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评价系统与建筑发展迹线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居民对建筑风貌的认知与评价分析研究引言:建筑风貌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它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传承以及城市的形象。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建筑风貌不仅是一个物理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本文将通过对城市居民对建筑风貌的认知与评价分析研究,探讨建筑风貌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建筑风貌的认知和评价。
第一部分:建筑风貌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建筑风貌是城市的一面镜子,通过建筑的外观、形式和特点,展示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水平。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建筑风貌不仅仅是一个视觉享受,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一个有特色、独具魅力的建筑风貌,能够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建筑风貌对城市居民的心理影响也不可忽视。
美丽的建筑外观和 harmonious 的设计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建筑风貌也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城市的热爱和参与度。
第二部分:城市居民对建筑风貌的认知城市居民对建筑风貌的认知涉及个体认知过程、城市文化影响、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
不同个体对建筑风貌的认知有所差异,这取决于个体对美的审美观念、文化背景以及对建筑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程度。
例如,对于历史文化底蕴较浓厚的居民而言,他们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风貌的认知可能更有深度和广度。
同时,城市居民对建筑风貌的认知和评价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
不同城市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对居民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欧洲城市的建筑风貌以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为主,而亚洲城市则更偏向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风格。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对居民对建筑风貌的认知和评价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城市居民对建筑风貌的评价城市居民对建筑风貌的评价是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
评价建筑风貌的标准涉及建筑外观、设计特色、功能性以及是否符合当地习俗和价值观等。
一般来说,居民对建筑风貌的评价是情感、认知和功能性的综合表达。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建成环境——从城市环境到建筑之间的认知和交互建构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建成环境建筑是人类在建成环境中的创造和表现,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和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交织,是一种认知和交互的建构。
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筑是城市的主体和标志,而城市又是建筑的背景和基础。
城市的不断演变不仅影响建筑的形态,更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意义认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建筑和建成环境之间的这种认知和交互的建构,从城市环境到建筑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城市环境与建筑的相互影响城市环境是城市的底色,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它不仅包括建筑本身的空间布置,更包括城市的道路、广场、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
城市环境的演变不仅反映着城市历史的发展,更反映着建筑的发展和变迁。
历史上,城市空间的划分并不像现代城市那样明确。
一些城市往往是按照城墙来划分空间的,城墙是城市的边界,也是城市内部的断点。
如今,大部分城墙已经消失,城市内部的划分更多地是按照规划和功能来进行的。
城市环境的公共空间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历史上,这些公共空间并没有像现代城市那样得到充分的重视,更多是由自然演变而来,形成了复杂而不规则的城市景观。
这种景观并不便于建筑的规划和布局。
许多城市中的建筑都是依据街巷的曲折弯曲而进行建造的,因为城市的道路和街巷的走向一般是随着周围的地形和地貌而自然形成的。
这些街巷的大小和曲折度差异很大,因此,建筑的规模、形态、布局等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不同。
比如在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中,出现了非常多样化的建筑类型,有宫殿式的建筑、府第式的建筑、园林式的建筑和寺庙式的建筑等,它们都符合了不同街巷的曲折弯曲程度、大小和形态。
建筑的功能和形态也是受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行政和文化中心的位置,对建筑的布局和高低起伏的设置有很大影响。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建筑都是以大坡度屋面作为特点的。
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建筑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居住和工作的空间,还承载着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建筑需求的日益增长,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出发,探讨其当前的趋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建筑技术的历史发展1. 古代建筑技术在人类社会初期,原始的建筑技术主要是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和黏土等。
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建筑以石头为主,采用柱式结构和拱顶等技术手段,创造出宏伟的金字塔和古罗马竞技场等建筑奇迹。
2. 中世纪建筑技术中世纪的建筑技术以宗教建筑为主,尤其是高耸的教堂和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风格通过采用尖拱和飞扶壁等结构,使建筑物能够更高更宽敞。
3. 工业革命与现代建筑技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建筑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
