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知识归纳(2)全面版
- 格式:ppt
- 大小:47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考文言文11个句式
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
2、被动句:句子表达者不是接受者以外的接受者以外的行
为主体。
3、省略句: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中缺少一些词语。
4、倒装句:语序颠倒,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5、疑问句:表达者有疑问,需要接受者回答。
6、祈使句:表达者向接受者发出请求或命令。
7、选择句:表达者提出两个或多个选项,让接受者选择其
中之一。
8、并列句:表达者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情况或行
动。
9、递进句:表达者提出一个比前一个更进一层的意思。
10、转折句:表达者先提出一个意思,然后通过“但是”、
“然而”等词语转折到另一个意思。
11、条件句:表达者提出一个条件,让接受者根据这个条件
采取行动或作出决定。
这些句式在中考文言文中都有可能出现,需要考生认真掌握并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本文是关于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感谢您的阅读!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常见文言句式——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倒装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情况。
1. 完全倒装:即谓语动词与主语的位置调换,常用于修辞或强调的目的。
例:时至中秋,人皆乐合家团圆的佳节。
--> 时至中秋,合家团圆的佳节人皆乐。
2. 部分倒装:即将谓语动词的助词或副词提前,常用于表示程度或方向的副词的句子中。
例:纵然遥远,我亦会一直想念你。
--> 纵然遥远,我亦会想念你一直。
二、比拟句比拟句是用来比喻或比拟事物的句式,常用于文学作品中。
例:她的歌声如同百鸟齐鸣,响彻整个山谷。
三、假借句假借句是通过借用别的意义来表达自身的意思。
例: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们学习的楷模。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为了增强语感和修辞效果而使用的一种句式,多用于文言文的议论文或夸张修辞中。
例:有学识者独步,有勇气者成名,有智慧者卓越。
五、对仗句对仗句是指文言文中句子结构相对平衡的句式,多用于诗词或文体修辞体现。
例:姹紫嫣红,闻名遐尔;粉粉嫩嫩,色如冰雪。
六、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修饰动作或状态的从句,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等。
例: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他却毫不在意地继续走着。
七、插入语插入语是用来修饰句子成分的独立成分,常常用于对句子的某一部分进行修饰或解释。
例: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经典的教材。
总结: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比拟句、假借句、排比句、对仗句、状语从句和插入语等。
掌握这些句式,对于理解和应用文言文都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注意特殊句式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判定句对客观事物表示确信或否定,组成判定与被判定关系的句子,叫判定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组成:1.以虚词配合必然的句式表示的判定句,如借用“者〞、“也〞等词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那么〞、“悉〞、“本〞等词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平民?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定,也是文言文中判定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必然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份,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打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表达句叫被动句。
一样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因此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考点复习考点复习一:词语解释第一类:最易考词语,常以错误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记牢正确解释)1.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 请循.其本第二类:次易考词语,常以正确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熟悉正确解释)1.安.知鱼之乐2.子固.非鱼也考点复习二:句式特点一、倒装句(复习要求:通过翻译法识别倒装句)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考点复习三:重温教参课文重点理解1、本文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2、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被惠子抓住不放,论辩由此展开。
3、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很难正面回答的,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
4、惠子又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进而又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把庄子逼到了更为尴尬的境地。
5、庄子只好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论辩至此戛然而止。
6、我们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
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
庄子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
7、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8、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
考点复习四:课文正确理解与错误选项对比复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择题题库第一组: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安.知鱼之乐安:怎么B.子固.非鱼也固:本来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全面D.请循.其本循:追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是鱼之乐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B.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北冥有鱼》)C.《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选文中,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的快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臭”在古代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气,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兵革非不坚利也”),也可以指士兵(“可汗大点兵”)。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意思是到、去。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反问,难道。
3、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连接的两个词语地位平等。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有先后顺序。
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发生转折。
4、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何以战”,凭借。
作连词:“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5、于表示在:“战于长勺”。
表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式:“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式:“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1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2、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优秀7篇)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2、夫晋,何厌之有?(…。
怎么…。
)文言虚词1、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3、则(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以(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6、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7、于(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 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
如借助“……者,……也”“……,……者也”“……,……也”“……者……”等词语等词构成的判断句。
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例2:“夫战,勇气也”。
(《曹判论战》)例3:“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例4: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例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例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三章》)例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8:舍鱼而取熊掌这也。
《鱼我所欲也》例9:此庸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2.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的判断句。
例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例2:斯是陋室《陋室铭》例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止曾笑耳!”(《狼》)。
例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例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例6: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例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例8: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9: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例1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11:臣本布衣。
《出师表》例1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省略句。
例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句。
例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例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三章)5.直接表示判断。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掌握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实词1.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如“兵”,本义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等义;“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为得力的助手。
- 实词的不同用法:如“使”,可作动词,意为派遣、让;也可作名词,使者。
3. 通假字- 音近通假:如“蚤”通“早”。
-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人、败北的人。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二、虚词1. 而- 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修饰、承接等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示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示递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表示转折;“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表示修饰;“拔剑切而啖之”中的“而”表示承接。
2. 之- 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 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
《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6)臣本布衣。
《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