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 格式:docx
- 大小:15.56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一、前言语文是高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科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中语文必修三作为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之一,涵盖了丰富的文本和知识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努力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三课程,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丰富知识储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从多个方面给出劝学的具体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三。
二、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而培养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
以下是一些培养阅读兴趣的方法:1.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三课程时,可以选择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或专业书籍进行阅读。
这些材料既能扩大知识面,又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2.多样化的阅读方式除了纸质书籍,还可以通过网络,如电子书和网上资源,来进行阅读。
另外,还可以尝试听书、看漫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以增加兴趣。
3.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与同学、老师或家人分享阅读心得,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注重课堂学习课堂是学习语文必修三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抓住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
1.认真听讲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及时记录和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课后可以回顾复习,并进一步加深理解。
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有关语文必修三的讨论和活动中积极发言,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思考能力。
3.按时完成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需要按时完成,并批改自己的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做到及时反馈。
四、充分利用资源为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善于运用技巧。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图书馆是丰富的资源宝库,有大量与高中语文必修三相关的图书和期刊杂志,学生应积极借阅。
同时,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快速获取信息。
《劝学》-阅读教学法教案设计引言: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实现自身的价值。
《劝学》是一篇关于学习的经典文章,文章中提出了许多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如何教授《劝学》这篇文章,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其中的知识?本文将从阅读教学法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设计一节《劝学》阅读教学课程,以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篇经典文章。
一、预设目标学习阅读教学法前,必须要先制定教学目标。
预设目标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交流能力;2、了解《劝学》的主题和结构;3、理解文章中的每一个观点;4、学会运用《劝学》中的思想方法;5、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学习策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还需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
常用的阅读教学策略包括SQ3R学习法、P2R学习法、明日复明日学习法、思维导图等。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学习策略:1、先读题:在教授《劝学》中,通过先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前明确阅读目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
提问可以与学生当前正在学习的话题相关,如“你喜欢学习吗?”、“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等等。
2、图表法: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图表资料,如示意图、流程图、地图等,并教导学生如何使用图表工具来合理地整理、归纳以及分析文章内容。
3、团队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团队进行学习活动。
让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整理出文章的主题结构,归纳出文章的论点,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劝学》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热身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热身活动,如快速朗读绕口令、记忆单词等。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为了更好地实现预设目标,学生应该按照一定的教学流程来进行阅读教学。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尊敬的教师们:大家好!我的题目是《劝学》教案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答案或许并不是简单,但是小编认为《劝学》这篇教案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劝学》作为一篇古文阅读材料,在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读懂《劝学》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生涯将有所助益。
教师们有必要深入剖析《劝学》这篇教案,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刻而系统的学习态度教育。
让我们先来理解《劝学》这篇教案讲述的内容。
《劝学》开篇便指出“夫学至轻而无他重,此人力之所及也”,这直观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学习的目的,其实是“欲通事理于天人间者”。
也就是说,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打破个人的知识局限,让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人生。
接着,作者强调学习的方法:“古之学者必简其言,明其义,体其文,审其字”。
这一句话的核心是“简”和“明”。
简,就是要化繁为简,把知识点拆分为最基础的部分,予以理解;明,就是要理解透彻,不能被表面的虚名所迷惑。
学习需要掌握基本功,并能够深入理解。
我们来看看《劝学》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某个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具备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
文章中提到,学习之前需要有“先立志而后立学”,也就是说,在学习之前需要先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同时,学习要有条有理,需要贯彻“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思路。
作者认为学习需要有“疑点并公论之”和“有所思则有所得”两种态度。
前者强调学生要有探究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不能妄自菲薄;后者强调学习需要有主动思考的精神,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让我们来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劝学》这篇教案。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劝学》进行解读,并通过引导开展主题讨论等形式切入学生的思辨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解《劝学》中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劝学”文化;•感受古代先贤为人生奋斗和价值追求所作的呼吁与慷慨激昂的演说;•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责任感、内在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技能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劝学”文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品学”、“读书”、“修身”、“为政”四个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劝学”文化,了解古代先贤为人生追求与价值所做的呼吁和激昂演说,了解其对于当今学习文化与竞争文化的启示。
2. 阅读古文《劝学》教师通过解读文言文《劝学》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文化背景和意图等方面,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并运用古文中的文化常识和生活道理。
