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 格式:docx
- 大小:37.56 KB
- 文档页数:18
中医医案(眩晕头痛)许某女 40岁主诉:眩晕头痛1年。
现病史: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
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
现症: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
舌淡苔薄黄,脉缓。
血压正常。
既往史无体格检查:心肺阴性。
腹软,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墨氏征阴性,肠鸣音尚可,移动性浊音阴性。
生理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治法: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方药:真武汤合小柴胡汤茯苓30g 泽泻20g 白术10g 附子6g柴胡15g 黄芩15g 桂枝15g 白芍30g炙甘草10g 枳壳15g 生龙牡各30g 夜交藤30g益母草30g 豨莶草30g 夏枯草30g 珍珠母30g怀牛膝20g 川芎30g 龟板10g 党参10g麦冬10g 五味子15g 细辛3g 生姜30g6剂,水煎服。
按语体会: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
本案的特点有二: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则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
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则眩晕。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
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
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则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患者李某,女,56岁,长期患有高血压,近期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
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颗粒剂:丹参饮、血府逐瘀颗粒。
中药膏方:阿胶膏、山楂荷叶膏。
针灸治疗:百会、风府、太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头部按摩、颈部按摩。
食疗: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芹菜汁等。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
继续治疗一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活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医案中,针对患者的痰瘀互结证,采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膏方、针灸、推拿按摩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1936年-2017年)是一位中国中医药界的著名专家,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骨伤科。
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一些医案和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1. 病案1患者:女性,60岁,眩晕症状已有1年多,伴随着头晕、恶心、呕吐,常常丧失平衡感。
治疗方案:胡希恕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患者。
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同时结合中药煎汤,使用了葛根、防风、川芎、柴胡等药物。
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2. 治疗原则胡希恕治疗眩晕的原则是“以眩晕的病机为主,辅以局部症状的病机,并重视辨证施治。
”他认为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半规管功能紊乱、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眩晕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针灸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畅所引发的眩晕症状。
他常用的一些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4. 中药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也常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进行综合治疗。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的病理过程。
他常使用的一些中药有葛根、防风、川芎、菊花、柴胡等。
5. 调理饮食胡希恕认为,饮食习惯的调整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6. 身体锻炼胡希恕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
他建议患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颈椎保健操,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总之,胡希恕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调理饮食和身体锻炼等。
他的治疗经验丰富,注重综合施治,以病因为导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眩晕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案(八十一)眩晕3(高血压)
眩晕3(高血压)
严某某,男,36岁
初诊:
眩晕头痛经常发作,脉象弦滑有力,按之急数且搏指,舌红苔白根厚。
大便干结,心烦易怒,素嗜烟酒,又多熬夜,为本病致病之由。
此肝阳上亢,木火上升,先以熄风折热方法。
白蒺藜10克,晚蚕砂10克,蔓荆子10克,钩藤10克,菊花10克,竹茹6克,陈皮10克,生石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瓜蒌仁20克,焦三仙各10克,七剂
二诊:
药后头痛已止,眩晕时或发生。
脉仍弦滑,按之有力,舌红苔白根部仍较厚,大便通而未畅。
