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三峡纤夫文化价值论析赖永兵三峡纤夫作为职业形态已走进历史,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却能永续。
本文主要就三峡纤夫文化在历史、民俗和审美方面的价值展开论述,兼及三峡纤夫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投入使用,纤夫)))这一在峡江两岸存在了千百年的特殊职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三峡纤夫们以其简单而不失凝重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所展现的文化价值却值得我们铭记于心、永久珍藏。
一、三峡纤夫概况三峡纤夫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是长江人力木船航运时代在峡江两岸专以拉纤和划船为生的人,其主体来源是川江河谷沿岸的贫困土著山民,习水性、会游泳,较为熟识峡江险恶的地理环境,其存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的巴人时代。
三峡纤夫的生活平凡而艰险,终年往来于峡江之间,独自为群,漂泊不定。
一般而言,体魄是否健壮及肩膀的骨头是否够硬,是衡量一位纤夫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因为纤夫在劳作过程中往往面对的是异常沉重而艰险的拉纤任务,湍急的江水、负重逆行的船只以及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都要求三峡纤夫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谙习水性和掌握娴熟的拉纤技术也是必备工作条件。
面对桀骜不驯的滔滔江水,处身变幻莫测的峡谷环境,三峡纤夫在与大自然的搏击中不时会出现意外伤亡。
酷暑严寒,冬去春来,峡江上沿着纤绳一字排开的一个个赤条条的三峡纤夫,背对着船头,在岸边、在水中,在惊天动地的齐整号子声中奋力前进,那悲壮场面、浩大声势令人震撼。
与三峡纤夫的拉纤劳作如影随形的是那响彻苍穹的峡江号子。
峡江号子是三峡纤夫们在拉纤时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专门的号工领唱,其余纤夫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0的民间歌唱形式。
在险滩急流中,峡江号子雄伟浑厚而高亢,短促有力,使大家精神集中,全身心投入拉纤和划船工作。
除了峡江号子,纤夫石也是三峡纤夫艰辛劳作的见证,民间有/纤夫泪石0的说法。
纤夫石是三峡纤夫们不可或缺的劳作器具,每当拉纤时,纤夫们总要匍匐行进在纤道岩石上,粗大的纤绳在峡江边矗立着的纤夫石上艰难滑动,配合着纤夫们铿锵有力的号子节奏,在湍急的江水中的沉重船只由此得以缓慢地向前行驶。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摘要]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其内涵,本文着重从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探究了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三峡文化;内涵;探究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
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神奇的山水文化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
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
奉节的天坑和地缝、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二、悠长的史前文化三峡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巫山人”,时代距今约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0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公元前8世纪左右,今川东和重庆一带出现了巴国。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始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湖北三峡人家的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到三峡人家来做客,我叫____,非常荣幸,能担任大家本次行程的导游,同时我将全程陪伴你们,为你们的游览提供热诚的服务,有服务不到之处尽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胡金滩码头,是我们景区的始发站,我们将乘坐渡船到达对岸的三峡人家风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南岸,是长江三峡最美丽的景区,也是环坝集团历经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创新型景区。
三峡人家一肩挑两坝(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坝的三峡大坝,另一个是亚洲第一大坝的葛洲坝),一江携两溪(分别是可以体验军事漂流的杨家溪和美丽胜景龙进溪),保留着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三峡唯一的三峡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
石(灯影石、石令牌)、瀑(黄龙瀑、琴鹰瀑)、洞(灯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种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内完美组合;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壮丽,石有石的气质。
极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这里有洪荒之美、这里有苍凉之美、这里有阴柔之美、这里更有雄浑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峡文化主题公园,古老的地质文化、巴人文化、楚国文化、土家文化、码头文化、军事文化构成三峡的历史人文景观;走进三峡人家您将经受一次烟雨迷蒙的文化梦幻洗礼。
