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学检查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7.43 KB
- 文档页数:3
DOI:10.19368/ki.2096-1782.2024.02.005血清α- L-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尚应春邳州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邳州221300[摘要]目的分析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时采取血清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 AFP)、异常凝血酶原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 PIVKA-Ⅱ)检测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疾病类型不同,分为良性组(肝硬化患者41例)、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另选择83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检测3组血清AFU、AFP、PIVKA-Ⅱ指标,分析上述指标水平,同时通过ROC曲线分析单项以及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结果两组患者AFU、AFP、PIVKA-Ⅱ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FU、AFP、PIVKA-Ⅱ指标水平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联合检测时,AUC提升至0.912,灵敏度提升至89.63%,特异度提升至99.10%,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采用联合AFU、AFP、PIVKA-Ⅱ检测方式,有较为理想的诊断价值,能够为完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可以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4)01(b)-0005-04Value of Serum α-L-fucosidase, Alpha-fetoprotein and Abnormal Pro⁃thrombin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SHANG Yingchun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Pi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izhou, Jiangsu Province, 2213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α-L-fucosidase (AFU), α-fetoprotein (AFP),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 (PIVKA-Ⅱ)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83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and liver cirrhosis admitted to Pi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August 2022 to August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sease type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benign group (41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observation group (42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and 83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Serum AFU, AFP and PIVKA-Ⅱ indexes were detected in the 3 groups, and the levels of the above index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value of single and combined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was analyzed by ROC curve. Results AFU, AFP and PIVKA-Ⅱ indexes i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levels of AFU, AFP and PIVKA-Ⅱ index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benig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 (all P<0.05). I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the area under curve (AUC) was increased to 0.912, the sensitivity was increased to 89.63%,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increased to 99.1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ngle detection. Conclusion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the combination of AFU, AFP and PIVKA-Ⅱ detection has ideal diagnostic value, which can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reatment plan, and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作者简介] 尚应春(1982-),男,本科,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酶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应用前景酶学作为生物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酶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具有高效、特异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因此在医药、工业、环保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生物晶体学等技术的发展,酶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给酶学的应用前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酶学研究的新进展1. 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生物晶体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家们可以高分辨率地解析酶的三维结构,加深对酶催化机制的理解和探究。
同时,在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方面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人体中一种名为Itaconase的酶,可以将吡咯烷酮转化为丙烯酸,该过程对细胞代谢有重要意义。
这项发现揭示了酶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为发掘新的生物催化反应提供了新思路。
2. 酶的进化研究生物体内的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多样性。
研究不同物种酶的特性和分化路径,有助于揭示酶的进化机制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近来的研究表明,酶家族和基因家族的扩张与收缩,主要受到复制机制、自然选择和基因重组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比较酶家族和基因家族的演化,可以增加对生物种群进化的认识。
3. 酶的催化机理研究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机制一直是酶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近年来,随着理论计算、光谱学和微观动力学等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对酶的催化机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证实了酶催化反应中的亲核攻击能够通过核子挪移(即原子的转移)的方式实现。
这一发现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可以推动酶学的更深入研究和应用。
二、酶学研究的应用前景1. 医药领域由于酶具有高效、特异和可控的特性,成为医药领域的重要催化剂。
例如,酶抑制剂可以抑制某些疾病的发生,如癌症、糖尿病、肝炎等。
另外,酶在药物合成、药代动力学、药物传输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酶可用于合成特定的药物分子,同时可以加速药物分子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和毒性。
酶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酶学研究是生物化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涉及到酶的结构、功能、机制、调控等多个方面。
在医学领域,酶学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酶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酶学诊断酶学诊断是通过检测体液中某些酶的活性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有某种疾病的诊断方法。
例如,肝脏功能异常时,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酶的活性水平会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检测这些酶的活性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肝脏疾病。
此外,在心肌梗死、肝炎、胰腺炎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中也都有酶学检测的应用。
二、酶学治疗酶学治疗是指通过注射或口服酶制剂来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例如,胃溃疡、胰腺炎等疾病都会导致胃肠道酶活性水平下降,导致消化不良。
此时,通过注射或口服胃肠道酶制剂,可以增加消化酶的活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此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囊性纤维化等疾病也有使用酶学治疗的方法。
三、酶学药物研发酶学药物研发是指通过深入研究酶的结构、功能、机制和调控等方面,开发新型的药物。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一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中的某些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在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中,也有通过影响某些酶的活性来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