钢铁结构、电梯和中央供暖系统等工业化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建筑领域,大幅提高了建筑的高度和规模,并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
二、建筑技术的当前趋势1. 可持续建筑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建筑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持续建筑技术注重环保、节能和资源利用,例如利用太阳能进行供暖和照明,使用环保材料和节水系统等。
此外,建筑中心化和生态建筑也成为当前的热门趋势。
2. 智能建筑智能建筑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通过纳入智能温度控制、安全报警和能源管理等系统,智能建筑提供更舒适、安全和高效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通过3D打印技术,建筑师可以将复杂的设计概念转化为现实,实现更快速、成本低廉和灵活的建筑施工。
4. 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集成了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环节的三维模型。
BIM技术使得建筑各个环节的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了建筑项目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建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1. 绿色和生态建筑未来建筑技术将更加注重绿色和生态建筑的发展。
2023年BIM工程师之BIM工程师题库综合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是指建立统一的()。
A.设计标准B.文件格式C.交流平台D.实施方案【答案】 A2、基于BIM的深化设计通过各专业工程师与设计公司的分工合作优化能够针对设计存在问题,迅速对接、核对、相互补位、提醒、反馈信息和整合到位,其深化设计流程为()。
A.制作专业精准模型→综合链接模型→数据集成→碰撞检测→分析和修改碰撞点→最终完成内装的BIM模型B.制作专业精准模型→碰撞检测→分析和修改碰撞点→综合链接模型→数据集成→最终完成内装的BIM模型C.制作专业精准模型→综合链接模型→碰撞检测→分析和修改碰撞点→数据集成→最终完成内装的BIM模型D.制作专业精准模型→碰撞检测→分析和修改碰撞点→数据集成→综合链接模型→最终完成内装的BIM模型【答案】 C3、市政3D道路设计软件主要流程的第一步是()。
A.平面设计B.地形处理C.纵断面设计D.横断面设计【答案】 B4、下列()不是BIM软件的特点。
A.操纵可视化B.信息完备性C.渲染精美性D.信息互用性【答案】 C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扶手高度取决于“顶部扶栏”的高度设置B.绘制完扶手路径后再勾选预览选项将不能显示扶手预览C.扶手路径迹线必须连续且封闭D.生成扶手后编辑路径可将连续路径拆分成独立路径线段【答案】 C6、下列现象中,关于BIM技术的优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BIM包括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模型B.BIM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的模型C.BIM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和深度的应用D.BIM的出现可能引发整个建筑工程领域的第二次革命【答案】 C7、喷淋系统中主管、支管的管径与危险等级、允许连接喷头数量不匹配,此时可以用()命令对管道的管径进行自动调整。
A.定管径B.编辑管径C.修改管径D.查看管径【答案】 A8、下列技术中属于BIM技术的是()。
A.GISB.二维码C.4D进度管理系统D.会议室大屏中心【答案】 C9、三维激光扫描仪水平扫描范围是()。
国外主要绿⾊建筑评价体系解析2019-10-03绿⾊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们提供健康、适⽤和⾼效的使⽤空间,与⾃然和谐共⽣的建筑。
绿⾊建筑的实践毫⽆疑问是⼀项⾼度复杂的系统⼯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具有⽣态环保的理念,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法,还需要管理层、业主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需要在望个过程中确⽴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式检测建筑设计⽣态⽬标达到的效果,⽤⼀定量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
绿⾊建筑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到了今天,其成熟的标志性的运⾏模式,就是都不约⽽同地建⽴了绿⾊建筑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发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绿⾊建筑评价体系,为绿⾊建筑的实践和推⼴做出了重⼤的贡献。
⽬前国际上发展较成熟的绿⾊建筑评价体系有:英国BREEAM、美国LEED、⽇本CASBEE、加拿⼤GBTool、澳⼤利亚NABERS等等。
1 英国BREEAM1990年世界⾸个绿⾊建筑标准―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发布。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由英国建统研究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和⼀些私⼈部门的研究者共同制定的。
BREEAM评估对象有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并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有着不同版本评估标准,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有:办公建筑、住宅建筑、轻⼯业建筑⼚房、福利院、养⽼院、学⽣宿舍、法庭建筑、监狱建筑、零售商铺和购物中⼼、学校建筑、保障性住宅建筑等。
其中住宅建筑,也有多个版本:(1)英国政府可持续家居标准,于2007年4⽉取代ECOHOMES⽤来评估英国新建住宅;(2)ECOHOMES⽤于评估英国以外的新建住宅;(3)BREEAM Multi-Residential⽤于评估多单元、有公共设施的住宅⼩区。
关于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摘要:使用后评价是指对建筑,建筑综合体及建成环境所开展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
它关注的是建成环境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和要求。
通过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将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规划设计目标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加以比较,使用后评价者能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提供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使建筑师与规划师得以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规划设计工作。
本文简要介绍建筑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评价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使用后评价;建筑理论;行为与环境心理一、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1、使用后评价的概念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对建筑物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
