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国国家图书馆
- 格式:pdf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32
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图书馆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转型是指将传统图书馆通过应用数字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与升级,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和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本文将从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阅读服务、智能化信息管理等方面探讨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一、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作,它包括对纸质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存储,建立数字文献库,并进行资源的数字化加工与管理。
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图书馆可以实现传统文献的数字化存储与传播,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同时,数字化资源建设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资源选择,满足了用户对多样化信息需求的要求。
二、数字阅读服务数字化转型使得图书馆的阅读服务面临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阅读服务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阅览与借阅、在线阅读以及数字资源的远程访问等。
数字图书馆通过提供数字化图书馆藏资源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服务,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电子图书阅览与借阅则通过数字阅读设备或移动终端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图书阅读体验,用户可以在线借阅和阅读图书,解决了实体图书和馆藏容量的限制,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在线阅读通过提供数字化期刊、报纸等在线阅读服务,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喜欢的刊物。
数字资源的远程访问则为用户提供了无时空限制的远程访问服务,减少了用户前往图书馆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智能化信息管理数字化转型为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工具,智能化信息管理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创新的重要方向。
智能化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智能化检索服务、个性化推荐服务和知识图谱应用等。
智能化检索服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对用户检索查询的分析,提供准确、快捷的检索服务,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个性化推荐服务则通过对用户的阅读行为与兴趣偏好进行分析,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兴趣的图书馆资源,提高了用户体验和访问粘性。
2018年第9期(总第172期)7摘要:本文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系统中的用户数据进行梳理,从用户的学历、职称、地区分布、行为习惯等维度统计分析,绘制出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的用户画像,并基于此提出发展策略建议,以期为数字时代文献提供服务向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用户画像中图分类号:G252DOI :10.3772/j.issn.1673-2286.2018.09.005赵星(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用户统计分析*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知识传播的重要使命。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形式,是图书馆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
国家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图书馆就与国内200余家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
1997年,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正式成立。
2009年,文献提供系统上线。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该系统注册的用户数量已达10.12万人,基本涵盖各层级读者,既包括科研、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用户,也包括到馆和远程访问的个人用户。
如何对这些用户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指导文献提供服务向智慧型知识服务发展,已经成为图书馆员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用户画像方法在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运营和用户体验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用户画像(persona )的概念最早由交互设计之父Cooper [1]提出,“Personas are a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arget users ”,是指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是建立在一系列属性数据之上的目标用户模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画像逐步拓展为通过对用户的人口学特征、行为习惯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抽象出一个标签化的用户模型。
