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4
15.女娲补天【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熟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语,并给生字组词。
【知识链接】:五彩石,伏羲殿下平台上一块五彩斑斓的巨石,它也和一段美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
女娲造人后,人类慢慢地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天空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一片汪洋。
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就决心要把天空的裂缝补起来。
女娲背着砍山斧,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它们一起放进熔炉里。
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成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娲就用这些五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
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们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
相传这块色彩奇异的巨石就是当年女娲补天后剩下的一块五彩石。
我们用水洇湿石块后,可以看到上面分布着许多抽象的纹理和图形,有的人说中部是中国疆域轮廓图,四周是龙凤呈祥图;有的人则说石面上是许多原始人类的影像。
总而言之,这块石头是这座山上独一无二的奇石。
预习案1.这是一篇________故事。
2.给哦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⑴形容光线昏暗,看不清楚⑵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⑶倒下来⑷迅速地往外冒⑸辗转传布颂扬⑹到处流动转移,乱逃(1)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
()(2)人们世世代代怀念着女娲,传颂这她的伟大功绩。
()(3)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
()(4)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
()(5)其他野兽吓得纷纷逃回山林,不敢再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6)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
()3.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学习目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识记杰出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的路线。
3.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自主突破】一、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1.根本原因:随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____________日趋发达。
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______________。
2.社会因素: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商品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
意大利人____________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激起欧洲人对________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当时亚洲的商品到达欧洲,要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的层层转手。
15世纪中期,__________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并要求缴纳________。
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科技条件(1)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_______。
(2)中国人发明的_______用于“________”导航技术。
(3)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1、迪亚士: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到达非洲的__________。
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第 五 元单 步入近代2、达.伽马:1497年,达,伽马从面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南非洲东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________西海岸。
3、哥伦布: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哥伦布瓦多岛,此后又“发现"了________ 和________。
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因此把当地人称为“________”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1、麦哲伦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导学案——学习与探究之三时间:_____周星期____;_____月_____日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知能导航填一填,整体感知学习目标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要了解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可以通过方法展开活动,收集资料。
3.可以通过、、、等方式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学法导读看一看,名师教你提高学习效率本课是一节“活动与探究”课,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和体会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激发我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活动过程中,建议围绕主题收集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照片、报刊、实物等,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展示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文字、图表展览,也可以是历史小报、历史小论文,还可以是演示、讲解、多媒体画面等。
通过活动要掌握收集资料的途径、社会调查的方式、表达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学会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意义;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同步导练做一做,感受历史学习的奥妙活动主题: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镜头一:休闲随意,引领时尚潮流;恒久魅力,你我共有;拉链衫;及膝裙;宽松裤;百褶裙;针织衫……。
镜头二:生态美食;膳食革命;科学饮食;菜篮子工程、清水工程;电磁灶……。
镜头三:安居工程;经济用房;浪漫家具;聚焦民生……。
镜头四:奶奶的扇子爸爸的电风扇我的空调镜头五:文化建设推进年;移风易俗;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爱心工程;希望工程……。
探究:(1上述五幕表演,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存状态在哪些方面的变化?假如在“行”方面进行表演,请你设计一段台词。
(2)镜头四再现了祖孙三代生活的变化,请你仿照例句,表达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15)梅岭三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主要著作有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2.写作背景: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3.重难字词:莽.( mǎng )旌.旗( jīng )阎.罗( yán )4.词语解释旌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性命。
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知识小练】1.文学常识填空。
《梅岭三章》是_____于1936年在_____写的,当时作者正处于被敌人围困、九死一生的险境。
“留衣底”表明作者为_____献身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下列句子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取义成人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B.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绕、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C.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需向国门悬。
