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1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一、项目名称大陆硅循环的硅同位素地球化学二、申报奖种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推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四、主要完成人及贡献1.丁悌平:项目负责人。
创建高精度硅同位素测量新方法,指导国家一级硅同位素标准物质的研制,完成对国际硅同位素参考物质的硅同位素绝对比值与硅原子量的重新标定。
主持硅同位素自然分布,硅同位素分馏机理及硅同位素地质应用研究。
主持大陆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硅循环的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是6篇代表性论著的第一作者。
是20篇主要论著中18篇论著的作者,其中10篇为第一作者。
参加项目工作时间在50%以上。
2.蒋少涌:项目主要骨干, 承担成岩成矿过程中的硅同位素示踪研究, 在硅同位素矿床学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自然界硅同位素分布和地质应用研究中起骨干作用。
参加硅同位素测量方法研究。
是3篇代表性论著的作者,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
是20篇主要论著中9篇论著的作者,其中5篇为第一作者。
是硅同位素地球化学中英文专著的第二作者,对建立硅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参加项目工作时间在50%以上。
3.李延河:首次完成硅同位素化学动力学分馏的实验研究;参加改进硅同位素测试方法和标准物质研究。
参加硅同位素国际标准物质硅同位素绝对比值测量和原子量标定研究。
在自然界硅同位素分布和地质应用研究中起骨干作用。
是2篇代表性论著的作者。
是20篇主要论著中5篇论著的作者,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
参加项目工作时间在50%以上。
4、万德芳:负责硅同位素标样的研制和标定, 标准样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 参加硅同位素测量方法研究; 参加NBS-28等国际与国家硅同位素参考物质的硅同位素绝对比值与硅的原子量标定工作。
参加硅同位素分布及其地质应用研究。
参加动力学硅同位素分馏研究。
是6篇代表性论著的作者。
是20篇主要论著中11篇论著的作者。
项目名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抗肿瘤免疫活性研究及复合多糖保健食品的研发主要完成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一、推荐单位意见该项目采用反应曲面分类研究法优化了姬松茸多糖的提取方式,从姬松茸子实体中提取出分子量为48 kDa的抗肿瘤活性多糖,其主体结构为β-(1-3)-D-葡聚糖,经研究证实,提取物——低分子姬松茸多糖具有抗肿瘤转移和抗肿瘤免疫活性的功效,并揭示了其通过多种肿瘤转移基因、蛋白和相关因子的表达发挥抗肿瘤效应;其通过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呈递,启动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免疫活性。
依据其所具有的免疫增强特性,科学性地确定了由姬松茸多糖、香菇多糖、茯苓多糖三种多糖组成的复合多糖组方比例,动物功能实验证明该组方具有免疫协同作用、对化疗药物具有增效减毒作用以及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并成功研制新型复合多糖保健食品——复合松茸多糖片,可作为肿瘤放、化疗辅助药的保健食品,该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用于抗辐射的复合多糖)。
该项目有望扩展对姬松茸多糖的传统认识,为将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开发成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转移新药和免疫刺激佐剂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姬松茸多糖新药和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到了领先水平,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二、项目简介1. 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反应曲面分类研究法(RSM)优化姬松茸多糖提取方式,核磁共振碳谱结构分析提取物低分子姬松茸多糖(48kDa)主体结构为β-(1→3)-D葡聚糖;发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具有抑制双侧肿瘤小鼠模型的远端肿瘤生长和肿瘤细胞的肺转移、抑制微血管生长、干扰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其分子机制与多种肿瘤转移基因、蛋白和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并且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可作用于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初始黏附环节,通过阻断NF-κB通路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体内试验发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能够提高荷瘤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通过提高INF-γ、TNF-α、IL-12和IL-18细胞因子表达和NK细胞杀伤活性,促进Th1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并通过小鼠体内免疫的方法,开展了姬松茸多糖与OVA共同免疫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能增强OVA诱导的Th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TL淋巴细胞亚群CD8+T细胞增殖;也能增进CD4+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百分比增加,诱导CD4+T细胞内Th1型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增多,显示了低分子姬松茸多糖的“抗原佐剂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奖附件2: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单位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刘淑莹、刘子阳、宋凤瑞、刘志强、吉林省气相离子-分子反应及富勒烯气相离子化学徐文国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戴立信、侯雪龙、唐勇、施小新、上海市反应王德坤李有泉、马启欣、施大宁、张富春、浙江省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4)理论顾世建香港特别半单李群上的非交换调和分析黄劲松行政区香港特别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李述汤行政区朱位秋、黄志龙、雷鹰、应祖光、教育部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杨勇勤邢定钰、盛利、顾若愚、刘楣、教育部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董锦明李小文、朱启疆、朱重光、王锦地、教育部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张仁华陈清如、赵跃民、骆振福、韦鲁滨、教育部干法分选和干法筛分理论刘初生沈岩、孔祥银、赵国屏、赵军、卫生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张晓海、胡兰靛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马兰、裴钢、范国煌、向斌、卫生部依赖中的作用陆林周宏灏、肖洲生、黄松林、刘昭前、卫生部药物反应差异遗传机理朱冰中国科学解思深、李文治、潘正伟、孙连峰、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的研究院周维亚中国科学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蒋锡夔、计国桢、张劲涛、范伟强、院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史济良中国科学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洪茂椿、吴新涛、曹荣、黄群、院究苏伟平中国科学朱道本、李玉良、严继民、赵忠贤、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