本文在统计分析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系统中用户数据的基础上,绘制出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用户画像,以期为数字时代文献提供服务向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总体设计魏大威;孙一钢【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情况,在总结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特点的基础上,以服务、资源、标准、技术四个方面作为总体设计中的出发点,详细论述了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基础支撑环境、标准规范体系、应用支撑平台、业务应用系统、网管安全保障、数字资源建设的总体设计内容,最后笔者根据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对于总体设计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思考.该文为2008年第八期<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专刊的文章之一.【期刊名称】《数字图书馆论坛》【年(卷),期】2008(000)008【总页数】9页(P23-31)【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总体设计;服务;数字资源【作者】魏大威;孙一钢【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字图书馆的实践提供了机会,国内开始出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热潮,并逐渐升温,一些全国性、地区性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纷纷进行规划或立项建设,许多图书馆作为独立的个体也进行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有益探索,而商业机构的介入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DLIS)是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二期工程和基于“中美百万册图书计划”(CADAL)的文献数字化工程两个专题项目构成的行业性数字图书馆系统。
CADLIS包括数字资源体系、软硬件平台和运行服务体系。
数字资源体系建设除了继续扩大原有的联合目录、学位论文、期刊篇名数据库外,加大了全文文献库的建设。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项目,其建设目标是为中国科学院全院科研人员提供远程访问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体系。
CSDL提出了“资源到所、服务到人”的服务理念,CSDL的随易通服务,使用户在任何地点上网,均可查询用户所在单位购买开通的数据库,并且为用户提供权威、可靠的目录导航。
数字图书馆建设标准
数字图书馆作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知识传播、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建设一个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图书馆,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建设标准。
首先,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具备高度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这包括强大的服务器设备、高速的网络连接、稳定的数据库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支持。
同时,数字图书馆还需要具备先进的信息检索与管理系统,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的文献资料。
其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注重文献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包括数字化的图书、期刊、论文、报纸、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源,覆盖各个学科领域和丰富的内容类型。
此外,数字图书馆还应该积极开展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工作,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
另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这包括用户界面的友好设计、检索功能的智能化提升、个性化推荐服务的开展等方面。
数字图书馆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不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
最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注重安全与保护。
这包括文献资源的合法获取与使用、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等方面。
数字图书馆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确保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信息技术、文献资源、用户服务和安全保护等多方面因素,以期打造一个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知识资源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学术支持和文化服务。
希望各个相关单位和机构能够共同努力,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案例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往仅仅是传统的藏书馆,如今的图书馆已经成为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的重要平台,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学术资源。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例,探讨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中的共建与共享。
一、国家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享工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国家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分享。
该馆将国内各大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化图书馆平台,为读者提供了全球最大的中文电子数字资源库。
在这个平台上,读者可以免费阅读到大量的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类学术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多校图书馆联合建设数字资源平台为了促进高校间的资源共享,许多高校图书馆积极响应数字化资源共建的理念,开展多校图书馆联合建设数字资源平台的实践。
这些平台实现了不同学校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供了一站式检索和访问服务。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从自己学校图书馆所没有的资源中获取信息,丰富了学术研究的内容。
三、图书馆与学术机构的数字资源合作案例许多图书馆与学术机构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数字资源库。
比如,某大学图书馆与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共同建设了一套用于数字化资源管理与存储的系统。
