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0

  • 格式:docx
  • 大小:21.17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地理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体系中主要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它往往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叠加。

说到高二阶段的区域地理复习老师们的困惑一定很多。到底复习哪儿?不复习哪儿?没有教材怎么办?是使用初中教材?还是从教辅书籍中选择?甚至干脆自己组织?区域地理的复习如何与高中系统地理相结合?和高三的综合复习又有何区别?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和有限的复习时间如何协调?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如何权衡?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高二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一点认识。

面对这些困惑,我也在不断尝试,我想首先对区域地理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纵观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命题特点是:首先,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有了区域才有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才能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其次,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题,而是因设题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及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以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二是以系统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做指导;三是渗透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下面就以《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与问题》一课,来谈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整合。首先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的初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析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说出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2.小组合作利用各种图文资料,分析限制因素形成的原因并绘制思维线索图;3.总结和归纳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限制因素的一般方法。4.通过对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的分析,逐步渗透关注区域发展,心系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当时的设计背景是中国自然概况的复习基本完成,注意到高考题连续考察华北地区、和海河流域,于是想以这一区域为例,整合一部分系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初中就是想做四件事:第一让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概况;第二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第四归纳可以迁移的方法。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本节课的设计

一、选取和整合素材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择华北平原作为本节课案例的原因:

1)案例符合课标要求:通过对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的分析、治理措施的探究可以很好的完成课标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要求。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3)从华北平原具体情况来看:

①具有典型性和思想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又受到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中隐含许多问题亟待去讨论和解决,同时又

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线索,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有了思想性就有了探究的意义,有了典型性就有了迁移的活力,对华北平原的探究和学习,必将对学生研究和探讨其他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思路和帮助。

②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新课标中提倡要让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华北平原是来自学生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为真实所以复杂,因为复杂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素材的呈现与整合

本节课选择了初高中教材中都没有独立成章节的华北平原作为研究的案例。并且在选择案例的基础上,对华北平原的各种素材进行了有效地整合,关注素材的真实性、全面性,着重形成素材的结构性。说的夸张点就好象教师自己根据教学需要在编写教材,然后通过幻灯片或是学案、资料包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例如搜集我国各省粮食产量的数据,从国际政治、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角度,导入本节课的课题。搜集华北平原的地形图等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华北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时收集大量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资料制作成资料包印发给学生。

二、搭建能力培养的平台

1、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之一就是通过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节课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最怕流于形式。本节课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领、素材支撑、合作探究、评价激励等的有效设计和实施,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2、平台的搭建

下面以本节课难点突破部分为例,说说在区域地理整合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搭建平台

本节课的难点是分析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各限制因素形成的原因:

从学生来说,起点能力是学生会对某一自然要素的成因、规律进行分析。终点能力是要求学生在区域背景下,利用资料,运用整体性思维,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各方面的要素,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并用思维框图的形式进行表达和阐述。很显然,难度是非常大的。学生欠缺的恰恰就是一种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那么怎么突破这一难点呢?基本方法是:小组合作探究。操作要点有三:

操作要点1:任务驱动

每一组都会通过抽签的方式拿到一个资料袋,里面有一张纸,上面写有本组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

设计意图:用任务驱动学生。通过任务抽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给每一个小组设定明确的、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任务。让每个小组、每个人都知道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要做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完成我们的目标。

操作要点2:问题引领

例如:例如第五小组的任务是分析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任务要求后附加了以下三个问题。地势高低和地下水位高低有什么关系?盐碱化和地下水位高低又有什么关系?什么季节盐碱化问题比较严重?

设计意图: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

操作要点3: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