院徐愉中国科学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院王远中国科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魏奉思、冯学尚、章公亮、颜毅华院中国科学单孝全、汤鸿霄、王子健、钱易、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院陈静生中国科学陈心启、郎楷永、吉占和、罗毅波、中国兰科植物研究院朱光华中国科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子伴侣活性以及分子王志珍、邹承鲁、蔡晖、姚怡、院伴侣帮助的蛋白质折叠宋九莉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专家推荐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陈楚震专家推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杨焕明、沈岩、傅刚、董伟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专家推荐陈天平份(微小成份)分析刘式墉、杨毅、谢志元、黄劲松、专家推荐新结构有机/聚合物电发光机理和应用研究侯晶莹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陆昉、蒋最敏、王迅、龚大卫、专家推荐制备樊永良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郑楚光、徐明厚、邱建荣、陆继东、专家推荐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刘德昌叶轮机械气动正、反问题的求解与设计优化的研陈乃兴、黄伟光、徐燕骥、张丰显、专家推荐究董明。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一)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二吉林大学沈家骢张希2004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二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化学所姚建年、樊美公等2004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二南京大学清华大学薛奇, 石高全等2004高分子链在稀溶液中的折叠和组装二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吴奇,江明等2003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刘汉范等2002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二中国科学院福州物构所洪茂春等2002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三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冯新德,何炳林,卓仁禧等1999高分子凝聚态的若干基本物理问题研究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钱人元,程鎔时等1999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四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等1999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侧链型刚性液晶高分子)研究三北京大学周其凤,宛新华等1997固态高聚物热学、弹性性能的研究三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蔡忠龙等1997在超声辐射作用下聚合物的降解和接枝(嵌段)共聚二成都科技大学徐僖等1987有机金属导体的研究二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钱人元等1987乙烯、α烯烃新型高效 催化剂聚合、共聚合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四中山大学林尚安等1987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二)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一维导电聚合物局域模式研究四复旦大学孙鑫等 1987稀土络合催化聚合的顺丁生胶的表征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钱保功等 1982稀土催化取代烯烃聚合:三浙江大学等沈之荃等 1993稀土催化剂定向聚合研究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1982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三中山大学1982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一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1982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统计理论二吉林大学唐敖庆,沈家骢等1989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测定的研究三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钱人元等 1956导电聚吡咯的研究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钱人元,李永舫等1995导电高分子的电子关联和键结构三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1991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基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二南开大学何炳林等 1987苯胺类导电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王佛松,景遐斌等1991胺存在下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三北京大学冯新德等 19875-氟尿嘧啶为中心链节的生物活性高分子的研究四武汉大学卓仁禧等 1991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聚丙烯新型高效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二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杨菊秀等2003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芳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二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朱秀玲等 2003生物塑料PHBHHx的研制与开发二清华大学陈国强、陈金春等 2002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合成与应用开发二青岛化工学院,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黄宝琛、宋景社等 2000用非弹性体增韧改性原理开发高性能聚氯乙烯工程塑料三青岛化工学院吴其晔 杨文君等 1999PF-88无水树脂结合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才元 白如科等 1998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二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周南桥等 1997梳状二亲结构高性能降凝剂三浙江大学戚国荣吴光国等1997固化氨基甲酸酯环氧聚酯和环氧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光纤涂料三湖北省化学研究所佘万能 屈秀宁等 1996聚醚醚酮中试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四吉林大学吴忠文,张万金等 1996用于烯烃聚合和共聚合的N 催化剂体系二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金茂筑等 1993碳三馏份液相加氢催化剂(L-83)三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石油化工总刘新香 赵炳义等 