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文本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四大内涵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是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以下是四大内涵,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文字精确性。文本解读能力的核心素质之一是文字精确性,也就
是说要用正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所料想的概念和思想,准确无误地传
递信息。只有在文字精确性上下功夫,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才能把各种
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思辨能力。文本解读过程是一种思辨过程,要求教师具备分析文本、总结线索、运作思维、辨析推理的能力。教师解读文章时,要正
确地理解文章的旨意,正确的把握文本内容、思路和精神,把握文本
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三、智能应用能力。教师要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进而进行智能应用,
使课文内容能够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
求教师能熟练的运用丰富的章法论证、数量处理和实验推理等智力技巧,以便有效的求准文本的主旨和核心。
四、思想发展能力。文本解读不仅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
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解读文本,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养其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做事中能够正
确引导自己,从而进一步发展自身素养。
总之,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位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教师要努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必须面向文字精确性、思辨能力、智能应用能力和思想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扎实、系统地把这些能力糅合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主讲人:***
何谓“文本”?
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作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的意思,即:被阅读者所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作第二文本。
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语文文本。
第二文本,是由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整体意蕴与思想感情等等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
目前教师解读文本的现状分析
一、弊端呈现:
我校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遗憾,具体表现在:
1.教材解读的层次浅、随意性大。
2.对文体不够重视。
3.教材解读缺乏“目标意识”。
4.解读教材存在依赖思想。
5.教材解读缺少专业指导。
6.解读教材的导向偏差。
二、原因分析
备课时是不是草草地读两遍课文,然后就对照教参进行课文解读。
讲公开课备课时是不是只注重形式,不研究文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管学生的实际状况,刻舟求剑,以不变应万变。
是不是想方设法挖掘教材外的资源,使得课堂的容量过多,而忽略了品词析句?
是不是只读教参,根本没有独立解读文本的习惯,从而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对文本缺乏独立有深度的思考?
如何解读文本
一、解读文本——视角多维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从多个视角出发。
1.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2.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3.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
4.学生视角,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略谈语文教学之文本解读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强调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是大势所趋。公开课备课前,大都数教师是煞费苦心地想着如何出大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在众多成功课堂的背后,却是学生日渐萎缩的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了12年语文,热衷阅读的只是《读者》这类文化快餐式刊物,看纯文学类文章依然云山雾罩,那不能不让人质疑: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应该是如何培养的。我认为准确解读文本首先应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文本阅读前的准备
(一)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用意
教师只有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单元编排重点,把握该课在该单元中乃至在教材中的地位,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二)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阅读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上述两点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
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内涵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
(三)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的感受
教材解读时,教师应从学生的人生体验、阅读感受出发。放下身子,而不是从教师自己的体验、感受出发。其实也就是常说的备课要备学生。
浅析教师解读文本的五个角度
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如何和文本有效对话,本文从“一般读者、教师个体、学生、编者、教师群体”五个角度引导教师解读文本,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师和文本对话一般读者教师个体学生编者教师群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中,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不少的老师感到很迷茫。重庆市北碚区小学语文团队着力于教师和文本对话策略的研究,从“一般读者、教师个体、学生、编者、教师群体”五个角度引导教师和文本对话,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从一般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作为一个普通阅读者阅读文本时,这种阅读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阅读,不带任何的条条框框,没有功利的色彩。就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按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这样,阅读者才能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的对话,才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和语言所感动。教师作为一般的阅读者阅读文本,就要首先抛开自己是教师的角色,不考虑任何要求,保持一种空灵之境与文本对话。