三峡人家融合三峡文化之精髓,巴风楚韵,峡江今昔,一览无余。
壮伟的长江哺育了三峡文化,它是巴楚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发展。
当博大与神秘结缘,辉煌与厚重联姻,三峡人家就注定是新三峡旅游的古老传奇。
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枯藤老树喜鹊窝,机枪碉堡旧战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当您进入景区的一刹那,您的心注定将永远留在这里,徜徉在仙境般的梦幻景致,这里的美让你心悸,这里的美更让人窒息。
三峡人家,一网打尽三峡的自然元素和文化旧梦。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体验一场充满梦幻色彩的大型生态文化之旅吧!湖北三峡人家的导游词(2)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北宜昌市著名景区——三峡人家。
《三峡》文化积累1.作者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博览奇书,喜爱游览,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记载了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给《水经》作注,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
《水经注》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
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
《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竟达30万字)。
此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也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散文概念是狭义的散文,即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梳理随着知识的累积,我们发现三峡已经成为了初中地理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我们不断地探索着三峡的奥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涉及到的三峡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地理位置三峡位于中国的长江中游,包括巫山、秀山、石柱、奉节、万州五县区,总长度约为193公里。
三峡的上游是重庆市合川区,下游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三峡的主要地理位置如下:1.西陵峡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和秀山县之间。
2.巫山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和湖北省巴东县之间。
3.小三峡位于重庆市奉节县至巫山县之间的阳泉山大峡谷。
4.大三峡包括巫峡、瞿塘峡、西陵峡三条峡谷。
二、三峡的历史渊源三峡是一个历史文化名胜区,被誉为中国文明和优美景色的杰出代表之一。
下面就是三峡的历史渊源:1.三峡大坝三峡大坝建于1994年,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坝。
它位于长江沿岸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境内。
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为了缓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缺电问题。
2.三峡水利工程三峡水利工程包括主坝、左右岸建设、坝下电站等各项工程。
建设这样一个巨型水利工程,是因为三峡长江段是长江流域最具有水能资源的地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能开发和水资源利用中心。
3.三峡翻译计划三峡翻译计划是伊苏·楠尼斯基设计的一个人工开挖计划,旨在使三峡大坝在游船和商船通行时更加安全。
三、环境保护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三峡水库工程施工期间,为保障环境生态,国家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计划。
三峡大坝的蓄水过程中,也要求按照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进行监测,确保水质温和、透明度高。
四、旅游资源三峡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拥有着许多独特的景点和特色饮食。
从建筑风格到风景,从文化内涵到历史渊源,三峡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1.青山映照瞿塘峡瞿塘峡地区的山水秀美,因而当年成为人们神往之地,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的诗篇歌赋,其中不乏当代一些文艺明星。
浅谈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1三峡旅游和三峡之间的关系1.1三峡文化是三峡地区最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峡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中,无论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名胜古迹、现代建筑,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都属于三峡文化的范畴。
