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8.07 KB
- 文档页数:4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推进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目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权责不清,权力集中导致决策失衡。
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上的制约,企业高层往往过度集权,造成决策的高度集中,导致了权责不一致。
二是股权分散问题。
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分散、股东利益不对称,造成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和公司治理的混乱。
三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着弱点,这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创新机制的缺失密切相关。
第一,加强权力制衡。
国有企业应该进一步推行董事会决策制度,明确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度,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应引入独立董事,增强公司治理的独立性,控制企业权力的滥用,推进公司治理体系的规范化。
第二,优化股权结构。
国有企业应该积极推动股权结构的优化,实现股权集中化。
通过整合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减少股权分散,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治理效率和竞争力。
建立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应加强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薪酬与绩效挂钩,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
还应建立健全股权激励制度,鼓励员工持股,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稳定性。
第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应积极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整合资源,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五,加强监管机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推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性的任务。
国有企业应加强权力制衡,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并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以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几点思考【摘要】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决策效率低、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
其次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包括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优化治理结构等。
随后探讨了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势和挑战,指出需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同时应对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的挑战。
最后分析了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认为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完善治理机制。
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未来展望也十分值得期待。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状、问题、改革措施、优势、挑战、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国有建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建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国家控股的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权力机构和管理程序等方面的规范框架。
作为国家资产的代表,国有建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率、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建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改革压力。
一个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包括明确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决策程序。
国有建筑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其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保证资产安全、提升企业价值和履行社会责任。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国有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透明度和责任感,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国有建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只有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创新能力。
国有建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进程。
2. 正文2.1 国有建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现状1.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国有建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
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现代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效率,也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本文将就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1 股权结构不清晰在现代国有企业中,存在着股权结构不清晰的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国有资产由国家所有,而实际控制权却可能被少数股东所掌握,这种情况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权和经营决策权受到了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了违法违规的行为。
1.2 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往往比较薄弱,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企业管理层存在着滥用权力的可能,导致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较为僵化,内部监督机制的改善难度也相对较大。
1.3 盈利能力低下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中,盈利能力低下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较低,导致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足。
这不仅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国家资产的增值。
1.4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现代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中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大多数企业过分依赖于国家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忽视了市场的竞争和变化。
这种情况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
二、解决建议2.1 完善股权结构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股权结构的监督,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股权结构的透明和公正。
国有企业应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引导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推动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3 提高盈利能力国有企业应当注重提高盈利能力,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盈利能力。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结构对于保障国家财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建设、股权结构优化、董事会运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建设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建设旨在完善公司治理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此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1 设立担保机构国有企业可以设立担保机构来承担风险,提高信用等级,增加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
同时,担保机构还可以有效监督和约束国有企业的行为,避免出现违规操作。
1.2 健全内控制度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部权责,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对人员和资金的监管,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企业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1.3 加强内外部监督国有企业应加强对企业的内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管理层和监督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滥用行为的发生。
二、股权结构优化股权结构的优化对于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至关重要。
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和发展动力。