3.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诗三首留衣底得:完成B.旋围解旋:不久、随即C.断头今日意如何意:意思D.虑不得脱虑:估计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身革命/即/为家B.血雨腥风/应/有涯C.取义/成仁/今日/事D.人间遍种/自由/花5.小文同学对下面语段中的加粗词语进行了赏析,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西山山脉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苍翠,庄严的建队仪式在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举行。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优质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女娲补天》这一古代传说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
2.通过学习《女娲补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女娲补天》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理解《女娲补天》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3.通过故事中的情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女娲补天》中的神话元素,对不符合常规的情节进行解读。
2.深入探讨《女娲补天》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前熟悉《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引导问题。
2.学生准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预习《女娲补天》的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女娲补天》的故事梗概,通过简单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学习任务(30分钟)1.教师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女娲造人、补天的过程。
2.学生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做重点内容的笔记,以备后续讨论。
3.分组讨论(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女娲补天》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所代表的意义。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想法,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
4.展示分享(10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全班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课堂重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写一篇有关《女娲补天》的读后感,并发表在班级论坛上。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一份关于《女娲补天》的PPT,展示给全班同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女娲补天》这一古代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在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和激励,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第15课苏格拉底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充分阅读,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认识苏格拉底这一伟大形象。
2.引导学生走近这位奠定西方文化哲学基础的思想巨人,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重点通过对苏格拉底关于死亡体验的谈话,关于喝药的态度以及喝毒药的表现和喝下毒药之后的言行的分析,认识苏格拉底这一伟大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苏格拉底从容赴死的力量源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了解苏格拉底及其人生轨迹。
)一、导入新课。
“认识你自己”,轻轻一句话,里面包含玄机无数。
它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
这位西方文化的奠基者,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巨子,他的巨大声誉与他震撼历史的死亡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阅读《苏格拉底之死》一文,共同走进苏格拉底的灵魂世界。
二、相关内容简介。
(可采用教师简介与学生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其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皆出于神意,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作恶即无知”。
他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
公元前399年他以传播异说和毒害青年罪被判处死刑,从容饮鸩而亡。
2.作者及作品。
苏格拉底,这位统御哲学世界和西方文化的人物一生竟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在老师身边学习了8年。
他是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柏拉图的对话录被誉为哲学和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有4篇对话录涉及苏格拉底的受审、囚禁和死亡:《游叙弗伦篇》描述了苏格拉底即将上法庭时,在王宫前廊与游叙弗伦的对话;《申辩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克里托篇》记载了苏格拉底临死前3天就是否应该越狱的问题与朋友克里托的对话;《斐多篇》描述了苏格拉底死亡之日的思想和行动。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核心概念,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难点】1.理解核心概念,把握行文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瞬息万变()缥缈()信手拈来()铢两悉称()()闲情逸致()心旷神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宏壮()惨戚()寂寥()谚语()(2)解释下列词语。
意蕴:。
美术:。
瞬息万变:。
附丽:。
铢两悉称:。
姑且:。
尽致:。
玩味:。
闲情逸致:。
怆然:。
心旷神怡:。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有声有色:。
渊穆:。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轻描淡写:。
2.作者名片。
朱光潜(1897—1986),代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朱光潜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大师。
3.熟读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跳读课文,思考作者举了哪些方面的实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呢?3.按照作者“话题导入”“问题提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大致结构层次。
【课中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文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文章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你们找出来了吗?4.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补充一个例子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腐蚀》、《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名篇《白杨礼赞》等。
2.了解背景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作者应邀赴新疆讲学,194 0年,又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深受鼓舞,到重庆后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锤.炼()主宰.()倦怠.()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晕.圈()倔强..()..()婆娑虬.枝()楠.木()秀颀.()(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②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③美而高。
颀,高。
()④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⑤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⑥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⑦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⑧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导学案
第15课《唐诗里的中国》(2)
一、课前预习
1.请你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我们在上节课里学习了哪些唐诗,哪些名胜古迹?
2.在上节课中,你掌握了哪些唐诗的词句?请列举出来。
3.请你思考一下,唐诗中的诗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唐诗?