风阳上扰之势虽缓,然病非一日所成,须得慎饮食、戒烟酒、节喜怒,方为根本之计,不可徒赖药物也。
仍用前法加减。
白蒺藜10克,晚蚕砂10克,赤、白芍各10克,钩藤10克,菊花10克,竹叶、茹各6克,生石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七剂
上方服后头痛眩晕皆止,二便如常。
睡眠亦安。
遂嘱其注意饮食调理,增加运动锻炼,以防复发。
按:本案之眩晕是属肝胆风热上扰,由过嗜烟酒,加之熬夜所致。
因其兼有头痛,故用白蒺藜、晚蚕砂、蔓荆子以清头目;钩藤、菊花以熄风阳;阳亢于上者宜用介类以潜之,故用生石决明、生牡蛎以镇潜;风阳上扰多夹痰热,故用竹茹、陈皮以化痰热;从舌苔根厚大便干结,知其三焦壅滞,故用瓜蒌仁、焦三仙以利三焦。
用药恰合病机,故服之即效。
而医嘱其慎饮食、戒烟酒、多运动,尤为金玉良言,切中其病根矣。
若患者果能实行之,则一生受益可知也。
中医药治疗眩晕验案二则眩晕是指感觉到头昏眼花、周围旋转或自身旋转等症状。
它并非病因明确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不适,因此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也各异。
中医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独到的方法,本文将介绍两个中医药治疗眩晕的验案。
验案一:中药材方剂治疗眩晕某患者,男性,54岁,近期出现频繁的头晕眼花,在家中多次晕倒,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原发性眩晕病。
为了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患者服用了大量西药,但病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患者转向中医药治疗。
结合患者的症状,中医师认为该患者是由于身体阳气不足而引起的眩晕症状,因此给予了中药材方剂治疗。
方剂的具体组成如下:•黄芪 20g•人参 15g•熟地 20g•枸杞子 15g•白术 20g•川芎 10g•当归 10g每日分3次服用,每次15g。
服用3个月后,患者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头晕眼花的次数减少很多,并且晕倒的情况也没有再出现过。
此后,患者依然保持着服用中药材方剂的习惯,并且一直保持健康。
验案二:针灸疗法治疗眩晕某患者,女性,37岁,因为工作繁忙,常年处于高压工作状态,不久前出现了头晕眼花的症状,并且手脚发麻,口干舌燥等不适。
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初步排除了脑血管等独立疾病,诊断为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患者接受了一系列治疗,包括针灸疗法。
治疗过程中,针灸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穴位进行刺激:1.带脉穴2.头维穴3.风府穴4.鱼腰穴5.足三里穴针灸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像、脉象等特征决定刺激的穴位。
治疗后不久,患者就感觉到头晕眼花的症状明显减轻了,手脚也不再发麻,体温也恢复了正常。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
结论中医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独特而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通过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激活人体自身的防御和调节机制,从而减轻或消除眩晕症状。
通过以上两个验案,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在治疗眩晕方面的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标,同时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在治疗眩晕时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建议就医时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以下是一份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患者,女,45 岁,主诉头晕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1 周。
现病史:患者 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未予重视。
1 周前头晕症状加重,伴有头部昏沉,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纳可,寐差,二便调。
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用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
服法:水煎服,日 1 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患者头晕、头部昏沉症状较前减轻,睡眠仍差,舌淡,苔白腻,脉滑。
上方加合欢皮、夜交藤以宁心安神。
三诊:患者头晕、头部昏沉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上方去合欢皮、夜交藤,继服 4 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头晕反复发作,伴有头部昏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辨为痰湿中阻证。
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止眩晕;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之功。
请注意,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遵循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和调理。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原创版】
目录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四、总结
正文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倾斜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眩晕的成因繁多,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内耳疾病、贫血、脱水等。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6 岁。
