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 格式:ppt
- 大小:719.00 KB
- 文档页数:9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目录
纪
∙孟春纪
∙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
∙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
∙仲秋纪
∙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览
∙有始览
∙孝行览
∙慎大览。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
【译文】如今世间糊涂的君王,过多地设置官职,反而不利于民生,这就失去设置职官的初衷了。
【原文】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译文】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但很多人却可以无法获得长寿,那是由于外物搅乱了他的心智,因而他不能享寿长久。
外物,是用来修养身心、涵养天性的,人不应该损耗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它。
【原文】富贵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译文】身居高位而富足有余的人,却不明白养生的道理,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反倒不如做个贫苦而身份低微的人。
【原文】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译文】凡是生命长久都是因为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反过来,使生命不顺的,正是欲望。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原文】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意在细小之处苛求,也不愿意玩弄小聪明。
【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译文】上天覆围万物,没有偏私;大地承负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替循环,没有偏私。
【原文】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孔子听说了祁黄羊荐人唯才的这些事,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外人时不回避敌雠,举荐家人时也不回避亲子。
”祁黄羊算得上说公正无私了。
【原文】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译文】这就好比各种职官,不能让他们专擅独行,必须得有所制的一样。
古诗吕氏春秋翻译赏析《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兼儒墨,合名法”,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吕不韦,生卒不详,战国后期卫国人。
本是阳翟富商,在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嬴楚,他深知奇货可居,设法使嬴楚成为秦国的太子,待嬴楚登位,他亦被拜为丞相,封为文信侯,由此弃商从政。
秦始皇执政后,尊其为相国,号仲父,但不久即被免职,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身为秦相国时召集门客撰写《吕氏春秋》,有很深的用意,实际上是吕不韦提出的一套施政大略,反映了吕不韦对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多方位体认。
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撮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而在总体思想构架上,则如汉代高诱《吕氏春秋序》所述:“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
”是为糅合儒、道、法、墨为骨干,但尚未形成有机贯通的整体思想体系,所以《汉书·艺文志》将之列入“杂家”类。
《吕氏春秋》写成后,相传吕不韦曾布之于咸阳门,有能增损一字者赏千金,时人无能动一字者。
当然,这或许是慑于吕不韦的权势,并非真的一字不能改易,但也说明吕不韦对《吕氏春秋》的自重和自信。
惜乎吕不韦很快失势,《吕氏春秋》当时并未大行于世,但其影响却始终不绝,汉代以后的历代统治实际上都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的互补为用,《吕氏春秋》可谓最早透露了这种统治思想结构的萌芽,对后世具有某种启迪之功。
因此,《吕氏春秋》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
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的背景
二、吕氏春秋去私原文的内容
三、吕氏春秋去私原文的翻译
四、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的意义
正文: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秦国统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其中,《去私》是《吕氏春秋》中一篇有关于人性、道德、政治哲学的散文。
一、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的背景
《吕氏春秋》是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秦国统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吕不韦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应具备威严,赏罚分明,以维护社会秩序。
二、吕氏春秋去私原文的内容
《去私》篇的原文主要讲述了尧舜禹三位圣贤禅让的故事。
尧有十个儿子,但不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禹。
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关心国家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家族利益。
三、吕氏春秋去私原文的翻译
《去私》篇的翻译为:尧有十个儿子,但不把君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传给
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传给禹。
这是人公无私的了。
四、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的意义
《去私》篇通过尧舜禹三位圣贤的例子,阐述了“至公”的观念,即君主应把国家利益置于家族利益之上,以公为私,无私为公。
这一观念对于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 名词解释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 《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说:“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
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
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文学常识(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1.先秦作家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 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 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 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 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简介:吕不韦主持下编纂的巨著《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3]。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查看更多吕氏春秋的创作背景:吕不韦需要展现自己的实力《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
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5] 。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
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氏春秋翻译《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吕氏春秋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如同齐王善于吃鸡啊,一定要吃很多鸡脚然后才对于脚有好处。
(喻学者之道众多然后优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样自信。
万物本来都有长处有缺点。
人也一样有长短。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所以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
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
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鉴的地方,更何况贤明的人呢!天底下没有纯粹白色(而无疵)的狐狸却有纯粹白色的裘皮,这是博采众狐狸的白色腋皮的缘故。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
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
所学有五尽。
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中山、齐皆当此。
” 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
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译文: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
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
我听说有五尽。
什么叫五尽呢?。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吕氏春秋典故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国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前后。
《吕氏春秋》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上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吕氏春秋》兼收儒、道、墨、名、法、兵、农、阴阳各家学说之所长,展现了先秦时期哲学、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养生等多个方面的学术思想,后人认为《吕氏春秋》为“杂家”之始。
其编撰结构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吕氏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
在文学方面,它的文章短小,质实平畅,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记录了许多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它保存了大量先秦诸子百家的遗佚文献,为先秦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后人评价为“先哲之话言,千古之佚事,赖此以传于后世”。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这书,是秦相吕不韦,招集他的门下宾客,辑百家九流之说而编写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战国之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
吕氏春秋名篇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兵书,由吕不韦编撰。
全书内容涉及兵法、政治、哲学、文化等领域,是一部整合了战争、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的综合性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几篇为《孙子兵法》、《孟子》、《墨子》、《韩非子》、《管子》等篇。
《孙子兵法》是《吕氏春秋》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被誉为兵书之魂。
该篇阐述了用兵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观点,强调了用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孟子》是一篇反映儒家思想的篇章,主要讲述了人性本善、教化改变人性、仁义和礼治等思想。
该篇提出了“仁政”、“道德治国”等重要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子》是一篇反映墨家思想的篇章,主要强调“兼爱”、“非攻”等观点,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和暴力。
《韩非子》是一篇反映法家思想的篇章,强调君主统治的权威和法律的重要性,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指出君主必须充分运用制度和法律,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
《管子》是一篇反映军事思想的篇章,主要讲述了战争的各种策略和战术,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认为用诈术迷惑对方
是一种有效的战争策略。
这些名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词解释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本重要兵书,作者为吕不韦。
其内容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被誉为“诸子百家之首”。
《吕氏春秋》主要分为三篇,即“本纪”、“世家”和“列传”。
其中,“本纪”主要介绍历史上的君王和重要事件,“世家”则介绍诸侯的家族和政治情况,“列传”则是对历史人物的传记。
《吕氏春秋》的主要思想是“权谋”,即以权势为上,通过谋略达到政治目的。
此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 1 -。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吕氏春秋》简介,欢迎阅读。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出自吕氏春秋的典故
刻舟求剑
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掩耳盗铃
比喻妄想欺骗别人,结果却自欺欺人。
竭泽而渔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一窍不通
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舍本逐末
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贪小失大
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
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按兵不动
按:止住。
使军队暂不行动。
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鸿鹄之志
比喻远大志向。
一字千金
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
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吕氏春秋》简介,欢迎阅读。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