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研究的三种理论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83.27 KB
- 文档页数:6
社会管理的三种研究思路作者:赵前前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35期[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开始暴露或者加剧。
这些都需要社会界定和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现代化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试图对社会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为大家研究社会管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研究思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存在社会管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管理,社会存在社会管理,即使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社会管理。
不同的社会存在不同的管理,存在不同的管理效果,即使是相同制度的社会其管理也不完全相同。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原始社会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共产主义社会也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
社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流动进一步加强,社会分层也进一步加剧。
社会的阶级阶层不断的发生变化,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开始暴露。
诸如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的人口管理办法、小城镇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的不足、企业管理者的法制观念及法律执行的尴尬等等社会问题都开始暴露出弊端。
这些都需要社会界定和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协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现代化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管理的提出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在内的各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问题自古就有,不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
对社会管理的研究,不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开始。
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都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如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康帕内拉,英国的莫尔、温斯坦莱、亚当斯密和德国的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等。
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各学派都对社会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主张,他们的观点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得以继承和发展。
社会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社会理论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社会理论通过对社会结构、机构和群体行为的分析,为组织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领导力三个方面,探讨社会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一、组织结构的设计与理论组织结构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组织的层次、权力关系和工作流程等方面。
社会理论为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组织可以通过明确角色职责和权力分配,建立更加高效的组织结构。
此外,社会网络理论则强调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对于信息传递和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社会网络,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组织中的信息流动和合作机制,从而优化组织结构。
二、组织文化的塑造与传播组织文化是组织管理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社会理论在组织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认为符号和象征对于社会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管理者可以通过塑造和传播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积极付出。
此外,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在组织文化中的认同感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
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化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员工的工作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组织凝聚力。
三、领导力的实践与发展领导力是组织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社会理论为领导力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以社会认知理论为例,领导者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期望和需求,灵活调整领导行为,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此外,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领导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信任和共识,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在领导力开发中,社会理论提供了多元化的方法和工具,有助于培养更具社会智能的领导者。
综上所述,社会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借鉴社会理论的视角,组织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组织内部的社会结构、文化和领导力等因素。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将有助于优化组织结构、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以及培养具有社会智能的领导力,从而提升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Payne的三分模型:(简答)他将社会理论分为三类: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反思性—治疗性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
案主与他人持续不断的互动改变着他们自己的观念也影响着他人,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赋予了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作用。
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和不利的情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争辩说,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增强人们参与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们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和其中的体制。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施舍或工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组成,他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
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提高和社会实现个人或者社会标准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因此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成为聚焦。
2、不同理论范式对“什么是有效地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论述)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
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
P24,上课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没听,没有划出重点。
社会建构传统老师也没有具体说实践部分是什么。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一个组织和管理社会各方面问题的重要手段。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有序的基石。
在社会学的角度下,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一个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复杂问题,需要综合多个领域和角度的知识来加以理解和解决。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特征和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一、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概述社会管理是针对社会制度、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的某种方式的分配、组织或协调,其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统治、管理、调节社会活动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性社会管理活动。
简而言之,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都是为了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和规范手段,使社会保持稳定有序。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对象十分广泛,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环保、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其次,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设立了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这些制度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第三,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视角是多元化的,不同的组织和个体角度决定了问题的多元性。
二、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虽然在保障社会稳定和有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各种制度难以有效复合。
其次,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所面对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化,缺乏相应体系的管控措施。