主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牛膝等。
2.气血亏虚型眩晕
患者,女,48 岁。
主诉:眩晕,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
3.肾精不足型眩晕
患者,男,62 岁。
主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杜仲等。
四、总结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赵绍琴治疗眩晕医案
赵绍琴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一个赵绍琴治疗眩晕的医案:
患者,男,50岁。
主诉:头晕目眩,不能站立,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已3天。
发病前曾因情绪激动而致失眠、心悸、烦躁。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诊断:眩晕。
证属肝火上炎,内风扰动。
治则:平肝清热,熄风潜阳。
方药:羚羊角粉1克(冲服),菊花10克,钩藤10克(后下),桑叶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竹叶10克。
服上药2剂后,眩晕大减,已能站立行走,恶心呕吐已除。
守上方再服2剂而愈。
按:此案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情绪激动,且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显系肝火上炎、内风扰动所致。
故用羚羊角粉、菊花、钩藤等平肝清热、熄风潜阳之品而获效。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中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小郎中出品小郎中整理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资料收集、整理目录何澹庵医案 (2)张聿青医案 (2)临证指南医案 (6)孙文恒医案 (8)续名医类案 (13)古今医案按 (17)丁甘仁医案 (19)也是山人医案 (20)诊余举隅录 (21)得心集医案 (22)剑慧草堂医案 (23)孤鹤医案 (23)幼科医验 (25)费绳甫先生医案 (25)沈俞医案合钞 (28)旌孝堂医案 (29)江泽之医案 (30)临证经应录 (32)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32)缪松心医案 (33)王九峰医案(一) (33)王九峰医案(二) (34)王孟英医案 (35)古今医案按选 (36)辨证奇闻 (37)薛案辨疏 (38)回春录 (46)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何澹庵医案眩晕头晕体丰,心悸脉动,类中之渐,须安养调治。
熟地茯神麦冬肉甘菊白蒺藜老桑叶归身枣仁石决明豨莶柏子霜质弱火炎,耳鸣头晕,膈次不宽。
先用疏肝清理,然后进补。
元生地青蒿石决明花粉泽泻制首乌甘菊老桑叶钩丁甘草耳鸣头晕,六脉弦滑不柔,肝火挟痰为患。
先清后补。
制首乌法半夏淮牛膝白蒺藜茯苓石决明甘菊花黑山栀冬桑叶头晕膈胀,阴虚肝络不舒也。
理气疏风兼治。
归身茯神甘菊花川郁金女珍子橘叶白芍枣仁白蒺藜制香附阿胶头晕多痰,心悸少寐,坎离不交,心志不宁。
以苦泄安神,自然安适。
川连辰砂拌麦冬枣仁丹参橘红法半夏云茯神龙齿橘叶竹茹张聿青医案眩晕右调气熄肝,眩晕不定。
左脉弦大,尺部空虚。
下虚上实。
拟介类潜阳,为进一层治。
生龟板(七钱)煅磁石(三钱)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阿胶珠(二钱)生牡蛎(五钱)朱茯神(三钱)池菊花(一钱五分)黑豆衣(三钱)钩钩(三钱)淮小麦(五钱)钱(左)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经之气,横扰不平,则腹胀胸闷。
在下则为气,上旋则为风,风阳上旋,则为眩晕。
今大势虽定,而根柢不除,牙龈胀痛,亦属风阳阻于胃络也。
脉象细弦。
宜为柔养。
小郎中整理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资料收集、整理川石斛(四钱)大麦冬(三钱)生牡蛎(六钱)生白芍(二钱)白蒺藜(三钱)小黑豆衣(三钱)酒炒女贞子(三钱)阿胶珠(一钱五分)干橘叶(一钱)某头目旋晕,经久不愈,投滋纳减,此痰阻中宫。
眩晕一、医案导入陈某,男,58岁,2021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眩晕4天。
现病史: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体位变化时发作,持续数秒后可缓解。
刻下症见:头昏沉,头重如裹,精神欠佳,神疲乏力,无耳鸣耳聋,偶感心慌心悸,口干不欲饮,晨起口苦,纳差,多寐,二便正常。
舌象: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
脉象:脉滑。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一般。
诊疗经过:证属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
治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止眩。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参芪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钩藤15g,川芎15g,僵蚕10g,蝉蜕10g,党参15g,黄芪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远志15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7剂,未再发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好转,头昏沉减轻,头重如裹,神疲乏力改善,劳累后感心慌心悸,无胸闷胸痛,口干口苦,纳食尚可,夜寐安,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滑。
改用参芪温胆汤加减,健脾祛湿,利胆和胃,佐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
方药: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6g,枳实10g,竹茹15g,川芎15g,丹参15g,石菖蒲15g,远志15g,党参15g,黄芪15g,薄荷10g,僵蚕10g,胆南星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医案来源:黄春华主任中医师门诊医案。
二、思考讨论1.本病的中医诊断、证型是什么?2.请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
3.本病如何与厥证、中风鉴别?4.请写出治法、方药(方名、药名、用量、用法)。
【解析】1.诊断:眩晕。
证型:痰浊上蒙。
2.病因病机: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
