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 专题14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009.00 KB
- 文档页数:18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2019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下面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请考生练习。
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解析】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
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
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2019 年高考地理试题考点点拨与精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事项:仔细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不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仍是阐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阐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中供应的有限资料,明确察看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要点勾勒出来,方便屡次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商酌,推测命题老师的妄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 2017·广东文综· T4~ 5·8 分〕读“ 2007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 CO2排放量散点图” 〔图 2〕,结合所学知识,达成1~2 题。
1、与全国平均水平对照,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2、山西、内蒙先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困穷 B. 交通设施落伍C.煤炭耗资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CO2【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要点是:第一能从点状统计图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尔后明确的主要根源。
【精讲精析】 1 选 B,2 选 C。
第 1 题,点状统计图分析的要点是从图中的特别点向横纵坐标做垂线,进而获得特别点的详细含义, 本题解答时可参照以下列图图中实线方框内的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虚线方框内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者的交集就是本题的答案。
第2题,山西和内蒙古的人均CO2排放量较高和两者作为我国的煤炭能源大省,耗资的煤炭量较大有关。
〔2017 ·浙江文综· T5~ 6· 8 分〕十八世纪墨累- 达令盆地开始栽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
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地理高一下学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要知识点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
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环境问题不全是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农村、发展中国家多见)。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常见于城市和发达国家)。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寻求人地协调。
2、环境问题的表现: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造成的环境影响上。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一些高污染产业,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满足他们的需求。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连续性和共同性(强调国际合作)。
4、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沙漠化,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从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传统经济只关注终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源。
经济效益:在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某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撂荒地(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坡耕地、经果林(经济果木林)数量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撂荒地、坡耕地、经果林分别对应图中()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丙甲乙2.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A.水土流失加剧B.植物种类增加C.聚落向高海拔山区转移D.农业从业人口增加【答案】1.D 2.B【解析】1.根据材料,撂荒地是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及人们环保意识低,撂荒地会越来越多,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撂荒地增加速度趋缓甚至停滞、下降,据此,撂荒地对应图示中的丙;该地是山区,适合发展经果林,随着社会发展,经果林种植会越来越多,对应图示的乙线;山区陡坡垦荒会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坡耕地会减少,据此,图示中的甲线代表坡耕地。
据此分析本题选D。
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坡耕地减少,撂荒地减少、经果林增加,说明该山地采取了退耕还林的策略,林木覆盖率上升,水土流失减轻,植物种类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高海拔山区交通不便,居住条件较差,故聚落一般不会向高海拔山区转移;进入生态化-集约经营阶段后,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农业机械推广,智能设备大量应用,农业生产效率高,但农业从业人口会减少。
据此分析本题选B。
(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美国的玉米带位于北美五大湖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玉米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出产了全球约40%的玉米。
大规模、高密度的玉米种植改变了当地的局部气候,形成了极度闷热的室外环境,出现了“玉米汗”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玉米汗”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玉米()A.大量吸收短波辐射B.大量释放长波辐射C.密集种植降低风速D.蒸腾提升空气湿度4.“玉米汗”现象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太阳辐射增多B.降水增多C.河流径流减少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3.D 4.B【详解】3.玉米作为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生物能,并不能将大量短波辐射转化为长波辐射,排除A、B;玉米(相对于树木、建筑物和地形起伏等)植株不高,虽能降低近地面风速,但影响的范围和高度有限,难以形成大范围闷热环境,排除C;玉米带大规模种植玉米,蒸腾量巨大,导致大范围空气湿度增大,加剧闷热感,D对。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命题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环境问题是考查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及危害(尽管在部分试卷中有环境保护的选修部分,但在必修题中仍不回避)。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是常用的命题方式。
2.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宏观的考点,往往不单独出现,而是融合在农业、工业、环境问题等的考查中。
主要考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做法,实际操作性较强。
3.循环经济出现频率较高,在命题上主要以循环经济示意图为背景,对所示循环经济进行分析和评价。
但是整体难度较小,提示性信息较多。
4.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比较简单,近三年没有涉及。
【备考策略】1.关于环境问题,要结合选修内容进行整合和提升。
针对每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要分析其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要重视对发生的具体环境问题案例的分析,其发生为命题提供了向导提示,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重点放在对内涵、原则的把握上,能够理解给定的命题或论断,用相应的原则去诠释。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联系科学发展观,对背景材料进行分析,完成相应的问题。
3.复习循环经济时,要运用综合的方式,注重相关知识的整合,联系农业生产、工业地域、区域开发、国土整治等内容,综合把握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落实。
4.关注热点时政材料,特别是持续性热点材料,如低碳经济、哥本哈根会议等。
【高考新动向】【考纲全景透析】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点睛】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增长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而且更加追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垂直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适宜的措施是()A. 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B. 积极营造人工草坡C. 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D. 大力保护天然草坡2. 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A. 沙化B. 石漠化C. 泥石流D. 滑坡【答案】1. C 2. B【解析】试题分析:【1题详解】石林区的岩石是石灰岩,在常温下与土地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岩石被溶蚀。
据图分析,人工草坡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
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不适宜的措施是积极营造人工草坡,B对。
将大量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大力保护天然草坡可以减少土壤二氧化碳含量,A、C、D 错。
【2题详解】该区域地形起伏大,土层薄,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C对。
A、B、D错。
【考点定位】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措施,主要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了解区域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在常温状态下,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盐,被水冲走,岩石易被溶蚀。
根据不同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含量越高,越易被溶蚀。
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3.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A. K2线B. AC 曲线C. AD 曲线D. AB 曲线4.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 共同性原则B. 公平性原则C. 持续性原则D. 经济性原则【答案】3. D 4. C【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要守住生态环境质量的安全警戒线,应该选择的道路是AC曲线。
2021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主干知识梳理一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二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3.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