教师从一般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其意义就在于做到阅读的充分自由,彰显个性化的阅读。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经历、爱好的个体,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都带有各自的喜好,并用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道德判断去读文会文。有的侧重于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有的有感于文章情感的熏陶,因而,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也会从不同的角度与读者产生共鸣。如我们同读叶圣陶先生的《荷花》,可能有的老师会被那一池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形态万千的荷花所吸引;可能有的老师会为叶圣陶先生有如此想象力而惊叹,“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服在阳光里舞蹈,与蜻蜓、小鱼一同嬉戏;还有的老师则会有感于叶圣陶先生清新、淡雅的写作风格……总之,教师从一般阅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就是要在充分自由的情况下,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交流,碰撞,产生共鸣。这样,在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师的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心得
今年寒假有幸阅读了由广东省教育系统名师、教育硕士阮美好主编的《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一书。本书分“文本解读的理论基础”与“文本解读的教学实践”两个部分,分别有六个、三个专题。我主要学习了第一部分中的“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文本解读与教学目标”“文本解读与学习策略”“文本解读与有效教学”五个专题。感到收获很多,受益匪浅。现将学习所获分呈出来,于同行分享。
随着语文课程挨个的持续深入,“文本解读”这个概念取代了“课文分析”开始进入教师的视野。本书首先介绍了“文本”与“课文”两个概念的不同,进而介绍文本解读与课文分析的不同。教师的“解读”更着重于对文本的研究与分析,并从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层面对课文的“教学解读”实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方法。具体地说,教师在实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之时,应首先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使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使用水平,出发点与归宿应该是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条件下学会语言文字使用。所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讲究实效。比如,将单纯的识记字、词、句变成在文本所营造的特定语境中体验其思想内涵、语言风格、语言背景、词语使用规律及其独特匠心,了解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恰如细分学出自己的心境的。即从以前教“怎样写”到现在教“为什么这样写”。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遵从“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为什
么这样写”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展开主要方式是从文本内容与主旨、文本语言形式与方法等方面对所教文本实行全面研究与分析,这就是从用语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从而协助学生构建自己鲜活的话语世界,并在言语交际中自如使用,避免学不致用的恶果。操作上有多种方式,其中网络提纲式最常用。
一、关于文本解读
谈文本解读,首先涉及什么是文本?文本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各种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简而言之,以作者为中心的文论,把作品看作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赋予生命的产品,研究者十分重视作者的原意,如西方施莱尔马赫、狄泰尔的方法论解释学,中国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等,都持此种观点。以文本为中心的文论,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则割断了作品的外部联系,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研究者重视的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基本不予理睬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以读者为中心的文论,如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姚斯的接受美学,包括我们常说的“诗无达估”等,则重视阅读者的建构。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因此,文本解读应基于这样的立场:文本(文学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可被再创造性,文本的构成中留有许多空白,它包含着阐释的多样性。具体来说,文本(文学文本)以其特有的结构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作品本身所给予读者的,并不一定是作者希望给予的,因此,不同的读者可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来。文本是一个开放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正如我们日常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哈姆雷特不能变成哈利·波特。
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同于日常阅读。日常阅读可以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兼顾语文的本体特征等其他要素。用文章学家程福宁先生的话来说,日常阅读是“文章阅读”,以汲取思想为目的,而“语文阅读”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因此,语文教师的本文解读除了要弄明白文本的思想内容外,还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文本解读从教师做起
作为教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必须去深钻教材,把握教材的尺度,灵活处理教材。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会厚积勃发,游刃有余。“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
一、教师缺乏对文本深刻解读的原因
原因一:对文本的钻研意识不强
依赖教参:由于课改前后语文教材体系基本不变,内容变动也较小,我们教师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沿袭自己以往对教材的解读,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方面思考得很少,习惯上依赖教学参考书来替代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原因二:对文本的研究能力不够
1、缺乏学习:由于语文教师一般都身兼班主任,头绪多,很多时候都忙于事务性工作。除学业进修的必修内容外,平时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经常性研读,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思想、观念、文化意识更新也不快。这些都影响着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
2、底蕴不足:语文教师对学生各阶段能力发展要求的模糊认识导致对文本价值认识的不到位。教材文本的解读具有其特殊性。只有当教师立足学生对文本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有恰当的解读。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加上教师缺乏高屋建瓴的系统性,所以教师解读文本能力不够。
