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13
第一章导论1.农概业的念,特性及多功能性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特性:(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规律农产品供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农产品需求规律(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2.用农产品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谷贱伤农”。
在丰收的年份里,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了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粮食需求缺乏弹性:Ed<1在丰收的年份里,粮食的供给增加(如图s →s’),导致均衡价格下降( P1→P2 ),由于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因此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了农民总收入减少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与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多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公路、铁路交汇处。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商品集散功能(吸收和汇集,产地-销地)2、价格形成的功能(同场竞争,按质论价)3、信息中心的功能(收集、整理、发布信息)4、供求调节的功能(均衡价格)5、综合服务的功能(全面、周到的服务)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市场制度的一个创新,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并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题目类型:材料分析;判断;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1.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 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4.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2。
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供给: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需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P 1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P 2时,生产无利可图,减产,导致供小于求,市场短缺 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公民经济的基础,在公民经济中据有重要地位。
表此刻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供应人类生计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公民经济其余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不一样的期间,农业也有不一样的地位。
其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公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根源始累积主要来自农业节余的转移,并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农业对公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切合农业自己发展的需要。
其二,跟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渐达成了为国家工业化供应资本累积的重担,非农业完好弄够依靠自己的累积获取更快的发展。
而农业因为自己的原由贸易条件不停恶化,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比较利益愈来愈小,市场自己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就有必需对农业推行保护性政策。
( 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此刻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因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其一,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此刻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平定和促进有关家产、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添公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公民经济增添也拥有重要作用。
其二,因素贡献。
农业对公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因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供应的生产因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其三,市场贡献。
农业对公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花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余非农家产的扩充。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余农产品销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花费者。
跟着农业生产水平易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愈来愈大。
农业经济师专业知识点总结1.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农业生产包括农作物、畜牧业和渔业等方面的生产。
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生产成本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农业生产的效率主要受到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成为农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经济学研究如何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
2.农业经济政策农业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农业生产、市场和农民收入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农业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业市场的运行。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农业市场农业市场是指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的市场。
农业市场的运行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市场的发展和运行规律,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同时,农业经济学也研究农产品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和市场垄断等问题。
4.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安置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经济学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
5.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是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同时,农业经济学也研究国际农业贸易和全球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未来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学科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经济学将更多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例如农业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
多学科融合将为农业经济学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2.偏重实践应用未来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将更加偏重于实践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成为农业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农业经济学重点考点整理1—6章1、简述农业的特点:(1)本质特点: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
(2)具体特点:①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②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③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④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⑤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并长期发挥作用。
3、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增长贡献4、农业的多功能性:生态环保功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空气、水等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功能5、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土壤肥力的可变性、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6、土地资源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资源、有偿利用7、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措施:遵循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与开发的深度、拓宽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范围8、农业劳动的特殊性:时间上的季节性、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内容上的多样性、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9、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2)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3)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
(4)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5)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加强劳动管理。
(6)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10、农业资源的运动特点:(1)农业资金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2)农业资金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3)农业资金效益的外部性较强。
(4)农业资金的政策性11、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的举措:(1)资金使用侧重点应根据不同的筹资渠道有所区别。
