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35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教学目标1.认识自己的新生活,感受到我们祖国的日益富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了解今昔生活的差异,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3.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获取资料,并对所取得资料进行分析。
4.感受改革创新带来的变化,树立创新意识和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学会收集、整理信息,能够运用一些信息做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祖辈、父辈以及自己三代人的衣食住行用等。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激趣引入。
1.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片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师: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作为一位中国公民,你有什么感受呢?3. 其实过去的中国与世界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改革开放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同学们知道是哪次会议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吗?4.揭示课题:12.富起来到强起来二、新知探究活动一:改革创新谋发展(一)改革创新1.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创新事物层出不穷,描绘出当代中国发展与进步的美好画卷。
那改革创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2.学生自由学习P86的活动园,说说自己的发现。
3.老师介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改革之路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
小岗村的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到了包产到户的这一条路上。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3)1.2 新中国成立75年概述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5)2.1 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7)2.2 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 (8)2.3 法律制度的重要变革 (10)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 (11)3.1 立法工作的加强和完善 (12)3.2 司法体制改革及法治保障 (14)3.3 法律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5)4. 法治与改革开放的深入结合 (16)4.1 法治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18)4.2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 (19)4.3 国际法治的交流与合作 (20)5.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化 (22)5.1 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 (23)5.2 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构建 (25)5.3 网络空间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挑战 (26)6. 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创新发展 (28)6.1 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成就 (30)6.2 法治现代化的新要求与新发展 (32)6.3 新时代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3)7.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34)7.1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法律的与时俱进 (36)7.2 法律实施的有效性与司法公正的保障 (38)7.3 法治文化的普及与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39)7.4 法治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贡献 (40)1. 内容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历经曲折探索与不断前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本报告概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基本经验。
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了法治建设的初步探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构建法律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向。
曲折探索: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法治建设经历了许多波折。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化。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乔晓阳《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9日07 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这一论断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的,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我国法治建设新纪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还通过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和检察院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
此后,党和国家为贯彻落实“五四宪法”做了大量工作。
但从1957年以后,特别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及经验总结作者:陈鹏珊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1期关键词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经验(一)法律体系日趋规范和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土地改革法、宪法、婚姻法等几部法律,而后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时期,法治建设受到极大影响,进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重要转折点,认识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离不开法制上的保障,逐步开始从人治向法制的转变。
而改革开放之后,法治建设逐步回归正轨,并快速发展,民法通则、专利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相继出台,婚姻法、保险法等法律的重新修订,一部部法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反映出在时代飞速向前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法律体系日趋规范和完善,适应和符合人民群众对立法越来越高的期盼。
(二)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和民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以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确立了依法执政的治国理政方式,极大地改变了过去靠人情关系、靠权力影响等来管理社会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就整体而言,我党在开展领导、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中,都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做到依法执政;另一方面,就个体而言,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也越来越强。
而且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在依法执政的基础之上,党的执政方式又朝着科学和民主的方向深入发展。
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我党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发挥自身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又很好地发扬民主精神,充分发动人大、政协等机构的作用,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进领导和决策等的科学化、民主化,既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和改革事业服务。
(三)政府依法行政兼顾严格和文明纵观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总体上是朝着规范、公正、严明、科学、文明、合理的趋势不断发展,但不乏一些时期一些部门领导人为了政绩而违反法律程序、随意决策、搞一言堂,也不乏为了人情、利益收受贿赂而“走后门”,更不乏行政单位工作人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存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可以溯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的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法治创建活动,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比较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比较重要的土地立法有1947年7月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等,这些法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使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获得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崭新历史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沿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继续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治宪政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宪政建设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通过建立和完善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法治宪政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
首先,在宪法领域,中国于2018年修改宪法,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
2019年通过宪法宣誓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宪法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加强了立法工作,积极推动法律的科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2015年通过了民法总则、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律,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
此外,中国加大了法律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了公民的法治意识,促进了社会的法治化。
二、法治思想理论的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仅注重实践,也注重理论积累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法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还强调全面深化依法治国,注重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典范。
法治思想的丰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在取得新的成就的同时,也推动了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培育法治精神和法治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