1992废弃乳胶硫化胶化学——机械简易再生方法三广州市再生资源利用研究所1991一类用于聚氯乙烯、聚乙烯或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偶联剂三南京大学1991使木质素成为橡胶补强剂的生产工艺三华南理工大学1991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超高分子量聚全氟乙丙稀合金制造及应用三中科院上海有机所1991石墨电极抗高温氧化涂料三中科院化工冶金所1991353E大孔双官能团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三核工业总公司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1991烧结多孔聚酰亚胺保持架材料三机电部洛阳轴承研究所1991耐久性抗静电丙伦、涤纶的制造三北京服装学院、燕山石化公司化纤地毯厂1991新型开练机辊筒四北京化工学院1991聚乙烯水相中的气-固反应氯化法四华南理工大学1991聚砜改性环氧树脂胶膜四航空航天部第621研究所1991高分子量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生产技术四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1991辐射接枝法制造可粘性填充聚四氟乙烯四化工部成都有机硅研究中心1991CAF型高分子皮革涂饰材料四成都科技大学1991树脂砂增强防潮剂四天津大学,盖县化工厂1991壳型铸造耐高温树脂覆膜砂四机电部济南铸造锻压机械所1991耐热浇注胶四机电部桂林电器所1991新材料新结构高电压合成绝缘子四武汉水力水电学院,湖北省化学所1991微透明高分子材料的光学各向异性研究方法与显微激光分析仪四西北工业大学1991HBH-涂料印花增稠剂四宁波市化工研究设计院1991 热收缩带胶粘剂三山东省新材料研究所1990金属网格的聚四氟乙烯防腐衬里的技术三化学工业部化机院氟塑料应用技术研究所1990多层次包复填充型聚氯乙烯流动改性剂三北京化工学院,鞍山新型高分子材料厂1990满载快速胶合成齿轮粘合胶三北京科技大学,天津第46所1990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FLX-1型防雷鞋三第三医生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市科华橡胶厂,中国安全部十局1990水凝胶软接触镜的合成方法二上海科技大学1988丙纶光稳定剂(PDS)的合成和应用三中科院化学所1988聚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隔离材料及工艺三上海环球精细化工研究所1988环氧-氯化氯丁橡胶干湿两用防腐涂料三江苏省煤矿研究所1988新型聚乙二醇金属络盐照相增感剂(1-24-6)三化工部第一胶片厂研究所1988稀土顺丁充油橡胶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锦州炼油厂1988JU型高效凝胶色谱填料三吉林大学1988耐降解PⅠ-Ⅱ型聚酰亚胺-聚酰胺酸酯微电子材料三上海交通大学1988复合羧聚陶瓷在牙科中的应用三昆明医学院,深圳云头公司昆明新技术开发服务部1988反应型锦纶66抗静电纤维三营口化学纤维厂,大连轻化工研究所1988能在潮湿的基层上粘结聚氯乙烯板的GH-201胶粘剂三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1987低温硫化橡皮炸药四机械委第204研究所1987一种新型耐高温高压水绝缘密封材料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核工业部第一研究设计院1987特种丙烯酸酯光固化木器清漆四天津大学1987铝多孔表面高热通量传热管三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燕化公司前进厂申传文,王松汉等 1987丙烯酸衍生物瞬间聚合产生粉状钻井泥浆处理剂的新工艺四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油田化学所198783型维纶涂塑蓬布四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上海塑制品一厂,上海长江塑料厂1987305增塑剂及其合成工艺四天津轻工业化学所,唐山市第六塑料厂1986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钢制容器常压硫化橡胶复合衬里材料三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天津橡胶制品一厂,天津化工厂1985硼特效离子交换树脂三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1985聚丙烯胺高温堵水剂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1985乙炔二聚反应SN-02新型催化剂三南开大学,山西省化工厂1985电力电容器绝缘浸渍剂250-30硅油三上海树脂厂,西安电力容器厂1985用缩醛法对双酚A残渣和甲醛酯反应制备酚醛型树脂四沈阳化工学院1985长碳链二元酸制尼龙新材料四郑州大学1985环氧树脂低温固化剂四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院1985添加特种助剂法生产低残留VCM的悬浮PVC树脂二杭州电化厂1984高密度聚乙烯载体Ⅱ型催化剂及树脂生产工艺三北京化工研究所,北京助剂二厂1984高密度聚乙烯载体Ⅱ型催化剂及树脂生产技术三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助剂二厂1984嵌段型甲基室温硫化橡胶的合成方法三中科院化学所1984聚胺酯缓蚀发射药四兵器部208所1984高分子型氧漂稳定剂四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市毛巾被单工业公司,上海市纺织局1984氟塑料-46的新聚合方法和新品种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1983长链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合成方法和用途三武汉大学1983115松香不饱和聚酯树脂锚固剂三煤炭部煤炭科学研究院建井研究所,淮南矿务局合成材料厂,北京师范大学1983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三苏州丝织试样厂,上海胸科医院1983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酚醛-丁烃高弹性结构胶粘剂三黑龙江省石化所1983聚苯砜醚的新生产方法三武汉大学,武汉化工原料厂1983 硅橡胶管喉成型术三空军长春医院19837901难燃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四天津市合成材料厂1983交联密度快速自动测定仪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3可溶性止血纱布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北京第二医学院附属宣武医院1983气相法固化环氧树脂及7535涂料四杭州油墨油漆厂1983FC型高抗冲聚苯乙烯四复旦大学朱文炫,叶锦镛、黄秀云1983聚烯烃编织布防滑剂新工艺四北京化纤所1983防水防油透气涂层布四华东纺织工学院1983 用高强度塑料木制造铸模四松陵机械公司1983聚氯乙烯胶泥及其制作工艺三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1982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制 造方法及聚合工艺三北京化工研究所1982橡胶防老剂IPP制备新工艺三抚顺石油炼制研究所,南京化工厂1982变pH聚合、捏合造粒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三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广州南中塑料厂1982喉癌切除硅橡胶喉成形术三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1982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制造方法及聚合工艺三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等 1982常温常压固化250摄氏度耐热应变胶四北京航空学院1982丁羟,丁羧固化剂的固化新工艺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1GT-401有机硅烧蚀涂层三 GT-401研究组1981大孔螯合型丙烯酸系氨羧基离子交换树脂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树脂厂1981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用于维纶帆布的新型防水整理剂三中科院化学所,中国人民解放军59166部队有机硅防水整理研究所1981新型固化体系的单包装室温固化硅橡胶四南京大学1981ABS塑料化学镀前处理新工艺四成都无线电一厂1981固化性能优良的双酚A型聚酯树酯四华东化工学院,上海新华树脂厂1981碳二馏份选择加氢除炔催化剂制备工艺四北京化工研究院刘新香 等 