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植物栽培是指人们通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热和自然界的水、气以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养分;加工合成为植物产品;动物饲养是指人们通过以植物产品为基本饲料;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功能;转化成动物性产品..因此;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0.2.1 农业的地位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首先是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农产品供给的概念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农产品供给规律农产品供给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变动及其影响因素1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2 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3 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4 农产品生产者数量5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6 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7 其他因素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1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是有限的稀缺资源2.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周期性供应是一个规律..3.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4.农产品供给的政府调控程度较大需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2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3中间需求的变化4人口的数量与结构5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6消费者的文化习俗7消费者对农业产品的未来价格的预期8政府的消费政策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3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4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1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2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3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4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5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市场的涵义最初;人们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人们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再后来又有人把市场理解为是某类商品的购买者或购买集团;也就是人群、购买力和购买欲望..这是从卖方的角度;如何使三者结合起来形成购买行为;是商业上通用的市场含义;即指的是市场需求..农产品流通特点1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2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不耐储藏的特点3农产品体积偏大;重量偏重4消费者零散购买;一次购买数量少;购买频率高5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机器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小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涵义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它是指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1商品集散功能2价格形成功能3供求调节功能4信息中心功能5综合服务功能影响零售业态供给的因素1政策动因和政策激励2零售业态及零售企业间的竞争3零售经营管理技术4社会技术的水平5产业链构建方式影响零售业态需求的因素1人均收入水平2消费者需求结构升级3消费者偏好4安全健康消费需要5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超级市场的含义超级市场是大规模、低成本、低毛利、消费者自我服务的零售经营方式正规连锁特许连锁自愿连锁标准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农业食品连锁经营生产的原因1行业集中化的要求2零售企业经营合理化与快速成长的要求3降低经营风险的要求农产品连锁经营产生的条件1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日趋丰富;买方市场形成2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零售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扩张提供了方便4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等技术的进步为农产品连锁经营提供了支持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对接1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2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3创建农产品品牌或名牌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体系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构成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结算所、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交易者组成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特性1交易对象的特殊性2交易商品的特殊性3交易目的的特殊性4交易场所与交易方式的特殊性5交易保障制度的特殊性6交易机制的特殊性期货交易的运行特征1期货交易是“买空卖空”的交易行为2期货交易是一种委托性质的交易行为3期货交易是以期货合约自由转让为前提的交易行为4期货交易是在交易所进行的交易行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1.规避风险功能是指生产经营者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有效的规避、转移或分散现货市场上价格波动的风险 ..2.发现价格功能是指在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宏观1减缓价格波动2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3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微观1锁定生产成本火利润2引导农业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拓展农产品的小受与采集渠道4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它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国际贸易仍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好处..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1 扩大市场准入;消除非关税壁垒1取消非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2削减进口关税;扩大市场准入机会3关税配额水平的约束及其非歧视形实施4规定最低市场准入机会5特殊保障条款2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3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1绿箱政策、S&D政策、蓝箱政策2国内支持减让4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土地的概念与分类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土地仅指地球上的陆地表层;或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面..土地的特征1.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2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1劳动集约型..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去获得较多的产量和收入的方式2技术集约型..指通过采用较多的先进技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较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3资金集约型..指通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更多的使用物化劳动而提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对我国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1弥补我国人局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2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3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1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广泛应用线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4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5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意义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机器设备;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1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1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3政府的支持与帮助2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3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1重视土地项目械生产项目集中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3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4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土地制度的含义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内容..狭义的土地制度仅包括土地所有制度与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制度的特点①地位的基础性②构成的复杂性③各国或地区的差异性产权的含义产权就是财产权利;它是一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的特征①明确型②排它性③有限性④可分解性⑤可交易性⑥行为性产权的功能①激励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协调功能④增进资源配置功能土地产权的含义一般地说;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力的总和..常用“权力束”加以描述;即土地产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①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②土地占有权是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控制的权利..③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④土地收益权是基于拥有或使用土地所应取得经济收益的权力..⑤土地处置权是指当事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含义是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权利..是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等一系列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1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2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3土地承包经营权呼唤4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5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6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7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1平等资源有偿原则2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4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通常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并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1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 ..2水资源同其它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3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 ..4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5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1.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2.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或补偿机制3.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4.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①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②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刘易斯模式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拉尼斯—费模式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3.托达罗模式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5.吉佛的引力理论6.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7.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舒尔茨和夏斯达则从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来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1.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2.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积累型剩余..