通过这个系统,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上传、管理和访问学术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四、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服务除了高校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以外,一些公共图书馆也积极参与到数字化资源共享的行动中。
例如,某市图书馆通过与数字出版机构的合作,在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图书和期刊供读者免费在线阅读。
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馆藏资源,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结起来,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成功的案例。
国家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享工程、多校图书馆联合建设数字资源平台、图书馆与学术机构的数字资源合作以及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享服务等都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便捷的数字化学术资源。
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建设和服务成就显著,在软硬件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全媒体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特别是读者服务方面,亮点突出。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对于打造图书馆服务新业态,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我国自1995年开始跟踪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在研发的基础上,国家图书馆于1998年提出了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议,并于2001年获国务院批准立项,2005年开始建设,工程总投资4.9亿元。
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取得重要进展。
软硬件平台基本搭建完成。
万兆主干高速网络传输系统、海量数字资源存储系统、高性能服务器系统等硬件基础设施平台已搭建完成;面向海量数字资源的文献数字化加工系统、数字资源组织与管理系统、数字资源发布与服务系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等核心软件平台基本建成。
数字资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截至2011年6月,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560TB,根据需求牵引的原则,形成了一批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特色数字资源库。
例如,面向中央国家机关立法决策信息需求的法律法规等专题数据库,面向重点教育、科研、生产单位的各类型学术性专题数据库,面向社会公众的图书、报刊、影视、音乐、讲座、展览等资源,仅音视频资源就达到60多万小时。
此外,还有面向少年儿童、盲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门数据库,以及面向图书馆界的联合编目数据库等。
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形成。
根据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先后制定了二十余项数字图书馆相关标准规范,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其中部分标准规范将陆续申报成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已覆盖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并通过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电子触摸屏等终端推出新媒体服务方式。
大数据技术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普及,数字图书馆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存、管理和访问图书资料的场所,更是一个数据资源的聚集地。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技术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共享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
1. 数据管理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任务是对图书等文献资料进行保存、管理和服务。
然而,传统的数字图书馆主要依靠人工筛选、整理和分类,这种操作方式的效率十分低下,容易出错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而大数据技术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通过自动化的方式高效地进行数据管理。
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其数字图书馆建设利用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技术,将图书、音频、视频等资料数字化并自动化地进行分类、索引和标注。
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保存和管理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共享数字化的时代让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领域,其服务对象可以覆盖全球,数据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共享方式通常是通过协议转换、复制和导出等方式实现。
然而,由于数据格式和结构的差异,这种方式往往并不太便捷。
大数据技术则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开放的数据接口,实现跨不同系统和领域的数据共享。
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为例,其基于大数据技术,提供了全国范围内的数字资源整合,包括图书和期刊、图片和音像、地方志和古籍等多种类型。
在这个平台上,读者可以通过统一的检索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也可以享受跨机构资源的借阅和互动服务。
3. 数据分析随着数字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图书馆所保存的数据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这样产生的大量可用数据是一个巨大的资源。
但是,如果不能充分地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将会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而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高效地管理和共享数据,更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以韩国国家图书馆为例,其数字图书馆建设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读者的借阅和检索行为,并利用这些分析结果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印刷图书逐渐被电子图书所取代,这使得人们在获取知识和阅读的方式上更加便捷和灵活。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和获取知识的渠道。