同时,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也给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虽然市场化和全球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但在实际实施中,这种趋势也会牵扯出更多的社会问题,长期的竞争与紧张的环境使处理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协调能力成为特别的重要问题。
三、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应对之道在面对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问题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应对。
第一章:社会学导言本章指导一、学习目的让同学们了解社会学这门学科以及学习它的意义,了解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它的主要理论,把握社会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它对社会的贡献。
二、课前准备1、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的第一章,对社会学有个粗略的了解;2、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3、能够说出你所知道的一些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三、学习建议1、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和掌握本章所社会学的三个主要理论;2、本章所开列的书目大部分为社会学经典著作,并与本章所讲内容相关,尽量阅读其中的书目,不仅开卷有益,丰富知识,而且帮助大家加深对社会学的理解;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学②揭穿真相③诊所社会学④社会学的想象力四、学习重点第三节社会学理论重要概念:1、社会人受到了周围人的期望的影响和社会地位的制约,社会现实环境不仅影响着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且最终影响着我们走向这个目标。
总结一下,无论是我们关于未来前程的决定,还是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恋爱结婚,都将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家指出:我们面临着一大堆压力(来自社会的),或多或少地,推着我们走向我们的决定。
以上的这些分析来自社会学。
社会学可以向我们提供塑造我们生活的那些社会力量的信息。
为我们观察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世界提供一种客观的和不偏不倚的方法,这是社会学的主要目标,也是社会学值得学习的一个原因。
2、什么事社会学?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的、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在理解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时,社会学家有两种视角:宏观视角:研究社会组织、社区、阶层、社会制度以及民族文化等对个体行为方式和处世的态度的影响,也就是理解社会的构成、状态、本质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围观视角:关注社会互动过程本身,个体间如何通过互动而构成社会,并使社会生活具有意义的。
从实质上说,社会学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学术论坛]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陈鹏摘要: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
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阶级分层阶层分层分工分层社会分层中心问题在社会学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中,马克思的阶级分层和韦伯的阶层分层被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范式①②。
这两种基本范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主义传统。
由于马克思和韦伯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后来的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都是延续在这两条理论传统之中,并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进而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
新的理论流派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整体发展潮流以及时代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的社会分层研究,无论是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发展出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和以吉登斯、戈德索普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
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社会学的世界主导地位,特别是以帕森斯、戴维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流派占据了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研究观。
与此同时,特别是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功能主义理论的保守主义倾向日益遭到各种攻击,并随之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新的理论流派即冲突论。
以冲突论为基点,达伦多夫、米尔斯等理论家进而发展出一种冲突论的分层观。
于此,也就形成了二战之后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即功能论的分层观和冲突论的分层观。
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一、关于社会的划分尽管许多经典社会学家都以对社会的划分来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石,但他们却从未在划分社会类型的方式上达成过共识。
而这些不同分类框架常常由于对划分出的社会类型所持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而带有缺陷。
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将所有社会分成三组:原始社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言下之意,非西方社会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原始、野蛮社会);孔德将社会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科学)阶段;而马克思则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及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波普诺在其著作《社会学》一书中则从社会成员如何生存(即他们的生存方式)为基础,考察了由伦斯基发展出来的分法。
即:狩猎采集社会(Hunting and gathering society)、园艺社会(Horticultural society)以及几乎同时代出现的游牧社会(Pastoral society)、农业社会(Agrarian society)、工业社会(Industry society)、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生物学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并深受物种进化论的影响。
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后来的追随者更坚持任何社会系统都回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实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涂尔干常常被视为当代功能主义的奠基人。
他把社会看做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特殊有机体。
他对以机械团结为基础的社会和以有机团结为基础的社会做了区分。
社会学视角下的管理学研究管理学是对组织和管理过程的研究,从企业管理到公共管理都涵盖在内。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管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社会学视角是研究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该视角强调管理过程中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去考察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接下来,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管理学的研究。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管理学研究概述社会学视角下的管理学研究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考察组织和管理过程,强调了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结构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在社会学视角下,管理不再是单纯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科学,而是与社会相关的现象和过程。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管理不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产物。
社会学视角也提出了一些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例如社会化、制度、文化、阶层等概念,这使得管理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管理学的社会学概念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社会化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了社会和文化传输的作用,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
在管理学中,社会化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员工社会化、企业社会化等,强调了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另一个例子是制度的概念,制度指的是社会共同行为的规范和规则。
在社会学中,制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
在管理学中,制度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企业制度、市场制度等,强调了组织内部规则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
三、社会结构与管理学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社会组织的形态和特征。
社会结构与管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因为组织是社会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社会学视角下,管理学的研究也需要考虑组织所处的社会结构背景,例如社会阶层、社会分工、社会网络等。
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组织建立和运作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种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是指在组织中对于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理论研究。
在现代社会,行政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政府、企业及非营利组织来说,行政管理的有效运作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行政管理理论对于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行政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三种比较重要的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新公共管理和公共选择理论。