2.1 引入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扩大国有企业的股东结构,引入专业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2.2 打造员工持股平台国有企业可以设立员工持股平台,让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增强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意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3 改革国有股权管理机制国有企业应改革国有股权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加强对股权流转过程的规范和监督,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三、董事会运作董事会作为国有企业的决策机构和监管机构,对于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董事会的运作应具备以下特点:3.1 提高董事会独立性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应具备独立性,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和利益输送,确保董事会的决策能够真正符合企业利益和市场规律。
3.2 加强董事会的专业化建设董事会成员应具备相关行业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或行业专家加入董事会,提高决策的专业水平和科学性。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它们的特殊性质,这些企业在治理结构上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介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权力过于集中。
由于国有控股企业通常由政府控制,高层领导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股东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发声权和监督权较弱。
这导致了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产生腐败和权力滥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建立独立的董事会。
董事会应该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成员组成,他们应当能够有效地监督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
此外,加强股东的权益保护也是必要的。
国有控股企业应该鼓励股东行使他们的权益,发起对高层决策进行问责和监督。
其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
由于政府的影响力,这些企业往往缺乏自由竞争和市场化运作的环境。
这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市场竞争。
政府应该减少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干预,鼓励它们在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此外,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激励机制,激励公司员工努力工作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独立的审计和监管机构。
在这些企业中,审计和监管机构常常受到政府的操纵和影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
这些机构应该由专业人士组成,他们应该能够独立地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
此外,加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也是必要的。
监管机构应该独立于政府,并制定严格的监管规定,确保国有控股企业的合法运作和资金安全。
最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透明度。
这些企业常常没有及时发布信息,缺乏对外界的交流和沟通。
这导致了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有控股企业应该加强信息披露。
试析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国有企业内部权力分配和组织管理的结构体系。
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模式。
首先,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所有权层、经营层和监督层。
所有权层是国资委或其他资产监管机构,作为国家的代表行使出资人权益;经营层是企业领导班子、董事会和经理层,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监督层是监事会和其他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对经营层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监督。
这种三层结构旨在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相互制衡,确保有效的公司治理。
其次,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特点。
首先是政府干预较多。
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代表,往往在经营决策和重大事项上有较大的影响力,政府部门也常常参与企业运营和决策。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太符合,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是职工持股较多。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员工持股工作,通过职工持股和股权分置,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由于职工持股比例过高,可能导致决策流程复杂、效率低下,难以做出迅速有效的决策。
再次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规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董事会职权分散、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和完善。
首先,要加强权力分离和制衡机制,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在实际操作中要坚守市场经济的原则,减少政府的干预。
其次,要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强化企业董事会的监督和决策权,提高企业的治理效能。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经营层的监督和约束,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
此外,要加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效率。
总的来说,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开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一、前言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SOEs)是指由政府全称或部分所有或控制的企业。
作为国家资本的代表,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由于其性质上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总体分析、独立董事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两方面进行分析及完善建议。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总体分析1. 国有企业法律地位不明确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地位应是国家所有制,但实际上,因为历史和制度上的原因,国有企业法律地位极为复杂,同时与政府部门有过于亲密的关系。
这造成了其对外往来的不便,对于其经济效益的发挥与政府的关系密不可分,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不够严格。
2. 国有企业总监事会作用机制不透明国有企业总监事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最高监管权力机构,其职责是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管理。
然而,由于总监事会内部机制不透明、组成人员多为以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为主,导致其监督效果欠佳,以及深度参与企业运营和决策等问题发生。
3. 政府部门干预过度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关系过于紧密。
政府在对国有企业进行领导和管理时,仍然存在着过度干预的现象,表现为指定企业经营方向、限制国内外资本独立进入等。
这导致了国企经营效益欠佳,市场化程度不够,吸引外部资本较少等问题。
三、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建议独立董事是指不属于企业管理层、不持股的外部人士,为企业提供独立的监督和审议作用。
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的职责应该如下。
1. 审查公司决策与立法合规性独立董事应该对于公司的重大决策、战略等进行审查,保证公司决策的合法合规。
同时,应该建立合规指导意见和培训机制,增强董事的合规意识和能力。
2. 独立监督企业内部管理与运营独立董事应直接参与股东会和董事会,对公司内部管理、运营及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监督,减轻对经营决策的干涉和压力,确保董事会的经营决策符合企业利益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几点思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一些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效率相对较低。
因此,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应该具备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国有企业应该设立独立的监事会,由不同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确保有效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和决策,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
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该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内外部审计,确保信息透明、真实和准确。
其次,应该加强董事会的角色和作用。
董事会应该成为国有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具有决策权、监督权和控制权。
董事会成员应该包括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确保决策的多元化和公正性。
此外,董事会应该设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机制,确保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符合专业标准,避免政治考虑和人事任命的干预。