三峡地区的许多文化资源与文化景观,如以峡江、大坝为依托的三峡水电文化,以传统民居(如吊脚楼)、佛寺道观、大坝、桥梁为特色的三峡建筑文化,以巴楚文化为底蕴、以土苗风情为特色的三峡民俗文化,以辛辣味、山野味和火锅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以文豪、美女、武将、贬官等历史人物为主要影响的名人文化,以古战场和抗战遗迹为载体的军事文化,以山水诗文为主要内容的三峡文学等,无一不是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这些文化资源与文化景观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优秀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旅游吸引物,游客之所以出游,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感受和了解异域文化。
正是因为三峡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和祖国各地的无数游客,使三峡成为中外游客云集之地。
1.2三峡文化与三峡自然风光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从三峡文化与三峡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上看,三峡的壮丽山水孕育了三峡灿烂的文化,三峡灿烂文化辉映着三峡壮丽山水,二者相得益彰。
壮丽的长江三峡风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众多的历史名人在三峡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使三峡成为历史文化画卷。
许多名山胜水成为佛寺道观的选址之地,孕育催化了灿烂的三峡宗教文化(如玉泉山与玉泉寺,丰都名山与丰都鬼城等)。
饶有意味的是,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因文化的叠加作用,大放光彩。
如三峡东端出口处的三游洞名声大噪,实因“名人文化”之伟力也。
自然山水景观要转化成旅游产品,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技术手段来实现,旅游开发中,许多自然景物需要用峡文化来“附会”、“升华”,以提升其品位并增强旅游吸引力。
1.3三峡文化是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富源与灵魂。
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旅游者外出旅游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审美和求知等“文化”需要,其追求的主要是文化享受。
湖湘文化概论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本土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独特性,它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湖湘文化以其多样性而闻名。
湖南和湖北两省地理接壤,文化交流频繁,因此湖湘文化融合了两个地区的文化特点。
湖南文化以岳麓文化、楚文化为主,湖北文化以荆楚文化为主,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湖湘文化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性而闻名。
湖湘地区地处南方,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美,这为湖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湖湘人民勤劳智慧,他们以自然界的景色为创作灵感,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
例如,湖湘地区以其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而闻名。
湖南的张家界、岳阳楼、洞庭湖等自然景点,湖北的武当山、三峡等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独特多样,口味重辣,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独具特色。
湖南的辣椒鱼、剁椒蒸鱼头、口味虾等是湖湘饮食文化的代表。
湖北的热干面、豆皮、葱油饼等也是湖湘饮食文化的代表。
湖湘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湖湘文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名人。
例如,湖南的杜甫、陆游,湖北的屈原、曹雪芹等都是湖湘地区的文化瑰宝。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文化是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本土文化,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闻名。
它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湖湘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宜昌文化宜昌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宜昌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详细介绍。
一、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宜昌位于湖北省,地处长江上游,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自古以来,宜昌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宜昌地区的人类文明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二、宜昌文化的特点1.多元性:宜昌位于长江流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这里的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2.包容性:宜昌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它不仅保留了本地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优点,使得宜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创新性:宜昌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宜昌人民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发扬本土文化的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4.教育性:宜昌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例如,宜昌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都是对后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5.艺术性:宜昌文化蕴含着深刻的艺术性。
