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穿井得一人》一、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二、文学常识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三、文言知识1.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浇田溉:浇灌。
汲: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
4.闻:知道,听说。
5.穿井:解释为“打井”、“凿井”。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这里是“使知道”。
7.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8.对: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住在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5.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内容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
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
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
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
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
吕不韦的经商之道范蠡虽然经商有道被看作是富人的象征,一直被后人视为是商人的老祖宗,但范蠡在经商之前是越王勾践的大将军,隐退后一定会有相当可观的金银作为经商的资本,因此范蠡经商的成功,是有客观条件的;反观吕不韦却是白手起家,小小的年纪就成了赵国首都邯郸的首富,相比而言把吕不韦作为商人的鼻祖窃以为更加合适。
白手起家的吕不韦,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至今尚无法考证,但在尚未婚取的年龄就成为一国首富,绝对不是靠贩卖青菜,卖几个肉包子就能实现的;结合历史及当时赵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吕不韦的生财之道,就是对当代的人也很有启示;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经商的天才,也不愧商人之鼻祖的称号。
1.奇货可居理论:吕不韦善于贱进贵出,这是商业上的最起码理论,单纯靠这一点是难以发家的;他的奇货可居理论,才是他发家的关键。
他能把一个人(安国君的儿子,即后来的秦庄襄王。
当时作为人质被送往赵国,被称为质子异人。
)作为货物囤积,还什么样的事情干不出来?这里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吕不韦的原始资本积累,一定是靠见不得人的买卖来积累的。
是否有过非法融资尚待考证,但相信那些贩卖私盐、走私珠宝的买卖少不了他,因为在当时的赵国,这都是奇货。
2.国际贸易第一人: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但韩国是小国,经济不发达,于是他把商品贸易发展到了赵国,并且把公司总部也建在赵国。
当时赵国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道,各国的名人云集,经济比较发达;走出国门的吕不韦选择赵国作为自己的出口贸易国家,不但使吕不韦成为了历史上开拓国际贸的第一人,也足以看出他独到的经济眼光。
3.官商勾结的开创者:善于包装自己的吕不韦,为了把自己的商业达到顶峰,与达官贵族联系密切,吕府迎来送往的大多数是赵国的高官贵人,各国的外交使节也是吕府的常客,这就使他的商业与官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
他开创的商人与官场合作的经商之道,至今仍然被很多成功商人视为成功的首选之道。
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预习指导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文学常识【编者简介】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编者典故】奇货可居、说服异人、邯郸献姬、一字千金、饮鸩自尽【《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作品简介】《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二、重点词语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
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
为避免误解;泛译为“姓丁的人”。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求闻之若此:求,听闻。
《列子》简介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
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
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
“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
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
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
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众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列子》一书被誉为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吕氏春秋》简介,欢迎阅读。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
在管理思想史上,这部书有着特殊的价值。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
从学术角度观察,它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从管理角度观察,它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
《吕氏春秋》通过对先秦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
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架构,到经验主义的具体论证;从养生和贵己的“内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