这三种理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被提出,并对行政管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对这三种行政管理理论进行介绍和比较。
首先,国家与社会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核心的管理理论。
这种理论将政府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主体,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国家和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国家与社会管理理论主张政府在管理中应该具有权威性和效率性,能够有效地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这种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在管理中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威,同时要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负责任。
国家与社会管理理论在20世纪早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许多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领域。
其次,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市场化和多元化为特点的行政管理理论。
这种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像企业一样进行管理,更加注重效率和经济性。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行政管理应该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运作,以及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引入更多的市场化和竞争机制,同时加强对政府行政教育和市场能力的培养。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的行政管理领域。
最后,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以政府的决策行为和政治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这种理论主张政府决策应该更加注重公共选择的理性和效益,以及更加注重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在决策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加强对政府决策行为的限制和监督。
公共选择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许多西方国家政府的政策研究和决策领域。
总的来说,国家与社会管理、新公共管理和公共选择理论是三种重要的行政管理理论。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战略管理社会战略管理是一种以组织内外环境和利益相关者为中心,以制定策略、实施方案、评估效果为基本逻辑的管理方式。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社会战略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社会战略管理中的“社会”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元素,如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
因此,在社会战略管理中,社会学视角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社会学视角能够帮助组织了解社会变化趋势和社会风险因素。
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在这个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会不断出现各种趋势和风险因素。
如果组织不能及时了解这些变化和风险因素,很可能会引发各种问题,例如市场需求降低、政策变化等。
因此,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组织及时了解社会变化趋势和风险因素,从而制定更加准确和实用的战略。
其次,社会学视角有助于组织识别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
如果组织不能很好地识别和满足这些需求,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最终导致组织不能顺利发展。
而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和分析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它们的利益诉求。
第三,社会学视角可以促进组织社会责任的实现。
在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如环保、公益事业等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趋势。
而组织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而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组织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加积极地实现社会责任,开展各种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
最后,社会学视角还能够提高组织的社区关系,并增加其社会声誉。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关系和社会声誉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组织了解自己周边的社区环境,从而更好地增加社区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同时,社会学视角还能够提高组织的社会声誉,使其在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和负责任的角色。
综上所述,社会学视角对于社会战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组织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始终充分考虑社会这一重要的因素。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理论范式与经验分析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与核心。
探讨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必须首先建构一个可适性的制度范式,而目前对“制度结构”的惯性思维或理解偏差是导致制度创新的研究范式陷入困境的重要根源之一。
跳出传统的“制度结构”理论,把非正式制度等观念因素从制度结构中剥离出来,并把制度主体的行为作为一个核心分析要素,形成“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对于解构当代中国低制度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问题更具适切性。
以此制度范式为分析主线,构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并付诸经验证明,这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推进路径,成为本文的最终目的。
《管理研究方法论视角下的管理学理论》摘要:近年来随着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管理研究的深入,管理学理论以及相应的管理学研究呈现了几个重要特点,在管理学研究中,理论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宏大理论)、中观理论(中层理论)、微观理论(细微理论),这里我们首先借助社会研究的华莱士模型来说明管理学研究的过程,并结合目前管理研究现状,明确管理学研究的思路和规范方法摘要:理论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学术圈的公认。
从研究的过程和逻辑特征来看,管理学研究内在地包含了理论的构建和实证。
在实证研究流行的当下,明确管理学研究的类型、过程和规范需要系统地梳理理论内涵、层次及其在整个管理学研究中的位置,并了解当前管理学理论的新特点。
研究者在一定背景条件下,通过观测形成概念,联接概念形成理论。
由于背景范围的差异,理论可以分为宏大理论、中层理论和细微理论。
我们通常的管理学研究是在中层理论层面展开的。
管理学研究的逻辑过程可以参照华莱士模型进行说明。
但是进行管理学研究,还需要了解目前管理学理论呈现的新特点—注重历史考察、更关注情境、多元视角。
把握好理论的标准,着力从多元角度开展情境化的管理学研究,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研究应走之路。
关键词:研究方法;理论;华莱士模型;归纳;演绎;历史考察;情境中图法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3.0050 引言提及管理学研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复杂的数学公式或一幅幅的图表,固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管理研究的现状—实证研究的流行,但也凸显了一个问题:对理论这一概念本身认识不够深刻,对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意义和价值不够明确。
范德万很早就指出了理论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理论非常实用,能够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理论通过提高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的关联性、有效性和结构性推动科学的发展”[1]。
明确理论的概念、层次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维逻辑的特点对管理学研究进行分类、比较是从事管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观察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视角及其超越针对中国社会治理实践变迁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视角和主张:就政社关系而言,主张从国家统合转向适度的政社分离;就社會治理模式而言,主张从总体支配型转向技术治理型;就社会治理思路而言,主张从硬治理转向软治理。
这三种理论视角不仅在内容上类似,而且都没有超越简单化的二元思维逻辑,忽视了社会治理中“人”的因素。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注重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实践过程,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
标签:社会治理;软治理;国家统合主义;二元思维一、引言“治理”这一在东、西方文明中由来已久的思想,经过长久隐伏,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率先在西方世界复兴。
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社会治理、公司治理等各种相关术语迅速升温为各个学科领域和国际话语体系中的“热词”。
2014年,我国社会治理(包括其他各种“治理”)研究开始真正进入“黄金时代”。
在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中包含“社会治理”一词的文献可以发现,2001年该类文献数量仅为4篇,2010年之前每年都在100篇以下,2013年为311篇,2014年猛增至2160篇,2015年、2016年均维持在2000篇以上。
2014年以后社会治理研究迅速“变热”,这主要缘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由此,“治理”“社会治理”等概念正式成为治国理政新理念,大量有关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文章相继发表,这些文章多以解读中央相关文件为出发点,并对各个领域的治理问题进行广泛探讨。
然而,相关文献数量的剧增并不意味着社会治理在理论研究层面也有那么多的突破。
深入观察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离不开合适的理论视角,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更是离不开先进的理论指导。
因此,深入评析社会治理领域现有主要理论视角,探寻更切合实际的理论框架,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