另外,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保障国有企业良好运营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该体系应该包括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流程和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建立风险管理和内控审计的机制,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最后,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和企业社会责任。
信息披露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
国有企业应该向社会披露企业财务信息、经营情况和决策依据等,提高信息透明度。
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该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对外部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提高国有企业管理和运营效率的关键。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董事会角色、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加强信息披露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优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1. 完善董事会结构: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应确保董事会成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且能够独立、客观地进行决策。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增加外部专家的参与,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能力。
2. 优化股权结构:合理调整国有股权比例,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这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市场化程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将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相结合。
同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强化内部监督和约束。
4. 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对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确保公司运营的合规性和稳定性。
5. 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企业运营的监控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 培育企业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强调诚信、创新、团队合作等价值观。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总之,国有企业优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人事任用不规范、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监管不到位、财务透明度不够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使它们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加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出具体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一、人事任用不规范人事任用不规范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一大问题。
在许多国有企业中,人事任用中缺乏透明、公平、竞争和能力导向,处于一种鸟笼式的局面。
官僚主义、权力寻租、利益集团等因素使得企业管理人员腐败现象猖獗,对企业发展不利。
对策为解决国有企业人事任用不规范问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1)建立公开、透明的招聘机制,根据岗位要求设定合理的招聘条件,通过竞争招聘,确保选出最合适的人才。
(2)建立健全完备的用人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流程的监管。
(3)强化内部监管机制,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工资、待遇和职务晋升机制,真正实现选拔人才的资格、能力和业绩为先。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例如政府控股比例过高、国有资产负债率升高等,导致企业的投融资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反映市场行情,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对策为解决股权结构不合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政府逐步缩减国有资本的比例,让企业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拉动股市,吸引社会各界投资,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真正实现公司治理向市场的转变。
(2)建立完善的股票发行和交易制度,尽可能补长China在股票交易方面与世界上成熟市场的差距,建立规范、透明、规范的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好的资本市场,以便更好地反映市场行情。
(3)建立完善的股东会议制度和董事会制度,明确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坚决反对权力寻租、权力腐败和利益集团等非法行为,实行规范的风险管理。
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1. 引言1.1 国有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国有上市公司作为国家资产的重要载体,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对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保护国家资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等机构和人员,对公司的决策和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完善国有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通过健全的治理结构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公司的稳定发展和长期增长。
其次,完善国有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增强公司治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通过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可以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保护股东和投资者的权益,提升公司的信誉和声誉,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融资,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
因此,进一步完善国有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可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还可以增强国家资产的保值增值效益,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国有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 正文2.1 分析国有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国有上市公司作为国家资产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首先,国有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
由于国有上市公司既要履行国家股东的监管职责,又要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公司管理层和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清晰,影响了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其次,国有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政商互融的问题。
一些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国家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着过于密切的关系,导致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利益输送、腐败等问题,损害了国有上市公司的利益和形象。
再次,国有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股东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
由于国有资本的特殊性,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可能会忽视股东的合法权益,导致股东权益受损,影响公司的持续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效益和创新能力,也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国一些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在这些企业中,权力被集中在领导层手中,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这导致了企业决策不够科学、追求个人利益的可能性增大,并且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推行公司治理的分权化原则,增强董事会和股东的监督权力,建立合理的分权制衡机制。
其次,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监管不足的问题。
政府部门在监管国有企业时,往往缺乏监管能力和资源,容易导致企业管理不善和违法行为。
因此,应该加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和效率,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合法经营和依法履行社会责任。
此外,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招聘选拔不当的问题。
招聘选拔的不当导致了领导层和管理层的低素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对领导层和管理层的选拔和考核,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业绩和能力,确保企业能够优秀人才的流动和选拔。
此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
