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了解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以诗文诽 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官衔上还加上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 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受到监视,加之流放心中忧郁,但任 存有进取之心,此文就是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 佑四年,再次外调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 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 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 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 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 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 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答 谢 具体 中 叙写 书 书
俯视:清流见底
山
平视:两岸石壁
川
青林翠竹
之
晓雾 夕日
动
猿鸟 沉鳞
美
总括全文:欲界之仙都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奎屯市第八中学 王以娟
古诗中有哪些写月的名句? 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境
特点
皎洁 澄清 透明
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 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 柏。 你如何理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