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2篇.doc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9
《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2篇让心灵自由飞翔《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1与《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这本书结缘,是因为我的曼陀罗导师冉然老师的推荐,她曾经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德育校长,后辞职专攻心理学。
为期三天的曼陀罗之旅和同学们一起认识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对冉然老师有所崇拜,心里像长了草一样想读这本书。
所以当红燕让报假期阅读书目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然后立刻从当当上购买。
说到这本书,我们不得不先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那穆提,我没有时间去看他的传记,就从网上做了简单了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年)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14岁留学英国,中年以后定居在美国。
据说,他童年时对于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时常喜爱梦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后,有着惊人的剖析力。
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定他智能不足,时常体罚他。
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过。
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东西进来,很快就会流出去”。
也许,儿童时代的经历,让他对于教育有了后来的认识。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
目前,已译成了47国文字,在欧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为此,他备受欧美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尊崇。
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
”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赫胥黎则说:“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而他曾这样一语中的地述说自己的思想:“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
树立教学勇气,找回教师自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013-09-22一、教师要勇于问“我是谁”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关心的首先是“做什么”(就是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科,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其次讨论更深一点,就问“如何做”(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能让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再次,也会偶尔谈到“为什么”(就是我们的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谁);最后,即使有也很少人会问到“我是谁”(就是教师内心深处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的本性是什么,我源自心灵的呼唤要我成为谁,如此等等)。
当然,“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也是优秀教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同时又不能忘了“我是谁”这个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
“我是谁”涉及的是教师的心灵。
我们说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启发,但更多的则是在人格完善方面。
我们知道, “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
”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
”3由此可见,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个自私的做法,它更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是优秀教学必备的要素。
对自我的认识不仅能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还能将所教的学科融入到自我的经验中,用生活的朴素和个性的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能鼓起勇气,探索源于心灵的自我时,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能够做到把心灵向学生和学科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
这种勇气源于对自我认知的强烈情怀。
他迫切寻求当初选择教学这个职业的人生激情,对教学赋予的伟大理想, 在教学中想要实现的可敬的人生价值。
就为了这份最初的理想而执着着。
也只有找回了这份年轻的热情,教学生涯才会充满奋斗的意义。
“我”究竟是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更是一个挖掘心灵的问题。
失去灵魂的教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只会在模仿中徘徊;他也找不到学生在哪里,只会用教师固有的权威镇压、制服学生;他还找不到所教的学科是什么,只会把书本上的符号用一些技术手段灌输给学生。
《我的教育心》读后感《我的教育心》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教育类书籍,读后使我受益匪浅,对教育问题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育观点,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教育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
首先,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不仅仅是填鸭式地灌输知识。
其次,作者还特别提到了教育的内涵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是教师的意愿。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在我以前的学习中,我常常感到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我所需求的并不完全一致。
有时候老师们过分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因此,我赞同作者的观点,教育者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另外,作者还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
他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过于侧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人格品质。
作者主张改变目前高压的教育环境,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此外,他也提出了一些个人化教育的观点,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鼓励学生在兴趣方面深入学习和发展。
最后,我还要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作者对教育家的期望。
作者认为教育家应该是一群有远见卓识、有理想的人,他们应该能够看到教育的长远发展,敢于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并努力寻找创新的教育方式。
