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历史一模调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7
2009高考一模分析:高考没考好是好事2009年的高考一模刚刚结束。
一模是完全按照高考的命题原则出题的,是复习备考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露洞、能力缺陷的检测,帮对检验复习效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模过后,那些没考好的考生可能会感觉压力有些大,复习有些茫然。
光华鼎力教育的总裁武总说,其实,在我看来一模考试没考好并不是坏事,一模二模时暴露的问题越多越好,我们有时间弥补改进。
要是等到高考才暴露出来,那时候就真的是回天无术了。
对于一模考试考的好的同学来说,很有可能会膨胀,反倒有一些危险。
一模考试命题老师是有意把题出的难一点,让同学们感觉到自己差距还很大,不得不继续踏踏实实地学,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正视一模的失利,找到原因快速补救。
一模没考好的原因一是时间不够用,特别是文综理综;二是自己估计的分数和实际分数差距很大,特别是综合;三是有些题看起来简单,到了考场上却做不出来;四是一下子把物化生和政史地放一起考,很多考生不适应。
光华鼎力教育的总裁武总总结了,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基础不牢,方法欠缺。
有的同学虽然也会做,但是用的是最传统的方法,也能做对用的时间太长;还有就是考生能力不够,知识点少的题会做,一旦出现把几个知识点揉在一起的综合性强的题就不会做了;还有就是应对考试的灵活性比较差,不了解考试的特点和规则,甚至不了解高考考几个大题几个小题,一直在盲目地复习。
了解高考前各个模考的作用模考的分数和位次哪个重要?很多家长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位次比分数更重要。
在一模二模过后,第个考生都一定要能判断出自己在全校和全市的位次。
一模考试就是一个定位考,同学们一定要定好位。
虽然一模二模是高考的仿真练习,但是我们要坚持一个态度,在战略上蔑视它,在战术上重视他,把它当成真正的高考,把高考看成一次普通考。
一模是最难的,二模就容易了,一模以后会越考越熟练。
高考是怎么回事?高考遵循三五二的法则,每科有30%的题是基础题,绝大多数的考生都能得满分,还一些是有些难度的题占了一半,还有20%的难题是给考名牌大学的考生出的。
2009学年奉贤区高三历史调研测试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2010.4.一、选择题(共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二、非选择题(共90分)31.(1)史料:“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1分)史料解释:“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1分)(2)材料一中的“民主”指为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1分)材料二中的“民主”人民主权。
(1分)(3)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除外)。
(2分)(4)特征: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3分)认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是希腊城邦社会中最先进政治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作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
(3分)32.(1)了解印度社会情况并传播宗教。
(1分)开拓殖民地,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掠夺。
(1分)(2)早期的探险活动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2分)(3)材料一更具有研究价值。
因为材料一属于事件当事人留下的一手材料,内容直接反映新航路开辟的目的。
(3分)(4)材料二更具有研究价值。
虽然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研究新航路开辟的一手材料,但材料一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动机,而材料二则涉及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三是后人的评述,属于二手材料,其研究价值低于材料二。
(3分)33.(1)靖康之变;南宋与金、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存。
(4分)(2)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在边境地区设置的由官府管理的互市贸易的市场。
(3分)榷场的设置出于各并存政权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有利于维持各族百姓生计,客观上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
(3分)34.(1)梭伦改革要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亚历山大二世要解决贵族地主和农奴的矛盾(4分)。
(2)观点:政府应当鼓励工业发展。
2009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许老师对我的信任,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使我有机会与各位同仁交流讨论。
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只是针对我校此次一模试卷的答题情况做一分析,并发表自己的一点拙见,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更好的意见。
一、试卷的特点今年的一模试卷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覆盖面广,重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难易适度,无偏题、怪题、接近中考。
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考核到位。
特别重视对形成化学核心观念有益的内容考查。
但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机械组合,试题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对于引导今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试题灵活多变,考虑全体,情景性较强,坚持“双基一创”的原则,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1、试卷从始至终都十分注重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化学问题联系起来,充分体现“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想。