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
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反馈机制的作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人类在20世纪提出的三大理论。
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核心,就是特别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
维纳的控制论论述了人类、动物和机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学习、调整并改进自身的行为。
没有反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以射箭运动员为例,每发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离靶心的信息,作为调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据,使之越来越准确地命中目标。
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就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建立反馈机制。
缺乏这一过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程序就不完整。
欧美建筑界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当造成的。
这些问题若不是通过使用后评价及时发现,就可能在类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发生,甚至延续数十年而得不到发现和解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产、休闲与娱乐等各种活动)。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建筑绿色程度的重要工具,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一、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概念与意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一套用于评估建筑在环境、能源、资源利用等方面表现的标准和方法。
它通过对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等级认证。
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明确的绿色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建筑从业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其次,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让消费者能够清晰地辨别真正的绿色建筑,促进绿色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它还能够推动建筑技术的创新和进步,鼓励开发商采用更先进、更环保的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的整体品质。
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素1、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建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评估建筑是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否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措施。
2、能源效率重点考察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包括采暖、制冷、照明、电器设备等方面的能耗。
评价体系会关注建筑是否采用了高效的能源系统,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能源管理和节能措施。
3、资源利用涵盖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
评估建筑是否使用了环保、可回收的建筑材料,是否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同时,考察建筑是否具备雨水回用、中水回用等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设施。
4、室内环境质量关注室内空气质量、温度、湿度、采光、噪音等因素对居住者健康和舒适度的影响。
评价体系会要求建筑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合理的采光设计,以及采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装修材料,以保障室内环境的健康和舒适。
bim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回复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集成各种建筑数据和信息,实现对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优化。
本文将带您一步一步回顾BIM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介绍当前的现状。
一、BIM技术的起源与初步发展1. 起源:BIM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Disney工程师们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来建立虚拟模型,以优化建筑设计和施工流程。
2. 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BIM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
与传统的2D CAD相比,3D建模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BIM软件开始涵盖更多的功能,如数量计算、能源分析等。
二、BIM技术的主要发展阶段1. 集成设计阶段:进入21世纪,BIM技术逐渐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集成设计阶段强调设计团队的协作和信息共享,通过BIM平台将各种专业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以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
2. 施工阶段的协调:在施工阶段,BIM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个施工方之间的工作。
通过将施工模型与进度、成本等信息相结合,BIM可以帮助识别并解决施工中的冲突和问题,提高协同施工的效率。
3. 运营与维护阶段:BIM技术在建筑项目的运营与维护阶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智能运营模型,BIM可以帮助建筑业主和管理团队实现设备管理、预防性维护、能源管理等任务,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使用效益。
三、BIM技术的现状1. 国际发展状况:BIM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和推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相关政策和标准来推动BIM技术的应用,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和认证体系,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2. 中国发展状况:中国在近年来积极推动BIM技术的发展。
