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 格式:rtf
- 大小:201.81 KB
- 文档页数:5
痛风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作者:程丽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医护理对痛风患者病情的改善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
现结合近5年的相关研究报道,对痛风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痛风;中医护理;研究进展;综述痛风是一种人体本身嘌呤代谢紊乱和肾脏排出尿酸减少,从而引起尿酸浓度在血液里升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软组织中,进一步引发急性关节炎的疾病,久而久之会形成痛风石及痛风性肾病。
痛风常于夏季高发,每于高嘌呤饮食后发作。
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及降尿酸药物为主[1]。
痛风属中医学“白虎历节”“脚气”等范畴。
历代医家认为,不外乎过食肥甘厚味及外感六淫之气,从而致使湿热痰瘀之邪阻滞经络,发为痛风[2]。
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中医辨证护理因人而异,可有效降低痛风发病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现就近5年来中医护理痛风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辨证分型杨博等[4]从“脾虚湿阻”论治痛风,分为急性关节炎期、无症状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
杨鹏远等[5]将痛风分为风湿热痹型、痰瘀痹阻型、肝脾肾亏虚型辨证论治。
陈雄伟[6]分3期论治痛风,认为痛风急性关节炎期属湿热型,治疗以清热泻浊化瘀为原则;慢性期主要为脾虚湿浊型,治宜补脾燥湿泻浊;间歇期主要为脾肾不足型,治宜温补脾肾、升清泌浊。
王芹[7]将痛风分为风湿热痹证、风寒湿痹证、肝肾亏虚证、痰瘀痹阻证4型论治。
陈慕芝等[8]认为,痛风的致病之邪为湿热、痰瘀、浊毒等阻滞经络,将痛风分为湿热蕴结型、脾虚湿困型、肝肾阴虚型、痰瘀痹阻型4型论治。
郭强等[9]分5型论治痛风,肝肾阴虚证以归芍地黄汤为主方,脾肾阳虚证以保元汤为主方,气阴两虚证以五子衍宗汤或者大补元煎为主方,阴阳两虚证以桂附地黄汤为主方,兼夹证以扶正方为主方加减用药。
2 疼痛护理急性关节炎发作期关节疼痛明显,关节活动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起居,中医护理联合外敷、熏洗、针灸等中医外治法可以改善疼痛症状。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具有明显优势,笔者通过查阅收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诊断标准、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提供参考。
标签: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痛风性肾病(GN)又名慢性尿酸性肾病,系因体内嘌呤代谢长期紊乱,使血尿酸过高,致尿酸盐在肾脏沉积结晶,而引起肾脏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调整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痛风的发病率正呈显著性上升趋势。
据报道,我国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3-14%,痛风患病率为2-84%,且正呈现年轻化态势。
预计今后10年内,痛风将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位代谢性疾病[1-2]。
有研究表明,痛风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代谢紊乱密切相关[3]。
有报道显示,41%的痛风患者中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4],而尸检证实,90%的痛风患者出现肾脏损害,其中大约17%~25%的患者系死于肾功能衰竭[5]。
因此,如何积极防治痛风性肾病的早期损害并延缓其病程进展尤为重要。
目前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有显著优势,笔者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目前中医对本病的诊断、命名尚无统一标准。
依据我国最新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其临床特征主要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结石,常伴有腰酸腰痛、关节肿胀或不利、神疲乏力、夜尿增多而清长,甚至呕恶频作、口臭、皮肤瘙痒、尿少尿闭等。
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病”、“白虎历节”、“淋证”、“水肿”、“腰痛”、“关格”“溺毒”等范畴[7-9]。
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极为复杂,主要是因先天禀赋不耐,脾肾亏虚,兼饮食不节,七情失调,劳倦过度,日久痰瘀胶结,穷必及肾。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云:“肾客沙石,肾为热所乘则成淋,肾虚则不能制石。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坐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不得运行,所以作痛,痛则夜甚,发于阴也”。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的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或病风性肾病.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的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韩亚兰等[1]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二脏,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无权.肾的气化功能下降,分清泌浊的功能就失调,水谷不能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湿热之邪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导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谢明等[2]认为痛风是先天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发为痹证.其体内过多的尿酸是中医所谓的“痰浊”“湿浊”,金明秀[3]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类似中医的风湿热痹,其病机多因平素过食膏梁厚味,湿热内蕴,兼外感风热之邪,或素体阳盛,阴液不足,感邪从阳热化,留滞骨骼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方建萍[4]认为痛风属之热痹,由湿浊毒邪内郁化热而成.