中国注重将法治教育融入教育体系,推动全民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法治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公众更加了解法治,树立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
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建国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1.制定和实施宪法:建国后,我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五部宪法,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2.实行县乡政府法定代表人大制度:在我国县乡政府的设置和运作中,实行法定代表人大制度,也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的政府机构。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的代表权利,为建设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3.发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原则:我国人大代表参与国家治理、监督政府机关工作,发扬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原则。
代表们通过政治协商、立法、监督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为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贡献。
4.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我国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建立独立的审判机构、完善司法程序、加强司法监督等措施,提高了司法公正和效率,保障了公民权利。
5.推进信息公开: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了政务公开,完善了民主监督机制,推动了政府的公开透明化。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1.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民主制度,但民主制度建设还存在缺陷。
建设民主政治要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制度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改进选举制度,完善代表制度,加强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机制等。
2.推动民主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仅是制度建设,还需要推动民主文化建设。
要加强公民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3.加强政治监督:政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扬民主的手段之一,要对各种政治力量进行监督,加强民主执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4.确保公共权益:民主政治建设要始终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宗旨,保障公共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加强反腐败的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建设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富民的必然选择。
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在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方面,197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4)在人大的组织建设方面,相继增设了一些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加强全国人大的工作。
(5)在人大的工作制度方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各级人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6)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立法和监督工作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了立法的步伐并增强了监督的力度。
⒉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使人大逐渐形成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这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1)必要性:“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和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
(2)措施:①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
1979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七部法律。
②1982年通过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多次修订。
⒉依法治国(1)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2)意义: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到肆意的践踏。
“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宪法还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作者:王雅琴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8年第03期2012年,中共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规定了法治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辉煌成就,奠定了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扎实基础,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有针对性地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法治理论问题,又破解了一系列重大法治实践难题。
中国的法治建设没有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辟,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凝结。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进行法治建设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关系依法治国全局、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关键。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新的提升和实质性飞跃。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一个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是对中国法治建设规律的探索和总结,是对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
它系统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向、根本保障,以及总目标、总路径、总任务、总布局等方面的内容,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以什么为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法治保障。
政治建设的成就
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果。
中国国家治
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明确,决策机制科学化、民主化,政府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状况和挑战。
2.党的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的
纪律性,坚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加强党内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3.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中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完善选举制度和决策程序,推动基层民主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4.民族团结和宗教事务的稳定发展。
中国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
方针,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各民族团结。
宗教事务方面,中国依法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保持宗教界的团结稳定。
5.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
中国加强了对公民
权利的保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1.1坚持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促发展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P4相关连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P4第一句前半句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P4第二句(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P4第三句6.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P3第四段第一句后半句(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
一、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第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强立法工作,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及时地将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成法律。
13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125件法律,对56件法律进行了修改,通过了7件法律解释,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强监督工作。
13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方面不断加强。
关于法律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先后进行了50多次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
关于工作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0多个专题工作报告。
关于对计划和预算工作的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
第三,不断完善选举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1995年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进一步完善了选举制度。
1991年制定了代表法,对各级人大代表的职权、工作方式、执行代表职务的保障以及对代表的监督等,做了具体的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同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制度,在作出重大决议、决定,审议法律草案时,征求有关代表的意见;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活动;不断改进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工作。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宪法的制定和修订:中国先后颁布了五部宪法,其中1982年宪法是最重要的一部,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权力的分配、宪法保障的实现方式等内容,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法律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立法机构逐步建立起了包括民法典、刑法典、行政法、商法等在内的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为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公民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3.司法体系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逐步建立起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司法机构,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完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保证了司法公正和法律的实施。
