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千克和克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9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 (3)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究千克和克的认识,学习如下内容:1.回顾上一节内容:千克与克的区别2.列举日常生活中使用千克和克量级的物品3.通过实物、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千克和克4.加深学生对于质量单位转换的认识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针对不同的物品按照正确的单位进行计量2.熟练运用千克和克之间的转换3.对于长度单位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在开始本节课内容之前,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引导,让学生们先自行思考并动手实践。
「每位同学可以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物品(可以是文具、食品、玩具等),称量并记录下此物品的质量和其对应的千克或克的单位。
」导入新课完成自主学习后,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组同学的测量数据,并让学生说出使用单位的正确性,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千克和克的区别和使用方法。
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方式,展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千克和克的物品,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千克和克的使用方法和区分方法。
锻炼实践能力在千克与克的认识学习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课堂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质量单位转换和运算。
例如,老师可以随机列出一组数字(比如4600克、58千克、1000克),要求学生先进行单位转换,并计算出三个数字的和、差和积等。
总结归纳最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知识点归纳的测试。
通过学生复述、提问、答题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对于千克、克的认识和质量单位转换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质量单位转换的理解比较薄弱,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单位的情况。
为此,在下一节课中,我将更加注重练习、巩固和应用千克、克之间的转换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更好地掌握质量单位转换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方法】通过认识称,让学生观察,实践体会克与千克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问题导入】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互动合作】1.认识质量单位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克与千克2.认识感知1千克(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
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
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1)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课堂互动了解千克与克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说出千克、克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掌握常见物品的重量单位,如书包、椅子等,能够估算出它们的重量,强化感性认识。
3.学生掌握通过秤量物品的方法,进行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千克与克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应用方法。
2.学生感性认识物品的重量,并学会通过秤量物品进行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一份,包含生动形象的图片、初步介绍千克和克、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方法等内容。
2.教师准备实物道具,如秤、书包、椅子等,便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PPT和实物道具的讲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与克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2.情景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如称重和估算物品的重量,来加深对千克与克的认知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时间段教学内容教学安排10min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重量单位”的概念15 min 讲解通过PPT进行认知和初步介绍,关注千克和克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20 min 操作与实践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称重不同物品、估算物品的重量等。
实践操作中渐进清晰地了解千克和克,并学会通过秤量物品进行换算10 min总结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总结掌握的知识点和难点。
回顾教学内容,强化学习效果六、教学评价1.定时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在学生操作和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着重难点。
2.通过PPT的讲解、实物道具、操作实践等多个途径帮助学生感性认识物品的重量,对千克与克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3.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下一节课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七、布置作业1.自己收集家庭中常见物品的重量信息,并使用自己掌握的千克与克换算关系,对这些物品的重量进行单位转换与计算。
2.完成教师留下的练习册中有关“千克”与“克”的练习题和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 (3)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千克与克的相互转换,让学生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数量的认知,培养对数字计量的敏感度。
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话语对千克、克等计量单位的概念和基本转换方法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能够正确的将千克与克进行转换。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计量问题。
教学重点1.千克与克的基本概念。
2.千克与克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难点千克与克的转换。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1.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引导学生介绍量的名称和对应的单位。
2.教师简单讲解千克、克等计量单位的概念,带领学生探索计量单位的产生与发展。
新课讲解1.对千克的概念进行详细介绍。
2.对克的概念进行详细介绍。
3.讲解千克与克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布置练习题。
练习1.在黑板上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相关计算。
2.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
巩固1.教师设置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2.通过比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3.教师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和肯定。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完成作业。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量转换。
2.学生能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比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总结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千克与克的计量单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组合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
数学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多媒体课件等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课件显示)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
1、师:哦,原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一遍吧。
2、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 6。
标题: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来描述物体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3. 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克和克的大小。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千克的概念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符号为kg。
1千克等于1000克。
(2)克的概念克是质量的单位,符号为g。
1克等于千克的千分之一。
(3)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 = 1000克1克 = 千克的千分之一3. 实物演示通过展示1千克和1克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克和克的大小。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称重实验,用千克和克来描述物体的质量,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千克和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千克和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千克和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来描述物体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要加强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补充和说明:在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重一些(或铅笔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
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
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 (1)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理解千克、克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能够简单地应用千克、克单位换算;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