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歌曲、舞蹈、戏剧等,它们都是对当地人民生活、情感和审美的反映。
6.民俗性:宜昌地区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活动,这些习俗和活动反映了宜昌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7.红色文化:宜昌还是中国红色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里的红色文化对于中国革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宜昌文化的表现形式1.传统手工艺:宜昌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土家族的绣花鞋、苗族的银饰等,这些都是宜昌文化的瑰宝。
2.民间艺术:宜昌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如夷陵版画、枝江民间吹打乐等,它们都是宜昌文化的代表。
3.地方戏曲:宜昌地区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枝江花鼓戏、远安花鼓戏等,这些戏曲形式是宜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饮食文化:宜昌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如秭归的脐橙、远安的鸣凤柚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川菜及主要特点一、川菜的成因川菜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类丰富,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尚滋味,好辛香”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三峡地区乃至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史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春秋至西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有教大的发展,特别是秦汉两代,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得到更大发展,两宋时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国初年形成菜系四个阶段,之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战,中国烹饪各派交融,给川菜以深刻的影响,使之更加丰富。
(一) 得天独厚的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府之国”。
所谓“天府之国”,一是水好,二是土质肥沃,三是气候温暖。
这些都适合蔬菜生长,而且品种很多。
四川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饪原料多而广,既有江河里的蟹鳖鱼虾,又有山区的野味山珍;既有四季不断的多种新鲜蔬菜和笋菌,又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种植调味品和酿造调味品,如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宜宾)牙菜、南充冬菜等,都成为各式川菜的烹饪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 影响深远的风俗习惯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食俗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因素。
据史学家考证,早在公元前316年前,秦统一“六国”夺取蜀国时,姜、花椒等辛香调味品,就已成了巴蜀地区的风味特产。
《吕氏春秋·本味篇》曾有“和之美者,阳朴之姜”的记载;《蜀督赋》中亦有“魔芋酱流誉于番禺乡”的描述;《华阳国志·蜀志》曰:“其辰值末,故好滋味,德在少昊,故尚辛香”,这是以阴阳五行之说来解释蜀人“好滋味,尚辛香”的原因。
这段话也说明位于中国西陲(少昊)的巴蜀,由于气候环境的感染和影响,好食辛辣味厚的食物。
而四川盆地气候温热潮湿,生活在这种气候和自然环境中的人,无论从生理和味觉上,都会对辛辣芳香的食物产生一种自然的需要,以刺激味觉,摄入较多对身体有益的养分,来满足人体代谢的需要,抵御疾病的侵袭。
家乡的风俗作文万州
我的家乡位于重庆万州区,这里有着独特的地方风俗。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三峡奇险,民风淳朴。
我们万州人热情好客,见面时都会互相问好,客人来家里做客,主人都会拿出最好的来招待。
我们这里有“路遇知己,即共结缘”的民间习俗,表现出人们待人热情、见外轻的性格。
我们万州的传统美食也很有特色。
麻辣火锅是我们的招牌菜,将各种食材放入沸腾的麻辣汤内,鲜香麻辣,回味无穷。
我们也喜欢吃夜市小吃,如麻辣兔头、凉皮、臊子面等,都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我们这里有很多传统的民间节日,如立春祭灶、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等。
这些节日使我们乡亲们增进感情,丰富生活。
我们万州人还保留许多传统的民俗,如生男育女嫁娶时的各种礼仪仪式,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万州虽是一个不太发达的小地方,但这里有着最朴实的人和风土人情。
这就是我最熟悉、最亲切的家乡万州。