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通知》,鼓励各地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使用BIM技术。
目前,BIM已经成为了国内大型建筑项目的标配。
3. 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BIM技术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多学科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问题。
幼儿园中轴线建筑评估与总结1. 介绍幼儿园中轴线建筑是指幼儿园建筑设计中采用中轴线布局的建筑形式。
中轴线建筑在整个建筑结构中将主要功能区域沿中轴线分布,形成对称的布局。
本文将对幼儿园中轴线建筑进行评估和总结,深入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优势2.1 空间布局优化中轴线建筑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其空间布局的优化。
将主要功能区域沿中轴线分布,使得不同的区域相互呼应,形成整体的和谐美感。
比如,将教室、活动室、食堂等功能区域按照中轴线布局,可以提高幼儿园的空间利用效率,减少走动距离,方便幼儿的活动和管理。
2.2 视觉引导效果中轴线建筑通过中轴线的引导作用,可以引导人们的视线和行走方向。
这种视觉引导效果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园中的幼儿和教师,使他们更容易找到目的地,减少混乱和迷路的可能性。
同时,视觉引导效果还可以提升建筑的整体美感,增加人们对幼儿园的好感度。
2.3 教学活动的便利性中轴线建筑的布局使得不同的功能区域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比如,在中轴线建筑中,教室、活动室和操场之间的距离比较短,教师可以更方便地组织幼儿参与不同的教学活动,提高课程的连贯性和效果。
同时,教室与家长接待区等功能区域的相对位置也更加方便了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和交流。
3. 不足之处3.1 限制了空间的多样性中轴线建筑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其对空间的多样性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中轴线建筑要求各功能区域沿中轴线分布,因此会限制其他空间布局的可能性。
特别是在幼儿园这样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可能需要一些特殊的区域布局来满足教育需求,而中轴线建筑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3.2 需要额外投资中轴线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相对复杂,需要更大的投资。
相比于传统的建筑布局方式,中轴线建筑需要更多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增加了项目的投资成本。
对于一些资金有限的幼儿园来说,可能会看到中轴线建筑的优势,但由于资金限制而无法采用。
3.3 存在对称疲劳问题中轴线建筑的对称布局可能会导致视觉上的疲劳。
浅谈建筑效果图的发展历程建筑效果图就是把环境景观建筑⽤写实的⼿法通过图形的⽅式进⾏传递。
然⽽,当前建筑效果图习惯上理解为由计算机建模渲染⽽成的建筑设计表现图。
传统上,建筑设计的表现图是⼈⼯绘制的。
⼆者的区别是绘制⼯具不同,表现风格不同。
前者类似于照⽚,可以逼真地模拟建筑及其设计建成后的效果。
后者除了真实地表现建成效果外,更能体现设计风格和画的艺术性。
在设计过程中,这⼆者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
在80年代~90年代初期,基本上建筑效果图都是通过⼿绘得⽅法进⾏传达的,这是最古⽼最原始的⽅式,那时候往往建筑效果图的逼真程度是由绘画师的⽔平决定的,所以那时候的建筑效果图只是靠艺术⼯作者们的脑袋“想”出来的。
在90年代末期3D技术的提⾼,计算机逐渐的代替了传统的⼿绘,3Dmax这个⼯具慢慢地⾛⼊了设计⼯作者们的眼帘,⽹页设计模板,3D技术不仅仅可以做到精确的表达,⽽且可以做到⾼仿真,在建筑设计表现⽅⾯尤为的出⾊,在建筑⽅⾯计算机不仅仅可以帮我们把设计稿件中的建筑模拟出来,psd,还可以添加⼈、车、树、建筑配景、甚⾄⽩天和⿊夜的灯光变化也能很详细的模拟出来,通过这些建筑及周边环境的模拟⽣成的图⽚称之为建筑效果图。
任何的事物都是说起来简单⽽执⾏起来却较难,建筑效果图也不例外。
运⽤计算机建模渲染制作建筑效果图的技术,虽然被引进的时间不是很久,但却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并在中国发展成为⼀⽀强⼤的队伍,拥有属于⾃⼰的市场。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朋友学习该技术,但学习的结果却是学⽽不精,理论知识占据了主导地位。
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所适从。
⽆论是对于本⼈还是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很⼤的⼀个难题。
那要如何解决该问题呢?其中,丝路数码集团作为国内著名的建筑可视化⽣产制作公司,成⽴了⾃⼰的培训机构——丝路教育培训学院,与其它CG培训学院不同的是,丝路学院拥有技术实⼒雄厚的丝路集团作后盾,这意味着丝路的学员将得到10年⼤型项⽬制作经验的⽆私传授,并分享到成千上万丝路成功案例,除此外丝路集团国内外16家分公司将为学员提供就业机会,⽽700余位专业⼈才将成为师资储备⼒……更多图⽚素材下载可登录 。
建筑学中的建筑品质与设计评价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其核心在于创造具有高品质的建筑。
而建筑品质又是建筑设计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建筑学中的建筑品质与设计评价,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建筑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建筑品质的定义与特征建筑品质是指建筑作品在审美、功能、技术和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它不仅仅是建筑外观的美观程度,更体现了建筑在空间、材料、构造、光线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具有高品质的建筑作品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品质:高品质建筑应能创造出舒适、流畅、富有活力的室内外空间。
它应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 材料品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建筑品质至关重要。
高品质建筑应选用优质材料,确保其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并通过材料的质感、色彩、纹理等方面体现独特的艺术效果。
3. 技术品质:建筑的技术水平也是评判建筑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品质建筑应具备先进的建造技术和工艺,确保施工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
4. 文化品质: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高品质建筑应通过设计手法和建筑元素,传递文化内涵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建筑设计评价的目标与方法建筑设计评价是通过对建筑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估与比较,旨在对建筑品质进行客观评判和提高。