二、课中探究
1. 课文理解
1.请你阅读本节课的课文,了解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唐诗中都涉及到了哪些名胜古迹?请你想想,这些名胜古迹有什么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口头表达训练
1.请你试着背诵本节课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句子的含义。
2.你知道如何快速、准确地朗读唐诗吗?请你尝试朗读课文中的唐诗,并模仿老师的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3.探索和表达:请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畅想一下唐诗中的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将你们的想法汇报给全班同学。
三、课后延伸
1.请你到图书馆或书店,查阅一些关于唐诗和中国文化历史的书籍,为下节课做准备。
2.请你回家后,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试着将它背诵出来,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3.请你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何意义?
四、学习反思
1.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2.你还有哪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3.请你说一说,在本节课中,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五、实践任务
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谈谈你学习唐诗的体会和所得到的收获。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意蕴”等十个生词,和“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
3.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和记忆“意蕴”等十个生词,以及“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为理解文章奠定语言基础。
同时,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是把握文章主旨和观点的关键。
学生需要理解“无言之美”如何在文章中被定义、阐述和应用。
2.学生需要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包括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展开论述、得出结论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材料、例子和论证来支持的。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因此被视为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文题解读“无言之美”中的“无言”是指含蓄、留白,言不尽意;“美”是“无言”的美学特点。
标题暗含了论点。
一、基础积累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
他的《谈文学》《谈美》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①正音正字意蕴.(yùn)缥缈.(miǎo)譬.如(pì)颦.(pín)娥.眉(é)寂寥.(liáo)宏.壮(hóng)谚.语(yàn)顷.刻(qǐng)擒.住(qín)铢.两悉称(zhū)心旷神怡.(yí)惟妙惟肖.(xiào)栩栩.如生(xǔ)信手拈.来(niān)②理解词义: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史实,讨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时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维新思想及康有为思想的特点;【课习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知识联络】必修一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构造的变动? 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2、经济根底:3、阶级根底:4、思想条件:〔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a.产生的历史背景:b.代表人物:c.政治主张:d.影响:〔2〕进一步开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a.著作:合作探究一材料一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教材104页小字部分,归纳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b.思想特点:练习稳固: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A、改变孔子儒学宗师的形象B、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孔子C、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D、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合作探究二: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原因:1、2、3、c.作用:当堂稳固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声威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梁启超:思想核心是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的核心为:〔〕A.倡民权B.托古改制C.社会进化D.反对专制2.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③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开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4.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本来,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5.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A.可以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可以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必将遭到顽固权利的强烈反对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情感脉落,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体会和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落,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茅盾 (198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1921年曾与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短篇小说《》《》《》(总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现状。
回到重庆后,他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开垦.()主宰.()倦怠.()坦荡如砥.()丫.枝()倔强.()婆娑..()潜.滋暗长()虬.枝()伟岸.()傲.然()恹.恹欲睡()宛.然()秀颀.()鄙.视()旁逸.斜出()晕.圈()楠.木()锤炼.()不折不挠.()理解词义:锤炼:婆娑:秀颀: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礼赞脉落1.解读文题朗读课题,揣摩文题的含义。
2.理清脉落(1)速读课文,请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5.女娲补天【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会认“措、混”等8个生字。
正确理解“惊慌失措、塌下”等词语。
思维能力: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审美创造: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颜六色的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8个生字,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难点: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颜六色的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
【知识梳理】一、共工怒撞不周山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
1.这句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撑天的柱子被撞断后有什么后果?连一连。
天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地从地下喷涌而出洪水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野兽露出一个大窟窿3.看到这种情况,人们会怎么样?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女娲补天1.根据课文内容排列顺序。
( )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