作为一个数字化的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访问和阅读丰富的数字化图书资源。
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登录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官方网站,来浏览和借阅数字图书。
这无疑给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籍和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图书资源非常丰富多样。
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国内外优秀的图书作品,还拥有丰富的期刊、报纸、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数字化资源。
这些资源丰富了读者的选择范围,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阅读需求。
无论读者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还是对科学技术有热情,都能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料。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还提供了多种功能和工具。
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功能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或资料。
此外,还有书籍推荐、热门资源排行榜等功能,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热门的图书和资料,以及其他读者的推荐。
同时,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还提供了在线阅读、下载、分享等功能,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使用和利用资源。
除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外,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还注重知识的保护和传承。
它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字图书的存储和传输安全。
同时,它还与各大图书馆和出版机构合作,进行数字化图书的合作收集和数字化出版,以促进图书的保护和传播。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数字化的图书馆,更是一个文化传承和知识共享的平台。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便捷和全面的阅读环境,让人们能够轻松地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无论是学生、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收获。
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于知识获取与分享的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在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意义、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构建和分享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获取和广泛传播,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也符合图书馆的公共性质,使得知识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被广大的读者所利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数字化资源共建的现状目前,许多图书馆已经开展了数字化资源共建的工作,特别是大型图书馆和国家级图书馆。
它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纸质图书、期刊、报纸等资源转化为电子形式,并通过建立数字资源库或数字图书馆的方式加以保存和管理。
在数字化资源共建的过程中,这些图书馆通常会采取与其他图书馆或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参与资源的数字化工作,保证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现状数字化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将数字化资源提供给其他图书馆或用户使用的一个过程。
目前,数字化资源共享主要通过建立联合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等形式来实现。
这些平台通常包含了各类数字化资源,如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历史文献等,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高效的检索和获取。
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覆盖面。
四、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面临的挑战在数字化资源共建与共享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的版权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难题。
许多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共享时,往往要面临版权方的限制和要求。
其次,数字化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提出了要求。
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旧有的数字化资源可能会面临无法读取、无法兼容等问题,需要图书馆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进。