3. 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具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学习方法和工具,包括如何设置学习计划、如何整理复习笔记、如何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来辅助学习等方面。
此外,对于中考、高考备考学生,还需特别指导学生有效的应试策略和考试技巧,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教学重点1.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劝学”文化,理解文化传承对于个体的影响;2.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具,掌握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基本技能;3.掌握文言文语言特点和基本阅读技巧,训练思考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和讲述,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2.师生共读文言文《劝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3.课堂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思想碰撞;4.课外拓展活动,包括旅行、读书会和文学作品阅读等。
五、教学评价1.期末课程考核,包括文言文阅读、作文、口试等多个方面;2.个人成长记录,考察学生对于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应用;3.期末时间轴回顾,总结学生的重要学习历程和成长经历。
六、小结劝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优秀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解读和学习,可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学生们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方面找到方向和路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伟大精神。
《劝学》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劝学》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劝学》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3)通过思考探究,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3)增强自信心,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内容:1. 《劝学》的背景介绍:了解《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时代背景,了解《劝学》的地位和影响。
2. 《劝学》的篇章结构:分析《劝学》的篇章结构,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
3. 关键词语和句式:解释《劝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荀子和《劝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劝学》,理解其基本内容。
3. 合作讨论: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劝学》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5. 总结提升: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劝学》的重要观点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理解与运用: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思考与探究:评估学生在思考和探究《劝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4. 学习态度与习惯: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习惯,包括勤奋程度、专注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原文及相关注释和解读。
《劝学》-优秀教案分享与点评导言《劝学》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这首诗是他写给劝慰自己的儿子赴考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感染着无数人,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璀璨的风景线。
而《劝学》也成为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必备文化名篇之一。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劝学》的作者、内容和文化价值。
(2)深刻理解《劝学》中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通过对《劝学》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2)掌握《劝学》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教学方法(1)朗读和解读。
(2)讲解和演示。
(3)个案教学和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1. 师生互动教师用朗读的方式带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劝学》中充满着的庄重和深刻的内涵。
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劝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讨论,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基础。
2. 朗读和解读teacher放映《劝学》的视频,并带领学生一起读诗。
通过对每一句话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诗歌中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感受和体验。
3.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教师为学生介绍《劝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和作者;同时,还通过生动的形象化方式演示学习方法和读书的正确姿势和方法。
4. 个案教学和小组讨论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进行个案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中的思想;同时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和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劝学》既是让学生学习了一首著名的古代诗歌,更是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在学习中所需要的态度和方法。
同时,通过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
《劝学》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方法,让这首古代名诗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意义。
《劝学》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劝学》是一篇古代散文名篇,通过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本文将从教学角度出发,对《劝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一、明确学习目标1.1 确定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之努力奋斗。
1.2 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不可模糊。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1.3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学习目标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可以通过布置有趣的任务、组织有意义的课堂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游戏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3.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整理学习资料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3.2 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学No.19 201939摘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学习不仅具有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价值,对于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辨在文言文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荀子的《劝学》是《荀子》一书开明宗义的第一篇,对这一文言文的解读,首先应当从理解其宏观价值开始。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视角拓展到未被选录的部分,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完成更加高效的教材解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思辨能力文言文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对《劝学》一文的延伸、拓展阅读与解析刘晓霞(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一中学 266200)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长时间囿于应试让教师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价值。