( )女娲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把天空撑起来。
( )女娲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
( )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 )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把喷涌洪水的地缝堵住了。
( )女娲用石浆修补好天上的大窟窿。
2.上面这段话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描写中我体会到女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自主练习】一、读一读,并给下面加点的字加上拼音。
( ) ( ) ( ) ( )女娲.塌.下传颂.冶.炼二、给加点字选拼音。
杀.死(shā sā)惊慌失措.(chuò cuò)传颂.(sònɡ shònɡ)混.乱(hùn huì)三、圈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第15课山水画(导学案)任务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熟悉山水画的绘画特点和表现形式。
3.掌握山水画的构图要素和基本技法。
4.通过学习实践,提高对山水画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知识回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绘画中的色彩、线条、造型等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和技法。
概念解释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中国绘画中最为广泛、最有影响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描绘自然风景,以山水为表现主题。
它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西汉,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在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和风格;现代的山水画在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绘画特点1.以写意为主,讲究情趣、气韵。
2.以“意境”为要素,倡导“意在笔先”。
3.强调对“山”、“水”和“气”(引申为情感)的把握和表现。
4.善于利用线条、形状、色彩、光影等手法,在空间上营造出具有意境和情感的自然景象。
表现形式1.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法,讲究“一笔通势”、“水墨韵味”。
2.同时有工笔和写意两种表现风格,即有准确细腻、精致绚丽的工笔风格,也有形象简略、墨迹苍劲的写意风格。
3.善于利用“留白”、“苍劲”、“浓淡变幻”、“晕染渲染”等手法,营造出自然景象的真实感和艺术效果。
构图要素和基本技法构图要素1.“山”、“水”、“树”三大要素,构成画面主体。
2.“云”、“石”、“鸟”、“花”、“人”等不同的副主体,用于补充和丰富画面。
3.“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平面,营造深度视觉效果。
基本技法1.用笔快、用墨浓、用色淡,以“干笔”、“双笔”、“点画”、“挂纸滴墨”等技法表现山水画中的墨韵和气韵。
2.采用各种构图方法和手段,如“远近分明”、“对景穿插”、“高低起伏”、“斜映形影”、“借花献佛”等,营造画面的艺术效果和韵味。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求同存异”的方针。
2.体会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
二、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学习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何能够产生深远影响?“求同存异”方针为何能够促进会议的成功?
预习案
(独立完成,同伴互助,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订正答案,讨论疑难,并背诵记忆,准备教师检查,时间5分钟)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2)建国后,新中国展开积极地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____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__,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__ __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_____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判,____ 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项原则。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成为。
二、万隆会议的召开:
1.时间:_______年
2.地点:在____________的_ ___
3.中国代表团团长:________
4、性质: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内容: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天睡觉,你将做梦;今天学习,你将圆梦! 1
6.意义:周恩来提出了“______ _”的方针,促进了,也促进了__________ ___________ 。
7、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保卫,增进的精神,这种精被称为“”。
预习疑难摘要:
探究案
要求:先自己分析,然后在组内展开交流,每个组员都要积极主动发言,小组长统计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各小组展示时注意及时订正答案。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
材料二: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你能根据这两段材料来概括建国后我国的外交特征吗?
探究二
材料:新华网北京2004年6月8日电(记者荣燕韩洁)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建超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提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时候由哪些国家共同倡导的?其中是由谁代表哪个国家首倡的?
2
今天睡觉,你将做梦;今天学习,你将圆梦!
(2)材料一中提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请你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拓展延伸】
1. 201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中、印、缅三国在北京共同举办纪念大会。
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是不是过时了?谈谈理由。
2.今天,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之间是否还存在“同”与“异”?是否还需要万隆精神?
【学有所思,畅谈收获】
学完本课内容后,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请将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巩固提升
1.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题
11图所示)。
下列我国的基本国策中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今天睡觉,你将做梦;今天学习,你将圆梦! 3
C.政治协商制度D.一国两制
2.下列对周恩来重大历史活动叙述正确的是①任职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②参加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③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08年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中共中央2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
他曾于1955年4月率团出席了万隆会议。
下列表述与万隆会议无关的是()A.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C.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D.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4.万隆会议期间,菲律宾外长罗慕洛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的讲话:“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他这样说的原因是()
A.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讨论了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D.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 自力更生
B 独立自主
C 平等互惠
D 友好结盟
6.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这一原则首次提出针对的是()
A 中苏之间关于军事协作问题
B 中印之间关于西藏问题
C 中缅之间关于领土边界问题
D 中美之间关于台湾问题
我的反思:
4
今天睡觉,你将做梦;今天学习,你将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