长江三峡介绍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三峡介绍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
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
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这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着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
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
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但又是最雄伟险峻的一个峡。
瞿塘峡两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门户,名燮门,也称瞿塘峡关,山岩上有“坠门天下雄”五个大字。
西陵峡在湖北秭归、宜昌两县境内,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约长6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以滩多水急闻名的山峡。
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
巫峡在四川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境内,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至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五公里,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着称。
地理位置概述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
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
三峡导游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三峡。
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古代,郦道元曾为三峡下注,写出壮美的《三峡》,而今日的三峡与古文的三峡更加秀美。
三峡,分别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非常高峻。
大家看,这极高的山峰上的树是多么的奇形怪状,有的像人在跳舞,有的像盘绕的蟒蛇,大家可以尽情联想。
大家小心,千万别在拍照时,不小心迈入这湍急的急流中,快看这水是如此的清澈,可又要小心,极快的流速,如同离弦的箭一样快。
在《三峡》中,郦道元便说道,就算骑上马飞奔,抵着风,也没有这么快,可想而知水流的速度。
正所谓各种季节,各种美,就与春冬截然不同。
感受到的只有凄凉、肃杀,在那个时候,环境是那么的安静,仿佛时间都变慢了,可尽情享受美景。
也许你在那时还会看到高处的猿,它们的叫声是多么悲凉婉转。
三峡的秋季如同一位沧海桑田的老人满眼只是悲惨凄凉。
没想到,这么快就已游览完三峡的美景,确实要跟您说再见了,而不要忘了这风景美如花的三峡。
三峡导游词(2)欢迎大家来到中国的三峡旅游区!三峡是我国国内知名的旅游景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流连忘返。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三峡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带领大家领略三峡的魅力。
首先,我将向大家介绍三峡大坝,这是一座宏伟壮丽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宜昌市长江南岸的骆驼滩,总长度约2300米,堆砌体积达1.48亿立方米。
三峡大坝既是防洪堤坝,又是发电站,可以有效控制汛期的洪水,提供清洁能源。
站在大坝上,您可以俯瞰长江壮丽的景致,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乘船游览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长、最壮丽的峡谷之一,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沿途的山峦起伏,河水激荡,景色如画。
瞿塘峡以奇峰陡壁和瀑布飞泻而闻名,巫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险峻、最雄伟的一段,而西陵峡则以其奇特的地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2024年湖北三峡人家的导游词范文各位朋友,下面就让我们坐下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看看茶艺表演,喝几杯清茶吧。
[野坡岭景区]各位朋友,刚才我们在峡州民俗表演厅尽情领略了背山的厚重与采茶的欢快,下面就让我们登上野坡岭,走进山上人家,去体验一次山里人的真实生活。
野坡岭沿着台阶蜿蜒而上,看着路两边的花草树木,听着清脆的鸣叫声,相信各位朋友会有“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真切感觉。
各位朋友,大家请看前面的大石上刻有“野坡岭”三字,这就是进入野坡岭景区的第一道关口。
据当地老人们讲,原先这山坡岭上人烟稀少,加上树茂林密,经常有野猪、獾子、麂子、兔子等野兽出现,故名野坡岭。
而如今,住在深山里面的人家陆续搬迁到峡江边上,这里成了上山劳作的必经之路,走的人多了,也不再是荒郊野外了,但这一带却保留了“野性”十足的劳作和生活习俗。
施盐坡沿着台阶继续登山,路两边的植被越来越茂密,这一带就是“施盐坡”了。
从这里到平善坝一带背山面江的山坡,过去人称“施盐坡”,实为“私盐坡”。
这个名字大约起源于清代。
据史书记载,清初规定,宜昌只准销淮盐。
川盐入境,以走私论处,并于雍正年间,在平善坝设川盐卡,进行捕缉。
据传,在平善坝横江设有铁链条,天黑后将链条从江水中绞起锁江,以防船只偷渡。
由于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川盐运鄂又是顺江而下,因此,尽管官府严禁川盐入鄂,但从四川偷偷运进的私盐还是不少。
盐贩通常先与湖北买主联系好,把盐偷运到石牌一带,请“背脚”沿着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将盐从江边背到山顶,绕道出峡后,设法过江进城出售。
