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专业布局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研究——以商丘学院为例张银丽 赵世彦 张 鹏 商丘学院管理学院摘要: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各产业比重的不断变化,其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也在不断完善。
地方高职院校正在转型的重要阶段,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而专业作为高校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在实践调查了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存在的普遍问题后,来寻求其进一步优化的方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
关键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4-0353-02目前,随着民办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兴起,不仅使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也同时承担着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重要使命。
但要能够完成“应用”二字的任务,还需要一个阶段的调整与改革,要就解决很多的问题与困难,而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其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耦合性问题。
专业作为高校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建设问题是所有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改善教育模式和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本文旨在调查研究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一、商丘市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情况商丘,作为一个交通非常通达的城市,是整个豫东的门户所在,东临江苏,紧挨山东、安徽,是其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国66个区域流通节点城市之一,“八纵八横”高铁网在此交汇,为商丘市了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
而商丘市作为全国中部地区的一个优势区域,也应积极响应国家现代制造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重视现代装备和高技术产品的建设,致力于把商丘市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
由图1可以看出,商丘市正在进行逐步转移。
历年来,商丘市生产总值稳步提升,按照上图可看出,商丘目前的产值结构比重为“三、二、一”,突破了一直以来的“二、三、一”,且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稳步上升,其比重变化较为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1]。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地方高校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合作机会。
本文将探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地方高校是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而地方高校在培养各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优势。
地方高校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和创新动力。
1. 人才培养机制地方高校通过教育培养本科和研究生人才,为区域经济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地方高校还可以与企业、政府等机构合作,开展实训和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科技创新机制地方高校在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高校可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创新动力。
地方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经济发展中。
3. 技术服务机制地方高校可以为区域经济提供技术服务。
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的需求,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地方高校还可以开展技术培训和人才交流,提升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 南京大学和南京的发展南京大学作为中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为南京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南京大学与南京市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向南京的企业和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南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1.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地方高校与企业、政府等各界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和需求。
可以建立科技园、创新中心等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地方高校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方高校通过科研、人才培养、产业转化等多种方式,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在科研方面。
地方高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科研资源,能够进行前沿科技的研究和技术的创新。
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校科研团队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某地的高校在新材料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高强度合金材料,该材料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与当地的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合作,高校成功将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并在当地推动了汽车制造产业的发展。
可见,地方高校在科研领域的积极探索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方高校对于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不仅能够为当地的企业和机构提供宝贵的人才支持,还能够为当地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如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类人才在就业和创业中都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是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会紧密围绕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和需求,培养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当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地方高校对于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还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
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人才,引进国际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推动当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研究摘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又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并且引导了地方高校的发展方向。
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地方高校必须自身建设,地方政府应切实加强与高校的具体合作,打造人才流动机制和产学研平台。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 前言在过去相当长时间以来,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经济不仅存在着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客观差距问题,就是在同一行政区域,省级中心城市与地级中心城市、地级中心城市与县级中心城市也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在各种资源配置上相当不均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如何缩小这些差距,促进各种关系的平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重新审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而且也有利于破解地方高校当前发展面临的难题,提升地方高校办学层次,推动中国地方高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2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致性。
根据美国学者采用丹尼森、麦迪逊等人的方法(教育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分国民生产值的增长速度占国民产值总增长速度例)对西方六国年至年间教育及地方高校对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的贡献做估算,1973年~1984年,美国,法国地方高校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10.52%和14.61%,比1950年~1973年上升9.12个百分点。
还有人计算出,波斯顿地方高校对GDP的贡献超过20%,仅次于金融业。
不少研究也证实了地方高校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关系。
江泽民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这是面向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地方高校与经济发展繁荣相辅相成关系更为突出,学界普遍认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方高校作为地区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力量,通过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产业提升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提升等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地方高校通过吸引优秀学生和教师,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每年通过高考录取的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带来了不同地域背景和思维模式的碰撞,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
地方高校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研成果,为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持。
地方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和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和学生就业问题。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不仅为学校科研项目提供了资金和场地支持,也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难题。
地方高校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生社团、创业实践、科研项目等各种活动,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研成果转化地方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推动了地方科技创新,也为地方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地方高校积极开展科研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学校的科研团队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动了地方产业的更新迭代。
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带动地方科技创新。
学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推动了地方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学校建立了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等产业化平台,搭建了创新创业的舞台,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袭来,新技术新产业加速演进,落后产能加快淘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区的首要任务。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聚集、创新平台丰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有条件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助力所在区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强化校地对接,建立合作机制地方高校长期扎根地方,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契合度高,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紧密,应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高校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健全沟通协同助力产业升级的机制,坐在一条板凳上,集成政策、集中资源、集聚人才,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是制定科技创新规划。