1981全氟聚合物的辐射交联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0辐射聚合法制造聚丙烯酰胺干粉三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1980冻胶型甲撑基聚丙烯酰胺无残渣水基压裂液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大连同德化工厂1980聚酯制造的新催化稳定体系三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化纤学院1980降低丙纶纺丝温度的新方法三中科院化学所1980新型耐强氧化腐蚀的导热材料—含氟聚合物浸渍石墨三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1980易加工的全芳香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成粉工艺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0铸造用复合交联型高分子粘接剂(JD-1型)四上海交通大学1980水力机械用复合尼龙抗泥砂磨损涂层配方与施工工艺三天津勘探设计院科研所抗磨组,上海长红塑料厂,山西水利科学研究所1979水力机械用抗泥砂磨损的环氧金刚砂涂层配方与施工工艺三黄河水力委员会水科所抗磨室,天津勘察设计院科研所抗磨组1979聚酯热溶胶“熔胀”制粉法四河北工学院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2004-J-212-2-01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的研究开发 二东华大学、上海第十化学纤维厂、北京服装学院、上海芳可馨化纤有限公司:顾利霞、施丹琴 等 20042004-J-212-2-02 丝胶蛋白质结构调控及提高生丝产、质量新技术 二浙江工程学院(原浙江丝绸工学院陈文兴、凌荣根等2004J-213-2-05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 二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杨玉良、乔金梁、何天白 等20042003-J-213-2-09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 二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申长雨、彭玉成等2003气相法高效聚乙烯催化剂 二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中原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茂名石化公司,上海立得催化剂有限公司,中齐鲁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李天益、肖明威等20032002-J-213-2-06 氯乙烯可控聚合专用料及PVC合金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应用研究 二北京化工大学 金日光、武德珍等20022002-J-213-2-04 钢管用聚乙烯防腐专用料的开发及应用 二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树脂研究所张宝善、王剑等 2002新型碳二加氢催化剂的开发和工业应用 二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一厂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戴伟 张贞 等20022001-J-231-2-02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 二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丹阳市金象化工厂张全兴、陈金龙等2001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2000-J-213-2-03热硫化硅橡胶生胶生产技术 二晨光化工研究院 王伟良、张汝琴20002000-J-213-2-04 氯乙烯路线联产HFC-152a和HCFC-142b中试技术 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 杜国浩、毛汉卿等20007万吨/年环管法聚丙烯成套技术 一1.中石化北京工程公司2.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3.长岭炼化总厂4.奥达石化新技术开发中心20002.5万吨/年碳五分离工业性试验 二 1.上海石化有限公司2.北京化工研究院3.中石化北京工程公司20002000-J-213-2-02 氯乙烯类多相(共)聚合反应工程研究及工业应用 二 浙江大学 潘祖仁、翁志学等20001999-J-03-2-001 聚合物型阻燃剂及共混阻燃涤纶二 青岛大学 夏延致 纪全 等 19991999-J-09-3-008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位反应增韧聚丙烯超韧合金的研制与开发 三 北京化工大学 江苏省仪征市工程塑料厂金日光 夏正勤等19991999-J-09-3-011 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新产品 三 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 林可君 周正欣等19991998-J-09-3-002 漆酚钛螯合高聚物防腐蚀涂料 三 福建师范大学 胡炳环 陈文定林金火 等19981998-J-16-3-007 港口化学品污水处理研究 三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朱浚黄 关卫省等19981997-J-09-3-012 聚合物聚醚多元醇 三 化学工业部黎明化工研究院 罗钟瑜 万小龙等1997BC-2-007低压羰基合成催化剂与工业应用 三 1.北京化工研究院2.大庆石化总厂化工二厂1997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国产轿车用高性能塑料系列的开发研究 三 北京化工研究院 朱更生王铭华等19971997-J-09-3-004 国产航空有机玻璃十年老化试验研究 三 化学工业部合成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化学工业部锦西化工研究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研究所 化工部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中心叶庆如 黄正云等19971996-J-09-1-002 年产一万吨SBS成套工业生产技术开发 一 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 巴陵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 巴陵石化公司设计院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燕山石化公司橡胶厂刘青 陈元华等 19961995-J-09-3-017 聚丙烯酰胺生产新工艺三 广州精细化学工业公司 曾文江 曹游等 19951995J-09-3-015 CS-1型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剂及工业化生产 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辽宁营口向阳化工厂谢光华 肖时镜等19951995-J-09-3-001 3K、6K、12K高强碳纤维用特殊组份聚丙烯腈原丝 三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试剂厂陈光大 刘明旭等19951995-J-19-3-007 汽车用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对策研究 三 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 化学工业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化学工业部黎明化工研究院 化学工业部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申同贺 赵忠华等19951995-J-09-3-010 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研究及应用 三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西南石油学院 新疆石油管理局长庆石油勘探局 河南石油勘探局牛亚斌 徐同台罗平亚等1995云南化工厂1000吨/年百菌清工业试验 二 1.云南化工厂2.云南省化工研究院6.