如选择题的1对化学变化的考查四个选项都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15题不是直接生硬的考查,而是把问题设置在一个生活情景中;4题、17题、18题都取材于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立意高起点高,知识落点却很低。
这些题目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渗透思想教育,强调学习化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避免死记硬背。
2、试卷注重对审题能力的考查,如9题、10题、14题的(3)小题、20题的(2)小题都是考查学生细心审题、深刻理解题意的题型。
题目的难度不算很大,但学生答的准确率却较低,这也是我们今后化学学科教学中有待重点加强的项目。
3、试卷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
如4题的食品包装说明、5题的PH线、14题的溶解度曲线都出现了图表信息。
而知识归纳能力的考查题主要有7题、9题、19题等。
试卷图文并茂,阅读信息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答题的基本情况本次一模考试从我校化学试卷抽样调查中,发现如下问题: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溶解度曲线题[14题(3)]、实验题[20题(2)]、探究题21题上。
10届高三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执笔人:尉双红时间:2009.11 一、试卷整体结构(知识能力双向细目表)二、试卷总体评价1.试卷的结构、题型、题量、分数完全按高考命题的形式。
第I卷中历史选择题仍为单项选择(12题——23题)且仍为12小题共计48分,第II卷中主观性试题仍为一道单科题(37题)为32分,一道综合题(39题)历史部分(第3、4、5问)为20分,总分仍为100分,文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为300分。
2.试题设计朴实,难易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信度。
选择题以主干知识为主,紧扣课本,古代史题目较多,主观题比较平易近人,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符合学生的胃口。
3.试题以学科内主干知识为主,全面考察中国、世界史的知识。
具体考查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7题),世界经济发展(39题)、改革开放(20题)、工业革命(23题)、国际关系(21、22题)、古代经济(14、15、19题)、政治(13、16题)、文化(12、17、18题)等主干知识;大部分题目都综合了几个知识点的考查。
其中中国古代史占36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6分,世界近现代史占32分,覆盖面较均匀。
4.试题突显历史学科特点,图文并貌,材料丰富。
例:第37题要求考生从表格、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第12、14、19、21题要求学生能利用图象、材料分析解决问题。
5.试题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尤其注重考察处理材料的能力。
《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学科能力均得到全面的考查,着重考查考生识记再现能力;考查了阅读材料的能力,阐释材料的能力,读图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正确分析历史概念的能力、高度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事物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等等。
6.试题与时政热点密切相结合。
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
例:第39综合题就考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历史考到世界货币体系、世界经济格局。
黄冈市2009年4月九年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评价报告黄冈中学纪登启一、调考历史试题分析综观几年中考文综历史试卷,题型、分值没有变化。
中考内容虽涉及六本书,但命题严格遵从考试说明,知识点把握准确,也无偏、难、怪题。
突出了新课程、新课标、新中考的理念,特别是2009年九年级调考历史试题突出课程标准理念,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一)、学生成绩情况数据统计:启黄初中九年级六个教学班,其中(3)班(平行班)学生成绩如下:全班61名学生,缺考2人,59名参考,总分40分。
36分(相当于90分)以上6人,32分(相当于80分)以上7人,及格总人数38人,占参考总人数的64.4%。
非选择题部分满分25分,得满分有3人。
综观学生成绩:既有可喜之处,优秀率占10%,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有待于后段的复习备考中认真对待。
(二)、理性分析考试说明和调考历史试题,体验课改趋向1、选择题部分①总体上看,题目较基础。
如:11题公元纪年法,教学中老师只要把纪年方法告知学生即可。
(因为公元纪年法年代尺上没有0这个概念,是从公元元年计算的,所以减去一);15题“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是课本上直接勾划的知识点;②命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
如16题对《南京条约》的内容考查是课标要求简述的目标。
这里着重考查了三组重要的历史概念,即“香港”与“香港岛”、“银元”与“银两”(银元1元相当于白银0.717两)、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东南沿海”与“内地”(《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东南沿海,《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位深入到内地,汉口是内地的),这道题中A项“割香港给英国”应为“割香港岛”;B项应为“沿海五口通商”不应有汉口,C项“赔款白银2100万两”应为“2100万银元”。
③着重考察主干知识。
如17题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前期、后期口号,属主干知识课标也是要求列举的;18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标志”虽是小学部分内容,但这是重要的主干知识,且知识点非常基础;④注重课标的要求。
200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与考试质量1 试卷结构今年考试采用闭卷式进行,题型分:选择题(四选一)、读图回答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四类2、考试质量从总的来说,本份试卷难易适中,很好地体现了升学考试的选拔功能。
二、试卷的主要特点:1 、基础知识较多,以课标为标,以课本为本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不论是对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学生的历史学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对这句话的体验在今年的历史试卷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选择题第3 题和第11题从历史周年纪念的大事着手,分析与探究题从正在发生的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着手,俯瞰历史,并由此上升到深切的理性认识。