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个山坡叫“私盐坡”,后避讳“私”字才传为“施盐坡”。
峡江背篓过去,山民们在这条路上运输货物,全靠双肩和背篓,人们将背盐和背货进山的人称为“背脚”,也就是“脚夫”。
峡江两岸,崇山峻岭,山隔水阻,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
过去,这里是一片背篓的世界,大背、小背、扁背、脚背、花背、三斗背、五斗背,种类繁多,样式精巧别致。
湖北三峡人家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您走进三峡人家风景区。
我叫____,是各位的导游,很高兴与大家相遇相识。
在此我衷心祝愿峡江的青山绿水能带给大家一份好心情,也希望三峡人家能给大家一种别样的风情体验!各位朋友,我们的游船现在是航行在灯影峡中,正在驶向龙进溪码头。
借此时间,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三峡人家的自然风光和淳朴风情。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跨越秀丽的灯影峡两岸,面积____平方公里。
三峡人家石牌之美,美在“湾急、石奇、谷幽、洞绝、泉甘”,它包括龙进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岭、灯影洞、抗战纪念馆、石牌古镇、杨家溪漂流等景区,其旅游内涵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馆(石牌抗战纪念馆),两个特别项目(三峡人家风情项目和杨家溪军事漂流项目),三个第一(三峡第一湾——明月湾、中华第一神牌——石令牌、长江第一石——灯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其中三峡人家风情项目又分为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骚客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欧阳修、苏辙、黄庭坚,南宋陆游,清代张之洞,还有现代大诗人郭沫若等等。
诗人们用他们的灵性之笔,或写三峡人家,或写橹声帆影,或写蛤蟆甘泉,或写青山飞瀑,或写秀峰奇石……读了这些诗篇,恍若身临其境,饱览了三峡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浓郁风情。
到三峡人家石牌旅游,主要有八大看点:绝版峡江风情——三峡人家传统的峡江吊脚楼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久违的古帆船、乌蓬船静泊于碧波清溪之中,江面上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鱼,溪边少女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一幕幕景致如画,千百年流传不衰的习俗风情更是体现着峡江人民的质朴好客。
三峡宜昌第一漂——杨家溪漂流杨家溪因宋朝杨家将的后裔曾移居于此而得名。
神秘的杨家溪漂流以军事漂流为主题,充满了浓厚的军训色彩,它分为动水漂流和静水漂流。
在这里漂流,游人坐军车,穿军服,唱军歌,划皮艇,仿佛水上军训,一路搏激流,过险滩,既可领略冲浪闯滩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荡舟的悠闲。
三峡人家最美景区的完美蝶变九月二十九日,由中国旅游协会景区分会主办、新华网协办的“三峡美丽景区”大型网络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湖北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排名第一,成为长江三峡最美丽景区,重庆巫山小三峡、湖北宜昌三峡大坝、重庆丰都鬼城名山、重庆奉节白帝城、湖北巴东神农溪成为长江三峡美丽景区。
三峡人家持续12年的“织丝成茧”终于在这一天破“茧”化“蝶”,色彩炫目、万种风情,三峡人家终于完成了她完美的“蝶变”过程。
三峡人家风景区是长江三峡和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景区,由著名的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倾情打造。
她将自然山水、影视科技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是全国独树一帜的创新型景区。
三峡人家位于西陵峡中段,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是三峡仅存的保持原始三峡风貌的大型景区。
三峡人家以其“一肩挑两坝,一江携两溪”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不受三峡大坝蓄水影响的原汁原味的三峡西陵峡百里画廊的景观优势,融合地质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峡江文化、抗战军事文化,一网打尽了三峡的所有自然景观元素与文化旧梦,是中国首创的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大型旅游区,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自然风光优美。
山是重峦叠嶂,水是静影澄碧、波光峦影,龙进溪的秀丽、灯影石的神奇、石令牌的雄壮、巴人寨的传奇、时光隧道的诡异,使这永恒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可以成诗入画,令人心驰神往。
三峡人家拥有十六大主体景观和八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推出了龙进溪土家风情、巴王寨文化史诗等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景点。