收稿日期:2023-12-01作者简介:宫蛟飞(1989 ㊀),国家图书馆工程师;宫雅琦(1998 ㊀),德国海德堡大学计算机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㊂数字图书馆沉浸式阅读项目建设探讨以国家图书馆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为例宫蛟飞1,宫雅琦2(1.国家图书馆,北京㊀100081;2.海德堡大学,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海德堡)摘㊀要:文章探讨了沉浸式阅读的特点,阐述了沉浸式阅读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以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体验区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为例,详述了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对沉浸式阅读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㊂关键词:沉浸式阅读;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智慧阅读中图分类号:G250.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1-0078-03㊀㊀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虚拟现实㊁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出现了多样化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人们的阅读需求也随之改变㊂随着5G㊁云计算等技术的日渐成熟,智能阅读更加契合大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而沉浸式阅读作为一种高效新颖的智能阅读形式,越来越受广大读者欢迎㊂1㊀沉浸式阅读的特点1.1㊀强人机交互性㊀㊀交互性是指用户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与虚拟环境内的人或物体进行实时互动㊂强人机交互性依赖于蓬勃发展的沉浸式阅读技术,其关键技术为依靠动态环境建模技术㊁系统集成技术㊁人机交互技术㊁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㊁实时三维图像生成技术等多种交叉技术形成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㊂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设备生成包容多种信息㊁具有多种感知的场景,读者可通过使用VR 眼镜㊁头盔㊁手柄等多种可穿戴设备触发虚拟场景中的埋点,从而达到人机交互的目的[1]㊂1.2㊀促进读者感官与认知的交互㊀㊀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㊁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最早提出 书籍五感 的概念,认为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启始㊂我国图书设计大师吕敬人对 书籍五感 概念做出了进一步实践和阐释,他在‘翻开 当代中国书籍设计“一书中提到,书籍设计可以融合视觉㊁触觉㊁嗅觉㊁听觉㊁味觉等五种感官体验,五感的融合赋予书籍强大的生命力[2]㊂在沉浸式阅读体验过程中,读者的 五感 被调动,通过 五感 得到的信号或信息能够很快形成读者大脑中的认知[3]㊂在认知的驱使下,读者再次通过 五感 捕捉更多的信号或信息,这些信号或信息又再次强化读者大脑中的认知,此时读者会越来越沉浸于所处的虚拟环境当中㊂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读者自身 五感 与认知产生交互,通过调动读者感官提升认知体验,循环往复㊁不断强化,最终达到沉浸式阅读的理想效果㊂1.3㊀提升知识吸收的深度和系统性㊀㊀沉浸式阅读基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㊁环境建模技术㊁仿真技术等多种虚拟现实技术,将视频㊁音频㊁图像㊁文本等各类多媒体资源巧妙结合,使知识实体融入虚拟环境,有助于提升读者的 五感 和认知体验㊂例如,应用于科学㊁历史㊁地理㊁艺术等专业领域时,沉浸式阅读可通过多模态知识及其关联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某个专题的概念㊁关系㊁发展脉络等,甚至可以动态重组文章和数据进行试验推理;应用于图书馆㊁博物馆等科普机构时,沉浸式阅读既可实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也可实现实体馆藏资87第44卷第1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年1月源与虚拟空间的融合,满足智能时代背景下广大读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4]㊂2㊀沉浸式阅读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㊀㊀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外起步较早,国外很多图书馆重视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融合,开展了沉浸式阅读项目探索㊂早在2011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图书馆的博㊃布林克曼团队就利用ShelvAR 技术,通过使用机器可读的书脊标签驱动虚拟现实书架阅读系统[5]㊂比较经典的沉浸式阅读技术应用案例还有三维虚拟社区Second Life 平台的应用,随着该平台系统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链接进入平台,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图书馆,用户通过鼠标㊁键盘等外接输入设备就可在虚拟图书馆自由漫步㊂接入该平台的图书馆不仅将馆藏图书㊁艺术展品进行三维数字化建设供用户浏览,还将图书馆的建筑㊁书架等进行虚拟化还原,为用户提供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同时虚拟图书馆还能够提供参考咨询㊁信息检索等个性化服务[6]㊂㊀㊀为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沉浸式阅读活动㊂例如,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体验区推出了VR 虚拟现实阅读站,公众在此不仅可以学习百科知识,还可现场感受 VR 诵经典 VR 贺新春 等特色文化创意成果㊂国家图书馆不断对数字图书馆体验区的AR 技术进行尝试和拓展,如制作百家姓起源㊁中草药生成过程等特色数字资源,读者扫描AR 书签或明信片就可通过手机或AR 阅读机观看数字资源㊂2021年6月,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体验区上线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是5G 时代新型阅读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实践,该项目借助全景视频㊁VR 等先进技术探索新阅读形态,打造全景展厅㊁阅读树等沉浸式阅读体验项目,为读者提供精彩纷呈的沉浸式阅读体验㊂3㊀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体验区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设计与实现㊀㊀在5G 网络环境下,知识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便捷,为更好满足公众多层次㊁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纷纷探索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示形态,使公众能够身临其境般阅读㊁享受优秀文化㊂国家图书馆也应用5G㊁云存储㊁云计算㊁全景视频㊁VR 视频等技术建立了多元复合型沉浸式阅读知识空间,推出了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拓展阅读空间,升级阅读体验,为数字阅读注入新的动能㊂3.1㊀项目总体方案架构㊀㊀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的总体方案架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云端㊁管理与控制端㊁终端㊂具体而言,云端服务器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计算能力能够实现大量VR 视频㊁VR 内容的云端存储,进行虚拟图书馆馆舍㊁书架等场景的计算建模,具有直播㊁点播视频转码功能以及渲染调度管控功能,能够为读者展现高度逼真的虚拟图书馆场景㊁3D 立体式阅读素材等,使读者获得实时沉浸式阅读体验;管理与控制端是管理员进行前后台管理的 操作间 ,管理员可以通过服务器实现云端资源的增删㊁渲染等工作,并可对云端及终端的各项参数进行管理与控制;终端全景展厅和阅读树为读者提供全景视频沉浸式阅读体验,读者可通过操作VR 眼镜选取㊁播放视频㊂㊀㊀综上,各端通过第五代通信技术相联结实现了大容量㊁高速度㊁低时延的互联互通㊁上行下传,不仅保障了协同计算效率和实时渲染效果,使读者感受流畅的视频流和稳定的资源播放效果,同时还能借助5G 的大带宽优势为今后接入更多沉浸式阅读终端以及扩展更多功能打下基础㊂3.2㊀全景展厅介绍㊀㊀全景展厅以270度的全景视角为读者呈现巨幕裸眼观赏效果,可以播放 8K +360度 全景视频内容,显示现实场景的3D 复刻,使读者置身于三面超高清大屏环绕的全景空间,获得沉浸感强㊁画面真实的全维度互动阅读体验㊂全景展厅播放的内容既包括基于国家图书馆优秀馆藏自建的超高清全景视频,如‘永乐大典“全景视频㊁ 甲骨文记忆 展览全景视频㊁ 全景国图 漫游视频等,帮助读者更好了解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和馆舍情况,也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全景刻画视频,如‘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华山云海图“等名画的深度介绍全景视频,积极向公众传播㊁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㊁地理㊁科技等领域的科普视频,如平遥古城等文物古迹介绍视频㊁ 共览世界音乐之都 等城市印象视频,以及依据‘流浪地球“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全景视频等㊂此外,全景展厅还可作为背景墙为数字图书馆开展主题活动提供沉浸式体验硬件支97宫蛟飞,宫雅琦:数字图书馆沉浸式阅读项目建设探讨㊀持,如:2023年科技周期间,国家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体验区举办主题为 穿汉服㊁写汉字㊁共赏AR 的互动体验活动,为配合活动氛围,在全景展厅滚动播出‘天工开物:杀青“‘天工开物:彰施“‘华山云海图“等沉浸式影片,使主题内容和活动场景深度融合,提升读者沉浸式体验感受㊂3.3㊀阅读树介绍㊀㊀阅读树是国家图书馆搭载5G技术依托云架构体系打造的树状沉浸式阅读架构,读者可利用可穿戴设备观看内置全景视频内容㊂阅读树拥有8套设备体系,可同时为多位读者提供沉浸式全景阅读体验,引入华为云与边缘云相结合的技术架构将全景VR内容从云端分发至不同的体验终端,降低网络延迟带来的体验不适,保障VR视频的流畅播放,同时读者佩戴的VR眼镜还可调节近视度数,全方位提升读者的使用舒适度㊂阅读树为读者提供的全景影片内容与全景展厅一致,读者在体验过程中既可通过触控屏幕对影片进行选取和播放,也可将目光对准VR眼镜中的内置光标,凝视3秒钟完成相应操作,让读者真正沉浸式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阅读乐趣㊂4㊀对沉浸式阅读发展的思考4.1㊀加强VR视频资源建设㊀㊀沉浸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有优质的VR视频资源才能为读者带来知识的启迪㊂公共图书馆既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挖掘馆藏特色优秀资源,制作质量上乘㊁具有丰富文化属性的优质视频资源,又要积极开展行业间的合作,使具有关联属性的资源互为补充,形成较为完整的深度资源体系,为开发制作内涵丰富的知识类视频提供资源支撑㊂例如,国家图书馆积极开展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开拓资源挖掘途径,打造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 2023年展出的古籍活化项目‘古籍寻游记“就是依托交互技术㊁光场扫描技术等还原 古文献四大发现 ,即殷墟甲骨㊁居延汉简㊁敦煌遗书㊁明清档案,为读者呈现首部重现古文献四大发现的VR互动纪录片㊂4.2㊀加强沉浸式阅读技术研发和应用㊀㊀公共图书馆既是沉浸式阅读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沉浸式阅读项目的开发者,应积极参与沉浸式阅读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联手科技研发公司㊁科研机构等深入探讨沉浸式阅读基础技术以及能够对沉浸式阅读产生深刻影响的相关技术㊂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 元宇宙 概念已经渗透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规划当中,其中的扩展现实(XR)技术就是包含了增强现实技术(AR)㊁虚拟现实技术(VR)和混合现实技术(MR)等相关技术的沉浸式技术的总括性术语,未来智慧图书馆可以利用XR技术在虚拟世界当中模拟真实图书馆的业务场景,为大量在线用户同时提供图书馆知识传递等互动服务以及沉浸式阅读体验[7]㊂例如,国家图书馆综合运用大模型语义㊁AI语义泛化㊁人机交互工程㊁3D空间建模㊁毛发布料解构等技术开发超写实数字人 图灵灵 ,打造智能型数字馆员,为读者提供多元化㊁沉浸式互动服务㊂4.3㊀提供个性化沉浸式阅读体验㊀㊀图书馆行业正在向未来智慧图书馆进军,应将个性化的服务有机嵌入沉浸式阅读体验当中[8]㊂公共图书馆要打破线上线下的空间局限,加快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转换,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力度和范围,要让每一位读者都参与其中,参与沉浸式阅读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图书馆新阅读形态的元宇宙㊂公共图书馆要利用虚拟现实㊁增强现实㊁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懈探索新的阅读形态,加强沉浸式阅读视频资源建设以及沉浸式阅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读者提供科技与知识相结合㊁能够有效启迪智慧的个性化沉浸式阅读体验㊂参考文献:[1][6]㊀武童.图书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1.[2]㊀王芳.书籍五感对书籍设计的影响与推动[J].今传媒,2013(5):99-100.[3]㊀肖亮.沉浸式阅读体验:儿童书籍‘山海经“的设计与创作实践[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0.[4][5]㊀李娇,孙坦,鲜国建,等.智能时代图书馆空间功能及服务创新的研究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22(1):138-145.[7]㊀陈广顺.沉浸式体验:图书馆走向元宇宙的突破点[J].图书与情报,2022(2):127-133.[8]㊀王飒,朱波,张姝末,等.面向 沉浸式 阅读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架构探析[J].文化产业,2023(2):88-90.(编校:徐黎娟)08宫蛟飞,宫雅琦:数字图书馆沉浸式阅读项目建设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的国家图书馆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公共图书馆在促进文化交流、知识普及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图书馆的地位和职责,为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国家图书馆的定义和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条,国家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中央组织,承担着全国性的综合性图书馆职责,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和科研机构。
国家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领域的领军机构,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使命。