尤其是在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之后,从课文的整体意义帮助学生从建构角度去发掘文言文的价值,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是非常有意义的。
重要的是,这个意义的建立不应当是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结果,而应当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辨而建立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讲,思辨在文言文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劝学》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在文本解析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落实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劝学》的宏观价值《劝学》是《荀子》一书开明宗义的第一篇,从中节选的四个段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此文精邃的哲思可为学子终身学习导航。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对这一文言文的解读,首先应当从理解其宏观价值开始。
《劝学》的宏观价值首先体现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形成的直观理解上,这是语言建构基础上的思维发展及提升,是最基本的意义建构。
学生解读“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时,认识到“有修养的人”可被称为“君子”,而“学”则是“不可以已”的。
根据学习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这句话会成为学生学习《劝学》时印象最深刻部分之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其实是一个比喻,虽然说的是青色和蓝色的关系、冰水和温水的关系,却是以此指向生活中最根本的规律——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而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其另一面的意思,即“木不受绳则曲,金不就砺则钝”。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统编教材把荀子《劝学》列在思辨性阅读论述类文章单元,要求对《劝学》进行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忽视。
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思辨阅读的目的。
一论述类文章观点统帅全文,对观点有特殊要求。
文章的观点要求正确、鲜明、严密、深刻、新颖。
观点符合普世精神,不能背离政治、道德、文明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观点的正确性上的要求。
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应该明确,这就是观点的鲜明性上的要求。
表述观点所用的概念要周延,做的判断符合逻辑要求,这就是观点的严密性上的要求。
观点表达作者的独到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是新颖的,这就是观点的深刻、新颖上的要求。
思辨性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它阐述的观点理性中与感性。
文学作品表达某个观点,常常附着某种情绪,其观点的严密性往往会削弱。
思辨性文章的观点是灵魂,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
逻辑性、严密性都很强。
阅读论述类文章,审视观点的正确性、鲜明性、严密性、新颖性,可以收到批判性阅读的效果。
老师和学生读课文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深入思考。
1、文章开始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谁说过这话?《左传》评论历史事实时,也这样“君子曰”“君子谓”的,你赞成这种提出观点的方法吗?赞成:这犹如我们今天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增加观点的权威性。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写文章习惯这样借君子之口来表达自己观点。
这可以看作一种流行做法。
反对:偶尔用这种方法亮出文章观点,是可以的。
这种方法变成了定式就有问题了。
借君子之口立论,多少表现出厚古薄今的观念,先前的君子的话、行为不一定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古”好“今”不好。
2、今天已经学习了三节课,可不可以停下来课间休息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暂时休息,参加课间活动。
3、提出这个看似荒唐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钻观点“学不可以已”的空子,说明这个观点表述不够严密。
4、怎么表述这个观点呢?怎样表述才符合荀子的本意呢?我们不少人把“学不可以已”翻译成学习不可以停止,这造成两种理解:一是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停下不能休止。
劝学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成为教育界令人关注的问题。
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本文将探讨劝学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种设计方案。
二、劝学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方案1. 教材选择与准备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辩证思维价值的文章或文段作为教材。
这些文本应当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其中观点的质疑和讨论。
教师可以从新闻报道、社论、科学论文等多个领域中选取适当的素材。
2. 导入与启发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用相关的名言警句或事例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对某种观点深信不疑,而对其他观点充满怀疑?”通过这样的导入,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思辨性阅读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3. 学习目标明确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学生需要理解文本的主旨、作者的观点,并能够从中找出支撑观点的证据。
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一步加以证明或反驳。
4.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
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关键信息、提出问题、分析观点。
在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5. 思辨展示与评价在学生进行了思辨性阅读和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辩论,就文本中的争议话题展开讨论,或者要求学生撰写思辨性文献评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并给予详细的指导和反馈。
三、总结与展望劝学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环节。
尊敬的教师和读者们:在陆九渊先生的《劝学》中,有许多智慧和哲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而今天,我所要探讨的问题便是如何利用《劝学》这部经典之作,帮助学生实现从“肆意妄为”到“勤奋努力”的思维转变。
一、《劝学》教案的编制针对《劝学》这部经典之作,我们可以编制一份教案,来指导学生从思维层面上来实现转变。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熟读《劝学》全文,对于里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2.选取《劝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章节,确定教学对象。
3.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赏析《劝学》的方法与技巧。
4.设置适宜的口语表达和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表达自身思考和对于经典之作的理解。
5.通过分析、对比、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从而收获深远的思想启发。
6.通过实践活动,督促学生将所得到的教材价值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实现对于学习和人生态度的转换。
二、利用《劝学》教案实现学生思维转变1.从“不思进取”到“勇攀高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习兴趣降低的现象,甚至早早陷入了“不思进取”的状态。
因此,在使用《劝学》教案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经典作品中蕴藏的教育意义,以期达到激发学习热情的效果。
2.从“寻求轻松”到“培养毅力”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然而这显然不利于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
因此,利用《劝学》教案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经典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教育价值来加强他们的毅力,让他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具备更坚定的信心。
3.从“短视急躁”到“思维深沉”在快速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年轻人表现出极大的短视急躁,这种现象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利用《劝学》教案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等训练内容,帮助他们培养深度思维与理性判断的能力。