3.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一厥不复甚至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暑湿内阻,平衡失司 2、少阳郁热,平衡失司3、痰湿内盛,肝风上扰 4、肝郁脾虚,湿阴清阳5、痰热内盛,肝风上扰 6、肝胆郁热,风阳上扰7、肝肾不足,风阳上扰 8、阳气不足,水饮上逆9、脾肾亏虚,清阳不升 10、气血瘀阻,平衡失司一、概述梅尼埃病是因内淋巴病变所致的发作性眩晕。
临床典型特征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感觉自身在旋转,或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身体向一侧倾倒感,眼球震颤,伴有耳鸣、耳聋,或有恶心、呕吐、出冷汗。
属中医眩晕范畴,现代中医称“耳眩晕”。
本病病因病机与风痰扰耳、痰热扰耳、寒水泛耳、肝火熏耳、肝阳扰耳、髓海不足、阳虚耳窍失聪、上气不足、肝脾两虚等有关。
其急性发作期多属于实或虚实挟杂,而缓解期多属于虚。
二、妙法绝招解析1.暑湿内阻,平衡失司(刘炯夫验案)(1)病历摘要:舒某,男,40岁。
宿有眩晕,昨因下田割禾,曝于烈日,又浴冷水,贪凉露宿,醒后即觉头晕眼花,泛泛欲呕,稍一转动即天旋地转,右耳闭塞伴蝉鸣,恶寒发热,心烦,渴不多饮,体痛足冷,便溏尿短,溺时洒洒然毛耸,舌红苔白腻,脉细濡而迟。
证属暑湿内阻。
治以清暑除湿,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当归、苍耳、白术各9g,党参20g,陈皮、青皮各6g,麦冬、泽泻、黄柏、半夏、藿香各10g,五味子、升麻、葛根各5g,神曲12g,生姜3片,红枣3枚。
上方5剂而平,10剂而愈。
(刘炯夫《浙江中医杂志》1981;5:218)(2)妙法解析:《症因脉治·外感眩晕》卷2说:“暑湿眩晕之因:炎夏主令,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人感冒之,则为湿热眩晕之症。
”本例患者病机乃外感暑湿,郁闭清阳。
暑湿之伤,常致气津不足,清阳不升,故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益气养血;麦冬、五味子生津;升麻、葛根解表祛邪,升发清阳;暑湿内阻,则脾胃失健,升降失调,故用泽泻、黄柏、半夏、藿香、苍耳除湿化浊;陈皮、青皮理气;神曲、生姜、红枣健脾胃。
气津充而清阳升,浊阴除而升降调,则眩晕自除。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眩晕主诉:反复发作眩晕、头昏沉3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3年前开始,每逢情绪激动即发作眩晕、头昏沉胀痛,伴见颈项板滞,否认有意识障碍及恶心呕吐等其它症状,数次入社区医院就诊查血压波动于160-180/90-100mmHg,拟诊“高血压3级极高危”,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控制血压,血压基本控制在140/90mmHg,头昏沉症状基本控制,但仍时有发作。
1周前,患者因琐事争吵后,再次出现眩晕,头昏沉、颈项板滞等症状,伴见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夜寐欠安,自测血压160/100mmHg,至XX医院行头颅CT提示未见异常(报告未见)。
目前纳可、小便可,大便粘滞不爽。
既往史: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体检: BP160/90mmHg,面红目赤,一般情况尚可,HR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
肺无殊。
舌红苔黄腻,口中有异味,脉弦。
辅助检查:暂缺。
中医诊断:眩晕(肝火上炎)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四诊分析:本例患者属“眩晕(肝火上炎)”范畴,患者老年男性,平素脾气暴躁易怒,因事争吵后出现眩晕、面红目赤、夜寐欠安等均为肝火上炎之证;头昏沉为痰浊上扰清窍,舌红苔黄腻,口气重,脉弦等均支持本证诊断。
处方:1.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之法,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药如下:天麻15g 钩藤15g 石决明30g 生栀子10g黄芩15g 川牛膝15 杜仲10g 茯神10g夜交藤15g 胆南星10g 竹茹9g 珍珠母30g茯苓10 甘草6g 川楝子10 ×7帖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注意事项:慎起居,忌辛辣刺激性食品,清谈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监测血压,按时服药。
签名:。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摘要:一、眩晕病症概述1.眩晕的定义2.眩晕的病因和症状二、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1.第一位名中医的医案a.治疗方法b.治疗效果2.第二位名中医的医案a.治疗方法b.治疗效果3.第三位名中医的医案a.治疗方法b.治疗效果三、眩晕治疗中的中医理论1.中医对眩晕病因的理解2.中医治疗眩晕的基本原则四、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启示1.中医在眩晕治疗中的优势2.对现代医学的启示正文:一、眩晕病症概述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头重脚轻、头晕眼花、天旋地转等不适感觉。
眩晕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与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
根据病因的不同,眩晕可分为良性眩晕、恶性眩晕、突发性眩晕等类型。
二、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1.第一位名中医的医案这位名中医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他开出了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眩作用的方剂。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2.第二位名中医的医案第二位名中医注重针灸和中药的结合治疗。
她认为,针灸可以迅速缓解眩晕症状,中药则能调整患者的体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她的治疗下,许多眩晕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3.第三位名中医的医案第三位名中医主张从脾胃论治眩晕。
他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眩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采用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中药方剂,使许多眩晕患者恢复了健康。