四、酶学免疫学酶学免疫学是指利用酶的催化作用来检测免疫反应的方法。
例如,在ELISA检测中,抗原或抗体通过特定的酶标记检测,可以通过变色反应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指定的物质。
同时,酶学免疫学还有许多其他的应用,例如,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干预等方面都有应用。
总结:综上所述,酶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酶学研究的深入,相信酶学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还会有进一步发展。
磷酸二酯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肝癌是一种以恶性瘤的形式出现的肝细胞癌症,它有着高度的致死性和高度的侵袭性,甚至会蔓延到其他部位,危及生命。
磷酸二酯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它对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生命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磷酸二酯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经发现了几十种不同类型的这种酶。
其作用是催化水解磷酸二脂酰酸,从而生成磷酸和一种单糖,这种单糖可以转化成葡萄糖,为细胞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磷酸二酯酶的作用还涉及到信号传递、细胞黏附、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分化等多个方面。
肝癌的发生与磷酸二酯酶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肝细胞性陈旧性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在肝细胞性陈旧性肝炎的患者中,磷酸二酯酶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这可以解释磷酸二酯酶的过度表达与肝癌的发生之间的联系。
这种病情发展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这种酶能够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导致细胞分化受到破坏,进一步导致细胞恶化。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另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能够通过干扰磷酸二酯酶的表达,来促进细胞恶化,从而导致肝癌。
然而,这一过程的确切机制仍未被完全了解。
磷酸二酯酶同时还与肝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由于磷酸二酯酶的过度表达与肝癌的发生紧密相关,因此它也是肝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一些实验数据表明,在某些肝癌细胞系中,靶向磷酸二酯酶的药物能够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此外,磷酸二酯酶的异常表达还与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肝癌患者的磷酸二酯酶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肝癌患者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在使用某些抗癌药物进行肝癌治疗时,如果能够选择性地靶向磷酸二酯酶,那么治疗效果很可能会更好。
总的来说,磷酸二酯酶在肝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对磷酸二酯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肝癌的发生机制,还可以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经 验论坛• Experience Forum/2020 年 12 月第 23 卷第 12 期 Dec. 2020 Vol. 23 No. 12982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Chin J Curr Adv Gen SurgPIVKA- ||、AFP 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杨启吕新远万春南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河南南阳473000)【摘要】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异常酶原II (PIVKA II )、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选取我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为肝癌组,8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80例健康体 检对象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清PIVKA- I 、AFP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PIVKA- I 、AFP 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肝硬化组的血清ALT 、AST 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肝癌组(P<0.05),肝癌组的血清ALT 、AST 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肝癌组的血清PIVKA- I 、AFP 水平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
血清PIVKA- I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1.10%、特异度为84.38%、ROC 曲线下面积AUC 值为0.888;血清AFP 诊断原 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4.01%、特异度为89.27%、ROC 曲线下面积AUC 值为0.928;血清AFP 联合PIVKA- I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8.33%、特异度为93.45%、ROC 曲线下面积AUC 值为0.971。
联合检测PIVKA- I 、AFP 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肝肿瘤•异常酶原I •甲胎蛋白•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5.7【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9905.2020.12.020【文章编号】1009-9905(2020)12-0982-03原发性肝癌患者短期内病死和致残的风险较 高[1],早期诊断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干预的效果,延长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袁丽仙 1),张洪涛 1),李 锐 2),陈昆锐 3),陈坤前 4),徐安书 5)(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核医学科;2)医务部;3)感染科;4)心脏血管外科;5)普外科,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 ] 目的 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诊治的150例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慢性丙型肝炎组50例,原发性肝癌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分别采用日本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PIVKA-Ⅱ浓度,德国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 )浓度。
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PIVKA-Ⅱ和AFP 浓度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 < 0.05)。
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5.3%;AFP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90.0%。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和AFP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3和0.848。
结论 血清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优于AFP,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 关键词 ] 肝细胞癌;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 异常凝血酶原; 甲胎蛋白[ 中图分类号 ] R735.7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2095 − 610X (2020)12 − 0080 − 05Diagnostic Efficacy of Serum PIVKA-Ⅱ Detection in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YUAN Li-xian 1),ZHANG Hong-tao 1),LI Rui 2),CHEN Kun-rui 3),CHEN Kun-qian 4),XU An-shu 5)(1) Dept. of Nuclear Medicine ; 2) Dept. of the Medical Affairs ; 3) Dep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4) Dept.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 5) Dept. of General Surgery, Quj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00,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serum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in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150 patients who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Quj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divided into chronic hepatitis B group (HBV, n = 50), chronic hepatitis C group (HCV, n = 50)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roup (HCC, n = 50),and 50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normal control group. Serum PIVKA-Ⅱ concentration were detected by Fujirebio-Lumipulse G1200 system and alpha fetoprotein (AFP )concentration were detected by Roche Cobas e601immunoassay system. Results The serum PIVKA-Ⅱ and AFP concentrations in HC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groups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PIVKA-Ⅱ in the diagnosis of HCC were 94.0% and 95.3%, compared with AFP’ s 76.0% and 90.0% for specificity, respectively. Subject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showed that the areas under curve of PIVKA-Ⅱ and AFP were 0.963 and 0.84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Serum PIVKA-Ⅱ is better than AFP in diagnosing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收稿日期] 2020 − 04 − 16[基金项目] 白求恩医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BY201603-04)[作者简介] 袁丽仙(1981~),女,云南富源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激素及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工作。