领导层往往面临着政治压力、区域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的冲突,企业的决策往往不符合市场规则和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对领导层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减少领导层和管理层的利益冲突。
最后,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股权分散和股东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
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国家持股较多,但其他股东权益保护不足,导致了国有企业决策过于依赖政府部门,并且缺乏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建立健全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加强股东的角色,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效益和创新能力。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路径思考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本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维护国有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要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注重均衡权力结构。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容易产生腐败等弊端。
应该通过合理构建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等治理机制,实现权力的制衡和合理分配,避免权力滥用和任意妄为,提高决策效率和透明度。
要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注重职权与职责的明确。
在现有的国有企业中,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职权与职责不清晰的问题,导致责任不落实,权责不一致。
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董事会、监事会等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使各方能够在明确的框架下行使职权,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要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注重规范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
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缺乏透明性、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决策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应该建立健全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同时要加强信息披露,使相关利益相关方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决策结果,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要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要加强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建设。
当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监督职能无法发挥,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法人责任,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在权力结构、职权职责、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完善。
只有通过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够保证国有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控股的企业,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其中公司治理体系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总称,其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以及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规范并强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体系,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上存在着权责不明、信息披露不透明、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加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旨在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是国家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财富的稳定增长。
目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决策权、资产所有权、经营权等方面的界限不清晰,导致了一些国有企业出现了管理层与企业利益不一致、责任不明确的问题。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监督不到位、监管不严格,容易导致一些公司利用权力寻租、腐败问题突出。
国有企业信息披露不够透明和及时,公开程度不高,不利于社会监督和风险预警,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如何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加强监督机制,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只有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于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几点思考【摘要】国有建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从构成方式、影响因素、优化方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改进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国有建筑企业应当重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
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决策过程,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稳定经营。
国有建筑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和改进法人治理结构,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建筑企业管理的关键,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成方式、影响因素、优化方向、企业绩效、改进措施、重视、发展、建设、重要、优化、提升1. 引言1.1 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国有建筑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管理者和运营者,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稳定经营。
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保障国有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各种风险。
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效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国有建筑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理机制,以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经营。
2. 正文2.1 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方式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方式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机构。
董事会是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负责企业决策和监督,其成员一般由法定代表人、高管和外部独立董事等组成,以确保决策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监事会主要负责对董事会的监督,其成员一般由监事长和监事组成,监事会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重要的监督角色。
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现代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本文将就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 总部与分支机构的不对称管理在现代国有企业中,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存在管理不对称的问题。
总部通常由政府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而分支机构则由地方政府和中层管理人员管理。
这种管理结构不仅导致管理层的分工不清,还增加了公司内部的沟通成本,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2. 业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现代国有企业中,存在着业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主要以政绩为导向,而非以市场为导向,导致企业内部对业绩的重视不够,容易出现“表面工程”和“形式主义”等问题。
3. 股权结构隐蔽化由于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多为复杂的政府持股和内部人员持股,并缺乏有效的公开透明机制,导致了企业领导层对公司治理的绝对掌控。
这种隐蔽化的股权结构,容易导致公司内部的权力寻租现象,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4. 董事会监督功能不足国有企业董事会的监督功能普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董事会成员多为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缺乏独立董事和外部专业人才,导致监督功能受到影响。
二是董事会在企业战略决策和业务运营中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对企业决策的有效监督和制衡。
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为了解决总部与分支机构不对称管理的问题,建议国有企业可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上下级管理层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一体化协同管理。
