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教案川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7
2019最新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向、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
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二、能力与方法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过程,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教材分析新成立后,我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时期。
经过建国初期三年时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人民政权巩固,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本课即是讲述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情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本目讲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依据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情况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
新成立时并没有对过渡时期规定具体时间,而是以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任务的完成,作为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
1952年,毛泽东曾预计要用1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实际上我们只用了7年,即我国的过渡时期从1949年开始,至1956年结束。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中国的新发展;四、课前准备教师: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2、制作教学课件;学生: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五、教学方法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
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那时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2.“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什么?(指导学生从课本45页注解寻找答案: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十课,主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从此,我国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和探索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
同时,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问题较为关注,本课内容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进而引出本课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第10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加强点击新目标1.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和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
2.分析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内在联系3.培养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链接旧知识、自主学习1.读一读:课本“文革”导语中第二句。
(书34页)2.记一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3.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表现)1、大会制度不断完善(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建立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选举的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完善(各级政协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农村和城镇基层进一步扩大,保障了城乡人民的权利。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1、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20多年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3、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各级司法部门坚持必严、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的原则,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课堂进行时【情景创设】每年的3月,美国的国务院就会发表《国际人权报告》,对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
其中,肯定要对咱们中国的人权状况大加指责。
它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人权的国家,因为老百姓没办法参与政治活动,没办法用合法的手段改变政府的决定;而且在中国,司法的执行常常受到政府的干涉,没办法公正地作出裁决。
”事实是这样的吗?【新课解读】1、材料一: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材料二:2009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再次将“网络民主”这一以网络为载体的民主表达形式,置于媒体和社会大众的聚光灯下。
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正是“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的重要体现。
(1)结合教材,谈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除了材料二介绍的途径外,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行使监督权?行使这一权利应注意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中共十四大以后,作为依法治国基本前提的立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被世人称为“立法驶入快车道”。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加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资料和其它手段来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内在联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学习,认识民主法制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法制建设加强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课下阅读课本教材,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人民才有机会当家做主的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又是怎样加强的呢?采取了这些措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本课我们共学习两个板块: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利人民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利国家学生:齐读两个板块内容。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求,党和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怎样完善的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一。
板块一: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利人民(一)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师:“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终极目标,我国是通过什么制度来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加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加强》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与法治建设的加强。
内容包括:1982年宪法的制定,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认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法治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认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法治案例,让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就法治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案例材料:我国法治建设的相关案例。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析具体的法治案例,让学生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提高学生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和成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
2.难点: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讲授法:教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辅助材料: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图片,如南巡讲话、加入世贸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这些事件中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单元介绍】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现在,我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新课导入】经典回顾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生戊戌变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启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目录教学目标重难点】目录: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教学目标:1.了解掌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确立。
2.掌握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理解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会议内容以及领导人重要思想和奋斗目标。
【教学过程】模块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视频:中共十二大、十三大2.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加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加强》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与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
本节课通过讲述我国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认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背景;二是我国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我国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成就;四是我国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前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知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与法治建设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法治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背景、内容、成就和前景,认识法治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仰,激发学生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背景、内容、成就和前景。
2.教学难点:法治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加强。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与法治建设的背景、内容、成就和前景。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法治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部编八下历史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和优势。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历史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对于一些重要事件和政策的理解可能还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下册《历史》2.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图片和视频,如深圳特区的快速发展、高铁的快速发展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绩背后,有哪些经验和教训?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2019-2020学年度最新八年级下册:3-5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学案川教版(优质公开课)【快乐自学】学习目标: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自学检测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1)不断完善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2)普遍实行人大代表由选民的制度;(3)人大代表广泛听取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4)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对同级政府和法院、的监督权力;(5)各级政协成为的重要形式;(6)和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有力地保障了城乡人民的权利。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1、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经修订的《》。
这是我国新时期的总章程。
现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以为核心的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框架,包括、、、、等法制部门。
2、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各级司法部门坚持、和法律面前的原则,对违法者一律严惩。
原委书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原副省长等,均因贪污受贿受到法律的严惩。
【合作探究】我国是怎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你能用自己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加以说明吗:提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如受教育的权利和服兵役的义务;二、违法者一律绳之以法。
如某些领导干部触犯了法律受严惩。
【精彩展示】展示探究内容【轻松演练】1.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哪部法规,标志着我国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A.《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5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A.刑法B.宪法C.民法D.经济法3、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的表现,较完整的叙述是①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③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④实行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4、以下人物中因贪污受贿而受到法律严惩的是①江青②张春桥③陈希同④成克杰⑤胡长清A.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⑤5、我国保证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是A.各级政治协商会议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C.各级政府和各级法院D.各级检察院6.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的是:A.养老保险 B.《劳动法》 C.医疗保险 D.社会救济7.每年3月,我国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商讨、决策国家重大事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10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显著特点以及对未来建设的展望。