三峡人家的建设发展以规划为龙头,强调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充分保护,让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文化为载体,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科学管理,加强软硬件建设,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以品质旅游为目标要求,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给游客快乐舒适的旅游体验,树造良好口碑,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规划促“蝶变”规划是生产力,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将始终会处于一种初级、无序的状态,将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华夏之地,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气候有异,物产各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理条件、物产的不同而演变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色及差异,于饮食、宗教、节庆、婚丧、歌舞、劳作等等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些极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的战争、迁徙、行商、游历等活动又使得它们相互之间交流融合、兼容并蓄。
三峡饮食文化作为根植于峡江地区的文化现象,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因峡江地区独有的地理、经济、社会条件,而显现出自己的地域特征。
具体而言,三峡地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地理环境《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风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这段文字,其实是说明了气候、物产、地理条件等因素对饮食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尤以峡江两岸地区,山势陡峭,连绵不绝,虽不比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但仍然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再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但平均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适于亚热带植物生长。
因此,三峡地区农业自古就较为发达,在陈文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在大溪文化考古中发现有13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这说明三峡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稻谷等农作物,而遗存有13处之多,也说明当时的农业文明,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峡地区群山环抱,水汽不散,秋冬尤为阴冷潮湿,久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或可使气血不畅,进而产生风湿等疾病。
因此,三峡地区的人民,多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料,嗜好饮酒,以兹促进血液循环。
加之峡江地区地势不平,夏日炎热,平日劳作,于体力和盐分损耗颇大,而辛辣的食物和白酒正可解乏,味重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盐分。
二、悠久的制盐历史在三峡地区多处,皆有渗涌不决的天然盐泉从地下冒出地面。
凭借得天独厚的盐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制盐业,三峡地区的先辈们较远其他地区的人们幸运,他们很早就活的有滋有味。
丰富的盐产,悠久的制盐历史,给厨师和主妇们提供了积累用盐经验的极大机会,川菜号称百菜百味,素以味道变化繁杂、得体可口显著于世,其中用盐的技巧,功莫大焉。
盐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制作各种腌渍食品。
中国制造腌渍食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古时称这种制作食物的方法为“菹”,腌渍蔬菜的为菜菹,腌渍肉食为肉菹。
随着饮食文化的精细化,“菹”有进一步划分为“菹”和“齑”,即大块腌渍的为菹,而讲食物剁碎后腌渍的齑。
在三峡地区,最为知名的和独具特色的腌渍食品,当属泡菜,腌菜和腊肉。
而近来风行于世的重庆江湖菜,大量的使用泡海椒,泡姜作为主要调料。
重庆江湖菜究竟为何物,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
有的人说它是无门无派的“迷宗菜”;有人说它是叛经逆典的“搞怪菜”;有人说它肤浅,是只晓得“黑起”放海椒|、“黑起”放花椒、“黑起”放味精鸡精、“黑起”放油、“黑起”装的“五黑菜”;还有人说它如古之侠士行走江湖,兴之所至,不羁常理,潇洒放荡,是为江湖菜。
且不论江湖菜之本源、宗派、是土是洋,近十年来重庆江湖菜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自酸菜鱼始,毛血旺、泉水鸡、辣子田螺等等菜品如过江之鲫,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之余,却又爱不释口。
所谓江湖菜,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来自于乡野市井的民间菜。
相对于受过系统培训的厨师而言,普通家庭在做菜时更为写意,食材之搭配,味道之调和,完全是依照自己的喜好,率性而为,不循陈规,这样就于传统经典的菜式里创造出许多新的品种来。
创新,正是江湖菜对川菜体系最大的贡献。
其次,川东之人性喜食香辣,既是写意创新,那自是大把撒海椒,大瓢舀花椒,大坨扔泡菜,味重,是重庆江湖菜味型的主要特点。
再次,巴渝之人豪爽质直,既是民间菜品,于刀工、盛器,花色造型自是不甚在意,只要实惠就好。
于是材料切坨坨,装菜用大盆大碗,在重庆江湖菜里非常普遍。
在三峡地区,逢年过节,腊肉是必备品之一,就是在平时,也喜食以腊肉为主要原料的菜肴。
三峡腊肉的制作非常讲究,在腌渍肉时,除了用到盐巴以外,还要辅之于花椒八角等香料。
待肉入味晾干后,就要用松柏树枝燃烧成烟后进行熏制,或者将肉挂在灶上用煮饭的柴草烟细细熏制。
可以说熏制一步,对腊肉的味道、口感、香型最为重要,是腊肉制作中的关键工艺。
城口、巫山、奉节一带的老腊肉,通体漆黑,入口清香,软硬适宜,熏制有方,是三峡腊肉中的佼佼者。