1.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物理量及单位变化观察和感知能力;2.锻炼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动手能力。
1.3 情感目标1.在体验实践中,增强学生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2.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千克、克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千克、克单位换算。
2.2 教学难点1.学生初步掌握计量单位的概念,难以将其与实际情境结合;2.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在换算时容易混淆。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教学准备1.每组学生一个计量棒和一些办公用品(纸张、笔、橡皮、图钉等);2.准备一些重物(如小石头,小金属块等);3.制作教学工具:重物重量和名称标签、计量单位标签、绳子。
3.2 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展示物品的形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千克和克的概念,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产生好奇和疑问。
2.感知并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教师将一些重物重量和名称标签分别放在桌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感知,探究千克和克的概念,并在学生的探究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
3.千克、克单位换算教学通过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计量单位的标识和绳子制作任务,渐进式地引导学生完成千克和克的换算操作,进行计算,以此深入学生的千克、克单位换算的认识和掌握。
4.千克与克的运用通过让学生组合不同质量的办公用品,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感知、比较千克与克的使用,并深入探究千克、克单位换算的应用价值。
3.3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和发现;2.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并灵活使用计量单位,观察、比较、推理,考查学生的计量、观察、推理等综合能力。
四、教学支持4.1 教具支持计量棒、办公用品、重物、名称标签、计量单位标签、绳子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涉及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十三单元——“重量”中,第三节“用千克、克表示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熟悉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读取和写作千克、克并进行简单换算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和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2).熟悉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掌握读取和写作千克、克的方法,并进行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思维与判断能力;(2).通过课堂展示、讲解、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和高效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形象认同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积极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乐趣,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和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2).熟悉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掌握读取和写作千克、克的方法,并进行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1).学生初次接触千克、克的概念和正式学习换算关系,需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2).千克与克的数量级差异,必须通过一定难度的练习来解决。
四、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讲解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 min|自我介绍与备课|互动问答|教师与学生2 min|语言任务|猜谜语|学生5 min|教师引入知识点|PPT讲解|教师8 min|教师巩固知识点|多媒体展示与Q&A|教师10 min|学生操作时间|小组合作制作图表与报告|学生5 min|教师总结|PPT总结|教师六、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白板笔、课堂板书。
七、教学评价学生在该节课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在猜谜语环节中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且在巩固讲解和操作练习中有效掌握了千克、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千克和克教材简析:《千克和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小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更强烈,我则采用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的教学策略,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教学流程: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1,确立.(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礼物“: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 (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3)介绍生活中的秤.(4)用盘秤检验.[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后得知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只有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2,导出课题.(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要确立,就需要计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需要,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学生争相观察盘秤的刻度,指针,单位符号,无奈实物太小,于是老师就把盘秤的刻度,指针,单位符号自然地引入到课件中,把实物的符号过渡到数学的符号.)[从实物的盘秤过渡到图形的盘秤,就是从实物的符号过渡到数学的符号,老师自然的手势自然地渗透了数学思想.同时介绍了千克可以用国际通用的符号“kg “表示,和统一计量,使用公制单位的意义.]学用弹簧秤.[通过学看弹簧秤和使用弹簧秤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3.用弹簧秤筛选,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桌上分别摆了1千克果冻,1千克牛奶,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500克果汁,500克的上好佳,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寻找1千克重的物品.)[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协调肌肉感觉来完成认识.这些需要学生从中筛选的物品都是学生常见,喜爱的东西,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在对“1千克“的筛选中,就有可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4.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 ….[用手拎一拎感受有多重,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就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帮助学生对这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日常生活中也就可能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了.老师质疑: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1千克橘子大约有13个,而有的小朋友的1千克橘子大约只有6个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到同样1千克的物品,因为颗粒的大小,所以从个数上就有区别了.](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两个人手上1千克的物品合起来就是2千克.)(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四个人手上1千克的物品合起来就是4千克.)[让学生体会1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才能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数一数… …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以动手体验与经历为主线,层层递进的,老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在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中,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建立了1千克的质量概念后,再通过掂一掂,拎一拎的过程,感受2千克,4千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质量概念.学生们在这样全方位的体验与感受下,对千克的质量概念就可能越来越深刻.]5.巩固应用.(1)学生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2)学生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先让学生估两个一重一轻,身材差异较大的学生的体重,验证后再根据自己和那两个学生身材的差异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这里的“估“则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从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到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在进行猜测—验证—改正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并感受千克,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修正的习惯.]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小鸟有多重——导入“克“.(板书:克,g)(在同学们还对估体重,验体重意犹未尽,兴致盎然时,突然画面一转,用动画巧设一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打破此时热闹的场面:树上的小鸟看到同学们在称体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鸟就扑扇着翅膀,飞到刚刚同学们还在称体重的健康秤上,此时,指针动了动,最后停在0刻度的旁边,几乎就靠着0刻度,这是老师提问:小鸟重几千克刚刚还热闹的讨论此时戛然而止,同学们看着健康秤的刻度陷入沉思… …)[只有让思维发生碰撞,才能让思维闪出火花. “克“相对“千克“而言,既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那么清晰. “小鸟称重“的问题一抛出,促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的“千克“秤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油然产生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的需要,激发了学习更小的质量单位的热情,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克“.