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西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加快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我们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实际,作出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优先发展产业、交通和北部湾经济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等重大决策部署,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区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食品、汽车、冶金产业率先突破千亿元,特色农业市场影响力增强。
掀起交通、水利建设新高潮,出省出边出海国际大通道不断完善,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加快建设,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民族特色文化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我区已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交流桥梁、合作平台、国际通道。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我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日益提升,树立了改革开放新形象。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探索了广西特色的发展路子,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
(2)“十二五”时期进入跨越发展新阶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加快并孕育新突破,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机遇,国际环境总体有利。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区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宏观环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对我区加快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区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工业化跨入中期阶段,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升级,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我区发展面临极大压力。
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全区人民谋发展求富裕的愿望更为迫切。
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创新人才匮乏;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低,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社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基本区情,科学判断发展趋势,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力量,不失时机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打造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富民强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相一致,与富民兴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是我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反映全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尽快让全区各族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强桂”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加快壮大经济总量,不断提升软实力,全面增强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中心任务
发展是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对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必须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主攻方向。
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坚持产业、交通和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桂和人才强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促进就业创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惠及民生。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强大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合作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坚持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富民强桂”的重要保障。
把继续解放思想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思想意识,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变革的进取精神,坚持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维,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富民强桂”的生动实践。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贯彻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中央对广西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紧密衔接,与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富民强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就业持续增加,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力争到二〇一五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千亿元产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服务业比重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较大提升,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投资结构优化,居民消费率有较大幅度上升。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山青水秀生态美”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创业创新形成新局面,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幅增加。
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过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使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实现“富民强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5)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十二五”前期要确保中央扩大内需和全区统筹推进的在建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并发挥效益。
更加重视发挥产业政策和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向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交通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
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
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投资增长与就业扩大、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
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拓宽投融资渠道,防范投资风险。
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健全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完善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开工建设一批对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及创业创新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重大项目。
(6)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居民消费预期。
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展新兴服务消费,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大力支持创业创新。
强化全社会创业创新意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创业创新热情,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培育创业创新主体,鼓励和支持群众自主创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完善落实鼓励创业创新的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更加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投资进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更多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兼并。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
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放手发展,形成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8)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
把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关系。
继续坚持非常措施、非常办法、非常政策、非常力度的有效做法,保持经济调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走向,增强经济运行调节的预见性和针对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9)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按照适度超前、系统优化、优势互补、有效衔接、绿色低碳的要求,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重点的出省出边出海国际大通道。
加快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北部湾沿海城际干线和通向东盟的国际通道建设,强化既有线路扩能改造,逐步形成快速客运网和大能力货运网。
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
加强西江干流、重要支流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完善通航设施,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港区,推进运输船舶标准化、大型化,尽快形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江海联运的亿吨级黄金水道。
重点建设北部湾港集装箱和大型散货公用码头及深水航道,建立健全港航服务体系,增开航线航班,大幅度提高吞吐量。
加快建设南宁门户枢纽机场和桂林国际旅游机场,优化支线机场布局。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乡邮政服务体系。
建设南宁、桂林国际区域性和柳州、梧州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10)建设清洁能源体系。
统筹能源保障、环境保护、能源效率,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区。
深度开发水电,在保护生态和妥善安置移民的前提下,重点建设纳入规划的大型水电站。
优化发展火电,优先建设“上大压小”火电项目,鼓励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
加快发展核电,推进沿海和内陆核电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非粮生物燃料试点及产业化示范。
加强城市电网升级改造,发展智能电网。
建设沿海原油、成品油商业储备设施,加快利用西气东输二线、中缅管道天然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
加强与西南地区及东盟国家的能源合作。
(1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推进重要江河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建设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沿海海堤达标、重要河口综合整治,增强西江流域主要城市和县城防洪能力。
加强跨界河流国土防护治理。
建设重要水源工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特大干旱挑战。
加强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12)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建设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启动物联网建设布局,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
(13)加快发展千亿元产业。
把特色优势产业尽快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是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的关键。
深入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面落实配套政策。
优化提升已跃过千亿元的食品、汽车、冶金三大产业,向更高目标迈进。
加快发展石化、有色、机械、电力、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千亿元产业。
鼓励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产品链。
加快培育发展强优企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元器件及系统集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
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全面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创新产业园区管理体
制机制,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培育循环型、专业型、特色型产业园区,打造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
加快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沿海炼化一体化基地、林浆纸一体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百色生态型铝产业基地、来宾铝锰深加工基地、柳州汽车城。
(14)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发展现代产业,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从现有科技和产业基础出发,确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快培育和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提升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建设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
(15)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信息服务和工程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发新的增值环节,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互融互动。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健身、家政、养老、社区服务等消费潜力大的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服务产品类型。
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培育北海涠洲岛旅游区等一批旅游新增长点,巩固提升其支柱产业地位。
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南宁市要着力培育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模式升级和产品创新,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基地。
柳州市要围绕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工业物流、研发设计、营销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
桂林市要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服务经济。
其他中心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发展面向城乡的服务经济,逐步培育形成地区服务中心。
全面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落实鼓励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16)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
积极发展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及海洋运输、港口物流、渔业、旅游等产业,探索合作开发油气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
(17)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作用。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西。
大力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继续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力求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明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完善广西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增强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在创新中的作用。
优化配置科技资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支持创新型城市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建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