钟洪[5]等认为原发性痛风其本在脾,其标在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而发病.故归其病因主要为平素多食高梁厚味,致脾失运化,痰湿内生,或为先天禀赋不足兼受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寒邪郁久化热,湿热凝炼生痰,阻滞经络.其病机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脏腑积热,湿热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骨骼,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证.2辩证治疗毛碧峰[6]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6例.瘀热阻滞型.治宜清热散瘀、活血止痛.方用枝杖藤汤加减,药用忍冬藤、桑枝、丹皮、白芍、牛膝、乳香、生地等;湿热蕴结型治宜清热利湿、活血散结、兼以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药用黄柏、革薜、苍术、牛膝、当归、薏苡仁等;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吴茱萸、黄柏、苍术、丹皮、牛膝、知母、枸杞子等.痰浊阻滞型治宜涤痰化浊,活血散瘀清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竹茹、半夏、木通、陈皮、牛膝等.结果:治愈39例,占69.6%;好转14例,占25%;未愈3例,占5.4%,总治愈好转率为94.6%.宋泽新等[7]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寒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湿止痛,药用羌活、独活、威灵仙、土茯苓、制附子、细辛等.上肢加桂枝、桑叶;下肢加牛膝、木瓜.湿热型治宜清热祛湿止痛.药用土茯苓、赤芍、忍冬藤、黄柏、蒲公英、牛膝、丹参等.瘀血型治宜活血化瘀止痛,药用鸡血藤、当归、延胡索、丹参、制乳没、香附等.结果:治愈9例,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方策等[8]用四妙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枝腾汤治疗瘀热阻滞型、涤痰汤治疗痰浊阻滞型、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共168例,总有效率可达94.6%.张春华[9]用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湿热瘀结型;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痰湿瘀阻型.3分期治疗陈荣梅[10]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急性发作期,往往湿毒痰阻较甚,以标急为主,治当利湿化浊、通络止痛,笔者常以自拟通络化浊方治之.通络化浊方:土茯苓、苡仁各30g;车前草、泽泻、防已、川牛膝20g;川芎、赤芍药各10g;蜈蚣6g.该方利湿化浊,祛风通络化瘀,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热化Vol.28No.10Oct.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0期(下)2012年10月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近况及展望曹世霞(郑州华信学院,河南郑州45115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疗效及进展.方法:对几年来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及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方法多样,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从而达到长期用药,最终根治的目的,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关键词:痛风;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89.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0-0112-03112--者加生地黄30g,石膏15g,蒲公英l0g,寒化者加制川乌30g,细辛3g,一日一剂,7天为1个疗程.慢性期,关节肿大、畸形、僵硬,标证基本已去,治当调节脾肾功能清浊为本,兼活血化瘀化浊.笔者常自拟固本化瘀方治之.固本化瘀方:黄芪、太子参、白术各20g,土茯苓、苡仁各30g,车前草、泽泻、防已、川牛膝各20g,三棱、莪术、地龙各l0g.一日一剂,15天为1个疗程.齐连仲[11]认为急性发作期是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多因正气不足,湿热阻络,故用白拟宣痹汤加减.张钟爱等[12]人为急性期应清热化湿,通络止痛,自拟痛风l号方加减:苍术15g,黄柏10g,牛膝15g,薏苡仁20g,萆薢15g,车前草15g,玉米须15g等.缓解期,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自拟痛风2号方加减:牛膝5g,苍术15g,络石藤15g,薏苡仁20g,玉米须15g,茯苓10g,金钱草15等.范琴舒[13]认为痛风的急性期以清热解毒为主、少佐健脾和胃,药用黄柏、苍术、栀子、金银花、蒲公英、赤芍、土茯苓、紫花地丁等.间歇期以健运脾胃、淡渗利湿为主,用升阳益胃汤合三仁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湿浊邪闭阻经络,治宜补益脾肾、利湿泄浊,活血通络、药用土茯苓、生薏苡仁、党参、白术、牡丹皮、泽泻等.4专方治疗段富津教授[14]自拟痛风方:苍术、黄柏、薏苡仁、粉防己、羌活、姜黄、赤芍、川牛膝、甘草.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来治疗本病.左振素[15]主任医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治疗针对病因与发病机制,调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湿热,化痰降浊已成为治疗痛风的基本大法.并自拟方痛风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颇佳,基本方如下:忍冬藤l2~24g,土茯苓l5~24g,白蒺藜10-20g,萆薜9~18g,威灵仙l0~20g,生大黄6~10g,王不留行9~l8g,白芥子3~12g,苍术8~15g.马中夫[16]自拟痛风灵汤以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药用大黄、百合、牡丹皮、防己、独活、车前子、穿心莲、山慈姑等.5针灸治疗蒋正松[17]采用火针刺络为主,辅以TDP照射、毫针治疗痛风,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结果:共44例,治愈22例,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钟伟泉[18]采用针刺加井穴放血治疗并与阳性秋水仙碱做对照,针刺穴法: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曲池、合谷.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者刺大都,太白、行间、太冲,累及内踝关节者刺太溪、照海、中封,累及外踝关节者刺昆仑、申脉、丘墟,发于膝关节者刺膝眼、血海、梁丘,发于腕关节者刺阳池、外关、阳溪、腕骨等.