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初中学生的学习、知识范围及能力范围,出题者真可谓用心良苦。
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
2 、概括性强,立足强调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比如选择题历史知识纵横交错,覆盖面广,也突出表现在问答题第23题,24题,这两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
第21读图题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跨度大,内容概括广。
3 、注重学科渗透,着眼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根据考纲精神,政史考试渗透人文地理的内容,今年的历史试卷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
此外,试题灵活、新颖也是这份试卷的可贵之处。
整套试题中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对比、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
三、关于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的学生初步表现出可贵的历史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对时事的关注,这种发现特别是在材料题的答案中得到印证。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首先还是基本知识问题。
因为是闭卷考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
09届九年级一模考试成绩分析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学一、九年级整体成绩分析1.各科整体情况:各科三率位次比较我校在27项指标中此次考试较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有11项提高,分别是英语的平均分提高1个名次;物理的及格率、优秀率各提高1个名次;文综在两个学科综合后较上次考试政治三项指标分别提高3、2、2个名次,较历史平均分提高1个名次、优秀率提高3个名次,总分平均分、及格率分别提高1个名次。
15项指标与上次持平;体育的三率分别是8、7、7较其他学科三率名次偏低,历史的及格率退步一个名次。
纵观整体成绩呈平稳的状态,文综学科在历次考试成绩低迷的局面后首次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我校最需要分析、总结、重视的学科,只凭一次考试的成绩并不能说明此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都已经解决,同时体育学科的三率处于所有27项指标相对偏低的位置,在距中考仅70余天的阶段,这无疑对我们又是一个具有很大难度的挑战性的问题。
2.九年级优生在全区前500名中各段分布情况:本次考试不含体育的总分成绩我校各段优生人数均必比期末考试各段略有提高,进入区前350名人数由127人上升为145人,进入区前450名人数由146人上升为176人。
含体育的成绩在进入区前350名的人数与不含体育的人数相同, 进入区前450名的人数比不含体育的总分人数少9人,说明我校部分优生在体育学科存在问题,致使他们的总分出现波动。
3. 我校本届九年级学生在升入初中后的11次考试中进入路北区前350名的学生人数变化为132人、114人、114人、132人、121人、105人、118人、102人、131人、127人、145人,将11次考试我校达区350名学生总人次求和为1341人次,取其平均值,可以看出我校平均每次进入区350名学生数约为122人,此次考试为我校本届学生进入区前350名人数最高的一次。
4、各科有效分人数统计路北区2009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有效分统计表通过各学科有效分的分析,在一模考试的各学科中,我校数学、英语、文综三个学科的单科有效分人数超过学校总分达区350名有效分人数,语文、物理、化学、体育单科有效分人数分别低于我校总分有效分人数11人、3人、8人、10人,说明我校部分优生在这些学科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同时老师们的教学还需要细化、细致、系统,在中考最后阶段使学生实现初中阶段第二个分化期能力上的突破。
2009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I历史试题评析陕西省高考文科综合阅卷中心组2009年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一方面,延续了三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以学科知识为根本,以学科能力为核心,以学科的素养为主导,全面考查考生概念理解、材料处理、阐释分析、论证探讨等学科能力,糅合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史学研究方法,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的比例,体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课改要求,凸现学科特色,将主干知识、现实热点和学科能力有机结合,把史学观念,史学方法和人文素养比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实现了高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与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
显得大气磅礴、立意高远,不失为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另一方面,试卷脱教材考趋势更加明显,试题的思维要求过高,难度值大幅度低于往年,不仅对今年高考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对现行高中历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试题分析(一)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1、题型结构和分值分布稳定、合理。
2009年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卷面总分100分。
试题的题型结构、主客观试题的分值比例、历史学科各部分的考查比例保持稳定。
在全国卷Ⅰ中,中国古代史34分,中国近代现代史30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6分,符合考试大纲要求。
选择题方面,和08年相比,虽仍以材料选择题为主,但出现了小幅的调整。
如第16题“契丹与党项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为比较型选择题。
主观题方面,2009年材料变小,阅读量减少,材料也比较丰富,除文字材料外,还有表格材料、地图材料等;内容也更趋近于教材知识。