评价的目标在于为建筑师、建设者和使用者提供参考,指导他们在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追求更好的建筑品质。
建筑设计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专家评审:通过邀请建筑领域的专家对建筑作品进行评审,从审美、技术、功能等多个方面给予意见和建议。
2. 用户调查:通过调查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感受,了解建筑作品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从而评价其品质。
3. 功能分析:通过对建筑作品的功能性进行评价,考察其是否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并解决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 环境评价:评估建筑作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等方面。
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标准与评价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中的核心环节,对于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下,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标准与评价成为一种必要的流行趋势。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概念、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以及实际案例等方面,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标准与评价。
首先,了解什么是可持续性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性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能力。
在建筑领域中,可持续性要求考虑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建造、使用和拆除等各个环节。
因此,标准制定和评价不仅需要注重能源与环境的考量,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其次,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标准制定不仅需遵循国内外政府法规和标准,还需要根据各地区特定的气候、文化与地理等因素进行制定。
例如在北欧国家,建筑设计可持续性标准更强调节能和环境保护;而在热带地区,更注重建筑通风与隔热等措施。
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标准制定需要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待人性化和实际可操作性。
接下来,了解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能源效率、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以及材料使用等。
能源效率评价主要关注建筑的能源消耗和采用的节能技术,如使用太阳能电池板、高效隔热材料等。
水资源利用评价则侧重于建筑的水循环系统、雨水收集等措施。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包括采光、通风、噪音控制等方面的考量。
材料使用评价注重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可再生性和循环利用性等。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来探讨可持续性评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例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完成一项名为“零碳教学楼”的可持续建筑项目。
该建筑综合运用了多项可持续技术,包括太阳能发电、雨水回收、绿色屋顶等,实现了建筑在使用阶段的零碳排放。
该案例充分展示了可持续性标准和评价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标准与评价对于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及优化控制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渐提高,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建筑能源系统是建筑中最大的能耗来源之一,优化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成为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探讨建筑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及优化控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建筑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可持续性评价是建筑能源系统优化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是评估能源系统是否合理、经济、安全、环保的重要方法。
目前常用的建筑能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有三种:生命周期评价(LCA)、能源系统评价(ESA)和综合评价(IEA)。
生命周期评价是评估建筑能源系统从生产、使用、报废到废弃的环境负荷的方法。
它包括环境和资源的各个方面,如能源、物质、水、土壤等。
LCA可以评估建筑能源系统的环境影响和环保措施的效果,为建筑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能源系统评价是通过建筑能源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和转换过程,评估建筑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的方法。
ESA可以评估建筑能源系统的节能潜力、能源利用率和能源供应的可靠性,为优化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和控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综合评价是将LCA和ESA相结合来综合评估建筑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的方法。
IEA将LCA和ESA相互补充,可以评估建筑能源系统的环境影响、经济性和可靠性,为优化建筑能源系统的综合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优化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和控制优化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和控制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
目前,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和控制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提高建筑能源系统的节能性提高建筑能源系统的节能性是优化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的首要任务。
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控制,降低建筑能耗。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智能控制、活动隔热随动自适应控制、高效照明与采光、高效供暖与空调等措施,来减少能耗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概念CONCEPTTHE CONCEPT OF ANALYSIS什么是体块分析日建筑常规分析一流线分析流线分析不同的建筑功能要靠交通空间来组织,清晰的交通流线安排是建筑有效功能组织的保证。