操作:穴区局部常规消毒后,视针刺部位不同选用1~1.5寸长的毫针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期间可接G6805.A全能脉冲电疗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井穴放血法:根据病变部位所属经络,找出相应井穴,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每穴挤出血量5~l0滴,每次选3~4个穴位.以上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7d.治疗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总有效率83.9%,两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Z=2.042,P<0.05).张倩等[19]采用电针,选穴:阴陵泉、三阴交、太冲、行间、三焦俞.在每个穴位处用手指轻轻拍打数次,使局部充血.皮肤按常规消毒,然后迅速进针,得气后接电针.每日1次,每次30min,10天为1个疗程.治愈9例(45%),好转7例(35%),未愈4例(20%),总有效16例(80%).6内外合治韩清民等[20]以中药巴布炎痛贴膏外敷并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局部以中药巴布炎痛贴膏外敷,1次/d,6-12h/次,内服清热利湿通络方(组方:薏苡仁25g,黄柏15g,苍术15g,猪苓12g,自术l5g,泽泻15g,补骨脂12g等),1剂/d,分两次服用.结果痊愈1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傅渊等[21]以金黄散外敷,内服方:黄柏、防己、防风、威灵仙、萆薜、苍术、生薏苡仁、泽兰、红花等.共42例,结果治愈35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孙树旺[22]以中药外洗并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中药外洗治疗药物组成:大黄30g,黄柏20g,忍冬藤30g,牡丹皮30g,赤芍药20g,地榆30g,紫花地丁20g,硼砂30g等,每日1剂,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40min,水温稍温即可,不宜太高.内服治疗予通痹止痛汤(苍术10g,黄柏l2g,忍冬藤30g,猪苓15g,车前子(包煎)15g,土茯苓15g,地龙l0g,泽泻15g,革薜15g,赤芍药15g等),水煎服,每日1剂.结果治愈3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7中成药治疗杨氏等[23]以痛风合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痊愈7例,显效l7例,有效3例,无效3例.张明等[24]将80例72h内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虎杖痛风颗粒口服,阳性组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口服,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7.5%,阳性组愈显率为85.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张氏[25]以新癀片清热祛风利湿、活血消肿定痛,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10例,总有效率为94%.8中西医结合治疗刘瑞平等[26]内服采用四妙散加味(茵陈30g,苍术12g,黄柏15g,生薏苡仁30g,羚羊角骨15g,土113--牛膝15g,等),外敷金黄散(黄柏、栀子、黄连、黄芩、)每天换药1次,1个疗程10天.结果:临床治愈4l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0%.杨晓斌[27]采用内服四妙散加味(苍术10-15g,薏苡仁15-30g,炒黄柏6-15g,牛膝l0-20g,丝瓜络l5-30g,牡丹皮l0-15g,甘草5-10g.急性期选加重楼、滑石、土茯苓等,疼痛缓解期加黄芪、山药、枸杞子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治疗10d后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并给予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300-600mg,每日2次口服;碳酸氢钠片1g,每日3次口服.结果:治愈l7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7%.景宝敏等[28]急性期采用内服白拟痛风宁l号(黄柏25g、苍术25g、薏苡仁20g、牛膝20g、地龙15g等),并结合服用秋水仙碱,缓解期采用内服自拟痛风宁2号(黄芪30g、苍术25g、慧苡仁20g、土茯苓30g、独活15g、生地15g等),并结合服用别嘌呤醇.结果:临床治愈36例,4例显效,2例有效.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95.2%.9结语及展望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肯定,且无西药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但临床上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临床上的那些临床观察试验多缺乏对照组、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而且样本数偏少,研究不规范,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建立准确规范的统一诊断标准、临床辨证分型,确定罪肯定的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科研设计、对照、观察并将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有效地提高痛风在中医药方面的治疗.———————————————————参考文献:〔1〕韩亚兰,刘国霞.针药并用治疗痛风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13.〔2〕谢明,李威.中成药治疗痛风病现状调查[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61—462.〔3〕杨彩霞,金明秀.金明秀教授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24(8):1425-1426.〔4〕方建萍.痛风医案二则[J].江苏中医,1991(9):26.〔5〕钟洪,赵洁,陈宝田等.原发性痛风证治规律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1992(6):5.〔6〕毛碧峰.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4):49.〔7〕宋泽新,崔国有.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2(4):39.〔8〕方策,刘元禄.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68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3):232.〔9〕张春华.浅识痛风的辨证治疗[J].新疆中医药,2005,23(5):5.〔10〕陈荣梅.