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93 MB
- 文档页数:36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取诸子百家经典作品,以期加深学对中华文化之根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颜渊》选取章句。
因《论语》的语录体特点,这些章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弱,因而教师在教学时普遍觉得很难对其进行整合。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虽对《论语》有碎片化的阅读经验,但对其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儒家理想人格背后的深层次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语录体文本的阅读方法也常常处于含混状态,不能联系现实与生活去理解儒家思想的人格内涵,对儒家文化内核的理解多是扁平的、狭隘的。
基于《〈论语〉十二章》的文本特点和现实学情,笔者选取了儒家学说的两个核心概念——“仁"和“礼”及其关系——作为整合章句的切入点来设计学习活动。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儒家学说中的基本关系。
"围绕“仁”与“礼"及其关系,从字形分析入手,通过诵读、讨论逻辑导图、评析学者观点,设置情境以引导学生体验——认识——发现,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理解看似散乱的章句背后的文化意蕴。
【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十二章》中“仁”与“礼"的内涵。
2.学习《论语》章句的基本阅读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习《论语》章句的基本阅读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预习作业】1.提供“仁”和“礼"的小篆字形,让学生根据字形推断其意涵。
2.让学生整理《〈论语〉十二章》涉及的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并用思维导图方式画出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这一单元将学习诸子学说,回归到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儒家经典——《论语》。
学习活动一:分析字形,推断意涵课堂讨论:你同意同学作业里哪一种对“仁”的解释,并说说原因。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3、能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经典语录手中拿,温故知新传佳话;儒家思想明今古,半部论语治天下。
本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后六个章节,去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展示目标三、书声琅琅感知经典台湾省博士生导师王财贵教授对学习经典作品有两个观点:“孩子的启蒙教材应该是《论语》。
”“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
”那我们怎样做才能把《论语》这一重要东西放到肚里呢?------诵读积累1、名家范读,要求:认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悟韵味。
2、学生自由诵读,感知经典。
要求:读准读顺,注意节奏,准备展示。
3、学生配乐朗读展示4、无标点朗读(读准节奏)5、全班共同背读填文。
四、咬文嚼字解读经典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试结合课下注释及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翻译,准备做好小组抢答和必答题的比赛。
2、抢答题:(小组代表抢答,解释黑体字)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斯夫笃志夺帅3、必答题:(小组选号,翻译句子)小组选号每组推荐两名同学,一生读一生译翻译过程中,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翻译学生在翻译理解中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解读经典中的智慧精华。
文中成语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等教师归纳总结:先哲智慧:乐学,安贫乐道,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珍惜时间,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德。
五、拓展链接感悟经典先哲智慧包括了学习方法,学习的态度更有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而这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结合图片,引用文中经典名句进行评判2、引用文句,送与自己或同学以作共勉句式:我把()这句话,送给(),希望()六、缅怀先贤吟诵经典这堂课我们与经典同行,在文中看到了一位乐学,安贫乐道,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珍惜时间,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德的圣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十二章》,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深入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熟练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深入剖析《论语》中各章的内涵。
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和生活实际,深刻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和开阔的胸怀,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精确理解《论语》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扎实积累文言词汇。
2. 透彻领悟《论语》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切实体会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2.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 (导入语)同学们,“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诗高度赞誉了一位伟大人物,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明月皎皎,辉耀千年。
孔子恰似那明月,散发着世界文明的光华。
(屏显)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北宋开国宰相)中国的孔子,宛如哲学界的华盛顿。
——艾默生(美)2. 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积极探讨孔子的深远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孔子及《论语》的浓厚兴趣。
二、作者作品1.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博学多才,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初识《论语》提问:《论语》究竟记载了些什么内容?它与孔子有着怎样的关联?依据十二章的句子结构(每一章前面是“某人曰”,后面是冒号),引导学生推断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并明确该书并非孔子亲笔所写。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课文注释、联想猜测等方法,使其能正确诵读文言文,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明白各章节意思。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课时:二课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成语联想等方式,自主或小组合作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明白句子的意思。
教具:PPT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读书指导法一、第一课时。
一、导入1.让学生回想鲁迅刚到三味书屋的一个小仪式。
2.讲解课文题目中的“章"和《论语》的“篇”。
【设计意图】导入课题,用字形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告诉学生“章"的本义是“乐曲终尽为一章”,让学生明白“章"其实是由“音”和“十"构成的。
汉字是一个象形的文字,能从字形发现汉字的奇妙。
同理解释“篇”本义是“皮绳把若干竹简连缀在一起",从字形让学生看出来“竹字头”和“册"形体与古书类似,从而了解汉字的意思。
本次课程导入由三味书屋的仪式将学生引入孔夫子与儒家学说,由汉字字形解释《论语》中何为“篇”何为“章"。
激发学生对文字兴趣的同时讲解课文题目)二、介绍孔子1.让学生说一说“子”的含义,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学生参考注释①,了解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资料。
老师同时在幻灯片中补充更多资料供学生了解、阅读。
【设计意图】首先学生解释“子"的含义,一方面在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另一方面补充学生课外知识。
让学生参考注释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注释的学习习惯。
三、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使用工具书、参考课本注释、联想猜测等方法,自主阅读文言文,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
(第一课时)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7教学案七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课题名称《论语》十二则课时安排共2 课时备课时间10 月 1 日第课时授课时间10 月9 日教学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课前准备了解孔子及《论语》课型新授学案教案设计意图一、导入二、出示教学目标三、超前学习检测:超链接1、文学常识填空2、生字读音3、重点生字词解释四、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交流翻译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交流解决。
准备展示。
2、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四)拓展提高: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交流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谈谈你的感受。
2、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十二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五)当堂测试:(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及句子意思。
小组过关检查。
2、积累孔子的其他的成语、名言、警句,及与孔子相关的故事。
导语: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 对《论语》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1、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笔、学习任务单。
一、新课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最完整地保存了孔子智慧的书是哪一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讲授新知任务一:知人论世(自主学习)课前搜集整理资料,教师出示PPT资料内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