北京化工研究院刘青 王鸿涛 楮玉梅 等1995年产千吨邻二甲苯法制苯酐60克工艺技术 三 天津溶剂厂,第六设计院,北京化工研究院张铁诚 钟道迪粱育德等1993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石油炼厂催化裂化气分装置丙烯精制技术开发 三 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陈齐杨顺祥王汉敏 等1993缓和加氢裂化催化剂(3882)及工艺 二 抚顺石化研究院,齐鲁胜利炼厂,抚顺石油厂,洛阳石化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赵淡彭金铸等1992螺旋型立体卷曲中空涤纶纤维三 1991腈纶高收缩纤维三 1991CBL裂解炉技术开发 二北京石化工程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兰州化机研究院, 辽化公司化工一厂曾清泉李玉民张松龙等1991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烯YS-4型催化剂工业试生产和工业试用二 1991橡胶硫化剂不溶性硫磺IS系列的研制二 1991千吨有机硅生产装置技术开发二 1991SY-4R2360塑料四辊压延机三 1991 超快千暗疾烘漆系列产品三 1991 TX-3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研制及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织布及碳纤维研制三 1991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90药-3-012 聚丙烯线无损伤缝合针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医用缝合针厂199090文-3-002 塑胶运动地面三保定市合成橡胶厂199090化-1-003 室温固化耐高温强韧性环氧结构胶粘剂一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一分院199090纺—2— 004 高强力高模量维尼纶二北京维尼纶厂199090化-3-005 SHL-60双螺杆混炼挤出机三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河北省沧州东方塑料机械厂199090轻-3-007 三层共挤复合吹塑薄膜机组三山东塑料机械厂199090纺-3-003 细旦涤纶长丝工艺技术与设备三苏州振亚机械厂199090纺-3-005 化学纤维新品种BT的研制与开发三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石家庄涤纶厂199090纺-3-006 常压无载体沸染型改性涤纶三国营熊岳印染厂,纺织部非织造布技术开发中心199090纺-3-007 涂料染色新工艺及PD粘合剂研究三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199090药-3-011 水溶性栓剂基质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的研制三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金陵石化公司化工厂199090材-3-001 碳纤维密封制品研究-压缩机密封件三国家建材局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199090标-3-001 丁二烯橡胶000丁苯橡胶SBR500及其试验方法家标准GB-8321,1-,2-87 三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吉林化学业公司、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橡胶厂1990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89化-1-003丙纶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一中科院化学所,辽宁石化纤公司化工三厂198989纺-2-001 热熔粘合材料用高密度聚乙烯薄膜制造工艺及设备二上海新光内衣染织厂,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纺织器材厂,上海纺织器材研究所,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纺织机械研究所,上海纺织专科学校198989化-3-005新型二甲苯不饱和聚酯树脂902-A3三华东化工学院198989化-3-017 彩电用FBT阻燃灌封胶(PGL-5217,BGL-1156等)三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198989轻-3-011 塑料微薄膜吹塑机组三山东塑料机械厂198989轻-3-012 聚丙烯塑料油墨用氯化聚烯烃三太原塑料研究所198989轻-3-013 绵羊高级服装革的研制三浙江海宁制革厂198989药-3-003 EB型复合树脂的研制和应用三第四军医大学,晨光化工研究院198989施-3-001 树脂锚杆固定井筒装备新技术三淮南矿务局合成材料厂,沈阳煤矿设计院,北京煤炭研究院建井研究所,铁法矿务局第四工程处,兖州煤炭基建公司六处198989后-3-007 军用新型聚脲润滑脂的研究三空军油料研究所198989后-3-008 丙烯酸酯胶的毒性研究三空军第四研究所,军医科学院毒理药理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1989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88轻-2-003食品级聚氯乙烯(PVC)树脂生产及加工应用技术二浙江肖山树脂厂,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杭州塑料厂,浙江省电镜室,杭州市卫生防疫站198888纺—2-002 KP431型丙纶长丝纺丝机二纺织部纺科院机械厂,北京化纤学院198888纺-2-003LHV432和431型涤纶短纤维联合机二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198888后-2-002 低熔点粘结纤维二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天津化纤研究所198888后-2-003 FT-2防风防水透汽(湿)涂层织物二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198888机-3-007 SJ-65×30L,SJ-FM1600L塑料吹塑薄膜机组三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198888机-3-013 高速挤出用聚氯乙烯电缆料三机械委上海电缆研究所198888化-3-004 高效化学灌浆材料-氰凝的研制和应用三天津大学198888化-3-006 特种橡胶密封件的研制三化工部西北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198888化-3-008 压出造粒粉状聚丙烯酰胺新工艺三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江苏江都县化工厂198888轻-3-012 湿法PU仿羊皮革及太空绸扩大实验工程技术的研究三北京皮革工业研究所1988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88轻-3-015 聚酯网代替铜网干毯造纸及新工艺应用和研究三天津市造纸工业公司,天津第四人民造纸厂,天津第五人民造纸厂,天津板纸厂,天津金钟造纸厂198888纺-3-002 粘合、缝编、针刺法无纺布生产线三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198888农-3-031 红泥塑料沼气技术研究与开发三中国红泥塑料沼气技术开发中心,辽宁省能源研究所,营口市塑料助剂厂,长沙新技术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198888水-3-003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水泥砂浆三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永丰化工厂,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198888水-3-001 辐射合成丙烯酸-丙稀酸丁酯共聚物三华东化工学院,上海感光胶片厂198887化-2-005 FH-1型腐植酸树脂的研制及其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应用二中科院地理所198787轻-2-011 聚氯乙烯波纹排水管加工工艺设备的研究二上海塑料制品研究所,上海机电机修三厂,水电部水电科学院水利所198787轻-2-012 提高猪皮质量的研究二上海红光制革厂,上海新兴制革厂,成都制革厂,成都科技大学,四川皮革研究所,轻工部毛皮制革科研所,浙江省杭州皮革厂,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198787轻-2-013 毛皮染整加工技术的研究二轻工部毛皮制革工业研究所,山东省济宁市新华毛皮总厂,成都科技大学198787纺-2-004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涤纶一厂聚酯熔体夹套管道设计二纺织部设计院1987。
一、奖项类别:自然科学奖二、项目名称:集约旱作农田氮素循环机理与调控三、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农学会提名意见:氮素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元素。
理解农田氮素循环机理,是提高氮素增产效果并降低环境污染的理论基础。
该项目针对我国北方集约化旱作农田氮素利用率低、污染环境严重等突出问题,在土壤氮素转化特征、氧化亚氮(N2O)产生机制、氮肥去向及损失途径、推荐施氮量方法等相互联系的重要科学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揭示了我国北方集约化旱作农田土壤氮素转化特征,阐明了土壤硝态氮“持续累积与脉冲式淋洗”的机制。
发现铵态氮或酰胺态氮肥施入土壤后的强氨氧化过程导致亚硝态氮积累,进而引起土壤微域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是土壤N2O 产生的主要机制,提出了延缓强氨氧化过程是N2O减排的关键措施。
阐明了北方旱作农田氮肥去向和损失规律,发现残留肥料氮对土壤氮库的补偿是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提出了“氮肥有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发现了集约化长期耕作农田在其他氮素输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当季合理施氮量约等于作物地上部吸氮量的规律,提出并验证了基于目标产量和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的“理论施氮量”概念和计算方法。