4.法治理念的普及:中国政府大力倡导法治理念,通过法律宣传、普法教育等途径,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法治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5.反腐败斗争的取得胜利:中国政府坚决打击腐败,依法惩治腐败分子,加强反腐败体制建设,使反腐败斗争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综上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
一、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第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强立法工作,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及时地将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成法律。
13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125件法律,对56件法律进行了修改,通过了7件法律解释,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强监督工作。
13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方面不断加强。
关于法律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先后进行了50多次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
关于工作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0多个专题工作报告。
关于对计划和预算工作的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
第三,不断完善选举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1995年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进一步完善了选举制度。
1991年制定了代表法,对各级人大代表的职权、工作方式、执行代表职务的保障以及对代表的监督等,做了具体的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同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制度,在作出重大决议、决定,审议法律草案时,征求有关代表的意见;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活动;不断改进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工作。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一、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深化依法治国理念,增强法治意识。
从“新民主主义”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的理念贯穿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国正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加强对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法治意识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和信心。
2、完善法律体系,促进依法治理。
从“一元化法律体系”到“多元化法律体系”,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国家已经实施了《宪法》、《民法通则》、《行政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并在不断推出新的法律,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问题的发展。
3、完善司法机构,推进司法公正。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司法机构的体制、制度和执行机制日趋完善,人民法院、检察院、公证处和司法行政机关在国家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司法部门正在不断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司法公正保障机制,确保司法公正、司法独立。
4、改革司法程序,提高司法效力。
在推进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不断改革司法程序,深化诉讼制度改革,强化司法监督,推进司法改革,推行司法信息化,提高司法效力。
5、完善法律救济机制,保障人民群众权利。
我国实行法律援助制度,推行法律援助补偿制度,完善法律救济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律上的权利,并逐步推进公民参与司法活动,形成充分发挥司法公正作用的法治社会。
二、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不容小觑。
我们深化依法治国理念,完善法律体系,完善司法机构,改革司法程序,完善法律救济机制,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正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2013.11.11
编制人朱艳红谢献华
二、知识构建
结构特色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
良好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严重挫折:“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粗暴践踏
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法制走向健全,民主制度趋向完善
三、重点知识突破
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点析】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但有着许多不同点。
(1)两者主体不同。
前者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2)两者的历史作用不同。
前者的制定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后者的制定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3)两者的性质不同。
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
前者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后者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5)两者的时间背景不同。
前者的制定背景是成立新中国初期;后者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典例】民盟主席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B或者D,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全面以及对材料的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可以判断为《共同纲领》,它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建设的法律依据,故答案为A。
【答案】:A
2.对"文革"发生原因的理解不全面
【点析】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
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历史原因: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长,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还在探索,中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研究,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2)国际原因:中美关系敌对,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政府顶住了来自美苏霸权主义的压力,但I司时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3)国内原因: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不断进行,党内"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着资产阶级复辟危险;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林彪、江青等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典例】右图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一幕,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党的"左"倾错误的发展B.毛泽东对当时形势的错误估计C.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野心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清华校门被砸
【解析】:本题易错选D。
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原因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本题是图片材料解析选择题。
解答时紧扣题干以"清华校门被砸"的信息,明确命题的考查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爆发原因的理解。
然后根据关键词"根本原因"进行逐项分析,B、C项从属于A项,D项是导致了毛泽东对当时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的原因。
B、C、D是"文革"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但都归属于A,故A是"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A
3、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①平反冤假错案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②改进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扩大基层政权和民主;③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④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4、如何理解“法制”到“法治”的区别。
法治与法制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在于: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区别在于: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四、知识拓展
第一讲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标志:1949年10月1日,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和开国大典的举行。
(2)意义: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这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这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的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②民主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现象愈演愈烈;③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④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①国家各级党政机关遭破坏,法律、制度成一纸空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政协制度也不能实行。
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如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均惨遭人身迫害;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建设方针。
(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三、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它是治国之邦,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1)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3)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4)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