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一课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将为我们展开正反比例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五章《正比例与反比例》。
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它们的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判断生活中的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存在。
2. 讲解概念:然后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我会用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
4.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们记忆和理解。
六、作业设计(1) 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2) 商品的单价和数量;(3) 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答案:(1) 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2) 成正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3) 不成比例,因为年龄和身高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1)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2)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
答案:(1) 正;(2) 反。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正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正比例的定义与性质;2)掌握利用表格和图像的方式描述正比例;3)能够进行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2.技能目标:1)具有观察能力,能够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2)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判断哪些变量是否成正比例;3)具有运算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正比例计算。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数学学习机会的意识;2)培养学生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助的意识;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定义与性质;2)如何利用表格和图像的方式描述正比例。
2.教学难点:1)如何判断哪些变量是否成正比例;2)如何进行正比例计算和应用。
3.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正比例》课件和教具;2.学生准备好笔、纸。
3.2 导入新课1.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课前通过阅读课本、课件等材料,了解正比例的基本概念;2.课堂引导学习:(1)教师简要介绍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
3.3 提高学习效果1.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教具和纸笔,完成小组内的探究任务,从数据层面探究正比例的性质;2.教师引导探究:引导学生从图像层面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和规律;3.教师解读原理:教师解读正比例与图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3.4 作业布置1.小组内复习笔记;2.完成课后习题。
四、巩固练习1.试题练习:课堂上利用教具让学生进行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练习;2.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学习方法。
1.教学过程:通过分组探究和丰富图像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正比例的性质和规律。
2.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和应用型题目上表现出了较好的能力,学习效果良好。
3.教学不足:需要更多地利用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应用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关系,从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于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难点: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正比例的存在,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正比例的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每分钟跑50米,他跑10分钟能跑多远?”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知识。
同时,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正比例的存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正比例的性质,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正比例的例子,并解释其性质。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总结正比例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家工厂生产一批产品,每件产品需要2小时,问生产10件产品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3篇)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书19---21页内容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二、展示与交流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
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
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
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新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
哪种袜子更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正比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教学设计是关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正比例》一课。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105页例1和第106页的“做一做”。
例1通过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而“做一做”则提供了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 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而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正比例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灵活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白板、黑板擦、粉笔、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
4. 应用: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正比例的定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答案:不成正比例。
2. 小明每分钟能跑80米,请问他5分钟能跑多少米?答案:400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同时,我还会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学生对于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课的核心,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正比例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考虑。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经历探索正比例规律的过程,总结出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
2、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激励二、激趣导入1、同学们,听过《数青蛙》这段顺口溜吗?现在请同学跟着老师,打着节拍说一下这段顺口溜。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扑嗵扑嗵跳下水。
2、指名学生发言:老师发现你说的又快又准,你有什么窍门吗?3、启发学生编类似的顺口溜。
4、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编号的顺口溜。
5、学生一遍打节拍,一遍展示自己编号的顺口溜。
三、探究新知1、师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研究“变化的量”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观察——发现——思考)2、出示探究一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并说一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
边长/cm 1 2 3 …周长/cm 4 …边长/cm 1 2 3 …1 …面积/cm23、学生按照“观察——发现——思考”的步骤探究讨论。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教学设计正比例。
(教材第41~43页)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能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出正比例的含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难点: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件、弹簧秤、钩码。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秤上加钩码。
(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2)弹簧的长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师:弹簧的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作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知道什么叫作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1.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一个问题及表格。
边长/厘米123周长/厘米4边长/厘米 1 2 3面积/平方厘米 1根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学生填表,相互交流、讨论。
师:表中有哪两种量? 生1:周长和边长。
生2:面积和边长。