2、试题内容合理,突出了历史学科特点试题涉及“古代文化常识、西汉楚歌流行、唐代文化风格、南北方户口数变化、宋元少数民族发展、华夷思想观念演变、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重点战例、法国封建专制、美国1787年宪法、工业革命、全球化、中国农业税演变、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三角贸易与资本主义发展”等知识点,试卷突出历史学科性特点,注重基础与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核历史的主干知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辩能力的考查,注重教材的知识细节、学科间相关的边缘知识拓展和延伸,注重对民生问题、人类文明交流史的相关的现实热点和知识热点的考查。
2009年中考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朱浩2009年初中历史学业考试历史试卷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了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习目标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
试卷要求初中毕业生掌握基本的常规的历史知识,具备运用历史知识、技能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认识社会的发展、分析和解释与历史有关的社会问题。
试卷有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学习;试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试卷有利于普通高中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学生,试卷设置的开放性探究性试题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水平。
一、试卷结构特点表一试题年份对比表不难发现,2009年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活、变中求新”的原则,增加了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体现了历史学科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单项选择基本不变,突出了学科能力运用的特点,增大了组合列举的分值。
2、试题关注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
图文并茂、表格兼顾、原始资料、歌曲选用等,整套试卷人文精神浓厚,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利于答题。
3、试题关切时政,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富有朝气。
如“世界禁毒日”、“公元纪年换算”、“欧元启用”、“朝核问题”、“金融危机”“海峡两岸关系”等,都是当今非常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也体现了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关注当前时政,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正确导向。
4、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虽然是开卷形式,但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察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
如单项选择题第6题“公元纪年换算”,这是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而非数学计算问题。
正确的解题应是:发行时间是“中华民国十四年”换算为公元纪年是“1914年+1912年-1年”即为25年,答案为B,此题关键在于减去一年,因为公元纪年没有零年,这是纪年的基本常识,对学生来说也是应该掌握的。
荆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荆州市江陵县熊河中学齐心 2009-1-12一、试题分析及命题的指导思想。
全市2009年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的命题以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凸显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能力性、均衡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依托人教版历史教材,在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检测阶段教学的学习效果,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基础性:突出主干知识,构建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社会生活史三大知识板块。
此次质检试题,在内容上依托人教版历史教材,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以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社会生活史三大板块组成知识内容体系。
政治文明史,中国史涉及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根据地、重庆谈判等;世界史涉及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律文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济发展史,中国史涉及洋务运动中“求富”的实践活动;世界史涉及对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人物评价分析、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的历史功绩等。
社会生活史,中国史涉及20世纪初期我国社会风俗的变化;世界史涉及日本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等内容。
应该说这些内容既是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也是新的史学观点下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本人文知识,尤其是对社会生活史内容的考查,拓展了历史知识的内容,拉近了学生与过去的距离,体现了历史的价值功能。
(二)能力性: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前提,重点考查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开放性的分析运用能力。
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新问题是历史学科命题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
此次质检试题,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前提,重点考查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开放性的分析运用能力。