(2)结构型剩余..(3)替代型剩余..(4)季节性剩余..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1渐进性2系统性3外生性4复杂性5周期性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2.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3.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4.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诱导性技术进步的概念最早是由希克斯提出来的;其理论发展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强调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另外一个是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强调市场需求..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4.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与工工农业科研体系的构建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2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个引起对农业的技术进步2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进农业的技术进步4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5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农业资金的概念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个人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也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并且总是以一定的货币、财产或其他权利的形式存在..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1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2具有很强的季节性3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4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流程5农业资金的低收益型和效益的外部性农业资金对其他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农业资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趋势1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资金基本处于强制外流态势2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农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任;单农业的发展依然需要财政资金的注入..农业财政资金的含义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1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2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3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1. 效率原则所谓效率原则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有效配置;使既定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产出或效益 ..2. 公平原则为反映农村社区全体居民的利益;政府在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向和数量上应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3. 稳定原则一是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本身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不能忽高忽低;从而造成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二是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成为农业经济波动的稳定器..4. 持续原则持续原则首先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农业财政支出要可持续..农业财政资金的政策取向1. 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对农业纯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生产、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投入..2. 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是指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农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3. 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是指用于对农业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财政支出;它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1. 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是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6、“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黄箱”措施Amber: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蓝箱”措施Blue: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7、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8、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9、农户家庭承包经营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HRS:指土地属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10、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有相当时间从事非农工作或者依靠经营农业以外的其它事业取得相当收入的农户,这类农户一般多为规模中小的家庭经营;11、农产品供求均衡: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这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其数量称为均衡数量;12、农产品需求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二、填空1、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组织和研究农业中的生产关系2、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有完全无、完全有或无限、单一、富有、缺乏省略弹性3、农产品市场体系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机制、市场组织和市场类型要素构成;4会化生产相联系、以现代农业科学为支撑 ;5、日本农协的组织特点广泛性、兼容性、系统性、全面性、非盈利性、民主性、依附性6、日本农协的主要职能有生产指导、农产品销售、集中采购生产生活资料、信用合作、金融服务、社会服务、权益保障;7、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是发挥协作优势、优化要素组合、提高竞争能力、减轻自然风险、提高管理水平;8、WTO的原则:无歧视待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贸易自由化、市场准入、互惠、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三、简答1、请简述农业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地位: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作用、功能:国民经济发展:产品、市场、要素、外汇贡献社会稳定---生态功能---文化传承2、农业的特点有哪些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的特殊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4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7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3、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4、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性质是什么1需求弹性是一个无量纲的,这使其具有广泛的可比性;2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3需求弹性因不同的物品而异;5、农产品集贸市场具有哪些作用1、引导市场,促进农业产出增长;2、服务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3、扩大商品流通,是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重要载体;4、培育农民,是农村市场主体的重要阵地;发展趋势:1.规模扩大化2.形式多样化3.功能显着化4.专业特色化5.管理规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1.商品集散功能2.价格形成功能3.信息中心功能4.调节供求功能5.综合服务功能6、农产品物流的功能、特性功能: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及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增值服务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2、有利于通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发展优势农业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价值4、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5、有利于扩大劳务输出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6、有利于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建立,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物流的特殊性、类型及发展趋势:1.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农产品生产物流1.物流作业一体化2.农产品物流难度大农产品销售物流2.物流资源社会化3.农产品物流要求高农产品废弃物物流3.物流体系综合化7、我国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是什么1、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2、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民生活单位的有机结合3、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4、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机结合8、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9、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极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的法令和政策等等10、农产品供给的特点:供给的有限性给的周期性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农产品供给的政府调控程度较大11、供给弹性的特点:以下情况供给弹性大:占用土地面积小,经济发达地区,价格上升时,长期; 林木业的短期供给弹性可能小于零;12、现代农业特点及典型形式特点:运行市场化资源配置日益提高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形式:循环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精准农业13、农业现代化内容:生产手段,生产技术,农业劳动者,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14、农业现代化目标和指标体系目标: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指标体系: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资源环境指标,农民年人均收入四、论述1、论述农产品物流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战略问题: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2、物流主体竞争力不强3、农产品物流投资结构不合理4、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农业电子商务落后5、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6、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7、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薄弱,物流成本居高不下8、重视程度不够,农产品物流人才匮乏9、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战略:1、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2、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3、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4、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提高物流效率5、积极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服务6、优化农产品物流管理的组织结构,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7、加大农产品物流宣传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8、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2、论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机遇:1、加快转变经济体制;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3、创造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4、农产品市场多元化;5、分享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成果;6、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挑战:1、关税措施方面;2、出口补贴方面;3、动植物检疫方面;4、比较优势方面;5、外汇支出方面;6、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