为了解决业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建议国有企业应该根据市场导向,明确业绩考核的指标和权重,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加强公司内部对业绩的评估和监督,引导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为了解决股权结构隐蔽化的问题,国有企业应该加强股权结构的公开透明,建立起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的治理,减少内部人员对公司的绝对掌控,并加强对行业投资者的监督和制约。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其治理结构却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探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1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国家资产占比过大,导致私人股东的权益受到冲击。
特权股权的存在使得决策过程不透明,难以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1.2 决策权集中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决策权往往集中在控股股东手中,少数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具有过大的话语权,削弱了其他股东的监督能力,造成公司决策不够民主和透明。
1.3 信息不对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重要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严重影响投资者的判断权和决策权,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4 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机制较为僵化,无法合理激励高绩效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导致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
二、解决对策2.1 改善股权结构加大股份分散化力度,引入更多的私人股东,增加中小股东的参与度。
同时,应加强对国家资产的监管力度,防止特权股权对公司治理的负面影响。
2.2 分权决策机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分权机制,确保董事会及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权力平衡。
增强独立董事的作用,加强对公司决策的监督和约束。
2.3 加强信息披露加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
确保重要信息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强投资者信心。
2.4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灵活多样的薪酬激励机制,根据高绩效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贡献程度,进行差异化激励,并引入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结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存在对公司的发展和股东利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改善股权结构、分权决策机制、信息披露和薪酬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企业价值,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或国家控股的法人组织承担主要出资、控股或具有控制地位的企业。
国有企业具有国家意愿和战略定位的特殊属性,其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国有企业的效率、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之一是政府控制。
国有企业的控股权或控制权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通过委派或推选企业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然而,过度政府干预的问题也存在。
政府掌握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容易导致官员任性妄为、亲朋好友主义等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公平性。
此外,政府在一些重大决策中可能受到官僚主义、利益集团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及时调整和优化企业经营战略。
为了弥补政府干预带来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逐渐向现代公司治理模式靠拢。
一方面,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决策机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和决策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逐渐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导向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董事会的设置中,国有企业采用了多元化的方式。
董事会由政府代表、职工代表、股东代表等构成,以实现多元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政府代表可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职工代表可以保护职工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股东代表可以更好地保护股东权益和推动企业的经营效益。
然而,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益和关系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董事会决策的难以达成一致。
其次,职工代表在董事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相对较低,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和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择和选拔中,政治因素仍然存在,容易影响到企业的人才选拔和整体治理水平。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浅析国有企业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国有企业是指国家所有或者控股的企业,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和基石,其管理水平和效益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权责不清、效率低下、腐败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
本文将就国有企业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进行浅析。
一、国有企业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权责不清国有企业往往存在着权责不清的问题,管理人员的权力过大,而责任不明确。
这导致了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受制约,滥用职权,甚至参与腐败活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2. 效率低下国有企业的效率往往较低,主要表现在管理层过多,决策效率低下,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较低,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发展的要求。
3. 腐败问题严重国有企业中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承包、采购、人事任免等领域。
腐败问题不仅损害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还影响了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正常工作秩序,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和声誉。
4.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存在着保守与守成的思维。
企业过分依赖政府支持和保护,缺乏独立经营和自主创新意识,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5. 体制刚性国有企业的体制刚性较大,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企业管理机构庞大,决策流程复杂,内部调整和改革难度较大,导致企业发展受阻,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要求。
二、解决国有企业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路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管理人员的权责,加强内部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水平。
2. 实施科学管理国有企业应倡导科学管理理念,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提升效率,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内容摘要: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
本世纪初诞生的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它造就了职业的管理者阶层和管理者市场,管理学科也因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但职业管理者取代业主控制企业的经营又产生了“委托人”与“代理人”问题。
为了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和滥用,两者的契约关系需要制度上的相应安排,这就是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
本世纪初诞生的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它造就了职业的管理者阶层和管理者市场,管理学科也因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但职业管理者取代业主控制企业的经营又产生了“委托人”与“代理人”问题。
为了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和滥用,两者的契约关系需要制度上的相应安排,这就是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制度创新势在必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本文对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进程进行考察,就其理论和实践的几点探索求教于同行。
一、初始状态、约束条件和变迁方式中国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和实践起步于90年代初。
作为一种微观制度安排,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初始状态和约束条件。