酶学的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深入研究,酶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酶是生物大分子,具有催化活性,可以参与生物代谢、饮食摄入和排泄等重要过程。
酶学研究已成为理解生命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期关于酶学的新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新研究进展酶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是对酶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对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的研究。
酶的结构是与其功能高度相关的,在深入了解酶的结构后,可以设计出定向催化剂,从而提高其催化效率和特异性。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酶在物种演化、生命历程和疾病机制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例如,起过程中许多酶参与了代谢的调节和失调,从而导致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因此,酶学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二、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高速度,酶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应用前景日益广阔。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酶学的应用前景。
1.生命科学领域酶学将成为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目的是利用酶催化技术来合成、变换和降解大分子生物体系,从而实现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
酶还可以作为新的工业催化剂,如化纤产业、医药业等领域。
2.环保领域酶可以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来替代传统排放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催化剂,这种替代不仅显著减少了工艺中的化学废物,减轻了环境压力,还能够直接转化废水为生物肥料的方式,从而促进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食品领域许多食品都是通过酶催化合成,如面包、奶酪、啤酒等。
酶学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提高食品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4.医疗领域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医疗设备中,酶的检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发生和轻重,还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从而帮助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酶学的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将会影响未来的生命科学和医疗领域。
这些研究成果和应用创新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MBOAT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且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都非常高。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治疗目标和预测标志物,以帮助提高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MBOAT7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功能一直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MBOAT7(膜结合蛋白O-酰转移酶7)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9号上,编码一个重要的蛋白质,参与调节神经系统、血管生成、代谢调节和脂质合成等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研究发现MBOAT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有必要对MBOAT7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望找到新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
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TCGA数据库中关于MBOAT7在肝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
结果显示,在肝癌组织中MBOAT7的表达显著上调,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这表明MBOAT7在肝癌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MBOAT7的功能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研究发现MBOAT7与脂质合成、细胞膜的形成和维护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对MBOAT7调控的基因和通路进行分析,发现MBOAT7可能通过调节脂质代谢通路来影响肝癌的生长和转移。
这为我们深入研究MBOAT7在肝癌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我们还分析了MBOAT7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
结果显示,在肝癌患者中,MBOAT7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这表明MBOAT7可能成为肝癌的潜在预后标志物,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MBOAT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为我们深入了解肝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和临床研究,我们有望发现MBOAT7在肝癌中的确切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为肝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肝癌的生物标记物与靶向诊疗肝癌是全球范围内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
在现代医学中,生物标记物是一种可以用来诊断、预测和监测疾病的生物学指标。
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医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肝癌生物标记物被发现,并且在肝癌的靶向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肝癌的生物标记物1. AFP(α-胎酮蛋白)AF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肝癌生物标记物之一。
在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水平的AFP浓度常被认为与肝癌及其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然而,不少患者的肝癌并不伴随AFP的升高,因此使用AFP作为唯一的生物标记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PIVKA-IIPIVKA-II是一种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酶原变体,可作为肝癌的血清标志物。
与AFP相比,PIVKA-II的敏感性更高,可以检测到不伴随AFP升高的早期肝癌。
3. DKK1DKK1是一种抑制Wnt信号通路的蛋白,研究发现其在肝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预后密切相关。
DKK1可以作为肝癌的预后标志物以及药物靶标。
4. mi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21-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对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miRNA可以通过细胞外泌体或血液中循环的方式释放出来,并且表达在肝癌组织中常常与肿瘤的分期、侵袭和预后相关。
二、肝癌的靶向诊疗1. 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指通过干扰特定靶点的信号通路来治疗肿瘤的药物。
针对肝癌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针对肝癌细胞的分子变化进行精确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向肿瘤细胞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来达到治疗效果。
目前,基因治疗在肝癌的治疗中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通过免疫细胞工程使T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肝癌细胞的能力,已成功用于某些肝癌患者的治疗。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启动、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肿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