三、眩晕治疗中的中医理论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分为虚实两方面。
实证主要表现为肝阳上亢、风火上扰、痰湿中阻等,治疗上需要平肝潜阳、熄风化痰;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肾精亏损等,治疗上需要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四、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启示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表明,中医在眩晕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昏沉不适4年)
11.张某,女,80岁。
初诊:202*年3月19日。
主诉:头昏沉不适4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出现头昏沉不适,时有站立不稳欲倒,身乏力,心烦,情绪低落,悲伤欲哭,心慌,胃脘部烧灼感,现有口腔溃疡,纳呆,眠可,多梦,大便排解困难(质不干),小便可。
舌质红,舌边有溃疡,苔薄白,脉滑。
辨证:气血不足,虚火上扰。
治则:养血益气,平肝清热。
处方:四物汤加减。
方药:熟地1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黄柏10g,砂仁15g,钩藤30g,百合15g,黄芪60g,炙甘草15g,浮小麦30g,大枣10枚,木香10g。
7剂,水煎服。
静脉输液:1.生理盐水250ml+芬司汀针20mg ivgtt.qd。
2. 生理盐水250ml+脑苷肌肽针20mg ivgtt.qd。
二诊:服前方后头晕消失,悲伤欲哭症状基本消失,舌体麻木溃疡减轻,停药后反复,身乏力,舌体溃疡,胃脘部烧灼感,纳食一般,眠可,大便质软但排解困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
方药:中药前方加夏枯草12g余药同前。
7剂,水煎服。
按语:病机:气血不足为本,气不足则乏力。
心主血脉,肝藏血,阴血不足心失所养,阴不足则虚火旺而化风上扰。
方药:七物降下汤养血益气,平肝清热。
封髓丹清相火
甘麦大枣汤养心缓肝。
百合润肺清心。
金匮百合病用。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2周)3.李某,男,66岁。
初诊:202*年8月18日。
主诉:头晕间断发作2周。
现病史:2周来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短气,咳嗽,吐痰清稀,站立不稳,起立位时头晕加重,口干不欲饮,肢凉,眠差,纳差,二便正常。
舌淡红,舌苔白滑,脉弦滑。
有冠心病病史2年。
辨证:心脾阳虚,饮停心肺。
治则:温脾化饮,助心补阳。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方药:茯苓12g,桂枝9g,白术15g,甘草6g。
7剂,水煎服,日一剂。
随访:患者服上方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小便明显增多,自行取10剂煎服,现无头晕,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按语:患者头晕,心悸、短气而咳,起立位时头晕加重,总由心、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
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滑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桂枝温阳化气,茯苓健脾利水,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囊助温补中阳之力;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
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
此方服后,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正如《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脾阳不足,水气上冲,凌心射肺,引用条文,确切的说应为《伤寒论》条文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最后针对小便增多一症,分析透彻,解释恰如其分,本案旨在明白--,若逢一症与条文论述相符病机相符即可大胆试用之。
、暑湿内阻,平衡失司 2、少阳郁热,平衡失司3、痰湿内盛,肝风上扰 4、肝郁脾虚,湿阴清阳5、痰热内盛,肝风上扰 6、肝胆郁热,风阳上扰7、肝肾不足,风阳上扰 8、阳气不足,水饮上逆9、脾肾亏虚,清阳不升 10、气血瘀阻,平衡失司一、概述梅尼埃病是因内淋巴病变所致的发作性眩晕。
临床典型特征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感觉自身在旋转,或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身体向一侧倾倒感,眼球震颤,伴有耳鸣、耳聋,或有恶心、呕吐、出冷汗。
属中医眩晕范畴,现代中医称“耳眩晕”。
本病病因病机与风痰扰耳、痰热扰耳、寒水泛耳、肝火熏耳、肝阳扰耳、髓海不足、阳虚耳窍失聪、上气不足、肝脾两虚等有关。
其急性发作期多属于实或虚实挟杂,而缓解期多属于虚。
二、妙法绝招解析1.暑湿内阻,平衡失司(刘炯夫验案)(1)病历摘要:舒某,男,40岁。
宿有眩晕,昨因下田割禾,曝于烈日,又浴冷水,贪凉露宿,醒后即觉头晕眼花,泛泛欲呕,稍一转动即天旋地转,右耳闭塞伴蝉鸣,恶寒发热,心烦,渴不多饮,体痛足冷,便溏尿短,溺时洒洒然毛耸,舌红苔白腻,脉细濡而迟。
证属暑湿内阻。
治以清暑除湿,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当归、苍耳、白术各9g,党参20g,陈皮、青皮各6g,麦冬、泽泻、黄柏、半夏、藿香各10g,五味子、升麻、葛根各5g,神曲12g,生姜3片,红枣3枚。
上方5剂而平,10剂而愈。
(刘炯夫《浙江中医杂志》1981;5:218)(2)妙法解析:《症因脉治·外感眩晕》卷2说:“暑湿眩晕之因:炎夏主令,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人感冒之,则为湿热眩晕之症。
”本例患者病机乃外感暑湿,郁闭清阳。
暑湿之伤,常致气津不足,清阳不升,故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益气养血;麦冬、五味子生津;升麻、葛根解表祛邪,升发清阳;暑湿内阻,则脾胃失健,升降失调,故用泽泻、黄柏、半夏、藿香、苍耳除湿化浊;陈皮、青皮理气;神曲、生姜、红枣健脾胃。
气津充而清阳升,浊阴除而升降调,则眩晕自除。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化瘀升清法治眩晕病案:吴某,女,47岁。
初诊:1982年3月20日。
主诉及病史:眩晕发作2周。
诊查:有眩晕病史五六年,屡发屡作。
此次发作已2周,经用平肝、化痰、补益诸法乏效。
其特点是睡卧时晕作,房屋等外物旋转不已,站立、活动时晕稍减。