农业经济学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
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3、宏观调控: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
(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
(3)粮食援助补贴。
(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
(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
1.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特性:本质: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自然载生产是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经济再增长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通过有目的活动,利用与改造生物的生命机能和改造自然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具体特点:①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②农业生产地区差异性明显③具有很强的季节性④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和流动性⑤劳动成果主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3.农业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首要的基础产业.①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是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③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4.农业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所不同.根据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有产品,要素,市场,外汇的贡献.5.农业份额下降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普遍下降的趋势。
6.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7.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居民长期不平等,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限制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
8农民收入:A总收入B纯收入(工资性,家庭性,转移性,财产性).9农民增收的方法:①加大政策力度②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第三产业③加大农民技能培训④利用互联网引来投资者⑤增加农民教育通讯卫生健康支出10.农业家庭经营: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11家庭经营广泛存在原因①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②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适合的组织形式③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管理成本小.12.如何完善我国的家庭承包经营:1.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1、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狭义农业:专指动植物的生产部门。
广义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
2、土地:在经济学上指地球上的陆地、水面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切自然环境条件,是一个包括土壤、地质、水文、气候、生物等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3、农业劳动力:一般指农村中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4、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即单位农业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
5、农业剩余劳动率:如果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以致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就不能有效增加社会产出,也不可能为自己创造收入,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6、6、农业技术进步: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7、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农产品数量。
8、农产品供给: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数量。
9、农业产业结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
10、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等带动,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等关联产业联结为系统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链各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体化经营。
11、农产品差价: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因地区、季节、质量和流通环节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12、农业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与其所能产生的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
13、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是进行生产所必须的有形和无形投入。
14、完全竞争市场:众多买者和卖着,单个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植物栽培是指人们通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热和自然界的水、气以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养分,加工合成为植物产品;动物饲养是指人们通过以植物产品为基本饲料,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功能,转化成动物性产品。
因此,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0.2.1 农业的地位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首先是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农产品供给的概念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供给规律农产品供给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供给变动及其影响因素1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2 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3 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4 农产品生产者数量5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6 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7 其他因素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1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是有限的稀缺资源2.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周期性供应是一个规律。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1.农业生产理论:农业生产理论研究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来最大化农产品产量和效益。
主要关注因素有土地利用、农业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等。
2.农业市场:农业市场研究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供求关系受到行业特点、季节性因素、需求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价格支持、补贴政策、农业信贷、农产品贸易等。
4.农业劳动力市场:农业劳动力市场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收入和劳动力流动情况。
主要关注农民工问题、农民就业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
5.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如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
主要关注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等。
6.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在保持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主要关注农业环境污染、农田水利和农业生态系统等。
7.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研究农业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
主要关注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
8.农村金融:农村金融研究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
9.农业对外贸易:农业对外贸易研究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农产品贸易的条件和限制,以及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10.农业风险管理:农业风险管理研究如何应对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包括天气灾害、价格波动和政策改变等。
以上是农业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业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是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6、“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黄箱”措施(Amber):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蓝箱”措施(Blue):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
7、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8、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9、农户家庭承包经营(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HRS):指土地属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农村政策、农产品市场、国际贸易等与农业有关的各种经济问题。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学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经营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农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配置等问题。
其中,农业资源利用是指如何在有限的土地、水、气候等资源下实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是指如何组织和管理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效益。