4.从“追求先进”的“教条化”到“崇尚创新”现代年轻人会发现自己在追求时髦和先进的同时,在潜意识中会对一些教条进行盲从。
因此,在使用《劝学》教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经典之作的思考和研究,并加上一定的实践、创新和改造,进一步深入挖掘出新的内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 掌握和积累"中'"参'"知'等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文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荀子的"性善论'导入,提出荀子如何劝学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默读这篇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和停顿)齐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三教师出示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总结。
2、理清论证思路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荀子是如何劝学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荀子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第三、四段相对应的比喻,并阐述其说明和学习相关的道理(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朗读翻译,再进行阐述) 教师小结四、拓展训练: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五、作业:1 背诵全文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劝学》教学反思《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
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
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恶'的观点,提出问题荀子是如何劝世间人学习的,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节课我很重视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听范读正音,理解大意,划分节奏,全班集体朗读解决字词,自由读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最后熟读成诵。
通过这节古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津津乐道,很有兴致,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以及朗读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个高中生必备的技能之一,无论是在语文课上还是在生活中,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很多同学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有限,很难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论点。
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几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多读经典文献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多读一些经典文献。
例如,我们可以多读一些古代文献,这些文献经过时间的沉淀,言简意赅,思维深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同时,我们也可以多读一些现代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这些作品会更加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
二、注重阅读理解技能的学习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注重阅读理解技能的学习。
阅读理解技能包括文本理解、信息提取、推理判断和归纳总结四个方面。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使用这些技能,锻炼我们的阅读能力。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我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如果我们在阅读一篇有关古代诗词的文章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诗词的背景、作者和文化内涵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这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将非常有帮助。
四、积极参与阅读课堂在学习中,书本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时候我们还需要通过课堂活动来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参与阅读课堂,和老师和同学一同探讨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课堂讨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论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总结:要提高阅读能力,需要多读经典文献、注重阅读理解技能的学习、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参与阅读课堂。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在学习中快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因此,我们要注重学习,不断锻炼阅读能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享受到阅读真正带来的无穷乐趣。
本节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主题是“儿童视力保护”,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儿童视力保护的相关知识,认识近视的危害,掌握近视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并明确自己的健康态度和责任心。
一、导入环节教师先通过放映一段与近视有关的科普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询问学生自己看过该种类型的视频的观感和感受。
接着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近视,远视等等视力疾病,并展开讨论,可以请一位例行体检验光变化的学生进行示范,让同学们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近视量的变化。
二、学习环节1.讲解视力保护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视力保护的相关知识,包括正确使用眼镜、注意视力保健、避免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
2.分享正念眼保健操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简单的视力保护方式,教师可以分享正念眼保健操。
该操通过一系列简单、易学的动作来保护眼部健康,学生可以在自习或休息等时间进行练习。
3.总结课程内容结束这一节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提问方式来检查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正确应对视力保护问题的态度加以肯定与夸奖,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实践课上所学内容,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
三、课后作业1.回答提升眼保健操的方法。
2.写一篇关于近视的文章。
3.对学校的校园视力损害评估体系进行分析及提出建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并掌握儿童视力保护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近视的危害,及时的意识到在此方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
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的教育中,营造出积极向上、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丰富的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健康、乐观、进取的校园态度。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评论与建议教案标题: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评论与建议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引导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帮助学生了解劝学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案评论与建议:1. 教学目标明确:在教案中,需要明确阐述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可以包括学习劝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力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情感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态度。
2.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劝学文章或者名人名言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劝学的意义和方法。