舌暗红苔薄,脉涩。
辨证:瘀血阻络,清气不升,脑失所养。
治法:化瘀升清。
处方:当归10g 川芎6g 白芍10g 桃仁10g 白薇10g 丹参15g 葛根15g 柴胡6g 牡蛎15g(先煎) 3剂二诊:3月24日。
药入晕眩有减,然卧床时仍不能过猛。
前法既效,则效不更方,原方踵进。
5剂。
4月10日随访,眩晕已止,起卧如常。
按语眩晕一证,历代总结的论治方法虽多,然无非肝阳、痰火、气血不足、肾气亏虚诸端,而言及血瘀几无。
本例眩晕经久,以“睡卧时晕作”且“活动时晕稍减”为特征,并沿用一切常规治法乏效。
其舌暗与脉1涩应当是本例病机的重要线索,反映了本例眩晕病机的本质,如果再结合眩晕卧甚动减等特征,血瘀眩晕的诊断是不难作出的。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318-319,陈亦人医案。
陈亦人,1924年生,江苏沭阳县人。
幼承家学,继拜同间儒医戴笠耕为师,研习经典医籍,并临证襄诊,医道渐长。
1945年悬壶沭城,适值瘟疫流行,即普为救治,活人甚众,自此名噪乡里。
1953年参加广仁联合诊所,并担任区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
1955年3月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
1956年3月毕业,留校执教。
1979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开设了《伤寒论求是》课程,填补了研究生《伤寒论》教材的空白(该书已出版)。
主编出版了《伤寒论译释》、《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等专著,先后发表论文六十多篇。
力倡“六经钤百病”,“伤寒论非外感专著,而是伤寒杂病合论”,在本学科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第一篇: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陈皮 15 茯苓20 丹参代赭石 30(先煎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15 生姜 3片五剂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15 泽泻 20 丹参陈皮 15 半夏 12 白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五剂收功例一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
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
桑叶 9克杭菊花 9克粉丹皮 9克黑栀子 9克大白芍 9克细生地 24克姜川连 2.1克法夏 6克姜竹茹 12克黄郁金 9克羚羊镑 1.2克另煎兑苦丁茶 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
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止呕吐。
桑叶 9克菊花 9克丹皮 9克栀子炭 9克夏枯草 9克苦丁茶 9克细生地 18克大白芍 9克法夏 6克姜竹茹 12克干苇根 15克左金丸 4.5克(分二次送服。
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魏 X X,男, 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 屡治不效,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 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 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伍 X X,女, 74岁。
初诊日期;1977年 5月 23日。
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
血压250/160毫米汞柱。
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 12克代赭石 24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 6克二诊;服上方 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 血压降至 230/110毫米汞柱。
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
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女贞子、茺蔚子各 9克,丹参、首乌各 12克,磁石15克。
、三诊:投药3剂,血压降至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
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血藤各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杨 X ,女, 44岁。
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 厥阴为风脏,相火寄焉。
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
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情非轻(血压达 230/135毫米汞柱 ,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乃吉。
玳瑁片 6克(先煎姜半夏 9克生石决明 15克(先煎菊花 6克竹茹 6克薄荷炭 3克(后下炙僵蚕 9 克姜黄连 2.4克钩藤 9克(后下牛黄清心丸 1粒(化服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 不斤斤于泻肝也。
北沙参 9克竹茹 6克竹沥半夏 9克陈皮 6克白蒺藜 9克北秫米 9克橹豆衣 9克炒枳壳 4.5克菊花 6克生石决明 15克(先煎钩藤 9克(后下生苡米 9克朱茯苓 9克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 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
北沙参 9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竹茹6克陈皮逆于胆。
法当解热清中, 利胆安胃。
鲜竹茹10克赤茯苓 10克煅赭石(布包 10克枇杷叶(生姜汁炒 10克旋复花(布包 7克金铃子(酒炒 7克左秦艽 7克广陈皮 5克酒黄芩 5克炒山栀 5克炒枳实 5克川黄连(吴萸水炒 2克益元散(布包 10克[评按] 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
有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厥等。
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作汤一剂神效。
