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 格式:docx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区域经济学原理考试重点整理目录第一章导论 (3)✧区域 (3)✧区域经济学 (3)✧区域开发 (3)✧区位 (3)✧区位论 (3)✧区位主体 (3)✧区位因子 (3)✧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区位理论 (4)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6)✧自然资源 (6)✧人力资源 (6)✧人力资本 (6)✧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区域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 (6)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7)✧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7)✧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7)✧均衡增长的相关理论 (7)✧不平衡增长(赫希曼) (8)✧增长极(佩鲁)理论 (8)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9)✧区域经济发展 (9)✧区域主导产业 (9)✧三个连锁反应 (9)✧发展阶段理论 (9)✧产业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10)✧配第克拉克定律 (10)✧库兹涅茨法则 (10)✧制造业内部的三个变化规律 (11)✧区域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标准 (11)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12)✧产业布局指向 (12)✧新产业区 (12)✧产业布局的选择标准与影响因素布局机制 (12)第六章区域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贸易 (13)✧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创新 (13)✧绝对优势理论 (13)✧比较优势理论 (13)✧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13)✧出口剩余理论 (13)✧区域贸易的内涵与特点 (1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14)✧创新与国家创新 (14)✧区域创新 (15)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16)✧城市化的概念、内涵 (16)✧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16)✧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 (16)✧第三产业的接续动力(应该就是上个问题的第三个小部分) (17)✧城市化发展规律 (17)✧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17)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18)✧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观点 (18)✧中心地理论中三种模式的适合条件 (18)✧城镇体系概念 (18)✧城镇体系的特点 (18)✧城镇体系的分布类型 (18)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20)✧辨析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概念、基本内容 (20)✧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0)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 (21)✧区域空间结构 (21)✧核心与外围区的概念与相互关系、测度方法与划定标准 (21)✧核心与外围理论 (21)第一章导论✧区域(1)泛指: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其含义与“地域”、“地区”相近;(2)区域经济学中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T=Px/Py*100%, T表示贸易条件。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务处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下半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的通知》的通知各教学单位: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在我院的应用和共享,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下半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的通知》(教高司函[2014]33号,详见附件1)文件精神,学院决定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培训。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培训对象院内承担与所培训课程相同或相近教学任务的在职教师,重点为中青年教师。
二、培训方式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以先进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的传授与交流为主要内容,由“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主讲教师。
培训方式主要通过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进行,分为集中培训、网络直播培训、在线培训和网络公益讲座,详见附件1。
三、参加方法1.参训教师需在“网培中心”网站()上提前注册报名。
2.培训费先由教师个人垫付,待完成学习内容并取得《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证书》后,凭证书原件、复印件和学习总结到教务处确认、审核、报销。
请各教学单位根据本单位师资培养规划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需要,本着专业相近、课程相近的原则组织教师报名参加培训,每位教师限报一门课程,每门课程限报一人。
已参加过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的教师不可报名参加本次集中及在线培训课程。
请各教学单位于9月24日前将汇总整理好的《网络培训报名汇总表》发送至教务处徐践老师的办公网邮箱。
联系电话:7626121。
附件1:关于公布2014年下半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的通知附件2:网络培训报名汇总表教务处2014年9月15日附件1教高司函〔2014〕33号关于公布2014年下半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促进优质教学成果的应用与共享,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本科教学工程”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二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高函〔2012〕6号)精神,经研究,现将2014年下半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予以公布(具体见附件1、2、3、4)。
46 FIGUREECONOMY不做网红 低调搞科研——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文、图/本刊记者 黄芳芳“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1979年朦胧派诗人顾城创作的《一代人》。
光明的喻义有多种,1977年恢复高考便是其一。
两次高考,如愿以偿1975年春,孙久文在高中毕业后到毗邻北京顺义县城的平各庄公社胡各庄大队(现已变为仁和社区)插队。
两年后,孙久文回城,在西城区副食品管理处的一家副食商店做了一名售货员。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持工作。
同年9月,恢复高考的消息给整天在针头线脑、酱油醋中打转儿的孙久文带来了希望。
高考恢复的第一年,孙久文报考了清华大学。
在他的记忆中,公布成绩时他的总分为324分(当年满分是400分),四科的平均分数在80分以上。
当他踌躇满志地等待录取的时候,却没在榜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
“为什么没录取我?”他忐忑、失望地询问高考办的人。
他们翻阅试卷和档案后告诉他:“清华大学退回档案的理由是政审不合格。
”他心里十分纳罕,父亲勤勤恳恳地在铁道部工作多年,怎么会有政审问题。
从秋到春,时间如手缝中流走的沙。
父亲看到他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十分心疼,劝慰道:“别再找了,不如再考一次。
高考也不是只有一次。
”听了父亲的话,孙久文摆脱委屈、不满的情绪,“既然理科不要我,我就改考文科。
”他一边上班,一边复习。
复习和考试都非常顺利,这得益于他上中学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时,赶上第一次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抓教育和科学。
学校对教学抓得紧,让他打好了文理科的基础。
当年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的录取分数线约370分,他考了389分,顺利地被人大录取。
改志愿,换专业换专业这事儿,一直让孙久文印象深刻。
他报的是党史专业,在录取之前,他收到一封厚厚的信。
信中的大意是人大复校不久,在原有稀少的专业中,新增了若干专业。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城市化的内涵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6.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
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
城市对企业的空间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文明能够为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结论: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推力大而拉力小则城市化速度缓慢大量的劳动人口滞留在农村;如果拉力大而推力小,则说明城市化已基本完成。
城市化规律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 形运动轨迹。
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减缓,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一80%。
影响区位选择的四个机制1.目标驱动机制2.利益驱动机制3.宏观调控机制4.市场调控机制产业布局的指向概念:所谓产业布局指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这是从产业自身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的布局。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1.能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消费地指向4.劳动力指向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6.高科技指向7.无固定指向地域合理规模概念: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
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域的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1.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的合理规模是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基础。
)企业的规模效益: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
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
2.地域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⑴资源要素的供给限度。
⑵基础设施要素的容量。
⑶管理要素的能力边界。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1.产业聚集在某地的原因分析⑴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
⑵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⑶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
(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
(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聚集与分散概念:聚集与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1.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2.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或最主要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
高级阶段:则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个地域集中,包括第三产业与工业的聚集。
如何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1、工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按规律促进生产的空间集中。
2、不能过大,大并不等于强。
3、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小与活”。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⑶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一、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1. 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分工的永远发展而有不断复杂化的规律--部门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规律--资源的配置总是趋向从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产业。
表现为:资源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
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⑴配第定律⏹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
早在17世纪,他在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的产业流动。
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⑵克拉克定律⏹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通过对40多个国家的截面和时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此即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法则(美)⏹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
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产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及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霍夫曼系数反映了重工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
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在较大的产值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发展1.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决如下问题: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
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地区主导产业的组成: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个地区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外,还应该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以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
2.基础设施产业。
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
)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由上往下:服务业主导产业群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区域资源基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
这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 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4.大推动理论(二)非均衡增长理论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
2.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链条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