二、怎样对文本进行正确地解读:
1、要准确把握文本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例如,《小动物过冬》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燕子说:“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来读的:师:读了这段话,大家想象一下,小燕子在南方生活得怎么样?生:很快乐。师:是啊,多开心的小燕子啊!谁能开心地读一读?(指名读)师: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指出在文本解读中存在着3点令人担忧的状况:1、迷信教参,囫囵吞枣。2、泛概念化,政治化解读。3、迷信文本,泯灭自我。提出了在重视课改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同时,应大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在培养与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上应特别重视两点:1、广泛阅读,提高学养,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2、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唯有切实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更好引导、点拨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与鉴赏,无愧于语文教师的称号。
关键词:文本解读能力现状阅读视野理论方法
在新课标中,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是课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与鉴赏活动,以人为本地提出了阅读与鉴赏目标的根本性要求。同时在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由此可见,文本解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意义上是平等,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师与生并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的相对富有者与权威,也因此他才能承担“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引导、点拨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与鉴赏。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与鉴赏的效果。
文本解读关键在教师
文本解读的关键在教师
摘要:由于初中生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的局限性,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文本解读的错位。要改善阅读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在备课中以不同的阅读角色走进文本,即以教师“自我”的角色走进文本,以“学生”的角色进入文本,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创读课文,只要做到“三读”文本就会使阅读教学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文本解读;解读错位;三读文本;创意借鉴;高效解读《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教师与文本间的对话。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教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去体味内中情感,去寻找文本语言所蕴含的特殊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由此可见,教师的文本解读是为学生导航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学生阅读文本、获取教益的效果。
大量课堂实例说明: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文本解读的错位:(1)文本解读政治化。由于受教师自身阅历所限,又没有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长期坚守着一套封闭的评价标准,读到《我的叔叔于勒》就只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说到《宋定伯捉
怎样提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语文课堂质量的好坏。因此,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必须的。
一、博学,丰富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则源自于执教者深厚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真正深刻地解读文本,没有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文老师读书要广博,不仅仅限制与教学业务类的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观涉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有了知识功底,成为一个博学鸿儒,丰富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解读文本自然游刃有余。
二、解读文本,需要会运用多重身份
1.普通读者身份
作为读者,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沉浸到文本中,细细读,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细细品味。真正做到不仅了解文本在讲什么,是怎么一步一步讲清楚的,它的思路、文脉是怎样的,语言的魅力、风格、表现力在哪里,还知道文本为什么写,作家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2.教师身份
作为教师来读,就是把文本当作教材来读。把文本当作教材来读,是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来思考的。因此,语文教师的阅读仅仅满足于普通读者的读懂内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来读教材,主要是从教材中确定出教学凭借——要引导学生对哪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去感知、研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3.学生身份
课堂的教学价值应体现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上。语文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两个问题。教师还要从帮助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应该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方法去解决阅读中出现的这些困难?作为教师,
语文教师要善于多视角解读文本
教材解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三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选出恰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体悟文本之味。但是,根据现时课堂观察,很多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深思。
一、现状点击
1.浮光掠影
许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不愿花时间花精力。要上课了,才粗略地读一读课文,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有的在备课时,直接抄写他人的教案,尤其是在信息改革的现代,还有一部分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不经好好琢磨消化,没有认真品味文本。上课时,随心所欲,一切跟着感觉走。而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泛泛而谈,很是肤浅,没有重点,没有主线,没有深度。这里讲一点,那里说一说,胡子眉毛一把抓。可想而知,以其昏昏,怎能引其昭昭?老师心中都没数,怎能引领学生深刻体悟,学有所得?