三生饮中均为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
本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炽于胃而逆于胆, 虽见四肢厥冷, 憎寒腹痛, 但舌质干赤, 呕吐苦水, 决非阴寒之证。
治宜解热清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 茯苓运脾;杷叶和胃。
审证求因,辨别寒热之真伪,立法遣药,别开生面,药后转危为安。
第二篇:眩晕的中医护理眩晕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阳上扰证、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⑴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 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 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⑴ 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⑵ 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音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⑴ 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⑵ 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⑴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⑵ 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⑶ 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⑷ 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5.情志护理⑴ 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⑵ 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⑶ 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要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⑴ 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⑵ 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三、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5.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6.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第三篇: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我是2012级电子信息班的一名学生,我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医学方向),其实是喜欢学医的,结果没想到学的是与医学无关的,所以希望在选修课上可以普及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选了《中医医学案概论》这门选修课。
学习后深感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伟大。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及一些感想。
通过学习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
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封为圭桌,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
精为先,诚为辅,只有具备精诚着,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
纵观慢慢中华几千年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施人道不分贵贱: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
他们撰写的每一篇医案谨慎真实让我懂得实践真理的统一。
医者中的智者应是众智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担负着挽救生命和发扬中医的双重责任,每一篇医案便是他们留给后人们最好的纪念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学习这门课后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可以看看。
有时候,对我们这种初学者授以长篇大论的医学知识其实我们是吸收不了的,比如我相比之下更喜欢看一些图片啊,实时的医学视频等,可以提高大家的兴趣。
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在讲课中给我们加一些相关视频,或者相关图片及新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实在很多时候,不论是我们的这个专业还是医学专业学生都会多少有些迷茫关于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可以用到哪儿,如何可以让他们运用得更好,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下。
还有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课程的初期给我们放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入到课程内,或者实践教学,其实我们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想过把医生瘾,老师可以实际教我们如何把脉,如何辨别疾病的发生之类的,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前实习。
以上是我对这门课的感想及建议。
第四篇:中医《医案助读》读后感专题《医案助读》随感《医案助读》书如其名,是医案阅读的入门导向类书籍。
它解决了什么是医案、医案的重要性、怎么读医案三个基本问题。
用具体的名家医案作为论述观点的串珠,边引用边议论,阅读印象尤其深刻,学习氛围也比模式学习更为轻松。
引用的医案病案也有来源可循,书后的推荐医案也是实用性较强。
作为一个未入临床的医学生来说,医案可以算是最初的临床体验。
不同于以往生病就医的被救治,读医案是从医者的角度,看待“治病”这件事,注重的是辩证和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