师:你发现它们是怎样变化的?生1: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2:正方形的面积也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1: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而面积与边长的商在发生变化。
生2:41=4,82=4,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
生3:11=1,42=2,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
生4:可用周长边长=4表示,也就是说在变化过程中,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4,是不变的。
师:周长和边长、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什么不变?生: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说比值一定;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同,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不同。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正比例时,可能还存在着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灵活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片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发现正比例的性质。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情境图片和数学问题。
2.准备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图片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发现正比例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基础题和拓展题,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认识。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知识,认识一些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比例的量,学会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体验点:在数学探知活动中,自主得出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意义作出判断,获得成功经验。
教学准备:教学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理解相关联的量1、谈话: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有许多事物之间有一定联系,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比如生活中:穿衣和天气有联系,天气越冷,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多,反之,天气越暖和,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少;再如学习中: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有联系,学习方法越科学,学习效率越高,花的时间少,学习成绩好,反之,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花的时间多,学习成绩反而差。
生活和学习中这些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事物或相关联的量。
【板书:相关联的量】你能举出生活中或学习中这样的相关联量吗?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而且相互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些规律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索数学中一些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共同合作,一定会很好地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大家有信心吗?2、理解数学中相关联的量(1)出示表一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①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②生:……③表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正比例》教学设计翠华路小学段海燕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41---42页《正比例》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学习的,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好正、反比例关系,不仅可以加深对比例知识的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部分内容虽然比较抽象、难懂,好在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信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课前热身活动:数青蛙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数青蛙》儿歌吗?我们一起来说儿歌。
(师生共同说儿歌《数青蛙》)一、师生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的情况,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圆的面积随着它的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刚才我们说儿歌,数青蛙儿歌里面有变化的量吗?生活中像这样变化的量有很多,它们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学习《正比例》,板书课题。
二、观察思考,探索规律让我们的探究活动从我们熟悉的图形开始吧。
1.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出示课本41页表格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1)填表并观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经历探索正比例规律的过程,总结出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
2、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激励二、激趣导入1、同学们,听过《数青蛙》这段顺口溜吗?现在请同学跟着老师,打着节拍说一下这段顺口溜。
2、指名学生发言:老师发现你说的又快又准,你有什么窍门吗?3、启发学生编类似的顺口溜.4、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编号的顺口溜。
5、学生一遍打节拍,一遍展示自己编号的顺口溜。
三、探究新知1、师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研究“变化的量”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观察——发现——思考)2、出示探究一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并说一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
边长/cm 周长/cm 1423边长/cm123面积/cm213、学生按照“观察——发现——思考”的步骤探究讨论。
(先从左到右看,然后上下对比着看)4、指名学生发言5、比较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随着边长的扩大而扩大,随着边长的缩小而缩小;但是,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一定。
6、引出课题——正比例。
师生共同总结正比例的意义。
7、问: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四、应用提高:1、出示问题:观察下表中的每组数,说一说:每组中的数与它所处的位置数是否成正比例。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第四单元正比例教学设计
表。
决问题的能力。
D观察上表,回答问题。
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教师订正。
2)说一说:而积长是怎样随着边长变化的?
边长增大,面积也增大,边长减小,而积也减小。
3、算一算:
周长与边长、而积与边长的比值各是多少?教师订正。
4、议一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示:提示: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
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教师订正: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而而积与边长
的比值是不相等的。
5、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
如下。
把下表填写完整。
1)观察上表,回答问题。
路程和时间是怎样的两个呈:?
教师订正。
2)算一算:
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
少?
6、议一议:从上面的实例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时间和路程分別是两种相关联的
路程和时间,这两种呈: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指划说一说。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小组说一说
自己的发现,展
示汇报。
学生填表。
指划说一说。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注意听讲。
培养学生理解问
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内合作完
成,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体验合
作学习的愉悦感。
培养学生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关键:
经历探索正比例规律的过程,总结出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
2、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励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听过《数青蛙》这段顺口溜吗?现在请同学跟着老师,
打着节拍说一下这段顺口溜。
2、指名学生发言:老师发现你说的又快又准,你有什么窍门吗?
3、启发学生编类似的顺口溜.
4、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编号的顺口溜。
5、学生一遍打节拍,一遍展示自己编号的顺口溜。
三、探究新知
1、师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研究“变化的量”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观察——发现——思考)
2、出示探究一
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并说一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
3、学生按照“观察——发现——思考”的步骤探究讨论。
(先从左到右看,然后上下对比着看)
4、指名学生发言
5、比较总结:
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随着边长的扩大而扩大,随着边长的缩小而缩小;但是,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一定。
6、引出课题——正比例。
师生共同总结正比例的意义。
7、问: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否一定)
四、应用提高:
1、出示问题:观察下表中的每组数,说一说:每组中的数与它所处的位置数是否成正比例。
2、组内交流。
3、指名学生回答。
四、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