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62例[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173):27.〔11〕陈宝刚,齐士,梁守义.齐连仲治疗痛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391.〔12〕张钟爱,钱伟.从湿论治痛风病的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6,27(4):28.〔13〕范琴舒.痛风病机与分期证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74.〔14〕赵书锋,龙旭阳,段富津(指导).段富津教授治疗痛风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6,23(1):4-5.〔15〕周明爱,于守杰,周慧.左振素主任医师辨治痛风经验[J].河南中医,2007,27(3):29.〔16〕郑培林.马中夫治疗痛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3(1):18.〔17〕蒋正松.针刺治疗痛风22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35.〔18〕钟伟泉.针刺加井穴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2580.〔19〕张倩,孙忠人,金弘.电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0例[J].JCAM.Jul,2009,25(7):38.〔20〕韩清民,王跃辉,程慧,等.中药内外联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09.〔21〕傅渊,黄光明,徐志荣.金黄散外敷并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急性发作4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93.〔22〕孙树旺.中药内外合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J].河北中医,2009,31(5):669.〔23〕杨岽青,曹克光.痛风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6,21(8):8.〔24〕张明,朱周,王一飞.虎杖痛风颗粒治疗急性痛风住关节炎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6):16.〔25〕张明.新癀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l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238.〔26〕刘瑞萍,李万逸.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l721.〔27〕杨晓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9,29(6):487.〔28〕景宝敏,郑珂.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2例[J].中国医学杂志,2006,4(10):620.114--。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多数患者表现为关节炎发作,主要累及大脚趾关节,严重时还可累及其他关节。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已有一定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
中药治疗是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由于湿热和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来调整机体的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秦艽、白芍、红花等。
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炎发作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是将中医药治疗与西医药治疗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来治疗病症。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同时又能借助西医药的治疗手段来加快疾病的康复。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减轻疼痛和炎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已有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尚待进一步明确和证实。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何将中医药治疗与西医药治疗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疗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黄荣贵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7(10)21
【摘要】痛风性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功能紊乱引发高尿酸血症,而后尿酸盐发生结晶反应,产生的结晶沉积于肾小管腔和肾间质间,进而引发间质性肾炎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均发生较大的变化,食物中嘌呤类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多,这也是引发高尿酸血症、痛风性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2页(P170-171)
【作者】黄荣贵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897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3.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4.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5.痛风性肾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症,主要发生在男性,平均发病年龄約40-50岁,女性则多发生在绝经后。
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也得到了不断的研究和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方向。
一、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原则1. 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根据中医的理论,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痛证症瘕”范畴,常见证型有痹症、湿热痹症、风湿痹症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和病情,中医药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2. 清热利湿: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清热利湿。