它不仅承担着为全国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图书馆信息资源和服务的责任,还致力于典藏、研究和保护我国图书馆文化遗产,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国家图书馆的职责和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国家图书馆的职责和功能。
国家图书馆主要履行以下任务:1.收集、典藏和保护图书馆文化遗产。
国家图书馆具有广泛的收集范围,不仅收藏国内外的出版物和电子资源,还关注与我国有关的外文出版物。
国家图书馆致力于保存、研究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2.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
国家图书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了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设施,为读者提供便捷的资源检索和阅读服务。
同时,国家图书馆还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和阅读能力。
3.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培训。
国家图书馆通过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国家图书馆还承担着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任务,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国家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展望国家图书馆自成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全员参与、协同发展的方式,国家图书馆建设了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资源的可及性和利用效率。
同时,国家图书馆还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国际文化活动和资源共享,为国内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图书馆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国家图书馆魏大威四、一、三、二、全面提升大数据环境下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以大数据理念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国家数字图书馆跨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服务价值重塑一、大数据时代的服务价值重塑信息总量爆炸性增长导致信息形态发生变化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引领的信息技术变革,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案例一利用大数据投放广告精准营销初期投放红酒广告财经频道貌似红酒目标客户高端人士的聚集地电商买家动态肖像系统数据分析常访问军事类博客的网民对红酒更感兴趣改变策略选取该网站博客频道中的军事类博客页面投放红酒广告一个投放周期结束后,有效转化率高达18%,而行业的平均水平却低于5%案例二True Car 哪里买车最便宜︖TrueCar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因为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收集全美汽车销售商的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将车价透明化并发布在自己的信息平台将价格从低到高分为4个区间:罕见低价超值价格不错的价格超过市场均价的价格第7页二、国家数字图书馆跨入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大数据是什么?一是多种类型的海量资源及庞大用户数据;二是图书馆的生产数据和业务数据在根据数字资源生命周期在各业务系统间高速流转的数据体系;三是通过图书馆海量数据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求的价值体现︵一︶日益增大的数据量海量资源库图书馆传统的纸质文献和多样化数字资源共同构成了海量资源库,成为宝贵而丰富的知识资产。
737.9TB45.7TB0%数字资源总量874.5TB2013年底网络信息采集量自建数字资源量外购中外文数据库共计273个文津搜索元数据达2.9亿条海量资源库图书馆传统的纸质文献和多样化数字资源共同构成了海量资源库,成为宝贵而丰富的知识资产。
国家图书馆资源变化情况表年份数字资源总量(TB )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量(TB )网络资源采集量(TB )外购数据库量(个)外购中文数据库(个)外购外文数据库(个)2009年327.8239.116.68188861022010年480388182191051142011年561.345819.22221061162012年813.5694.930.7254121133︵一︶日益增大的数据量服务终端前端终端︵一︶日益增大的数据量服务终端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2013年总点击量达到10.36亿次 文津搜索系统月均页面访问次数为480万余次 读者门户对象数据月均访问210万余页 手机门户月均访问140万余次 Aleph 系统日均产生日志数据约20GB 文津搜索系统日均产生日志数据大于300GB︵一︶日益增大的数据量国家数字图书馆数据类型分布表资源数据元数据、对象数据、书目数据、规范数据、馆藏数据、单册数据、关联数据用户数据用户个人信息数据、在服务中产生的不同维度的用户行为数据业务数据各业务系统运转的业务数据,如:采访数据、缴送数据、征集数据、咨询数据等管理数据图书馆运转和服务中产生的各类管理数据,如项目建设数据、合同数据、财务数据、人事数据︵二︶丰富多样的数据类型资源类型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数据库、音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等。
资源来源既包括传统文献的数字化,也包括各种类型的原生数字资源,还包括其它异地存储为我所用的虚拟馆藏及大量网络资源︵三︶完善的数据体系和高速的数据流资源采集、组织、加工、发布、保存各系统构成完善的数据体系。
各系统之间存在着功能关联、功能互补、功能支持、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关系。
数字资源服务软件平台建设统一用户管理系统数字资源存储与软硬件平台建设全国信息资源元数据仓储第15页三、以大数据理念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一︶资源整合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整合原则1在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总体方针指导下,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和统一管理原则,结合大数据特点和资源现状,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