综上所诉,可见在三峡地区,腌菜品之丰富,食法之多样,地位之重要,在全国都很有代表性,这和三峡地区久远的制盐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社会经济条件饮食习惯的形成,除受到地理条件和物产的制约外,还和当地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三峡地区农业虽然发端较早,农作物品种丰富,但总体而言,受地形所限,其发展水平低于同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低于川西成都平原。
特别是在高山边远地区,山势险峻,取水不便,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多以种植耐旱作物为主,单位产量较低,生活尤为艰难,但却使得这里的人民养成了格外吃苦耐劳、朴素善良的品质来。
在三峡地区,食物的制作,远不比蜀地和楚地那么精细,如楚地的代表食品鱼圆、鱼线等,品种繁多,加工复杂,技术要求高,而在三峡地区,对刀工却不甚讲究,大块大坨最为常见,要的就是个实惠。
民间做菜,强调的是有盐有味分量足,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亲朋来访,则肥肉必备,且以大块为美,酒管够,且以大碗喝为佳,至于平时,则省吃俭用,有泡菜粗粮即可,宁亏待自己不亏待亲友。
美哉,三峡人民,其质朴好客如斯!羊肉格格是三峡人民的最爱。
这里所说的“格格”,是三峡地区对竹制小蒸笼的称谓。
三峡腹地两岸山地,向有养殖山羊的传统,羊肉食法也颇具变化。
做格格时,先将羊肉剁成坨,拌之以玉米面及辣椒面、花椒面等调料,入味后在格格中垫红苕或者芋儿等辅料,其上在放上羊肉。
铁锅注水,中间放一块有洞之木板,将蒸笼格格放置于木板圆洞之上,以旺火蒸之。
格格内不仅可以盛放羊肉,还可以肥肠、排骨等作为主料,相应即为肥肠格格、排骨格格。
羊肉格格麻辣爽口,细嫩醇厚,是老饕们过瘾的绝佳选择。
三峡地区的格格,以万州最为出名。
四、发达的酿造业手工业在三峡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对三峡饮食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除前诉的制盐业以外,另一个就是酿造业了。
巴人酿酒和制酱的水平相当发达,在全国都有着个很高的知名度。
据《水经注.江水》有这样的记载:“有巴乡村,村人擅酿,故俗称巴乡清,群出名酒。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录了巴地的四首歌谣,其中一首为:“川崖惟平,其稼多黍;皆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为阜丘,彼稷多有;嘉谷皆酒,可以养母。
”这首歌歌谣的大意是说,在三峡两岸的台地上,在野外的山冈丘陵上,都种植者许多小米,小米既是上等的好粮食,又可酿造出美酒,可以用来奉养我的父母。
可见巴人不仅酿酒的历史极为久远,并且久在巴人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奉养长辈的不可或缺的物品。
巴人酿造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制作鼎鼎大名的蒟酱。
蒟酱最早为川南僰人所做,僰人所居住之地大部分位于巴国境内,因此蒟酱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便以失传,对制作的原料究竟何物,目前观点颇多,莫衷一是,但从各种历史典籍的记载来看,蒟酱应是一种用某种植物的树叶或果实加工而成的调味酱,辛香而有辣味,味美,入菜调味,或者单独食用,皆为上品。
南朝萧该《汉书音义》言其为“酢美,蜀人以为珍珠。
”梁武帝更是感叹其“味美,与肉何异”!“太白酒”产自于重庆万州,始酿于1918年,其名来自于李白“大醉西岩—局棋”的民间传说。
诗仙太白酒以高粱、粳米、玉米和小麦五种粮食为原料,与“五粮液”配料一致。
其酿造方法独特,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泸州老窖之老窖泥,大曲母糟,综合贵州茅台的高温制曲法而来。
其水取自歇凤山深涧泉水,清凉甘冽。
故专家评议诗仙太白酒“酒体丰满,窖香浓郁,醇和绵软,甘冽净爽,回味悠长。
”有宜宾五粮液的头,泸州特曲的尾,中带茅台的酱香。
诗仙太白酒于1959年被评为国宴用酒,其后多次获得荣誉奖励,是中国名酒,也是重庆市政府的接待专用酒。
五、历代移民三峡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外来的移民,给峡江带来了异乡的农作物和饮食习俗。
这些作物在三峡地区扎根开花。
这些习俗和三峡地区原有的习俗交流融合,给三峡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在这些移民浪潮中,清代前期的湖广移民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下江移民对三峡饮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巨大。
辣椒约在400年前传入中国江浙、两广地区,但起初却是作为观赏和药用,清初湖广移民携辣椒入川、贵之后,才使得辣椒作为食料名声大振。
巴蜀之人自古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兼之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外来移民入乡随俗,与土著居民们一道逐渐开发和深化了辣椒的食用价值。
峡江人民不仅喜食辣,更善食辣,除了利用原生形态的辣椒调味外,人们还对辣椒进行加工,制作出各种复合味的辣椒调味品,如干辣椒、泡辣椒、辣椒酱、油辣椒等。
峡江地区最不可少的食物为重庆火锅。
如若将用鼎等盛器煮食食物的烹饪方法看作火锅的雏形,那么火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现在所谓的重庆火锅,则大抵发源于清末。
一般认为,诞生于重庆码头街边的毛肚火锅,是现代重庆火锅的原型。
传统老火锅牛油分量很重,以突出其鲜香,新派火锅则以健康为口号,少放牛油辣椒。
有的新派火锅还添加保健药品,突出食疗功效,甚至还有以泡椒泡姜入锅底的。
至于其他海鲜火锅,粥底火锅之属,或为引进,或为迎合南人而做,已经离传统火锅距离颇远了。
现在的重庆火锅,已是风靡全国。
“山城火锅”、“重庆火锅”的招牌,随处可见。
火锅已成为了重庆的名片,成了重庆吸引游客,推销自己,展示魅力的重量级武器。
在未来的三峡旅游中,重庆火锅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特定的历史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三峡人民沿袭至今,形成了热情好客、豪爽质朴的食风,养成了味重、嗜食辛辣的口味偏好,在饮食文化中具备了博彩众人、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