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36讲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3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三单元第4节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结果;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2.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
【知识体系】(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内容:(1)农业方面:①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②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③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与影响:(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3)赫鲁晓夫本人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主要内容:(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领域: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单元提升课(八)1知识网络构建2热考视角探究视角1历史趋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围绕着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而逐步形成的。
一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模式的尝试到1921年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逐步建立起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建立强有力的国防为目的,社会生活政治化、经济生活高度集中化的斯大林模式。
【考题例证1】(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据题干信息,从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苏联粮食出口却有了增加,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苏联依靠农业出口,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体现了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A项。
B、C两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中粮食出口增加相矛盾,排除。
答案 A视角2主流思潮——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知识点拨】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经济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核心,是20世纪30~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
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考题例证2】(2013·课标全国Ⅰ,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35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2015·海南·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B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 题目中的信息“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表明季诺维也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特殊时期的暂时妥协,故本题应排除C项,选择B项;题目中未涉及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及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恢复,故排除A、D两项。
2.(2015·新课标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增加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这说明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出口情况,不能体现粮食供不应求,也不能反映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外汇,促进工业化发展,C项“制约”一说错误;D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16·全国Ⅱ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B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 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破坏,排除;B项符合题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这引起美国人的关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
练案[34] 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35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2018·沧州)苏联解密档案显示,1921年苏俄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当年共判处贪污贿赂罪69641件,职务犯罪32177件;1922年判处贪污贿赂罪32587件。
这表明 ( D )A.新经济政策还存在诸多问题B.苏俄政权的合法性受到挑战C.商品经济必然导致社会腐败D.新形势下经济领域犯罪严重【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新经济政策推动苏俄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导致贪污贿赂等经济领域犯罪严重,故选D项;A项与符合材料不符;C项表述绝对且不能由材料得出;B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2018·华中师大附中)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D )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B.抑制农村土地兼并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析】:据材料“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状况,出卖劳动力的农户比使用雇佣劳动户比例大,说明使多余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不是斯大林模式积累工业建设资金的问题,故A项错误;出卖劳动力的农户比使用雇佣劳动户比例大,也不能抑制农村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实行集体所有,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
故选D。
3.(2018·天水一中)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 B )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解析】:根据题干“1929~1932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工业品生产过剩;此时苏联利用机会,大量购买西方机器设备,推动苏联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1929~1932年,苏联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打破”说法错误,排除A;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方国家没有承认和认可苏联,排除;D项说法错误,苏联没有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排除。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1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郴州二模)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1卢布的1/1300。
这从侧面反映出()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B[材料反映了货币贬值问题,但不能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1卢布的1/1300”,这体现了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属于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苏俄1卢布的价值”,反映了卢布尚存在一定价值,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封锁属于外因,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为自身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2.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B[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故选B项;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3.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的重要措施是()【导学号:75740116】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B.允许外国资本的引入C.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B[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三大经济政策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第35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2015·海南·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B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 题目中的信息“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表明季诺维也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特殊时期的暂时妥协,故本题应排除C项,选择B项;题目中未涉及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及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恢复,故排除A、D两项。
2.(2015·新课标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增加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这说明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出口情况,不能体现粮食供不应求,也不能反映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外汇,促进工业化发展,C项“制约”一说错误;D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16·全国Ⅱ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B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 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破坏,排除;B项符合题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这引起美国人的关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
练案[35] 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2018·黄山)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这种看法反映了导学号 26812949( B )A.粮食税执行的必要性B.余粮收集制的仓促性C.计划经济体制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解析] 据苏俄(联)的某段历史可知,相关的政策只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符合,进一步据信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题意,故选B项。
2.(2018·山师附中)苏联195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只有500万公顷,这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
赫鲁晓夫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
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万公顷。
赫鲁晓夫的这一做法导学号 26812950( B )A.增加了农民收入B.忽略了自然因素C.赶上了美国农业D.扩大了垦荒面积[解析] 从“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可以看出,一年内的指标达成是以逼迫的方式进行的,这是完全忽视自然规律的表现,不可取,所以该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农业水平;D选项材料没有提出垦荒的内容,无法判断。
3.(2018·南阳)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
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
赫鲁晓夫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导学号 26812951 ( A )A.促进农业发展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C.援助集体农庄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解析] 材料“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说明赫鲁晓夫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习题新人教版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山东临沭月考]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答案 A解析由“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可知其是通过自行编制计划,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促进农业发展。
故A项为正确答案。
2.[2016·南昌调研]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答案 C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故选C项。
3.[2016·益阳质检]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18年。
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注重发展重工业②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④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⑤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A.①②⑤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②④⑤答案 B解析本题用排除法选择。
根据材料信息,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呈正数,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国民收入在增长,故②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B项符合题意。
第36讲苏联的经济改革1.(2017·威海二模)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这一做法 ( B ) 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据材料“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说法错误,排除D项。
2.(2017·新课标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D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解析] 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
材料是关于苏联的漫画,而A项是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时期不符,排除A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分析可知,图中事件是在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而在帝国主义苏联包围中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项;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项;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3.(2018·衡水金卷)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
主动成长夯基达标1.下列发生在赫鲁晓夫统治时期的是( )A。
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B。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D.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种植解析: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分析,A、B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答案:D2.下列有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得以确立B.与社会主义时期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C。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对这种体制进行修改D.戈尔巴乔夫对这种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解析:二战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正是苏联一系列改革的重要原因.答案:B3。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改革是( )A.赫鲁晓夫改革B。
勃列日涅夫改革C。
戈尔巴乔夫改革D。
斯大林改革解析:赫鲁晓夫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推行“玉米运动”答案:A4。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
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
没有取得任何成就解析:社会主义国家最早进行改革的是南斯拉夫,故A错,C、D两项不符合事实.答案:B5.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A.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活动解析:戈尔巴乔夫最先进行的是经济改革,但困难重重,由此他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决定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
答案:A6。
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B。
改革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经济改革的宏观政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D。
通过改革,经济得到一定发展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
答案:D7。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36讲
1.(2017·威海二模)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这一做法导学号26812336(B)
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据材料“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B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说法错误,排除D项。
2.(2017·新课标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导学号26812337(D)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
材料是关于苏联的漫画,而A项是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时期不符,排除A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分析可知,图中事件是在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而在帝国主义苏联包围中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项;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项;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
图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3.(2018·衡水金卷)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
这一措施导学号26812338(C)
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
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
[解析]“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遏制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 项错误。
4.(2018·烟台)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导学号26812339(B) 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解析]“就人论事”属于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但不是作者主旨所在,故A项错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是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评价斯大林功过的信息,故D项错误。
5.(2017·临沂二模)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
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导学号26812340
(D)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D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
6.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导学号26812341 (C)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主要是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