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21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册历史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埃及、巴比伦的历史,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古代印度的历史与他们所熟悉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古代印度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古代印度相关的史料,如图片、视频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史料,展示古代印度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让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新人教版(III)课程标准: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观看《奥斯特里茨战役》等影视片,加深对拿破仑的感性认识。
考试标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评价拿破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与掌握: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经过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拿破仑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对《人权宣言》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进步意义的能力;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历史意义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法、方框图示法、讨论法、讲授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启蒙思想家的无神论思想,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学习《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教学难点:对雅各宾派和拿破仑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刚停,仅仅隔了几年,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又响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隆隆炮声。
这就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是欧洲大国,也是当时的强国,同时还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
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雅各宾派专政又是怎么一回事?拿破仑是如何崛起的?法国大革命1、革命爆发的原因(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阻碍(根本原因)18世纪法国思想、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状况如何?思想上是启蒙思想传播;经济上是资本主义发展,但农业为主;社会上分成了三个等级;政治上是君主专制。
革命的爆发实际上是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学生看《法国等级制度》《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两幅图: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的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
教材内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宗教、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为后续学习南亚地区的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种姓制度等概念可能存在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掌握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难点:对于宗教、种姓制度等概念的理解,以及佛教的兴起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的宗教、种姓制度等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3.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佛教的兴起背景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教具:投影仪、电脑、地图、图片等。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
2.呈现(10分钟)通过电脑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地图,介绍其地理位置、农业、城市等特点。
同时,呈现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掌握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印度文明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体系去理解和掌握古印度文明。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理位置等细节可能容易混淆,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2.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PPT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等资料,展示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对古印度文明的理解。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古代印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印度文明,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对古印度文明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掌握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理解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
2.难点: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古印度文明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古印度文明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古印度文明的图片、文献等资料。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印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印度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并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印度文明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古印度文明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史前时期的人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知道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过程和方法:1、通过资料揭示人类的起源2、看图辨别三大人种的外貌特征,培养观察和识别能力,并理解形成人种差异的原因3、探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引导学生养成唯物史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2、认识历史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难点:氏族社会经历先是母系阶段后是父系阶段的原因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吗?该书探索了物种起源和进化的规律,指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与“上帝造人说”形成对立。
那么,人类究竟是古猿进化而来的,还是上帝创造的呢?今天我们将解决这一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课文A、人类的起源1、南方古猿大约在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
(1)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水母------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2)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
“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3)南方古猿是如何演变成人的呢(南方古猿向人转变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劳动。
正是由于长期的劳动,使古猿从地上站起来,能直立行走,从而实现了前肢和后肢的分工,前肢用来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迈出了向人类转变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人类与猿最根本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现代人随着脑力和生产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现代人,人类学者按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将现代人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a、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黄种,白种和黑种;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b、人类的分布范围是怎样逐步扩大的?人种分布情况是怎样的?随着适应自然能力的增强;白种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东非和中东,并深入到印度和中亚。
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及其以南的地区。
黄种人分布在东亚及美洲。
讨论: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不同的人种有共同的祖先,且都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变而来。
人种只是表现在人类外貌上的一种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同的自然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与人的体质和智力发展无关。
欧洲人的观点完全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实质是为殖民活动的“合理性”制造舆论。
B、氏族社会1、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2)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即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
)2、氏族社会的特点和作用(1)与原始群,特别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有何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
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的不同经济地位,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
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2)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都是按一定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群体都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4、母系氏族社会(1)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因:在当时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个人无法单独生存,只能维持群体生活。
妇女在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特点:是以母系的血缘为纽带的稳固的集团。
(2)该亚的故事:说明原始社会早期群婚时代,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说明当时母亲处于支配地位。
5、父系氏族社会(1)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因: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强度增加),男子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特点:1、以父亲的血缘为纽带2、财富增多,出现私有财产(2)厄瑞斯忒的故事:说明男子在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
思考: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男女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改变,使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在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内,人们过着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的生活,不存在人剥削人的现象。
但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有了剩余产品,氏族成员开始贫富分化,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奴隶主阶级强制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为镇压奴隶的反抗,还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
这样原始社会就逐渐解体,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6、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时间: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
思考:1、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由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
2、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
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从整体上看,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学目标】反思: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2.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3.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法典;4.说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5.了解佛教的产生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地图找出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分析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由佛教产生的背景及教义,明白再深邃的思想也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金字塔不但是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2. 美育渗透:介绍金字塔建造过程,向学生描绘其精确设计和雄伟壮美,引导学生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佛教的产生难点: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点【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学生:搜集有关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加以整理,理解“文明”的含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第一阶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反思:古代的七大奇迹,如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了解这些知识。
互动1:1.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四大上古文明是哪些国家吗?2.让学生操作鼠标,在《大河流域上古文明发祥地》地图上一一指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明确: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互动2:1.播放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0页内容及相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为什么这样说?(2)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修建的,你了解多少?2.启发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图片《大河流域上古文明发祥地》讲解:(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两者的关系,古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现奴隶制国家,最高统治者称法老,实行专制统治,尼罗河纵贯全境,是埃及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埃及儿女。
)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古到今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大家对它了解多少呢?请大家畅所欲言4.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汇总.(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他的外形像汉字的“金”字。
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
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
胡夫金字塔,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7 大奇观的首位。
修建金字塔,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决了许多难题,造了一大奇迹。
)5.教师出示资料进一步完善:面对高大雄伟、建筑精湛的金字塔,人们在赞叹之余,都会产生很多疑问:讨论,在当时不具备现代搬运、起重工具的条件下,试想古埃及人可能采用哪些方法来修建金字塔?6.师生共同探究:结合图片《开罗南郊吉萨高地三大金字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金字塔时用了多少劳动力,多少巨石?当时巨石是怎样弄上去的,有吊车吗?又是用什么车运的?(用木撬、人拉牲畜拉)从金字塔的用途、形状、高度、边长等方面说明这一建筑是世界奇迹之一,深刻认识到:建筑金字塔的人具有很高的智慧.这项工程如此艰难,谁干的?奴隶主还是奴隶?奴隶们是心甘情愿吗?说明:金字塔是人民被奴役的历史见证.7.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局限性两方面归纳,进行正确评价: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