2.按图索骥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静下心来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而是先翻阅教学参考,查找解读资料。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更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只是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把别人的认识作为自己最终的解读。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教参的传声筒,只是一本有声的教参。
3.舍本逐末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三步曲
但不可否认,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获取取决于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引导和张扬。语文教师应深入文本,亲历亲为地阅读文本,真正体验阅读过程,如果教师缺少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本文试从文本解读思维所涉及的文本范围加以分析和思考。
一、品味性解读——指向单一文本
解读文本的关键是要细细地品味,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看,才能从中享受到阅读的美,品味到文学的美,欣赏到别人不曾领略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语)
⒈沉入词句,品味语言魅力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文本,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结尾。找准关键词句,突破一点,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如解读《穷人》,抓住关键词“穷”,虽然全篇不着一个“穷”字,但可以从桑娜家的屋内装饰、吃穿、桑娜和渔夫的忙碌中读出桑娜一家在物质上的“穷困”。以一“穷”字引开来,从桑娜家的整洁与温馨、夫妻的恩爱、关心生病的女邻居、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中,读出桑娜一家在精神上的“富有”,读出的是“穷人”不穷,这就是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
⒉揣摩细节,品味表达艺术
很多文本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若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文本融为一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三次鲁迅先生“笑”的细节描写。第一次是谈《水浒》:“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伯父委婉地批评“我”读书时囫囵吞枣,是一种幽默、宽容的笑,有关爱之意。第二次是伯父与“我”谈碰壁之前的拉家常:“‘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是一种随和、慈祥的笑,有舔犊之情。第三次是笑谈碰壁:“……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是一种无畏、意味深长的笑,有蔑视之意。通过对三次“笑”的揣摩和分析,一个丰满的鲁迅形象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教育文档资料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无痕,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身为班主任就应注重培育学生情商之花,努力积淀班级文化,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米粒之珠,也有光彩”,让后进生以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
没有夸夸其谈,有的是静静聆听,偶尔伴着略带羞涩的一笑,沉静而不张扬,初识玉敏老师留下的影像大略如此。时光流转,与玉敏从相识到相知已近十年,亲眼见证了她的努力,她的用心,她的成长,我的内心时常充盈着欣慰与感动:为她的进步感到欣慰;为她默默地在平淡中塑造自己而感动,她倔强地在平凡中挖掘奇迹。
教书育人重创新,无私奉献有真情。作为语文教师的她,旁征博引的谈吐常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增长知识。她深度解读文本,不断创新教法,语文课总能花样翻新,她用传统又不失创意的教学方法影响改变着所教班级!作为班主任的她,每日里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忘却了疲累,还戏称自己与学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她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后进生:有过苦口婆心,写过纸短情长,创过“斗争”超晚8点的纪录……高质量的成绩,学校的肯定,学生的爱戴,这一切皆是水到渠成。
人文关怀漾春意,教育无痕创奇迹。在班级管理上,玉敏老
师一直以“文化治班”为理念,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培育学生情商之花,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美文阅读、自创名言、书写随笔等活动,在人文关怀中振奋学生精神,悄然无痕中积淀班级文化,促使班级精神生成!确实,玉敏老师所带班的学生青春和谐,执著进取,拥有“诗一般”的精神。无怪乎学生说生活在这样诗意的大家庭是幸福的,师生看过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体味的风景!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正确的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水平。以下是解读文本的一些建议:
1.全面了解文本背景:在解读文本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作者背景、作品类型等。这可以帮助我们在解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2.找出关键词语:在开始解读文本之后,我们可以首先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往往能够直接揭示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通过找出关键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旨。
3.理解上下文关系:在解读文本时,我们需要注意理解上下文关系。通过分析上下文的语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中一些词语的意义。同时,上下文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句子或者段落。
4.分析文本结构:文本通常会有标题、段落、章节等结构。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整体把握文本的组织框架。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脉络和逻辑。
5.深入理解修辞手法:文本中常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我们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6.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细节、含义和主题,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
7.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读:同一篇文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读。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8.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联想: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和实际生活进行联想。通过将文本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黄厚江: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大量课堂实例说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据我们了解,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过程倒置。即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2)有人无己。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3)重心失当。即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4)僵化少变。即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
这样的文本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阅读做起。
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必须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陌生阅读一一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用纳兰性德的诗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