的衰微D.地理空间的阻隔2.有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
”朱熹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隆起变为陆地。
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
由此可知A.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B.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C.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D.朱熹侧重于自然探究3.韩非子认为,作为君主,应具备虚静之德,才能以静制动,才能用众,才能公正执法。
同时他还主张“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由此可知,韩非子的主张A.适应了建立君主专制的需要B.代表了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C.传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D.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4.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5.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
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B.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C.儒法之争在汉代仍很严重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6.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一直处于“不著不察”之列,且少有人提及。
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强调制度与秩序B. 重农抑商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2、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 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 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C. 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3、董仲舒说:天是有意志的,君主是天的代表者。
当君主的行为出现一些异常,或者是违背了天的本意,天就会以一些异常的天象来表达惩戒。
如果是统治比较得当,则天也会显示一些祥瑞表示嘉奖,因此君主应当勤勉行政。
董仲舒的这一观点()A. 树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 突出了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C. 反映了儒学的教化功能D. 弘扬了儒学的封建神学理念4、汉初的儒学思想家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持点的新儒学体系,关于新儒学,以下理解准确的是()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治国理念,解决了汉初土地兼并的问题。
B. 新儒学为士统治提供治国理念,稳固了汉初郡国并行的政治局面。
C.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理想的意识形态,稳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新儒学封建统治找到了较理想的意识形态,稳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5、《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秦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
古代帝王封禅的理论基础是()A. 以农立国理念B. 君权神授思想C. 天人合一思想D. 三纲五常准则6、汉初陆贾认为:“恶政生于恶气,恶气生于灾异。
蝮虫之类随气而生,虹蜺之属因政而见。
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变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虫灾生于地”。
这一思想( )A. 推动了汉代儒学的发展B. 反映了当时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C. 说明政事受环境的影响D. 迎合了汉初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为适应汉武帝强化权威的需要,儒家公羊学派以《春秋》“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主张对谋反的淮南王进行诛杀,后又以“大复仇”思想为汉武帝出击奴提供理论依据。
但公羊学派坚决反对盐铁专营政策,甚至以天降异象为由,认为汉朝气数已尽,要求皇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
对此解读全面的是,汉代儒学()A.开始成为政治附庸B.政治诉求过于理想化C.积极干预现实政治D.宣扬“天人感应”学说2、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魏晋时期,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编修谱牒著作,“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
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A.封建等级观念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弱化宗族认同C.社会阶层流动加剧D.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近代学者指出:“黃宗羲所著《明夷待访录》内有《原君》《原臣》二篇,虽不及西方《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这反映了黄宗義()A. 工商皆本思想B. 民本思想C. 君臣平等思想D. 法制思想4、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A.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5、明清思想家提出了诸多观点,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
他们的思想说明这一时期()①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批判②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③儒学正统受到冲击④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提供思想武器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6、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7、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道:“三代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
《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A.整合思想B.学术下移C.唯才是用D.加强集权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4、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
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5、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6、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7、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
专题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梁启超说:“(顾)亭林一面指斥纯主观的王学不足为学问,——面指点出客观方面许多学问途径来。
于是学术界空气一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
"梁启超意在说明,顾炎武A.批判继承传统儒学B.倡导经世致用思想C.具有崇实致用学风D.开启一代学术先河2.从《后汉书》中所反映的豪族形象来看,豪族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乡里的道德榜样。
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时A.地方豪族势力强大B.政府注重豪族改造C.儒家伦理影响显著D.豪族经学化的普遍3.北魏时期,为北魏道武帝所敬重的沙门法果说:“太祖明教好佛道,正是当今的如来,沙门宜应尽礼。
”另一名僧人道安也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播颠覆传统观念B.佛教日益适应社会现实C.儒佛开始出现合流趋势D.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4.佛教传入中属后曾经一度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遭到了许多儒士的反对,但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
宋代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
这是因为()A.商品经济发展,儒上价值取向变化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放弃了原始教义C.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D.佛教没有与时供进,实现理论创新5.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A.“格物致知”B.“工、商皆民生之本”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6.有学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
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王安石)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元晦(朱熹)而遂。
”。
“元晦”创通的“经义”A.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B.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C.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D.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流行7.公元1175年6月,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与朱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 “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 )A.民主思想的出现B.天命观念的成熟C.人文精神的跃动D.王道学说的风行2.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这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3.下表中的思想主张均出自先秦典籍,其中所表达的共同思想是()A.尊祖敬宗B.人定胜天C.以德治国D.天人合一4.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
其一致性表现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统一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 )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7.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市民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8.“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9.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1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1.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2.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13.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14.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1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16.古代儒学家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禹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17.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同一时期的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18.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19.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20.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段言论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思想( )A.批判无道君主B.提倡君臣平等C.主张克己复礼D.批判君主制度2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2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6.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二、材料题27.阅读下列材料: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周代思想。
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周朝改变了商代以“天”为神的现念,使其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将“敬德”与“保民”相结合.体现了重视德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故选项:中国民主思想是近代才出现的,排除A项:商周时期天命观念尚未成熟,排除B项王道学说在当时并未形成,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南北朝时期”“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这时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但也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A、D都不合题意,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时间不符,因此B排除。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先秦诸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