高淳外校2009年历史中考一模分析高淳县外国语学校杨义俊本次一模试卷考点涉及面较广,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题能力、收集提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全方位考核。
我校学生在本次考试中表现正常,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成绩统计情况1、各分数段统计2、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统计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1、从试卷的分数分配上,得到50几分难度还是不大的,本次考试学生整体分数构成较为理想,中上阶层的人数尽管较多,但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数据显示提优尚需要再接再厉;低分段人数尽管不多,但部分后进学生已出现自我放弃的苗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当的关注后进学生的心理状况,尽量的一个都不落下。
2、一模试卷中个别选择题比较灵活。
如选择题第10题,以三(2)班为例(本班40人,参加考试40人),该班只有15人选对,见到灵活的题目学生不会思考,容易被相关的知识点误导,缺乏创新的意识,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其次,基础知识不扎实。
如选择题第9题,该班有9人选错,学生看到“高淳”一词往往先入为主,课文中的地图不熟悉,没有养成依托课本解决问题的习惯。
3、一模试卷中材料题以专题化的形式出现,需要宏观看待历史、整体认识历史,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次一模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书写潦草,答题不规范。
以本校初三(2)班为例,简要分析:31题:本题该班的得分率较高,学生在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上相对比较正常。
个别同学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了错别字,对题目中提供的信息不敏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32题:本题是本次考试造成分数差距的关键所在,对学生而言得满分是有很大难度的,该班在本题的得分只有6人满分。
学生在答题时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如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不强,没有读懂题目含义,不会进行历史比较。
平时能力训练题联系得较少,基础知识不扎实,答案不完整。
有些学生甚至对横向和纵向的概念不清晰。
在(3)小题的第二问的答案统计中发现,优生在这一题的解题上并不占优势,个别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能解决。
2009年六合区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质量分析一、指导思想依据南京市2009年《中考指导书》要求,以主题与能力立意,契合新课改精神,融会课改理念,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落实历史中考的“双基”要求,基本实现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以及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查目标,充分体现“一模”的检测导向和诊断功能,以便于即将进行的“第二轮”专题复习。
二、试卷特点与考试概况1、仿真性全卷模仿2008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中注意强调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基本框架的整合,在稳中有变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
试卷难度适中,以容易题目为主,适当辅以中等难度题目,以增加区分度。
预设均分48左右,难度系数在0.78—0.8之间,实际均分47.48,难度系数0.79。
2、诊断性-《中考指导书》中明确规定了中考历史学科的考查能力按层次可分为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
因此本卷一方面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大大增加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二轮复习埋下伏笔。
3、直观性与新颖性本卷以“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为前提,重视题目形式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文献资料。
在30道选择题中,材料选择题有18道,图片和图表选择题有6道,共引用图片14幅。
非选择题中,文字材料18条,图片材料5条。
让学生根据图片图表材料创设的情景来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与精神。
因此本卷的新颖性和直观性体现得很明显。
4、覆盖性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本卷中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来自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来自于《中考指导书》中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覆盖率高,分布比较均衡。
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一)选择题依据电脑各题得分率统计,选择题错误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依次是第1、3、6、11、14、18、20、28题,平均得分率只有69.7%。
主要原因有:1、知识概念模糊,或不能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结论,或不能依据试题情景,结合所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新的历史结论。
台州2009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考试题历史部分试卷分析临海市回浦中学桂俊台州市教研室陈家华一、命题思路2009年是浙江省文综考试自主命题的第一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在命题是更多的则是借鉴2008年五省区新课程高考试卷,综观五省区命题特点,可以用“紧扣、概括、拓展、升华、游离”这五个词来概括。
所以本次命题紧紧抓住这五个词来进行命制。
1、“紧扣”教材的试题应该有所体现,就是试题的题干、题枝和答案,都是直接出自教材,即“照搬”教材的试题。
这样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或者说学生的“背书”能力。
因为无论考试的形式如何变化,基础是最根本的。