完成了我国完整的活性氮来源和排放清单,揭示了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氮素利用率和循环率低,为我国氮素综合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1223次,被SCI他引1015次,其中2篇被列入ESI 高被引论文。
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认可,获2018年度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氮素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元素。
理解农田氮素循环过程和机理,是提高氮素增产效果并降低环境污染的理论基础,也是全球集约化农业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氮肥对我国粮食增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合理施用又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该项目以我国北方集约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针对氮素投入高、利用率低、污染环境严重等突出问题,在土壤氮素转化特征与机理、氧化亚氮(N2O)产生机制、氮肥去向及损失途径、推荐施氮量方法等相互关联的重要科学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基础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引言概述:
自然科学奖是国家对于在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的认可和奖励。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结果揭晓,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这些获奖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正文内容:
一、项目一:某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1.1 该材料的研发历程
1.2 该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1.3 该材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二、项目二: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1 研究团队的背景和动机
2.2 该项目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2.3 该项目对于医学领域的影响
三、项目三:新技术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应用
3.1 该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原理
3.2 该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场景
3.3 该技术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安全性的提升
四、项目四: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发现
4.1 该项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该项目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贡献
4.3 该项目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五、项目五: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
5.1 该项目的研究范围和目标
5.2 该项目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要发现
5.3 该项目对于未来科学研究的影响
总结:
综上所述,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涵盖了新材料研发、生物医学领域、信息通信技术、环境保护和基础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这些项目的成果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获奖项目的推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尊敬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
我谨代表[单位名称],向您推荐[项目名称]作为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候选项目。
该项目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了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
该项目的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可,而且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的成果是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主要论文和专著的作者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前人尚未发现的现象,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实践上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我们相信,该项目的成果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标准,具备获得该奖项的资格。
我们希望评审委员会能够给予该项目充分的关注和认可,并给予其应有的荣誉和奖励。
最后,我们再次感谢评审委员会对该项目的关注和支持,期待着您的回复。
此致
敬礼!
[单位名称]
[日期]。
【项目名称】新一代运载火箭力学试验与发射测试厂房建造关键技术【推荐奖种】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推荐单位意见】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推荐意见:该项目结合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设施建设,以我国首座自主设计与施工的最大规模运载火箭力学试验厂房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为载体,进行了系统研发,攻克了施工精度要求高、高大空间施工结构复杂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圆满地完成了建设施工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研发出单层百米高结构关键施工技术,解决了室内净高世界第一的重型混凝土单层结构屋盖与国内外第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最高的钢混组合屋盖施工难题;建筑工程大面积群组埋件亚毫米级高精度预埋技术,实现了钢筋混凝土中群组工位埋件与大型航天精密设备高精度直接对接;研发了新一代运载火箭试验及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专用设施关键施工技术,实现了火箭分体力学试验和整体测试高精度要求,为火箭垂直总装及推出提供了必要条件。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2016年长征7号/5号运载火箭的成功首飞提供了可靠保障。
经审查,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创新性强、工程实用价值高,为我国航天建设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提高我国航天工程建设的科学与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土木建筑技术领域。