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跟踪练习一、选择题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 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第1~2题。
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浓度而增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理坐标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结合图示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置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递减明显。
答案:C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解析: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答案:B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双选)3.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 )2A.广东省以煤炭最小B.福建省以薪柴最大C.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D.北京市以秸秆最小污染的贡献率,广东省以煤炭最低,解析: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福建省以薪柴最大,江苏省以秸秆最大,北京市以薪柴最小。
因此选项AB为正确答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易错点
主标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副标题:解释人类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利于学生备战高考
关键词:人地关系,环境问题,区域差异
难度:3
重要程度:5
内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易错点:
1.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不清
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不清晰
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质是人口压力过大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导致的。
①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3.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掌握不够透彻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加之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因此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
1 / 1。
第十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1、知识框架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又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影响环境。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可再生速度,就会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注意: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实质: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3、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①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②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索取>再生>自净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③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④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4、酸雨:(1)原因:自然:地形:封闭的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扩散;大气运动:逆温或静风不利于酸性气体扩散;降雨多,大量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地面扩散。
人为: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
(2)主要分布地区: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
(3)危害: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4)治理: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研究煤和油燃烧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人类环境协调发展考点归纳1.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2.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3.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趋势:今后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问题也可能是出题的焦点。
今后应关注热点时政材料,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命题趋向】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本专题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第二部分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2)针对有关资料,分析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4)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回归教材】回归书本,夯实基础!测试要点一: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1.自然环境中心论: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近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
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造成了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人地伙伴论:认为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也具有反作用,人类应该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2013高考预测】
①掌握环境问题要把握“一个实质、二种原因、三种表现”。
②掌握可持续发展要结合循环经济的模式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③评价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意义注意要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去分析。
【高频考点】
考点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2012·浙江文综,1)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第1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12·四川文综,4)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2题。
2.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的经纬度、国家轮廓、河流湖泊、年降水量等信息,可以推知该国为蒙古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应对的主要措施应是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
考点2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3.(2012·江苏地理,17~18)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A.①B.②
C.③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灰烬,烟尘会引起大气污染;灰烬是无机物,不能作为有机质还田,造成资源浪费。
4.[2011·北京文综,40(1)(2)]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分析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考点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例3.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处在低纬度的国家 B.处在热带的国家
C.岛屿或临海的国家 D.地处内陆的国家
(2)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是()。
①物种相对单一 ②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 ③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 ④人类的过度捕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拓展提升】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1)根本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2)主要原因⎩⎨⎧
巨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
(1)主要表现形式: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地区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
(3)国家差异。
①形式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
②程度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主要原因有三点:发展中国家面临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本身经济、技术条件有限,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考点4可持续发展
例4.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1)~(2)题。
(1)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
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
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
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
(2)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成长阶段
B.该工业园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拓展提升】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1)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如玛雅人未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文明的消失),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
(2)原则。
原则具体含义
公平性
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应共享地球资源;不能以损害他人(其他地区)的利益来获得自己(本地区)
的发展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应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共同性
原则
各国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作为共同的任务
2.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特别提醒】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节能,就是节约能耗,包括电、煤、油等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的节约。
减排,就是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减少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并对各种最终无法再生利用的终极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节能减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分析不清
例1、读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
(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阶段类似的是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
(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