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这与中医的湿热证相关。
中医药常采用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狗脊、金钱草、石膏、茯苓等,以消除湿热之邪,改善症状。
3. 软坚结消: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还注重软坚结消,即通过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方法,消除关节内的结节和痛风石,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桑枝、乌梢蛇等,可以有效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1. 中药治疗: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着很好的效果。
常用的狗脊提取物可以有效降低尿酸水平,减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次数和疼痛程度。
金钱草、鱼腥草等中药也被证实对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也有着良好的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尤其是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等穴位,可以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调理气血,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效果。
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摘要】痛风性肾病是以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内阻为发病基础,治以清热利湿泄浊,活血化瘀通络,健脾益肾养肝。
多年临床观察证明,中医防治痛风性肾病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332-02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由于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率也同步上升。
痛风性肾病因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或排泄降低,沉积于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当尿酸结晶沉积,导致炎症细胞局部侵润,肾小管上皮损伤、萎缩和变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最终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纤维化,而导致肾功能的损害。
资料统计证明,各年龄阶段痛风发病率为0.84% [1],病人40%以上有早期肾损害,研究发现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尸检发现79%~99%的痛风病人有痛风性肾病[2],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3]。
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的健康普查发现,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19.1%,其中早期肾损害的发生率为34.5%,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人群的(16.6%)[4]。
临床上应重视痛风性肾病及高尿酸血症,现就中医药对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作一论述。
1.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古代中医文献中无痛风性肾病的记载,医家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痹症”、“痛风”、“石淋”、“水肿”、“腰痛”、“历节”、“肾劳”等范畴。
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因嗜欲过度,劳伤肾经,肾脏既虚,喜怒忧思,风寒湿毒,得以伤之,遂致腰痛”。
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
”与痛风性肾病的痛风相似[5]。
陈以平[6]教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加之嗜食肥甘、七情失调、劳倦过度,复感外邪,风寒湿热留注经络关节,痰浊凝滞,骨失所养,发为痹症;肾虚脾弱,水液运化失常则水肿;痹阻腰府关节或煎灼阴液,则为石淋。
【关键词】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肾脏病越来越多。
据统计,所有年龄阶段痛风患病率为0. 84%[1],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损害者占41%[2];尸检显示,9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中约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3]。
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期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 6%〜1.0%[4]。
由于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不易引起重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常常已到肾损害期,极大危害着患者的健康。
因此,如何防治早期痛风肾损害,延缓痛风性肾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众多医家运用中医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
为此,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根据临床症状,痛风性肾病属中医“痛风痹证”、“厉节病”、“虚劳”、“腰痛”等范畴。
其病因复杂,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因饮食不节, 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司,水湿内停,则湿浊内生,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
”说明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
毛氏等[5]认为,本病正虚邪实,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滞,聚丁•肾络,日久化热,耗气伤血,致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水湿、痰浊、瘀血瘀滞脏腑、经络,形成脾肾亏虚、气虚血凝、痰浊瘀互结为主要病理机制,故提出以清热泄浊为治则。