所以介绍方案的时候流线分析是继功能分析之后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图。
w»de corridors | clear routes welcoming people with diverse abilitiesbus. paratransit & taxi zono»流线分析按空间类型:水平交通流线、垂直交通流线按使用功能分类:人流獭、车流獭按等级序列类型分类:入口广场(门厅)、引导广场(过厅)、交通枢纽(电梯厅等)休息空间(露天平台等)parking; entrance/exit to underground garage undergroundparking 2-storey underground parking 1-storeyI surface parking pedestrians, main promenadeservice pedestrian routeauxiliary pedestrian route------- -- pedestrian entrances to area► pedestrian connection to existing development要素ELEMENTSTHE KEY ELEMENTS OF BLOCK ANALYSIS体块分析图绘制要素流线分析流线分析图的两个要素:1.人流流线2.车流分析流线分析是为了阐释:各个功能区的联系关系水平流线组织逻辑垂直流线组织逻辑□ 2 -高级的分析图高在哪儿?P AGE 06室内的塔INTERNALPAGODA人流獭:—般可分为,使用者流线(学生、教师、电影院观众、餐厅消费者等),工作人员流线,VIP依等要素一:人流解:要在平面上充分表达人流流线很难,可以用剖透视的手法来集中表现水平和垂直交通上的人流醐要素二:车流流线:一般可分为,小型车流线,送货车流线,地面停车流线,地下停车流线等与人流流线分析一样,车流分析在剖透视中表现会更加直观易懂□ 2 -高级的分析图高在哪儿?P AGE 08 □ 2 -高级的分析图高在哪儿? P AGE 09SU白模+AI后期MULTIMODAL CONFLUENCEbicyde trarwit taxi and automoftvetransit车流流线:复杂的商业综合体、体育馆、医院等公共建筑不仅有复杂的人流流线,还有很复杂的交通流线建筑与自行车、私家车、公交车、地铁等交通的关系,是设计分析的一个重点TIPS :分析图绘制要点:1.素模剖透视(所以模型很重要)2.AI后期,主要是画箭头和简单填色□ 2 -高级的分析图高在哪儿?搭配文字说明案例C ASESTHE CASES OF BLOCK ANALYSIS体块分析图絵制要素t| □ 3-5分钟让你的分析图变"高级"!1.导su 白模素材AFTER口3-5分钟让你的分析图变〃高级”!Al 描边P AGE I s3.虚线描边用虚线将体块看不见的边完整的描出来,继续增加体量感BIG 风格的小清新体块生成分析图 原始素材为简单的SU 白模su 白模素材4.增加空间元素流线分析不同与单纯的体块分析,是空间的流线组织,简单的用ai描一下空间里的元素:植物、人物5.AI简单填色描岀体块各个面并填色,与前面的线图費加P AGE1 6AFTER□ 3-5分钟让你的分析图变,,高级,,!Al画岀"竹子怠向"总结THE ENDF OR OUT DF THE WORLD WE FIND,SUCCESS BEGINS WITH A FELLOW^ WILL有志者,事竟成概念水平交通垂直交通要素案例人流讎车流散导SU白模素材描边画箭头和分析线加上文字注释。
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中,将建筑组件进行预制和装配,然后运到现场进行安装的建筑方式。
它具有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建筑质量控制等多种优势,正成为解决城市化发展难题的重要选择。
为了评价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一、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评价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包括原材料生产、运输、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各个阶段,综合考虑了能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时,可以采用流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足迹等方法,定量评估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性。
通过考察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能源消耗情况、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等,可以全面了解装配式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可持续性表现。
二、能效评价方法能效评价方法主要关注装配式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由于装配式建筑通常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工厂化生产,其施工工艺相对传统建筑更加规范,因此能有效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损耗。
在能效评价中,可以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的热工性能、供暖制冷系统、节能设备等方面的数据,评估其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水平。
同时,还可以借助模拟软件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动态仿真,得到各个季节的能耗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环境评价方法环境评价方法旨在评估装配式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包括对空气质量、水资源、土壤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在工厂内预制,可以减少建筑现场的污染物排放,并且其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环境评价中,可以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土壤污染程度等指标,评估装配式建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
此外,可以结合政府的环境政策和标准,对装配式建筑的环境管理措施进行评估。
四、社会评价方法社会评价方法旨在评估装配式建筑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社区居民、施工工人、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通常具有施工速度快、噪音污染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小等优点,可以改善施工现场的人居环境和社会治安状况。
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建筑作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一直以来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由于建筑本身对环境的消耗也非常大,建筑行业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为了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消耗,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一、可持续性分析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可持续性分析在建筑设计中被视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它在设计阶段就通过对建筑中的各项技术和系统进行系统地分析,以达到减少建筑对环境伤害,增强建筑自身可持续性的目的。