为实现中华民族航天梦,满足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需要,我国自行设计建造了新一代火箭(5m/7m直径)力学试验及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项目组针对厂房“高”-世界最高的单层混凝土结构;“重”-89m净高单层世界最重2400t钢筋混凝土屋盖、世界最重562t平开钢大门;“精”-最高精度的土木工程领域预埋构件等特点开展研究,建成了新一代火箭天津力学试验厂房和海南文昌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形成了该领域中国独有的施工技术,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百米高单层结构建造关键技术首次提出百米高空混凝土重型屋盖超高模架支撑结构体系设计与稳定性防控方法,研制出基于“多单元组合式竖向桁架+模块化水平稳定装置”的超高支撑结构体系与无线操控倒挂式双向吊运装置及构件拆除工艺,解决了室内净高世界第一的重型混凝土单层结构屋盖施工难题。
2020国家自然科学奖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科学是指对自然界规律和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和理论推导的一门学科。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对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的表彰和奖励。
该奖项旨在鼓励科学家们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自然科学奖设立于1980年,得到了广大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自成立以来,该奖项对于培养和提高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年都有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严格评选程序获得该奖项的认可,并享有丰厚的奖金和荣誉。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
这些领域的科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0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的标准严格,评审过程严密。
科学家们通过提出新颖的研究思路、开展重要的实验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难题等方式,向科学界展示了自己的卓越才能和创新精神。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改善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2020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出炉是我国科学事业的一次巨大激励和鼓舞。
这也将进一步激发我国科学家们的研究热情,推动我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不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使得文章的逻辑和观点更加清晰。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用于引出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该奖项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属于引言部分的一部分,旨在告诉读者整篇文章将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来组织和展示内容。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展开两个要点。
在第一个要点中,将详细介绍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选标准和程序。
国家⾃然科学奖推荐书国家⾃然科学奖推荐书(2017年度)⼀、项⽬基本情况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三、项⽬简介(限1200字)浅部资源⽇趋枯竭,矿产开采⾛向深部,传统岩⽯⼒学理论⽆法适应深部采矿实践,特别是不能准确获取岩⽯动⼒学参数和⽆法揭⽰深部硬岩⾮常规破坏等灾害问题,硬岩矿深部开采理论与技术长期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
该项⽬突破以单⼀受⼒状态为特征的传统岩⽯静⼒学和岩⽯动⼒学理论制约,在提出中⾼应变率岩⽯动⼒测试⽅法并精确获取岩⽯动⼒破裂特性与能耗特征的基础上,建⽴岩⽯动静组合加载理论,深刻揭⽰深部硬岩破裂机理与灾变特征,进⽽为提出以深部硬岩灾害诱变与能量调控为特征的深部硬岩⾮爆连续开采模式提供理论⽀撑。
通过近20年持续研究,主要内容和科学发现包括:(1)中应变率下岩⽯动⼒测试⽅法。
提出半正弦波加载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矩形波加载⽅法,解决了岩⽯动⼒加载过程中波形弥散、应变率变化⼤、重复加卸载等国际难题,实现了近定常应变率下岩⽯动态本构参数与能耗特征的准确获取,制订了国际岩⽯动⼒学测试标准,在全世界推⼴应⽤。
(2)岩⽯动静组合加载理论。
提出动静组合加载学术思想,发明并建成世界上第⼀套岩⽯动静组合加载试验系统,揭⽰了岩⽯在动静组合载荷下的破裂机理与能量耗散特征,突破了传统单⼀动载或静载⽅法的局限,为新型钻采设备的研发提供了核⼼理论与技术⽀撑。
(3)深部硬岩灾害发⽣机理与能量调控理论。
提出了基于岩层特性与岩⽯冲击指数关系的硬岩辨识⽅法,建⽴了以组合加载能量密度为指标的⾼应⼒岩体灾变失稳与破坏判据,揭⽰了开采扰动下⾼应⼒硬岩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深部硬岩致灾储能向⼯程有益能量转化的有序调控⽅法,为从传统的钻爆⾮连续开采到⾼效⾮爆连续开采的硬岩深部开采⽅法变⾰奠定了基础。
项⽬的科学价值在于:(1)提出的岩⽯动⼒测试⽅法为中⾼应变率下岩⽯⼒学参数的准确获取提供了新的⽅法和标准;(2)提出的岩⽯动静组合加载理论,真实还原了深部硬岩开采的⼒学环境,揭⽰了深部硬岩破裂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一、项目名称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二、推荐单位意见该项目通过近15年的系统研究,提出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动力学模型,厘定了燕山期大爆发成矿具有阶段性,发现了板内成矿受控于板缘多块体的相互作用,查明了大规模金属富集的特殊空间;研究提出大型矿集区新概念,建立了8个矿集区尺度的矿床模型。
该项目研究成果,突破了板内成矿动力来自板内的传统认识,发现板块边缘相互作用是板内多阶段大规模成矿的引擎,合理解释了“东部燕山期成矿大爆发”的机理。
相关论著被国内外著名矿床学家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其中中国东部成矿动力学模型被称之为“Mao’s模型”。
20篇核心论著他引3075次,其中SCI他引1430次;8篇代表性论文他引1856次,其中SCI他引852次;多篇论文在有关刊物引文频数位居前列。
正是由于本项成果的影响力,1人出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协会理事和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理事,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本项目成果曾获得2010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矿产资源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上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成矿学研究引发了一场革命,板块边缘成矿成为热点并不断取得新进展,相对而言板内成矿研究程度薄弱。
中国东部板内在燕山期出现了大爆发成矿,运用现有的板缘理论难以揭示,其成矿机制是一个世界级科学难题。
尽管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尚未解决,如:板内为什么会发生大规模成矿?其成矿规律是什么?本项目通过15年的系统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发展了成矿理论,推动找矿勘查实现重大突破。
1.提出中国东部燕山期成矿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东部板内成矿受控于板缘之间块体的相互作用,如华南和华北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作用,东北受到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板块的双重作用。
基于系统高精度测年,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现燕山期大爆发成矿具有多阶段性,即:华南与华北成矿时限基本一致,为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165±5 ~ 135 Ma)(早阶段)和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135 ~ 80 Ma)(晚阶段)两个阶段。
而东北除了上述两个阶段外,还发育一个特有的时间段(180 ~ 165Ma)。