2、“概括”教材的试题占一定的比例,即答案存在于教材之中但必须通过概括才能完成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进而映照书本的知识点,但不能照搬、照抄教材或材料的内容。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阐述与概括能力。
3、“拓展”教材的试题应该作为考查的主要目标,即试题知识,设问要求,在教材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知识或认识范围的试题。
新高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解与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模拟试卷中应该有所体现,以便在今后的高考中能够从容应对。
4、“升华”教材的试题作为拉开学生得分之间的距离,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一把尺子。
即对教材上的某一知识,通过试题提供的新情景,让考生得出有别于教材的新结论,要求考生通过“升华”能与教材上的这一知识联系起来。
这类试题对教材知识依赖少,教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着背景作用,学生解答的难度大,失分多,抓住这类试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应该说是我们复习中赢得高考的关键。
5、“游离”教材的试题少量出现,这类试题通常涵盖人文素养、史学素养等类型的题目。
如2008年海南与宁夏试卷中的天干地支题就是典型的例子。
它主要引导学生平时的学习要注意扩大视野,加强人文修养,对提高个人素质有很大作用。
二、试卷特点1、基础中有能力。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高考所强调的最基本要求,在试卷的命制中,基础题应该有所体现,一方面为了引导学生要重视教材,另一方面则为提高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第14、15、21、22题,38(2)中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等题目都较基础。
但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基础的体现也需有能力的要求,如第22题对列宁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政策比较,则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要求。
这就要求学生要熟悉教材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把基础知识转化为真正的能力。
2、平淡中有崎岖。
试卷表面看来没有出现大起大落,非常平稳。
平淡指没有出现偏题、怪题,一切似乎都能够让考生在感情上平静接受,同时也没有设置新的题型,因为2009年浙江省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基本思想主要是力求平稳过渡,所以本次模拟考也秉承这一思想。
但这份平淡中也隐含了对能力的较高要求,基本做到了每一道题都需要思考才能够得出答案。
3、宏观中有微观。
历史学科的学习仅仅记住一些细微的知识则远远不够,宏观结构的把握与构建是高考备考中学生与教师必须关注的。
例如第38题,宏观上从秦到元,再从元朝过渡到辛亥革命,时间跨度比较大,但仅仅考查宏观知识则显得很空,所以题目的设置是从大处构思,在小处落笔。
例如对辛亥革命的考查具体到促使这场革命发生的因素有哪些等。
所以在高三的复习中需要宏观与微观结合,这样才不会使知识体系混乱而导致复习效率低下。
4、历史中有现实。
著名史学家卡尔说:“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
”现实和历史是相互对应的两扇窗户,关闭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彼此的沟通就难以实现。
一切学科都有发展思维和社会实践的功能,可以学以致用,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自主命题以来,紧跟形势和热点,从现实立意,从古今联系中取材是新高考卷最为鲜明的特色。
例如主观题第39题,主要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而命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5、知识中有生活。
新课程高考“新宠”即社会生活史考查的比重加大,创设生活情境就成了社会生活史考查的重要载体。
例如:第13、14、17题都有所体现。
当然生活情境的创设主要还是对一些知识点和一些史学观念的考查,如第13题就是对当前新的史学范式文明史观的考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成绩分析(一)从试题得分角度分析试题难度值分布表从数据上看,基础题得分率略显较高,这说明全市高三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与落实,在考试中也有较好的反映。
中档题的得分就有了明显的差距,因为中档题要求考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这方面经过第一轮复习后有所提高,但还是略显薄弱。
难度大的题目占了一定比例,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尤其第23题,12题的得分普遍较低,主要是游离课本外的知识,但有些学校得分比例较高,却含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这部分拉开了中等学生与成绩优异学生的差距,题目总体看起来有一定的梯度。
从图上可以看出,14、15、18、20题得分较高,主要是这些题目比较基础,虽然创设了一定的情景,但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13、16、17、19、21题属于中档题,得分平均在3分以下,主要原因是:1、阅读材料抓不住要害,易被无效信息所干扰。
例如:第13题:要求回答的是这篇文章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而选项多半是就事论事,表面现象,所以有的同学就被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所迷惑而无法得出正确答案。
2、基本概念不清晰,相似用词难以分清。
如地19题“历史联系”与“从属关系”之间的区别,“历史”关系包括侵略、殖民统治、友好往来等,范围广,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但“从属”关系则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从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就知道这些地方都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3、缺乏做题技巧,耗费时间却无法正确判断。
例如第21题,如果忽视材料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提示,这个题目就很不好判断,如果注意到这一点,则“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就很容易排除,所以在这类组合型选择题中,技巧非常重要。
第12题、22题得分最低,12题只有0。
67,22题也不超过2分。
12题是游离课本之外,需要学生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解题技巧。