本节课用时1课时,适合于学生初步了解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实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进程;(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与挑战;(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2)养成良好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设计1.引入环节(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和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2.知识讲解(25分钟)(1)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2)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3)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和挑战。
3.任务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现实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现,包括发展经济、扶贫惠民、社会治理等方面,最后汇报成果。
4.扩展探究(10分钟)重点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展望,包括未来持续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等方面。
5.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鼓励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继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四、教学方法1. 随机提问法: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3. 图片视频教学法: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4. 课外调研法: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发展历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了解。
但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历程,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伟大成就;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伟大成就。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内涵和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讲授法:教师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视频、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4.教学设施:多媒体投影、黑板、粉笔等。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加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资料和其它手段来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内在联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学习,认识民主法制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法制建设加强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课下阅读课本教材,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人民才有机会当家做主的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又是怎样加强的呢?采取了这些措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本课我们共学习两个板块: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利人民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利国家学生:齐读两个板块内容。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求,党和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怎样完善的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一。
板块一: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利人民(一)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师:“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终极目标,我国是通过什么制度来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件展示小资料,见第5张PPT。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师:人大代表是怎样选出来的呢?(1)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生: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保证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师: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有选民直接选举,代表人民的意志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师:人大代表日常工作的任务是什么呢?(2)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生:人民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
师: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行使监督权的呢?(3)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的行使: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同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还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等。
师:人民代表大会的不断改善,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
课件展示图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见第7张PPT。
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包括会内职权和会外职权,能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权力。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制度又是怎样改善的呢?2.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师:各级政协政协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课件展示图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见第张PPT。
教师补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知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即协商民主,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是怎样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学生相互讨论。
教师明确: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即选举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即协商民主。
3.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把人民内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广泛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民主的实现。
师:我国的基层民主是怎样进一步扩大的呢?3.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的发展师:我国基层民主的表现形式有哪两种呢?(1)基层民主表现形式:生: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师:这两种形式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2)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生:①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至2001年,全国建立69万个村民委员会。
②1989年,全国人大颁布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建立9万多个居民委员会。
它们的建立、扩大和日常工作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师: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呢(影响)?教师补充: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越来越完善,人民可以通过委员会参与和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人民当家做主的图片。
课件展示图片:重庆市荣昌县昌元镇朱家桥村村民在选举人大代表,见第11张PPT。
教师补充:村民委员会的人大代表由村民投票选举产生,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的权力。
课件展示图片:北京丰盛街道居委会成员到下岗工人家中慰问,见第12张PPT。
教师补充:城市居委会干部由户代表或居民小组代表选举产生,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
过渡:十年动乱,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粉碎“四人帮”后,是怎样重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二。
板块二: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利国家(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课件展示图片:文革中的最大冤案是刘少奇案,见第15张PPT。
教师补充:从刘少奇的冤案,我们可以看出在文革时期,我国的宪法受到侵犯,民主法制荡然无存。
师:改革开放后,我国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呢?课件展示视频: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见第16张PPT。
1.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师:我们一起观看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过程,它是哪年修订的呢?生: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师:新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我国以宪法为核心,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的具体表现:师:这个框架形成的基本表现是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法律体系框架是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
在政治生活、生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做到有法可依。
课件展示图片:我国颁布的《民法》等法律文件,见第18张PPT。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和法律的特权。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文件。
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课件展示图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示意图,见第19张PPT。
学生齐读课件文字内容。
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这个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
它们覆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做到有法可依。
师:既然“有法可依”,那么能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呢?3.依法治国的原则:师:我国在推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各级司法部门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1)原则: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师:从这些执行的原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在逐步加强。
师:我国是怎样执行这些原则的呢?(2)执行原则:生:对违法者无论是官是民,也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绳之以法。
师:我国这样做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什么影响呢?(3)作用: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师:我国执行了这些原则后,一些高官利用职权进行犯罪而受到法律严惩。
课件展示图片: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因贪污受贿受审,见第21张PPT。
教师补充:陈希同,原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在对外交往中接受贵重礼物22件,总计价值人民币555956.2元。
在任北京市市长期间,违规建造别墅及购置设备款共计人民币3521万元。
陈希同任北京市委书记后,耗用服务管理费人民币240万元,吃喝挥霍公款人民币105万元。
1998年7月3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陈希同有期徒刑16年。
赃物没收上缴国库。
课件展示图片: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贪污受审,见第22张PPT。
教师补充:胡长清,原江西省副省长、江西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在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期间,先后90次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544万余元。
1999年经中央批准,中央纪委给予胡长清开除党籍处分,免去其省政府党组成员及副省长职务,200 0年,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胡长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
师:这些贪官得到法律的严惩,真是大块人心,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教师组织学生分议一议:我国是怎样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相互讨论。
教师明确:1.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如受教育的权利和服兵役的义务。
违法者一律绳之以法,如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犯事,和普通人一样,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法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推行依法治国的原则,执行有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师:接下来让我们检验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吧,让我们进行练习环节。
练习:1.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年()A.1980年B.1981年C.1982年D.1983年答案:C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 )A.宪法B. 民法C.商法D.行政法答案:A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叙述正确的选项是()①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③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④颁布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4.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下列对各级司法部门应遵循的原则,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执法必严②违法必究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④因人而异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5.材料:浙江省奉化市有一家电影院,一场电影只卖出两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