除了减少建筑对环境的伤害外,通过可持续性分析,还可以减少建筑设计中的不必要的费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对建筑能源、材料和水源等的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建筑的维护成本和耗能情况,从而避免后期修缮和改造的重复投入。
同时,可持续性分析也可以改善建筑设计的使用性能。
例如,在可持续性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房间的采光、通风等关键因素考虑在设计中,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二、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可持续性分析在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但为了准确地评估建筑的可持续性,需要使用一定的评价体系。
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包括以下方面:1、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评价建筑可持续性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评估建筑对水源、土壤和空气的影响是否被限制。
具体而言,建筑物的环境污染和废物排放是否能够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标准。
2、资源利用在资源利用方面,评价建筑的资源利用是否绿色化,是否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是否能保护自然资源,是否有回收机制。
评估建筑中的各项设施是否具有节能功能,保证能源的充足和可持续性。
3、经济效益考虑到建筑的经济成本,评估建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受到检测的同时,也盼望着能够在设计中降低经济成本,保障建筑财富的可持续性。
4、社会效益评估建筑对社会的竣工影响,长度范围囊括建筑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性、宜居性、环境美好程度候以上六个方面是评价建筑可持续性的主要方向,每个方面都是评价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建筑评价系统与建筑发展迹线浅析建筑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与精神现象。
作为石头的史书,建筑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借助建筑评价系统,探求建筑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每个时代的执著追求。
一方面,从建筑师角度而言,建筑评价为其建筑创作提供了参照尺度,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建筑师实现人生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而言,建筑评价不仅表明人们对建筑的判断与认识,而且蕴含着人们对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的认同感,正是从此意义上讲,建筑评价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手段。
建筑评价作为一个系统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核心问题是建筑的价值问题,即建筑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需要。
然而,主体需求的个体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导致不同主体的评价系统也就千差万别、见仁见智。
早在2 000多年前,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就提出了被后世奉为圭臬的“适用、坚固、美观”三个标准。
梁思成先生在其《拙匠随笔(一)》一文中对此进一步诠释道:“建筑创作的过程,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用科学技术来坚固、经济地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适用的问题外,还必须同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
”梁先生在其论述中拓展了“适用、坚固、美观”标准的内涵,并以数学集合的概念界定了建筑(学)的范畴——“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1]。
这一精辟论述无疑为后继者的深入研究起了良好的导向与铺垫作用。
梁先生对“∪”的理解是“结合”,即建筑是其属性的高度统一体。
建筑是人类用物质去构成、并以精神去铸造的不断变换着的生活容器。
建筑的基本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即其具有功能属性;建筑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故其具有技术属性;建筑还必须反映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建筑还具有艺术属性。
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形成与发展是其三个子系统——功能系统、技术系统和艺术系统整合的结果(图2)。
与此同时,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还与人类社会系统发生着相互的作用与影响。
正如丘吉尔所言:“起初是人塑造了建筑,后来是建筑塑造人。
”这种互动的“塑造”过程循环往复才使建筑和人类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共生。
另一方面,社会巨系统也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子系统组成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
社会的演变与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息息相关。
上述关系的复杂性在我们这个“赞成含义丰富胜于简明”(文丘里)的时代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理清头绪我们必须从简单问题入手——首先研究建筑三重属性构成及社会系统对建筑系统的作用。
对于建筑三重属性构成的认识,不同学者的意见不尽相同,有人用文氏图来进行“高密度聚居都市化时代”的内涵拓展[2],也有人将其归纳为理性与感性在不同“表现层级”上的差异[3],前者因其缺少立体维度的考虑只能进行定性分析,后者也因其缺少时间维度考虑而较适于静态分析。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全面认识建筑必须依照其三重属性建立三维空间评价系统(图3)。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系统的建立使半定量化的比较静态分析架构得以产生,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建筑发展迹线埋下了伏笔。
当然,建筑三维属性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有时其界限甚至是很模糊的,例如中国古建筑中雀替的演化和发展便包含了从技术到艺术逐步升华的过程。
本文仅仅从“单纯化”入手研究问题的角度出发,由部分到整体进行分析,就如同认识实数必须从认识整数入手一样,在整个评价系统中逐步进行半定量化的比较静态分析。
(1)建筑坐标在此空间中,代表建筑的点的坐标由建筑的三维属性分量唯一确定,并且与其属性矢量一一对应。
矢量的绝对值和方位角分别表明建筑属性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和三维属性的权重。
(2)功能维建筑因生活功能之需要而产生——“结木为巢,以避群害”。