这个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名即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人,我深感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远见、有理想的教育家,为学生们的成长和未来贡献力量。
总之,《我的教育心》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类书籍,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好书籍的读后感参考8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书中的智慧与自己的生活结合,一篇成功的读后感需要通过实际的故事情节来引导读者感受书中的深层主题,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好书籍的读后感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好书籍的读后感篇1我爱上了一本书-《爱迪生》阅读这本书,我笑在脸上,甜在心里,越看越有味儿。
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学,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流浪,有饥饿的痛苦,有数不清的令人沮丧的失败。
可他一心爱科学,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
每一次试验,爱迪生都没日没夜的工作,肚子饿的厉害就随便吃点东西,眼睛困得睁不开,他就伏在桌子上打个盹。
不知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辛劳的白天,他终于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成功靠勤奋,这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记得上学期期末考试前,我以为自己取得好成绩十拿九稳,就马马虎虎的复习,结果语文才考了96分。
从那以后,我下决心认真对待学习,绝不马虎。
我认真做作业,认真复习,果然取得了好成绩。
因此,我真正认识到,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毅力,还要勤奋。
我很喜欢他的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我缺少灵感所以更需要花费百分之百得汗水来勤奋学习。
好书籍的读后感篇2最近我读了一本《红色往事:镌刻在党旗上的保密故事》的书,看完这些革命先辈为严守党的秘密不惜牺牲一切的保密故事后,我深深的被书中所描述的壮烈场景所震撼。
他们的故事令我感动,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在敌人的狱中忍受各种酷刑而严守党的机密。
不惜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甚至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就是用这些才换来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抱着一腔热血染山河的崇高信念,以血肉之躯铸起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在革命烈士的心中,党的事业,革命的理想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
他们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不能舍弃革命事业。
其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王全斌的一片丹心。
中华大地,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800字五篇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下面是为大家啊教育类书籍读后感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教育类书籍读后感一《翻转人生的教育》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的生活确实彻底得被翻转啦,从什么都不懂的初级父母渐渐成长着。
但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仍然觉得书中的乔治老师在爱斯基摩人的天地里所经历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啦!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小说,它向人们诉说着在一个被世人快要遗忘的角落里,在一个白令海峡小岛上的尤皮克学校里,乔治老师用他的爱和超群的智慧带领着十多个孩子完成了令人不敢相信的任务,他不仅改变了这群孩子的学习态度,更加翻转了他们的人生足迹!多么伟大的乔治老师啊!正因为看到它的介绍,我才申请阅读的,可是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却发现由于是翻译版,也许由于我的浅薄,我的知识面和我的理解力有限,我的读后感也许会很无力度,我只能说这个故事确实很令我感动,看到最后乔治老师与学生们历尽千辛万难终于获得全国冠军时,我不禁泪眼婆娑,他们真是太不容易啦!我为他们鼓掌!这本书是乔治老师的回忆录,直到二十年后他仍然为孩子们的点滴而动容,他把他们形容成上天派来的天使!可是他第一天来到学校却遇上了一群奇葩的学生:他们不喜欢白人也不喜欢学习,他们上学就是为了打篮球。
但是乔治没有放弃这些几乎被遗忘的孩子们,他用他的独特教学方式一点一点得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马歇尔经常上课在把玩篮球,他预言乔治撑不过五天,结果老师的一句“因为我特别。
”令波尼说:“也许,你能撑过一整年。
”乔治发现到了体育馆男生动作敏捷、精力充沛,运球、转身、投篮都行云流水,其实这些孩子一点都不笨,他们已经差不多是成年人啦,他们有着爱斯基摩人的生存本能和狩猎能力,可是大部分的老师都觉得这些孩子是不能教的,其实是因为他们无法走进爱斯基摩人的心灵深处,而乔治做到啦!乔治老师居然请他的学生教他打篮球并且付给他十五美元,他用汽水的奖赏调动了课堂气氛,他融入到爱斯基摩人的家庭里,与他们的父母成为好朋友,帮助孩子们参加“未来问题解决”大赛,他一点点得将孩子们的自信心调动起来,期间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
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800字《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2010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一)1、善行本质上就是没有自我。
它通过礼貌、为别人着想、谦让而不失原则体现出来。
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件随便的、可以含糊的事情,也不是世故头脑的玩具。
它来自你生命的深处,也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P42、我们应该时常记得,为了达到善的美好,自由是必不可少的。
有一种不机械的行动,但是你必须去发现。
别人无法告诉你,无法传授给你,你也不能从榜样那里学到它,因为那样就成了模仿和服从。
那么你就完全失去了自由,而善也就不存在了。
P4-53、悠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受、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
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
悠闲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
悠闲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
只有在这种悠闲的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人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
人能够在关系中学习自己。
P74、知识不是智慧。
知识可能是精巧、炫目和实用的,但那不是智慧。
智慧能够运用知识。
P85、人们都是被理想培养的,理想越是华丽,就越受推崇。
但是,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远比理想重要得多。
如果内心堆满了观念、理想之类的东西,你就永远不会去面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观念就成了障碍。
当这一切都被清楚地理解(不是理智上、观念上的理解),那么至关重要的事情——面对真相、事实、现在,就会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P96、政治是建立在观念上的一种通病,而宗教则是浪漫、虚幻的感情主义。
如果你去观察正在发生的一切,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我们的观念化思维,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困惑和忧伤的逃避。
