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理利益保护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14.76 KB
- 文档页数:4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灵山卫窝洛子村任伟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土地被征用后,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其中一部分沦为城市贫民,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社会各界切实关注。
一、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安排下,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
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未来的生活前景必然令人担忧。
目前一个庞大的利益受损人群——失地农民群体已经形成,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失地”等于“失业”。
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是农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来自土地的收入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
土地也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是农民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稳定、可靠的谋生渠道。
在国内耕地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分配给失地农民新的土地,除了一部分农民到异地承包耕地,大部分农民已经无田可种,必须自谋生路。
目前,由于生活观念、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处于弱势,往往难以找到工作。
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本来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经常工作不到位,只有少数失地农民获得了就业安置。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文化程度不高、未经过专门的就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显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农民,他们打工没人要,经营无门路,办厂缺本钱,就业问题特别突出。
(二)目前农民失地现状。
据《部分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简析》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115户失地农户共303个劳动力中,只有3.6%的劳动力被有关部门安置就业,其余的只能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的劳动力中,有40.9%找不到工作,目前基本赋闲在家。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探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日趋加快,大量农地被国家征用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必然。
许多农民在失去了土地之后也失去了相应的权利,造成了大量的权益流失。
关注广大失地农民的现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此,应从大局的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失地农民的各项权益。
标签:城市化失地农民权益保障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生了一大批失地失业的农民。
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新的弱势群体。
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权益,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的原因分析1.1 土地产权模糊不清,现有制度存在缺陷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缺少具体化、人格化的产权关系,所有权模糊不清,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承租关系。
在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土地归农户集体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土地的实际所有者。
集体控制承包土地的分配和调整,集体负责土地收益的征收、支配以及土地利用的规划和保护。
农民只是通过承包合同的形式,获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没有“排他占有性”,缺乏对土地的实际控制权。
农民的土地利益实际上被虚化,因而很容易受到侵害。
由于所有权主体的界限不清,往往会造成土地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的状况,导致各行政权力部门争当行为主体,凭借其权利,使广大农民不得不在土地交易过程中服从“集体”的安排,造成大量的土地流失。
1.2 法律法规不尽合理,利益集团大肆逐利当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
一方面在我国土地交易很大程度上具有强制性特点,把农地转为建设用地通常采用统征出让方式。
这样政府始终处于垄断地位,不仅剥夺了农民谈判的权利,也是其财产收益权受到很大削弱。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分析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3-000-02摘要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海淀新区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被征用开发,如何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的失地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新区在征地拆迁、土地收益、农民转居就业、社会保障、集体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农民失地过程中面临的利益问题,并提出维护和增进失地农民利益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征地补偿转居就业财政支持产业扶持一、对海淀区失地农民利益进行研究的背景分析(一)全国失地农民情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存在农民失地的问题。
直到2000年以后发生了第三次大规模圈地热, 城镇扩张、工业区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膨胀, 加之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越来越多的土地以种种合法的或非法的、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变为城镇建设用地, 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和被边缘化的群体,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李培林,2005]。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保守估计约有4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1亿人[姜晓婷,2008]。
(二)国家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其中规定:“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之后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
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也对加快北京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提出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各地在解决土地和资金双重难题上积极寻求探索与实践从各地的实践看,虽然国家尚未出台具体政策,但各地已经围绕如何破解土地和资金双重约束难题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推进城市化进程所谓失地农民,主要是指我国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因建设征用、占用农用地而失去土地合法经营权的特殊农民群体。
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根本性的社会难题。
一些缺资金、无技能的农民群体失去土地后,很容易陷入投资无门、打工无路、种田无地的困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地方的农民失地就等于失业。
曲江新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很难免的会遇到以上的问题,如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得到保障,如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可以正常进行下去,使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要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就需要在养老,医疗和再就业上面下功夫。
一、养老统筹2009年8月4日,为解决曲江新区规划范围内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实现区域内的失地农民老有所养,根据目前曲江新区规划范围内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两区协商并制定曲江新区规划范围内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工作实施方案。
依据市政发…2005‟45号及市政发…2008‟84号文件规定,参保范围为:在曲江新区规划范围内,对农村集体土地实施统一征收时,享受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利的18周岁以上在册农业人员。
由此可见,曲江新区一直关注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现在有相关政府文件的支持,实施方面有了明确的依据,在以后的征地过程中和整村拆迁的过程中,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曲江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也会进一步的加快。
现在,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办理工作的实施力度,使更多的被征地农民在养老方面有所保障。
二、合作医疗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以来,从06年的覆盖县(市、区)40%左右,到2007年扩大到60%左右,2010年已基本实现覆盖农村的总体目标。
曲江新区范围内的合作医疗早已覆盖到户,每个农民的生活在医疗有所保障,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但是,现在应仍需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规范运行机制。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简便、有效的农民缴费机制。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对策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1、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1、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2、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的征用和城市化建设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
这一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现状及原因1. 现状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补偿问题,二是就业安置问题,三是社会保障问题,四是心理适应问题等。
由于土地的征用和城市化建设,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心理压力增大。
2. 原因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策执行不到位,二是补偿机制不健全,三是就业安置困难,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
此外,农民的观念转变和心理适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影响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其次,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最后,也可能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四、解决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策略1. 完善土地补偿机制政府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补偿政策,确保农民得到公正、合理的补偿。
同时,应加强对土地补偿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 加大就业安置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力度,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创业等方式,帮助农民实现再就业。
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4. 加强心理援助和适应指导政府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心理援助和适应指导,帮助他们适应城市化生活,缓解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