︵一︶资源整合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整合原则1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多层次整合,使整合后的资源更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面向用户、需求牵引2︵一︶资源整合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整合原则1对特色资源进行有序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多样性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整合技术和经验,增强前瞻性意识,保证馆藏资源整合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
面向用户、需求牵引2突出特色、博采众长3︵二︶资源整合思路1. 建立超大型元数据仓储,构建资源利用新格局•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迅速出现“E”化•大量的用户信息和行为数据、丰富的网络资源与数字化文献、知识数据库一起,构成了图书馆独有而珍贵的数字资产。
•通过对各类资源元数据汇集和统一管理,盘活图书馆长期建设积累的数据和知识资产,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统一数字资源服务体系。
︵二︶资源整合思路2. 完善统一发现与服务,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资源处理•大数据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来源的资源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结构差异和语义冲突。
•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并行计算和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为实现大数据环境下分布式和异构性资源的数据库存储与查询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资源整合思路 2. 完善统一发现与服务,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资源处理MapReduce 是一种分布式并行运算的编程模型,基于它写出来的应用程序能够运行在由上千个机器组成的大型集群上,并以一种可靠容错的方式并行处理上T 级别的数据集︵二︶资源整合思路 2. 完善统一发现与服务,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资源处理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方面,谷歌的BigT able 和Hadoop HBase 等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 )通过使用“键—值”对、文件等非二维表的结构,具有对异构数据很好的包容性,适应非结构化数据的特点︵三︶资源整合思路 3. 利用语义和关联技术实现数字馆藏的组织和聚合•内容语义化,可把内容知识点变成计算机可理解处理的信息,以便后续聚合和分析•云服务与关联数据结合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将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链接并聚合,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服务体系。
•图书馆通过关联资源和服务聚集起来的云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关联数据的处理效率,还能减少计算成本,有效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传递和共享。
︵三︶资源整合思路 4. 结合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掌握掌握不同用户群体的资源和服务需求,了解馆藏资源的使用水平和流转状况通过对图书馆用户检索、浏览、点击、下载、评论、阅读学习笔记的相关数据构建“资源——用户”关系模型,按照用户的喜好和使用习惯向用户推荐具有针对性的O2O 信息服务。
通过对馆藏数字资源使用情况统计分析,对馆藏资源的使用和服务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进而调整资源组织结构,提高数字资源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率。
数据分析︵三︶资源整合思路 5. 扩大网络信息保存规模提升网络资源服务效力•面对网络信息海量规模和惊人的数据增长速度,网络信息采集与保存成为国家图书馆未来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相关技术、合作模式、资源及工程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以规范化的采集流程和多元化的采集手段,实现对不同广度、深度的网络信息的采集、加工和管理,保证网络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对采集的网络信息数据,通过有效组织、分析与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对外界提供知识服务和决策支持。
第26页四、全面提升大数据环境下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一)加大资源揭示力度实现知识服务科学梳理、有效整合数字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更深层面、更细粒度的资源揭示,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查找、定位与获取目标信息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异构数字资源的融合、聚类和重组使资源从数据层的揭示与展现转向信息层、知识层的深度服务。
通过智能化技术挖掘数字资源的关联和价值,利用时间轴、地域轴等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方式将资源呈现给用户依托融合的物联网、移动通信网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验。
(一)加大资源揭示力度实现知识服务(二)丰富资源展示方式增强用户体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及其行为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出用户与馆藏资源的关联关系,图书馆可以向用户推送具有针对性的数字资源内容与服务,同时用户也可根据个体的喜好和使用习惯定制相关信息服务。
(一)加大资源揭示力度实现知识服务(二)丰富资源展示方式增强用户体验(三)加强用户数据分析实现个性服务个性化服务针对性内容建立与数据库商、出版社、学术教育机构及图书档案界间的合作机制,实现数据共建共享的多方共赢推进全国范围图书馆数据的有效管理与整合,提高规模效应和服务水平(一)加大资源揭示力度实现知识服务(二)丰富资源展示方式增强用户体验(三)加强用户数据分析实现个性服务(四)促进业界合作建设实现共知共享结语第31页图书馆需要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推动数字资源的整合和服务能力。
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诸如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安全以及服务创新等。
我国的数字图书馆体系是由国家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行业图书馆共同组成的,每个馆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图书馆界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新技术发展,通力协作,探索实践图书馆发展的新业态,激发生命力和活力,释放图书馆生态圈的新能量。
谢谢!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