3. 教学方法多样灵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4. 活动设计有针对性:在教案中,应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劝学的重要性,并提供实践机会。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可以设计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5. 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在教案中,需要明确评价方式和标准。
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6. 注意情感教育:在教案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可以通过引用励志的名言警句、讲述成功人士的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7. 个性化教学关注:在教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例如,可以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总结:针对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的评论与建议,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注重情感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关注。
劝学教案核心素养:《劝学》是荀子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以下是一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劝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语句和观点。
2.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文中的一些深奥的哲理和比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者故事引入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全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3. 文言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劝学》中的主要观点和哲理,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5. 批判性思考: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例如:“你是否同意荀子的观点?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劝学》中的理念?”等。
6.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或者读后感。
7.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作品评价:通过阅读和批改学生的写作作品,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提出改进的计划和策略。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劝学》的知识点,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作者的劝学观点和思想,理解劝学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劝学的思想和观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掌握劝学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阅读训练:选择一段观点明确、语言简练的片段,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思考劝学的重要性。
4.写作训练:让学生以《劝学》的观点为基础,撰写一篇简短的劝学文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展示与总结: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文章,进行互评和点评,总结学习收获和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主旨思想和重要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通过展示与总结环节,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导入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和目标,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拓展阅读:邀请学生选读其他劝学类的文章,比较其思想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体会。
3.写作扩展: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劝学观点,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劝学的重要性、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写一篇辩论性的文章,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辩论和交流。
+《劝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劝学》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材“单元提示”中指出:“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这是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即通过梳理、探究他人的“学习之道”,对照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的要求,形成自己“学习之道”,这要求学生把握学习的价值、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理性思维,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有感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学情分析】《劝学》是高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同时,学生也接触学习过议论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赏析的方法。
但是,该阶段的学生文言知识储备相对零散,未能形成体系,且存在知道句子大意即可,不探究文言现象的问题。
在议论性散文学习方面,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
【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对比等严密周详的论证思路与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明确荀子“积累”“坚持”和“专一”的学习观,并将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难点:明确荀子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新课导入导入语:谈学习重要性的文章,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篇经典,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题目叫“劝学”,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呢?学完之后我们就会有具体的感受和理解了。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统编教材把荀子《劝学》列在思辨性阅读论述类文章单元,要求对《劝学》进行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忽视。
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思辨阅读的目的。
一
论述类文章观点统帅全文,对观点有特殊要求。
文章的观点要求正确、鲜明、严密、深刻、新颖。
观点符合普世精神,不能背离政治、道德、文明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观点的正确性上的要求。
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应该明确,这就是观点的鲜明性上的要求。
表述观点所用的概念要周延,做的判断符合逻辑要求,这就是观点的严密性上的要求。
观点表达作者的独到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是新颖的,这就是观点的深刻、新颖上的要求。
思辨性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它阐述的观点理性中与感性。
文学作品表达某个观点,常常附着某种情绪,其观点的严密性往往会削弱。
思辨性文章的观点是灵魂,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
逻辑性、严密性都很强。
阅读论述类文章,审视观点的正确性、鲜明性、严密性、新颖性,可以收到批判性阅读的效果。
老师和学生读课文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深入思考。
1、文章开始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谁说过这话?《左传》评论历史事实时,也这样“君子曰”“君子谓”的,你赞成这种提出观点的方法吗?
赞成:这犹如我们今天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增加观点的权威性。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写文章习惯这样借君子之口来表达自己观点。
这可以看作一种流行做法。
反对:偶尔用这种方法亮出文章观点,是可以的。
这种方法变成了定式就有问题了。
借君子之口立论,多少表现出厚古薄今的观念,先前的君子的话、行为不一定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古”好“今”不好。
2、今天已经学习了三节课,可不可以停下来课间休息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暂时休息,参加课间活动。
3、提出这个看似荒唐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钻观点“学不可以已”的空子,说明这个观点表述不够严密。
4、怎么表述这个观点呢?怎样表述才符合荀子的本意呢?