而农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配置是指农村人口的教育程度、技能、健康状况等因素和社会网络、信用系统、组织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二、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保护政策、农村扶贫政策、农民工问题等多个方面。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政府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转移,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保护政策是指政府对外贸易的保护措施,以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
农村扶贫政策则是为了解决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而农民工问题则是指农民工作都市的问题。
三、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是指农业生产的最终销售渠道,包括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价格形成和市场竞争等问题。
市场需求是指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市场供给是指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应结构。
价格形成是指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和调整过程。
市场竞争是指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行为和竞争结果。
四、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包括农产品的国际贸易。
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涉及到农业生产技术、质量标准、进口和出口政策等多个方面。
国际农业生产技术的差异,使得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着技术对决胜负和技术洼地等现象。
质量标准则是指不同国家对农产品质量规定的不同标准和检验检疫体系。
而进出口政策则是指不同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而采取的进出口政策措施。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重点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
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3、宏观调控: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
(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
(3)粮食援助补贴。
(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
(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
(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
(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
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3、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首先,石油农业的高能耗是极不经济的。
❖其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
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
③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
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1)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2)集约度:西方经济学家把集约经营中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程度称作集约度,集约度的最低限度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粗放边际,而集约度的最高限度是集约边际。
(3)农业规模经营: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充分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4)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包括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地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地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前者叫级差地租I,后者叫级差地租II。
思考题1,什么是土地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点?答: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基本要素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中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荒地、森林、草地、丘陵、江河、湖泊及滩涂等。
特点:1、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3、效用持续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第八章:农业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本:又称“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为了有所收益而进行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思考题:农业劳动力资源有何特性?❖1. 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 决定农业发展和经营规模及农业以外各产业部门发展规模与水平。
❖3. 分散性与集中劳动。
❖4. 农业劳动力必须掌握多种技术和技能。
❖5. 受多种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有哪些?❖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个人和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第九章农业中的资金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农业资金依次经过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三个阶段,相继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实现价值增值。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1、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2、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者福利及收入分配的变化需要财政投入来均衡。
❖3、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4、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持续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第十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思考题❖如何理解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内在原因:❖产量目标❖质量目标❖利润目标❖农产品竞争力目标❖外部原因:❖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地位:❖农业教育的内涵❖人力资本理论与科技进步❖农业教育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作用:❖农业教育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保障❖农业教育培养科技研发人才❖农业教育培养科技应用人才第十一章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度,或者,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例。
农产品供给是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的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思考题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极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的法令和政策等)什么事蛛网理论?蛛网理论:是指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平衡点呈蛛网状波动的理论。
(1)收敛型蛛网(2)发散型蛛网(3)环型蛛网第十二章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期货市场:期货交易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货款的支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思考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有哪些?P224 商品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信息中心功能调节供求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规避风险功能发现价格功能风险投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作用 1.调节市场供求,减缓价格波动2.能增强企业经营的计划性,提高管理水平3.可节约社会劳动和资金占用4.能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5.有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6.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向国际化发展第十三章农产品价格1.农产品的价值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
农产品价值由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为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即劳动报酬(V)以及劳动者为扩大再生产和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即为盈利(M)三部分组成,也即农产品价值=C+V+M。
2.农产品季节差价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计算?1)季节差价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同种农产品在不同季节的生产费用和产量不同,导致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从而产生季节差价;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从生产到消费之间需要进行农产品的储存,储存过程的费用和自然损耗要通过季节差价得到补偿,季节差价因此产生。
2)计算公式:见书本第259页3.什么是剪刀差?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两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其实质是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
第十五章农业宏观调控1.什么是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产生影响,经济主体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相应的收益。
2.什么是农村产业政策?农村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和改善农村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3.什么是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综合投入可以达到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产出的能力。
4.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是什么?农业宏观调控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5.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制定合理的农村产业政策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5)健全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6)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7)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第十七章农业产业结构和结构调整1.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
2.什么是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通常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有时也简称为农业结构。
它是指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系统内部各类产业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组成及所占比重。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什么?1)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效益最佳原则2)主要方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4.什么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见书本上第337页—338页第十八章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布局区域化2)生产专业化3)企业规模化4)经营集约化5)产品商品化6)服务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