生活是建筑的基点,无论是上古的“茅次土阶”,还是如今大量建造的住宅、医院、学校,无一不是将“功能” 放在首要位置,这一类建筑的特点便是其属性坐标在建筑三维属性空间中靠近功能维。
(3)技术维毫无疑问,物质性对于建筑而言是第一位的,科学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建筑的发展必然有赖于技术的进步和革命,在建筑的三维属性空间中,靠近技术维的建筑往往被打上“人为力量”的烙印(实际上大多为构筑物),比如说桥梁。
(4)艺术维建筑的物质性毕竟是有限的,一个建筑的风格或雄伟或肃杀,或轻巧或神秘,其凝固的乐章中总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某种共鸣:或崇敬或压抑,或愉悦或好奇[4]。
建筑三维属性空间中靠近艺术维的建筑通常呈现出强烈的雕塑感,这一点上尤其以欧洲古建筑为甚,建筑的外形、轮廓、虚实、比例、尺度,无一不体现出建筑师严谨的几何构图理念和精湛的细部刻画手法,雄狮凯旋门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即使到了近代,也不乏具有鲜明雕塑性格的建筑——悉尼歌剧院,与其说它是一幢建筑,倒不如说它是一尊巨型雕塑,即使其功能与技术差强人意,人们往往还是为其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所感染。
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其三维属性总能保持一个和谐的比例,而不是偏颇于某一维。
过分地强调“技术”或者“功能”取向而把人像零件一样塞进“居住的机器”之中,此建筑迟早会遭受冷落;而刻意追求“艺术”取向,又容易动辄陷入哲学乃至美学的黑洞之中无力自拔。
历史上近乎完美的建筑无一不是既满足其时代的功能需求,又能反映相应的技术及艺术水平,真正体现了三维属性的高度辩证统一。
赖特说:“建筑是用结构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
”正是以此理念为指导才诞生了其不朽的“有机”经典——流水别墅。
虚实相生的内部功能空间,错落有致的混凝土托盘,展翅欲翔的生动造型——无一不体现了赖特对建筑材料的充分把握和对老子“虚空”理念的独到见解。
自古以来,建筑三维属性的结合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处于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其中有规律可循吗?有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必然性。
探求建筑的发展规律——即其必然性,具体可以从其内部蕴含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入手:(1)可能性生产建筑的能力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时代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则社会在建筑活动中满足人们对建筑三维属性的需求的能力也就不同。
特定历史时期中社会投入建筑活动中的人力、物力的总量是一定的,增加建筑某一属性的生产可能性必然以放弃其他属性的生产可能性为代价。
这种总量限定关系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为一直线,在建筑三维属性空间中表现为一空间平面,我们不妨称之为建筑约束面[5]。
(2)必要性建筑生产活动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其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结构中的三个子系统——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相互作用,用数学函数式可表述为Ψ=Ψ(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
这种建筑属性的效用(即对于人类需求的总的满足程度)受瞬时供求关系影响而呈非线性限定关系,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为一光滑曲线,在建筑三维属性空间中表现为一凸向原点的空间光滑曲面,我们可以称之为建筑等效用面[5]。
显然,人们总是在社会生产力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追求尽可能大的需求满足程度。
所以某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坐标(即建筑属性矢量的端点)必然是建筑约束面与建筑等效用面的唯一切点,以社会三个子系统为自变量的建筑发展迹线函数S必然是这一系列切点连成的空间曲线,S的形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方面,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处于自我调节而趋于最优化分配的状态,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约束面必然相对稳定地逐渐远离原点向外平移。
由经济学恩格尔定律可知,人类社会对艺术属性的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权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加[5],通过建筑等效用面的导出原理可知,从长期来看,上述规律性在迹线S上的反映便是S逐步靠近建筑三维属性空间中的艺术维;另一方面,在S发展的过程中,S的函数自变量——社会的三个子系统(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短期内不平衡的绝对差值日渐增大,所以从短期来看,S会绕其轴线作曲率半径逐渐增大的旋转运动。
上述两方面运动合成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建筑的发展迹线必然是一条远离原点的螺旋线,其围合的立体区域是“牛角”状空间。
在建筑三维属性空间中,随着建筑迹线S的发展,建筑属性矢量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绝对值上的不同,而且表现在方位角上的不同。
同时,某特定历史时期建筑属性矢量从某种意义上还代表着该时期主流的建筑价值取向,即建筑评价标准。
对于建筑的评价也就表现为属性矢量在评价矢量上的投影值,这种价值的“投影”会随着评价矢量的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真”现象。
举例而言,雅玛萨奇设计的帕鲁伊特伊戈公寓曾获AIA奖,却在1972年的一声轰响中被夷为平地(图7);相反,戈地设计的米拉公寓在刚面世时无人喝彩,但其感性的怪诞造型却备受当前西方某些建筑流派的赏识(图8)[6]。
建筑的历史继承性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建筑既保持原来的总体趋向性,又趋于多元化发展。
为了更加有效地把握建筑评价的尺度,协调好建筑艺术、技术、功能属性在建筑创作中的相互作用,从而设计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建筑,我们一方面要系统地研究哲学、美学,追求新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探求科学技术发展为建筑设计所提供的条件,把握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生活功能需求,使建筑系统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自生长状态中,从而迎接一个异彩纷呈的建筑时代的到来。
本文曾获由清华大学举办的梁思成杯全国大学生论文竞赛佳作奖。
参考文献[1] 梁思成. 梁思成文集(四).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2]吴明修. 建筑计划与建筑设计之关系——探讨建筑孕生之根源. 建筑学报,1993(1 0):14~18[3] 布正伟.自在生成的本体论——建筑中的理性与情感(下). 新建筑,1996(4):10~17[4] 陈志华. 北窗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5] 黎诣远. 微观经济分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6] 吴焕加. 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