“轻“! ——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同时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2.感受1克.(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利用克与千克在感觉上明显的反差,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用对比的方法促进学生初步建立“克“这个质量单位的概念.]3.建立几克的表象.(1)学生估一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2)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通过估1千克的物品,学生现在已具备一定经验了,于是,在新的一轮“猜测——验证(体验与观察) ——修正“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并感受“克“,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4.积累更多经验.(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 (1000克)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 (1千克)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1千克=1000克)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对于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实现了两个层次的“转换“:从实物和实物间的转换得到1千克的盐和1000克的盐同样重,从实物和符号间的转换得到1千克=1000克,这是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1.填合适的单位.150( ) 4( ) 600( ) 100( )2.找朋友.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3.填一填:书包桌上物品( )体重你喜欢的东西( )估一估称一称[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六:谈谈收获,课外延伸.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和了解.]总评:本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组织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的掂一掂,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估一估等体验活动感受1千克,几千克… …1克,几克… …有多重.围绕猜测——验证(观察和体验) ——修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经历中自主地完成学习,促进学生参与“千克和克“的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对“千克和克“这个质量单位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乐趣.整个过程设计力图促进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性地体现了课程的理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千克和克9篇千克和克 1(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3)扩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三、理解延伸课件出示: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篇1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标题: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整理与复习(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2. 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4.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
2. 教学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苹果有多重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计量物体的重量,我们通常使用千克和克作为单位。
2. 讲解新课(1)千克和克的概念教师出示1千克和1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引导学生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2)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例如:1千克 = 1000克,100克 = 0.1千克。
(3)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书本、铅笔、橡皮等,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
3. 实践活动(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并记录下来。
(2)分享交流: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全班交流讨论。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千克和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计量方法。
(2)拓展: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确认。
六、板书设计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计量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几克的观念;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会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克大概有多重;同时了解使用天平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建立1克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游戏:跷跷板的游戏(一)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玩一个小游戏,跷跷板,请两个小朋友为一组来玩一玩。
师:谁来跟老师一起玩一玩?师引导学生知道小朋友的质量是有轻重的(二)小结:(你所说的重量其实准确的应该叫做质量。
)看来我们小朋友的质量有轻有重,那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他们的质量呢?(可以用秤称)【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习兴趣。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认识克(一)师:是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吗?(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咱们来认一认看:同学们真是有心人,平时生活中肯定很会注意观察!(二)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那你知道的质量单位有哪些?(三)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认识克”。
(板书:认识克)国际上克一般用字母g表示。
三、感知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一)认识克。
现在咱们先来认识克:1.感受1克重的物体(1)每两个同学中就放一个1角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1角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
(1个1角硬币)(2)师:告诉大家,这个1角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
板书:1克(1g)。
2.估计1克重的物体(1)记住1克的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1角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学具: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2枚;1元硬币1个;橡皮1块)【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入手,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标题: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千克与克的概念2. 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与克的概念,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千克与克的概念,以及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千克与克的认识。
4. 应用: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克与克的概念,以及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实践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千克与克的认识。
3.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千克与克概念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掌握了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北京版)。
2. 教学用具:秤、砝码等。
八、教学建议1. 在讲解千克与克的概念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实践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3. 在应用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实际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应用,让学生掌握千克与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教育资料】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小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更强烈,我则采用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的教学策略,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教学流程: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礼物: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 (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后得知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只有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2,导出课题.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
(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要确立标准,就需要计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需要,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学生争相观察盘秤的刻度,指针,单位符号,无奈实物太小,于是老师就把盘秤的刻度,指针,单位符号自然地引入到课件中,把实物的符号过渡到数学的符号.)