但22题出乎意料,本来是一道简单题,从学生角度看,有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了其成为一道难题:1、宏观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弱,尤其前后、同类知识的比较,这方面的训练有待加强。
这道题仔细分析并不难,中国的想社会主义过渡早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就已经实现,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思想那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凸显出来。
2、教师对社会主义这一块知识不够重视,因为在浙江省会考要求中,尤其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的改革基本列入不考内容,所以教师一直都不重视。
但高考的命题实际上却没有明显的说明这部分内容不涉及,因此备考中还是不能忽视。
从主观题得分分布来看,38(2),39(3)所得分值偏低,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基本功不扎实。
如“元朝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征服、统治了中国”,结果能够完整写出这些机构的并不多。
39(3)题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结果这和知识却成了一个难题。
2、过分依赖书本,思维被固定。
如这个小问题的第二问,问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
因为新教材没有提到这一问题,只是对行省制简单叙述,让很多考生束手无策。
3、理解能力需要加强。
例如:“从文明史角度看,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从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来分析,探究元朝灭亡的原因时主要强调落后的文明很难征服先进的文明,但有的同学却写成了“文明没有优劣之分”,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不符合本题的主旨。
4、归纳概括及准确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例如:这个小问题的第三问,归纳“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中很明确的给了四点,需要提取概括,相当一部分同学却视而不见,凭空捏造、离题万里。
有的是对材料进行概括,但语言组织与表达模糊不清,辞不达意,如:“他们起用外国人进行管理,不提倡儒学,而信佛教”。
这句话值得推敲,到底谁不提倡儒学,是元朝统治者还是外国人?所以让人看起来就摸棱两可。
(二)从十三所重点中学平均分角度分析1、学校平均分值与参加考试的人数基本成正比,没有出现大的偏差。
2、学校之间的分值差距较大,十三所一级重点中学分值最大差距为7.9分,且人数相当。
说明学校之间的教学有差距,这样不利于整个台州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建议1、理清教材体系,微观之中见宏观。
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内容线索化。
考生要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并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要把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
其次,要史论结合,寓论于史,既是平时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三历史复习中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
再次,要加强对知识结构的记忆。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
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
2、采取多种复习方法,提高各种思维能力的运用。
采用横向比较法。
即把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历史,甚至是中外史放在一起进行复习,找出异同点。
采用纵向比较法。
即把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相关历史放在一起复习,如在复习第三次工业革命时,可以把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从条件、内容、影响等找出其异同点及它们与世界市场,与中国的关系。
此外,还可以采用归纳法、联系法等来进行复习。
3.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提高学科能力是关键。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考文综历史所考查的能力主要是阅读历史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是文科历史综合能力测试的目的所在。
要引起高度重视。
但准确审题和有效表述的能力却往往被忽视,成为复习备考中的薄弱环节。
由于缺乏准确审题和有效表述的能力,学生往往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
它是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上述能力涵盖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的四个方面,努力提高这些能力,是提高高考历史成绩的关键。
4、回归教材知识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复习备考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经过三轮复习过后,最后备考阶段,我们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课本知识,纯粹为了做题而看题,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或者是结论性的语言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确,很多同学常常出现最后好像什么都不知道的复习备考感觉。
所以最后冲刺阶段应着眼于回归教材知识的本来面目。
5、讲练结合,精讲精练,使我们的备考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
对于历史资料的选用、训练强度的安排问题各地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方案,但正确处理好讲练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备考环节,需要我们注重过程的落实。
总而言之,思路也好,方法也好,备考策略难以一言总括之,但只要我们结合前面所谈的5个要求,再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学科思维的深刻性,深入系统地掌握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相信2009年高考大家完全能够作好了最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