研究发现早阶段形成于挤压构造体制,与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斜向大陆俯冲有关;晚阶段形成于伸展构造体制,与后俯冲岩石圈伸展有关;东北180 ~ 165Ma的成矿事件与鄂霍次克洋板块向东北大陆俯冲和碰撞有关。
在早阶段挤压环境下,斑岩铜矿系统沿大陆内部块体结合带或深大断裂发育,与俯冲板片撕裂壳幔同熔形成的岩浆密切相关;钨锡钼铅锌多金属矿产发育于大陆边缘弧后伸展区,与软流圈上涌或玄武质底侵诱发地壳重熔的岩浆密切相关;控矿构造为近东西与北东向断裂的复合部位。
在晚阶段岩石圈减薄背景下,成矿空间具有一致性,巨量矿产形成于伸展盆地等,但成矿类型具有多样性,成矿物质来源是幔源或壳幔混源或壳源,发现辉钼矿中铼含量可以作为物质来源的有效示踪剂。
此外,发现板内变质核杂岩区的脉状金矿并非是造山型金矿,而是伸展型金矿:一种新的金矿类型。
该成矿动力学模型深刻阐述了板内成矿规律,为东部板内和相似背景的其他地区找矿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建立了8个矿集区尺度的矿床模型基于上述特定成矿有利空间的解剖研究,提出大型矿集区新概念,发现大型矿集区在成矿区带面积约5%,拥有资源量却达95%。
通过研究矿集区的时空结构(矿产组合分带、物质来源、水/岩作用和成矿控制条件),建立和提升了德兴、栾川等8个矿集区尺度的矿床模型。
这项研究从传统的单个矿床模型发展到矿集区矿床模型,大幅度提高了找矿效率,在调查过程发现鱼库钼矿,最终探明为一个世界级超大型矿床。
本项研究的新发现和新认识被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大量引用和高度评价,中国东部成矿动力学模型被称之为“Mao’s模型”。
20篇核心论文他引3075次,其中SCI他引1430次,8篇代表性论文他引1856次,其中SCI他引852次。
正是由于成果的影响力,1人出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本成果曾获得2010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四、客观评价本项目提出了2个重要科学发现,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应用,多位一流科学家在多篇论著中大量正面引用。
(1)中国东部燕山期成矿动力学模型:经济地质学家协会前主席、Mineralium Deposita 前主编、经济地质学家协会银质奖获得者和国际矿床成因协会Kutina-Smirnov奖获得者、美国地质调查局Richard J. Goldfarb教授(Gondwana Research, 2014, 25: 48-102)[引用1] 引用论著[3;13;14;16]和其他论文8篇,充分肯定了本项目两个阶段大规模成矿的认识,指出“The causative intrusions for the gold-bearing skarns have been extensively dated, with most ages concentrated between 148 and 135 Ma (e.g., Mao et al., 2006, 2011b……). Magnetite–apatite Kiruna-type deposits, which lack gold enrichment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mantle-generated shoshonitic porphyry intrusions and related volcanic rocks, are dominant in the basins of the Luzong and Ningwu districts…… formed between 135 and 123 Ma (Mao et al., 2006, 2011b)”。
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Ore Geology Reviews主编、国际矿床成因协会Kutina-Smirnov奖获得者、西澳大利亚大学Franco Pirajno教授在Springer 出版的教材书(Hydrotherm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Systems, 2009)中有22页引用本项目的论著[3; 4; 16; 17; 19]的资料;在Franco Pirajno教授2013年Springer出版的重要专著(The Geology and Tectonic Settings of China’s Mineral Deposits, 2013)[引用2]有56页正面引用本项目的论著[2; 3; 4; 5; 6; 12; 13; 14; 16; 17; 18; 19],将华北及邻区、胶东地区成矿模型统称为Mao’s成矿动力学模型(Mao’s Geodynamic and Metallogenic Model)(第95页,图3.23);还引用本项目提出长江中下游两阶段成矿动力学模型[论著13]和德兴矿集区的矿床组合模型[Mao et al., Ore Geology Reviews,2011,43:203-216 ]。
经济地质学家协会金质奖章获得者,国际矿床界和找矿勘探界著名的Richard Sillitoe博士(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2013, 17:1-16) [引用3]高度评价本项目的论著[14],对于中国东部(作为环太平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中生代爆发式成矿背景的研究成果,指出“Fundamental translithospheric structures ma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localization of major metallogenic provinces. The structures may be preexisting collisional sutures, perhaps exemplified by the South China tin-tungsten province along the Proterozoic interface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Mao et al., 2013), East Qinling-Dabie molybdenum belt along the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suture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cratons (Mao et al., 2011a)”。
欧洲著名矿床学家Romer R.L.教授和全球最著名的流体包裹体专家、美国马里兰大学的Bodna R.J.教授等(Mineralium Deposita, 2014, 49: 353-369)撰文南岭花岗岩与成矿关系时,引证本项成果关于燕山期成矿期次和动力学背景新认识“Jurassic (Early Yanshanian) mineralization is typically W–Sn vein type, peaks around 150–160 Ma, and occurs mainly within the Nanling belt (Mao et al. 2013; Mao et al. 2007; Qi et al. 2012). In contrast, Cretaceous (Late Yanshanian) mineralization is dominantly polymetallic Sn–W–Cu–Pb–Zn–Au–Ag–U(Mao et al. 2013), peaks around 100–90 Ma, and is typical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sins and strike-slip faults i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s (Mao et al. 2013)”。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著名矿床学家陈衍景教授(Ore Geology Reviews, 2009,35:245-261)[引用4] 引证本项的论著[1; 4; 16],如“Mao et al. (2008) recorded three groups of molybdenite Re–Os ages from these porphyry systems, namely: 232–221 Ma; 148–138 Ma; and 133–112 Ma, which they attributed to a geodynamic evolutionary sequence from collisional tectonic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 Yangtze Craton, to a transitional tectonic regime with development of I-type granites at 148–138 Ma, caused by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astern margin of Asia. The last event (133–112 Ma), according to Mao et al. (2008), is related to an extensional regime linked to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del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