[从实物的盘秤过渡到图形的盘秤,就是从实物的符号过渡到数学的符号,老师自然的手势自然地渗透了数学思想.同时介绍了千克可以用国际通用的符号kg表示,和统一计量标准,使用公制单位的意义.]
学用弹簧秤.
[通过学看弹簧秤和使用弹簧秤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用弹簧秤筛选,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
(桌上分别摆了1千克果冻,1千克牛奶,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500克果汁,500克的上好佳,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寻找1千克重的物品.)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协调肌肉感觉来完成认识.这些需要学生从中筛选的物品都是学生常见,喜爱的东西,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在对1千克的筛选中,就有可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4.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用手拎一拎感受有多重,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就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帮助学生对这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日常生活中也就可能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了.老师质疑: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1千克橘子大约有13个,而有的小朋友的1千克橘子大约只有6个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到同样1千克的物品,因为颗粒的大小,所以从个数上就有区别了.]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两个人手上1千克的物品合起来就是2千克.)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四个人手上1千克的物品合起来就是4千克.)
[让学生体会1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才能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数一数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以动手体验与经历为主线,层层递进的,老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在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中,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建立了1千克的质量概念后,再通过掂一掂,拎一拎的过程,感受2千克,4千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质量概念.学生们在这样全方位的体验与感受下,对千克的质量概念就可能越来越深刻.]
5.巩固应用.
(1)学生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先让学生估两个一重一轻,身材差异较大的学生的体重,验证后再根据自己和那两个学生身材的差异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
[这里的估则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从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到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在进行猜测验证改正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并感受千克,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修正的习惯.]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小鸟有多重导入克.(板书:克,g)
(在同学们还对估体重,验体重意犹未尽,兴致盎然时,突然画面一转,用动画巧设一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打破此时热闹的场面:树上的小鸟看到同学们在称体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鸟就扑扇着翅膀,飞到刚刚同学们还在称体重的健康秤上,此时,指针动了动,最后停在0刻度的旁边,几乎就靠着0刻度,这是老师提问:小鸟重几千克刚刚还热闹的讨论此时戛然而止,同学们看着健康秤的刻度陷入沉思)
[只有让思维发生碰撞,才能让思维闪出火花.克相对千克而言,既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那么清晰.小鸟称重的问题一抛出,促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的千克秤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油然产生需要更小的质
量单位的需要,激发了学习更小的质量单位的热情,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克. 轻!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同时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
2.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利用克与千克在感觉上明显的反差,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用对比的方法促进学生初步建立克这个质量单位的概念.]
3.建立几克的表象.
(1)学生估一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通过估1千克的物品,学生现在已具备一定经验了,于是,在新的一轮猜测验证(体验与观察)修正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并感受克,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
4.积累更多经验.
(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
(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
[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 (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 (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对于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实现了两个层次的转换:从实物和实物间的转换得到1千克的盐和1000克的盐同样重,从实物和符号间的转换得到1千克=1000克,这是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
150( ) 4( ) 600( ) 100( )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3.填一填:
书包
桌上物品( )
体重
你喜欢的东西
( )
估一估
称一称
[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六:谈谈收获,课外延伸.
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和了解.]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组织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的掂一掂,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估一估等体验活动感受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多重.围绕猜测验证(观察和体验)修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经历中自主地完成学习,促进学生参与千克和克的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对千克和克这个质量单位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乐趣.整个过程设计力图促进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性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