张氏[6]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体胖少动,且喜食热肥甘,或嗜酒太过,因发病之初症状并不明显,故不重视,等到就诊时往往延误太久,常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痰,蕴久化热,痰热蕴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致湿、热、痰、瘀邪交结,穷必及肾,致肾失分清泌浊,肾络瘀阻而变生百病,故强调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
赵氏等[7]认为,痛风病一旦发展到肾病阶段,其病机已不再以湿浊痰凝热毒为主,而是发展为脾肾阳虚,故主张以温肾化毒和络为治则。
2实验研究研究显示,淫羊藿、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秦艽能增加尿酸排泄,秦艽还可增加尿酸的溶解;泽兰、当归可抑制尿酸合成[8]。
黄氏等[9]发现,威草胶囊能明显改善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的一般症状、血尿酸明显减少、肾功能改善、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肾组织内尿酸盐沉积物减少,说明威草胶囊能改善痛风性肾病。
另有研究显示,秦皮、车前草、大黄、苍术可促尿酸从肾排除,大黄能促尿酸从大便排出体外;百合、山慈菇等具有类秋水仙碱样作用,可抑制白细胞趋化性,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木香、茯苓皮等行气利水药可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尿量,排出尿尿酸,降低血尿酸[10]。
3临床研究3. 1分型论治罗氏等[11]将45例患者辨证分为肾阴亏虚、湿热痹阻型,脾肾气虚、痰瘀阻络型,脾肾阳衰、湿浊壅盛型,分别予以六味地黄丸合宣痹汤、益肾汤合桃红饮、肾衰汤内服治疗,并配合灌肠方,水煎取汁250 mL,每晚睡前高位保留灌肠1ho结果总有效率为86.7%,且显效率较高(40%)。
刘云海[12]将该病辨证分3型治疗:①痰浊阻络、痹阻关节型,治以祛瘀通络、宣肺利湿,选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②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③脾肾衰败、湿浊滞留型,治以通腑泻浊、扶正固脱,方选温肾解毒汤合大承气汤加减。
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加减:关节痛加独活、威灵仙、秦艽、海风藤、路路通等;发烧加石膏、知母、生地黄;蛋白尿加石韦;尿有白细胞加金钱草等;下焦湿热加瞿麦、金钱草、紫花地丁、白茅根等。
结果有效率达88. 1%,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缓解率达86. 7%。
毛氏等[13]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治疗本病:①初期临床症状以关节病变为主,辨证多属痰湿阻络,痹阻关节,治以祛瘀通络、健脾除湿;②中期出现腰痛或伴尿路结石、尿路感染时辨证多有湿热下注,损伤肾络,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伴有尿蛋白或血尿甚至出现轻度肾功能衰竭时,治以健脾益肾、化气行水,兼化湿浊;③后期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临床上多有脾肾虚衰、浊毒留滞的证候,治以温补脾肾、降逆通腑泄浊,结果取得较好疗效。
3. 2经方运用李氏等[14]采用经方八正散加减治疗该病3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 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 05)。
孙氏等[15]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1例)予加味地黄汤治疗,对照组(23例)予别嘌呤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肾功能、血p 2微球蛋白((3 2-MG)、24 h 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肾功能,降低血尿酸、P2- MG、24 h尿蛋白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 05),提示加味地黄汤对痛风性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陈以平[16]在该病发作期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活血,方用三妙丸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稳定期以扶正为主,佐以活血,方以参苓白术散合右归丸及桃红四物汤加减,并选用大量含有生物碱类的中药,如土茯苓、秦皮、虎杖、泽泻等,取得较好疗效。
3.3自拟方赵氏等[7]以温肾化毒和络为法则研制温肾化毒合剂,治疗本病30例,总有效率达86. 7%。
张氏等[17]采用护肾痛风泰,并随证加减治疗本病35例,结果总有效率达88.57%。
伍氏等[18]运用中医化湿泄浊祛瘀法组方治疗证属湿浊内蕴、瘀血阻络型痛风肾20例,总有效率为85%,且显效率较高(55%),提示该法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保护肾功能。
杨氏等[19]将本病分为2组,治疗组(33例)治以扶正祛邪法,予痛风汤剂加益肾养肝合剂治疗,对照组(25例)只予痛风汤剂治疗,治疗3个月后总结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肾功能,降低血尿酸、尿p 2-MG方面均优丁•对照组,提示扶正祛邪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祛邪法,尤其在改善肾小管功能上疗效更优。
钟氏等[20]采用补肾痛风汤治疗痛风性肾病23例(同时给予小苏打1〜2 g,每日3次口服,低嘌呤饮食,每日饮水量>2000 mL),治疗30 d后观察到总有效率为86. 96%。
高氏[21]以清热化湿甘润通络中药治疗痛风性肾病30例,有效率为86. 7%。
张氏[6]自拟四四二合方治疗本病,并与用别嘌呤醇治疗的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 1%,对照组有效率75. 0%,提示四四二合方有较好的疗效。
宋氏[22]用痛风合剂合化疲通脉液治疗本病30例,总有效率为93. 33%,明显高于服别嘌呤醇的对照组(70. 0%),并且观察到中药改善代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血、尿p 2-MG较为明显,并在降血脂、降血液粘度上有明显优势,从而保护肾脏,改善肾功能。
3.4中西医结合治疗张氏[23]在应用别嘌呤醇的基础上加用益肾蠲痹方,与单纯应用别嘌呤醇组做对比,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血肌酐及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全血粘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郑氏等[24]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降尿酸方加别嘌呤醇治疗组(30例)及别嘌呤醇对照组(30 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疗效特点分析,疗程为3个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 3%,对照组为63. 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提示降尿酸方合别嘌呤醇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别嘌呤醇用量少,且疗效高。