我们不少人把“学不可以已”翻译成学习不可以停止,这造成两种理解:一是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停下不能休止。
二是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第一种理解不应该是荀子的本意。
第二种理解才是荀子的本意。
荀子三次做稷下学宫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著名求学、讲学机构,作为祭酒的荀子有责任宣讲学习的问题。
文章的论点是有针对性的,求学的人有的没有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有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不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
荀子亲眼看到这些问题,提出坚持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的观点非常自然。
所以,“学不可以已”最好翻译成学习不能半途废止。
通过这番思考,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二
支撑论点的论据必须是客观、真实、可靠,否则,论点的正确性就会削弱,甚至不正确。
论据的客观性是从是客观与主观的角度看的,要求论据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头脑想象的带有主观色彩的东西。
论据的真实性是从论据存在与否的角度看的,要求论据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假的。
论据的可靠性是从论据来源的角度看的,要求论据的来源可以追溯,从而能够判断论据的真实性。
这三个方面审视论据的抓手,借此可以进行批判性思考。
在教学中,老师把这个抓手递给学生,学生就可以自己攀上思辨的山峰。
老师和学生就论据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蚯蚓“上食埃土”吗?
蚯蚓吃的食物很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及其分解产物都是蚯蚓的食物。
蚯蚓并不是真正吃埃土。
蚯蚓不吃埃土,蚯蚓钻到地底下吃埃土的说法就难以成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个说法可信吗?
蚯蚓原本就生长在疏松的土壤里,泥土的缝隙也并非全是蚯蚓所为。
凭什么说这就是“用心专一“的结果呢?这很显然掺杂了作者的主观成分在里面,说服力大大减弱。
3、“蟹六跪而二螯”的说法与生物书上说法不一,怎么理解?
螃蟹有四对脚,一对螯。
螯足,既是掘洞的工具,又是防御和进攻的武器。
螃蟹可以挖掘洞穴居住。
说它没有蛇蟮的洞穴就没有住处是站不住脚的。
真实情况是,螃蟹很勤快,大部分时间在寻找食物,这恰恰说明螃蟹不浮躁。
由此得出的结论“用心躁”也难以令人信服。
作者以此阐述学习不要浮躁,要专心致志,可以说服读者,但是其说服力大为减少。
三
论述类文章逻辑严密是很能够吸引人的。
批判性阅读主要是审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性,带着“论据能够很好地论述观点吗”这个问题进行阅读是批判性阅读的最好的审视方法。
老师和学生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以问题为抓手进行思辨性阅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自己。
分析类比推理的过程。
推理过程
第一步:属性A青,属性B取之于蓝,属性C而青于蓝;
属性A 冰,属性B水为之,属性C而寒于水;
属性A原来的我,属性B通过学习,我将怎样呢?
第二步:结论,我可能具有C属性,即
属性A青,属性B取之于蓝,属性C而青于蓝;
属性A 冰,属性B水为之,属性C而寒于水;
属性A原来的我,属性B通过学习,属性C我可能有提高或者我可能超
越了我自己。
通过这个分析,学生能够明白: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可能的、或然的,进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2、上面的推理把“取之于蓝”“水为之”“学习”看作一类事物,这样做可以吗?
提取靛青,水降温结冰,人学习长知识,很难归在一个类别,这样得出的结论更不可靠。
自然界的事物归类相对清晰一点,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运用这种方法提出的假设能够被验证的可能行大一些。
自然科学研究提出的假设需要试验验
证,论述类文章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更应该得到实证,也就是要运用例证方法弥补类比推理的不足。
3、怎样理解荀子论述方法?
《劝学》非常地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
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这笔空洞说教来得生动,能从情感上打动读者。
列举事物、现象很多,也能读者眼界大开。
荀子这样不厌其烦地列举事物、现象劝导人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真可说苦口婆心,其劝说效果不比一般。
这样写论述类文章,缺陷显而易见。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很可靠,说服力降低,需要举例通过学习超越自己的例子,这样文章的说服力会增强很多。
论述类文章缺少理性的分析,就犹如文学作品缺少文采,这是不行的。
在劝学时,做一些理性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比如,学习是什么?”学“是学前人的经验,学当今产生的新知识,这是一个对不了解不明白事物接纳过程。
“习”是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温故”,是对事物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的过程。
所以,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更新、完善、超越的过程。
以上学习环节放在疏通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结构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