地方高校在其办学历程中根据建设发展实际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在一些创新领域有较强影响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地方高校要在其建设发展基础上,主动对位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制定科技创新规划,与区域产业规划紧密对接起来,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高校制定规划不能闭门造车,应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听取所在地政府、企业意见建议,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上明确工作举措,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例如,辽宁以实体经济起家,装备制造业是辽宁优势,如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迈进,需要政、企、校三方同题共答。
辽宁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也面向未来产业布局,在人工智能、细胞治疗、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领域也吹响了“冲锋号”。
二是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科技创新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
地方高校要立足聚焦重大科技问题,与属地政府、企业签订科技创新协议,有效汇聚本区域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聚力开展有组织的创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四链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探索◎白露〔内容提要〕产业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地方高校发挥着区域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创新,创造更多新质生产力,积极融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的从动与互动作者:吴宝瑞邱小捷王桂娟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4期[摘要]地方本科高校不仅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地方政府,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的贴近度越大,获得政府的认可度就越高,也越能显示其生存价值。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建立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布局。
文章通过对地方本科高校生存特征、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五种取向。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区域经济[作者简介]吴宝瑞(1965- ),男,河北衡水人,石家庄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教育学及教育管理;邱小捷(1962- ),女,吉林梨树人,石家庄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教育学及教育管理;王桂娟(1957- ),女,河北衡水人,石家庄学院人事处处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河北石家庄050035)[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主导产业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0603008)[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44-02地方本科高校不仅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地方政府,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从发展来看,在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建立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布局,这也是考察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贡献力的重要参照。
同时,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也能积淀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一、地方本科高校的生存特征地方本科高校是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而生存和发展的。
按照行政地域划分,我国大多数地市级以上城市普遍设有一所以上的本科高校,其中有的隶属于省级行政机构,有的隶属于地市级政府;既有历史悠久的老牌本科高校,也有新建的本科新军。
这些学校呈现出如下的生存特征:1.依赖地方财政支持而发展。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问题与探索(一)存在的问题1. 服务区域经济需求与高校资源不匹配地方高校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往往与该高校所拥有的学科、师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等资源不匹配,服务能力不足,导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效果不够显著。
2. 师资队伍不足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研究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不够高,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研究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3. 缺乏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产、学、研一体化,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进一步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1.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地方高校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部门通力合作,探索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可行性,效益和可持续性,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2. 大力支持关键领域和科技创新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创新,引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3. 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的投入地方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充足的师资队伍。
4. 加强产学研互动,推动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联盟,推动产学研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总结地方高校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在服务与贡献方面,需要高校和各相关部门通过紧密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也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和投入,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背景下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产物。
这些地方高校进行办学目标定位时,应注意务实性和客观性要求,应立足于为地方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标签:地方高校;发展定位;务实性国家教育部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视,已连续三年召开全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研讨会把地方高校发展定位问题看成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事。
然而,有些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问题上还是出现攀高、求大、求全、尚名、逐利、趋同等不良倾向,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专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失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影响高等学校的各项功能的发挥。
因此。
科学地设计办学定位,对于地方高校明晰办学思路、修正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惠州学院发展定位的SWOT分析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校长柯亨先生在我国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因此,地方高校能否抓住机遇,科学定位,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和办学模式,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笔者尝试对惠州学院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
以期研究同类高校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惠州学院概况惠州学院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之一,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东莞、深圳、香港,是广东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本科大学。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校园青山环抱,浓荫匝地,现代建筑错落有致。
占地总面积160.65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27.21万平方米。
学院拥有丰湖、金山湖两个校区。
丰湖校区座落于惠州西湖丰湖半岛,素有“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美誉。
学院是由惠阳师专和惠州教育学院以及西北纺织工业学院惠州分院3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地方高校,200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地方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和创新力量的源泉。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和区域服务三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可以促进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地方高校通过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可以将校内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与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教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
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教师团队。
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人难题,还能够提升地方高校的就业率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地方高校通常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实力,而这些科研成果往往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
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与当地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创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可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科研创新科研创新可以推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地方高校在进行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力。
科研团队的建设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智力资源。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摘要】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创新的重要力量,与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合作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从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创新中的角色、区域经济创新对地方高校的要求、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地方高校与政府合作的机制以及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分析发现,地方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与企业和政府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强调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协同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机制、路径、重要性、未来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区域经济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迅速兴起,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和发展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加快,地方高校需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区域经济创新,进一步完善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但目前,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创新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协同机制,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创新发展。