王氏[25]采用培土固元逐瘀泄浊法组方,并配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性肾病32例,与单纯应用别嘌呤醇治疗的26例对照组比较。
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尤其在降低尿微蛋白、a 1-MG、(3 2-MG、24 h尿蛋白及降低血清肌酐方面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
吴氏等[26]用丹红注射液配合碳酸氢钠及别嘌呤醇片治疗痛风性肾病32例,取得总有效率为90. 6%的显著疗效。
4小结与展望尽管目前中医学对痛风性肾病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但由于尚无统一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各地报道的资料之间差异较大,一般多为治疗前后的比较,缺乏对照研究,可比性差、样本含量少、重复性较差,且有关实验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不利于学术交流和深入研究;而且中医治疗本病取得疗效的机理尚不甚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且目前中药用法太繁琐,也是影响中医药推广的原因之一。
虽然目前临床上有部分医家运用中药颗粒治疗本病,已较大地方便了患者,但颗粒剂与传统中药饮片疗效的比较有待进一步探讨。
另外,目前临床上自拟方运用较多,故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草药防治本病的动物实验研究,并开展较系统深入的临床研究观察,力争筛选出一种疗效较好的方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上述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笔者建议,应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遵循循证医学,尽快制定统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提高临床科研设计水平及中医药整体辨证论治水平,筛选出真正有效且适宜推广的中药,提高中药组方辨证的规范性,研制成方便使用的剂型供临床使用。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64.[2]蒋季杰.尿酸肾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9,16(1): 24.[3]蒋明,朱立平,林考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011- 1018.[4]陈楠.肾小管间质疾病诊疗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199-209.[5]毛荣霞,孙尚香,石春芳.痛风汤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J].山西中医,2007,24(5): 58.[6]张汉新.“四四二合方”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湿热痰浊瘀血内阻型)36利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 (9): 70-71.[7]赵菁莉,杨洪涛.温肾化毒合剂治疗痛风性肾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8, 25 (4) : 36-37.[8]李表,孙林.现代肾脏病治疗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37-543.[9]黄天伦,夏明珠,任开明,等.威草胶囊治疗尿酸性肾病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 (2) : 13-18.[10]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06-211.[11]罗珊珊,曲晓路.中医辨证为主治疗痛风性肾病45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 (4): 20-21.[12]倪青,宋本胜.刘云海教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 (12) : 687-688.[13]毛黎明,朱彩凤.慢性痛风性肾病中医辨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6): 38-39.[14]李华伟,李巨其.八正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0例临床观察[J] 国医论坛,2006,21 (4): 31-32.[15]孙劲松,蒋玉洁.加味地黄汤治疗痛风性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 746-747.[16]杜兰屏,张春搭,王林.陈以平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 39(11): 27-28.[17]张剑勇,谢炜,杨怀新.护肾痛风泰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5例[J]. 中医药学刊,2003,21 (11): 1957.[18]伍新林,李俊彪.化湿泄浊祛痰法治疗痛风肾20例临床疗效观察[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 (2) : 17-18, 29.[19]杨崇青,曹克光.痛风汤剂益肾养肝合剂治疗痛风性肾病33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2004,7(8): 629-631.[20]钟洪,赵洁.补肾痛风汤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23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 (11): 18.[21]高忠恩.清热化湿甘润通络中药治疗痛风性肾病30例分析[J].中医误诊学杂志,2007,7 (3) : 592-593.[22]宋平.泄浊活血法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 33 (4) : 427-428.[23]张国胜.益肾蠲痹方治疗痛风性肾损害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4, 16(10): 42.[24]郑平东,邹士林,黄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1): 644-646.[25]王波.培土固元逐瘀泄浊法治疗痛风性肾病32例[J].福建中医杂志,2008,39 (2): 34.[26]吴燕,张泽渊.丹红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痛风性肾病32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8,29(6):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