首先,它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从计划体制下的生产经营单位转化为一个公司制的市场竞争中的商业实体。
由此,公司治理结构的诞生和发展必然受到客观制度环境和传统计划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其次,它是一个以人为设计和干预为主导的制度创新和突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伴随现代企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自发演变过程。
因而,如何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研究、认识中国的实际,把握制度创新的机遇,避免和减少人为设计、干预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
二、所有者到位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确保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而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所有者缺位”。
从产权上讲国有企业是国家(包括各级政府)所有,这在法律上讲应该是明确的。
问题表现在:(1)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来体现这个所有权。
(2)这个所有权的分割、流动在法律、政策上和实践中都有较大的障碍。
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实行的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深圳、上海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安排或是尝试。
但从整体上讲这仍是一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与企业脱钩,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更加明确了,但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的角色却未能做出相应的安排。
在目前的体制下,财政部负责资产和税收;人行、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等负责监管;企业工委和金融工委负责党的工作、人事、纪检、审计;经贸委、计委负责政策和协调。
但企业的发展战略、股权变更、资产处置、收购、兼并活动、上市、清盘这些重大问题已超出经理班子和董事会的职权,应由股东批准、决定。
企业在碰到这些问题时找不到股东或所有者的代表机构。
在目前这种格局下,国有企业难以建立起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其结果可能导致两个极端,即内部人控制或政府部门的多头干预。
三、股权单一化及解决的途径中国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股权单一化,即多是国有独资公司。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一个多元、分散、可流动的股权结构上的组织形态。
单一化的股权难以形成制衡,会导致内部人控制。
针对这一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学术界提出股份制改造和股权多元化的政策和思路。
股权单一化产生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计划体制的遗产。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看,除少部分私有企业外,多数大型公司的股权多元化是通过上市实现的。
在家族控制的私有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大众持有的上市公司之间几乎是一个空档,很难找到我们所讲的股份制公司。
股份制公司是资本主义早期为了筹集资金以满足经济规模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组织形态。
现在这一形态在法律上仍存在,但在实际中一般都不再被大公司所采用。
其原因:一是由于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可以提供更加方便、有效的集资方式和投资工具。
二是不上市的股份制公司缺乏有效的市场控制。
从组织控制讲,几家股东共同持股,相互之间特别是大小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这就会削弱组织控制的功能。
三是股权流动性差,小股东或被动投资者既不可能控股,又不能流动,权益难以保障。
四是对大股东来说,吸收小股东进入企业,在获取了资金的同时,也削弱了自身对企业的控制力,增加了企业运行的组织成本,相比之下他们会选择其它的融资方式。
在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育,机构投资者也未成长起来,股权多元化的问题不能主要依靠上市来实现。
作为一种过渡,股份制是否是一个途径呢?我以为对于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是可行的,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却存在诸多问题,盲目提倡、硬性要求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股份制的产生主要是在银行、资本市场不发育的条件下融资方和投资方供求双方的一种结合,解决股权单一化并不是双方的动因。
因此,为了实现股权多元化而规定企业必须通过股份制改造分散股权,这本身就违背了市场规律。
从实际情况看,在市场上真正有能力购买大型公司股份的机构投资者还没有成长起来,银行持股受到法律限制,企业作为一个投资主体应主要侧重基于内部一体化、生产规模扩张的兼并与收购,脱离这个背景形成类似日本那种跨行业的企业间环形持股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从商业性动因考虑,股权的受让和购买双方必然会综合考虑权益保障、组织控制成本、流动性等基本因素,并与其它融资、投资方式相比较。
从法律上讲,任何一个国家的有限责任公司都要求有一定数额的股东,但实际上在公司注册时,可以使用一些名义股东并要求这些名义股东签署法律文件,保证其名义上拥有的权益属于委托人,即主要股东。
所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多元化从法律上讲不是一个硬约束。
既然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股份化从实际上讲缺乏应有的基础和条件,而且会为之付出削弱组织控制的代价;那么,解决股权单一化的出路何在呢?我认为只能通过市场的方式逐步实现。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和大型国有企业自身状况的改善,会有更多的大型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并实现股权的多元化。
四、集团内部多级法人体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成长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形成了集团内部多级法人体制。
这一状况造成战线长、信息失灵并增加了组织控制的成本。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多级法人体制实际上是多级的投资中心,由此形成了集团内部扭曲的利益主体格局。
这种格局是对公司组织资源的破坏,使集团总部失去集中配置资源的权威和能力。
从组织形态上看,现代企业是一个多级法人构成的体系。
从生产技术上讲是为了实现经济规模、合理的产品结构需要;从市场竞争和市场争夺上讲是为了进入新的区域,以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从交易费用理论上讲是通过纵向的扩展实现上、下游一体化,把外部市场交易变为企业内部行政配置资源。
此外还有税务、法律(避免连带责任)等方面的考虑。
从内部决策、管理上看,现代大型企业尽管组织体系庞大,但内部权力配置上却是相对集中的。
总部承担战略性决策并直接控制投资、财务、融资、人事、法律,同时在集团内部统一配置研究开发、销售、采购、广告等各项业务。
下属子公司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单位负责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经营性决策。
这些子公司不是投资中心,仅仅是一个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
从法律上看,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是有限责任的独立法人。
依照法律规定子公司也必须建立董事会和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子公司也不能仅由一家股东构成。
这看上去与集团内部的决策程序和权力配置不相容,但在实际上集团内部的子公司除有特殊原因外一般是集团100%拥有的(法律上的限制可以通过特殊安排来解决,前文已做说明)。
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并不是通过子公司的董事会,而是直接由总部来实施的。
子公司董事会是一个名义上的机构,只负责签署必要的法律文件,在决策、管理系统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层次。
中国国有企业中出现的多级法人、多级投资中心和扭曲的利益主体格局不仅是一个利益驱动下自发的过程,同时也表明我们对现代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这突出表现在:公司法中对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意义上的股东数额的硬性要求;公司上市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先完成股份制改造;有关部门对证券、基金、保险、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规定中不允许一家股东控股或超过一定比例;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引入集团内部的子公司;要求集团内部子公司也建立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成为实际运行的实体,集团总部对其子公司的管理,只能以股东地位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来实施;要求集团内部子公司产权多元化,等等。
上述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盲目崇尚市场控制的理念。
看不到组织资源、组织功能的存在;脱离当前中国实际市场资源的状况,过份依赖市场控制;为了实现市场控制付出了过高的组织控制的代价;这可能导致一种最坏的结果,即组织资源破坏产生的组织控制失效和市场资源不发育产生的市场控制失灵。
五、谁是企业的“一把手”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委托代理的制衡制度安排,那么谁是企业的“一把手”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有其合理成份,也有其不合理成份。
首先作为一个商业性的实体,企业的运行表现为决策的形成和实施,企业内部不是一个谈判、协商的机制,而是一个纵向的行政负责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必须有人能承担更高的责任,具有更大的权力。
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应有“一把手”。
从另一方面讲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股东、董事会、经理班子责、权边界及相互关系的一组制衡制度安排。
在这个制度安排下,责任和权力是受到约束的,决策的范围和过程是有规则和程序的。
因而,股东、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相互之间不是一个纵向的等级关系,而是一组授权关系。
每一方的权力和责任都受到规则的保护和约束,也就是说各方都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运用空间和对应的责任,任何一方都不能越过边界,违反程序,滥用权力。
基于这个认识,企业“一把手”的说法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