对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为促进地方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是当前国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其在区域经济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创新中的作用,可以为高校在科研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
区域经济创新对地方高校的要求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高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摘要: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经济及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作为区域内的高校,需适用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就应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内容就应更贴近社会。
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其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区域经济;专业设置;互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经济要发展,就要注重经济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而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正是高等教育要培养教育的对象。
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职能、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就要更加贴近社会,特别是区域社会经济,只有这样,其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
目前,我国1552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93%,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能否科学定位、积极地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否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办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一)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已主要不在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及数量上的竞争,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这就意味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因为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能够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对接,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综观世界,选取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制胜法宝,如美国的北三角科技园、法国的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日本的筑波科技园等,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高校专业布局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的专业课布局分析,总结出地方高校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的途经。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探索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办学职能之一,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应该从这一职能出发。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载体,高等院校专业结构布局与专业建设应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德州学院根据德州市乃至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情况,加快专业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立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和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取得了明显效果。
1 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1.1 专业设置趋同
十一五期间,地方院校发展的同质化导致了专业培养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发展的主要瓶颈,而专业设置的趋同化是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院校办学同质化的重要原因,我们对某省8所地方院校调查中发现,有43个专业在4所以上的院校同时设置,占这些学
校所设专业总数的37%。
大量设置的同类专业又造成师资力量的短缺,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1.2 热门专业布点过多
地方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忽视了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结构布局的合理配置,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味求大求全,盲目跟风,争相设置热门专业,造成了热门专业人才培养过剩,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在笔者调查的8所院校中有7所高校设有该专业,但根据最新的就业报告显示,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高校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
其他热门专业如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一些艺术类专业也存在类似情况。
一方面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企业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人才培养的产销脱节。
1.3 专业布局调整应变力差
很多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尚未良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未能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专业结构调整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与预见,上不上专业仍然取决于理论推测,或根据招生状况、热门专业来确定,没有充分分析社会的真正需求。
近年来,山东省工业经济调整振兴与人才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是在教育部公布的工科专业目录中,有95个专业在山东省高校尚未设立1,直接影响了经济快速发展对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建设制造业强省目
标的需要,不能适应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计划对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2 地方高校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的途经
2.1 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始终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作为地方院校,要更好的发挥服务地方的职能,就必须将专业结构调整瞄准区域经济发展,使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步伐紧跟地方产业发展,从而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以德州学院为例,近年来,为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用人的良好对接,学校专业设置始终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大力发展与地方政府重点规划的装备制造业等13大产业相关的专业,已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13个工科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求瞄准重点行业发展趋势,以满足地方经济结构调整需求,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2.2 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应对调方式转结构形势下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了使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需求,我们对德州市和山东省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调研,整理出区域产业发展清单,邀请相关企业高管和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三方研讨,探索
专业与产业对接方式,确定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对接区域产业体系。
2.3 探索与社会、行业、企业双向共建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新机制
高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从整个社会发展层面上看,这是一个双向共建的问题,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社会也不能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不闻不问,双方供求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充满活力的互动机制。
在专业设置上,一是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协商机制,让社会参与高校专业设置与改革政策的制定;二是建立专业人才需求市场预警机制,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调查机构联合成立专业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调查机构,经常性地发布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报告,为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使高校专业调整建立在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2;三是建立专业设置宏观调控机制。
地方高校贴近基层,能够较早的捕捉到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教育行政部门应赋予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设置相应专业,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布局与规划上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区域内高校专业均衡发。
在专业建设方面,实施与社会、行业、企业联合共建是焕发专业生机的最佳途径,地方本科院校拥有地缘优势,更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
深度合作,从学科专业布局开始,直至人才培养的专业指向,都应力争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工科专业,要做到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教学资源结合行业资源、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培养,建立全新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2.4 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拓宽专业口径,弥补专业不足和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
在专业设置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应从现有专业入手,挖掘专业内涵,一是大力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力争建成一批专业条件、改革成果、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整体上达到一流水平的品牌专业和专业改革成果、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特色专业。
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德州学院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实行“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结合本地区人才素质需求的特点,设置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构建了“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和六个模块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大学生综合教育学分,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积极投入科技创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很好的弥补了专业不足和市场变化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带来的不力影响。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做好新设工科专业和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鲁经贸培字〔2009〕327号).
[2] 朱健,刘巨钦.论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J].理工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