《重塑心灵》读后感《重塑心灵》读后感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塑心灵》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塑心灵》读后感3篇1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要想重塑心灵,必须重塑信念。
在此,我想从沟通和情绪两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过去每当我碰到沟通问题即沟通没有效果时我便会停止沟通,心里会产生“没有办法”的念头,于是这个问题就真的无法解决了。
李中莹先生在《重塑心灵》一书中告诉我们:“没有办法”的念头是我们停步不前的根源。
其实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案,若已知的办法不管用,可以再找别的办法。
以沟通为例,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必须准备以下前提条件:第一,有效的表达自己的信息;第二,建立和谐的气氛;第三,给别人一些空间;第四,学会倾听。
当我们沟通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也许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了。
情绪也是如此,关于情绪我们过去也有许多错误的看法:比如认为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认为情绪是无可奈何、无法控制的、认为情绪的原因是外在的人、事、物引起的;情绪有好坏之分,愉快、满足、安静就是好的、愤怒、悲哀、焦虑就是修养不够;认为不好的情绪只有两个处理办法,要么埋在心里,要么爆发出来等等。
但李中莹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情绪有7点不为人知的意义:1、情绪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情绪绝对忠诚可靠。
3、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
4、情绪的出现,给了我们学习的动力。
5、情绪如能妥善运用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
6、情绪是经验记忆的必需部分。
7、情绪是我们的能力。
当我们改变对情绪尤其是坏情绪的信念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对情绪有很多的偏见。
当我们改变这些偏见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处理情绪的方法。
当我们找到处理情绪的方法之后,我们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呢?治标的方法有:消除、淡化、运用、配合;治本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教师《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心得范文教师《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心得范文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挺有深意的,此书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
作者生于印度,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
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和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
本书收录了作者写于印度学校、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欧亥的橡树林学校的关于教育的72封信,字里行间表述了导师对于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他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那些对学校负有责任的人,这些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关心对人的全面培养,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
打开这本书,从读第一封信开始我就感到我与大师的差距,我似乎看不大懂他所表达的意义,必须读上两三遍才会有所感悟,但有些词句的含义我还是一知半解。
下面我就对有点感悟的几篇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一、悠闲——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关系”:关系就是生活,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但作者提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我们所随意想到的,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在这个格局中显然不存在关系。
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
于是学生从年轻时起就学到了这种优越感。
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终其一生,他要么成为侵略者,要么不断地屈服和顺从。
”看这段话,虽然很不懂到底作者想让我们建立怎样的关系但我有一点可以明白:就是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一个正确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听从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和谐愉快的关系。
也就是作者接下来要说的——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
作者所指的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只有在这种悠闲地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只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
《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2篇让心灵自由飞翔与《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这本书结缘,是因为我的曼陀罗导师冉然老师的推荐,她曾经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德育校长,后专攻心理学。
为期三天的曼陀罗之旅和同学们一起认识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对冉然老师有所崇拜,心里像长了草一样想读这本书。
所以当红燕让报假期阅读书目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然后立刻从当当上购买。
说到这本书,我们不得不先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那穆提,___时间去看他的传记,就从网上做了简单了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年)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14岁留学英国,中年以后定居在美国。
据说,他童年时对于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时常喜爱梦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后,有着惊人的剖析力。
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定他智能不足,时常体罚他。
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过。
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东西进来,很快就会流出去”。
也许,儿童时代的经历,让他对于教育有了后来的认识。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 ___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和谈话集结而成。
目前,已译成了47国文字,在欧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为此,他备受欧美近现代 ___的尊崇。
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
”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赫胥黎则说:“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而他曾这样一语中的地述说自己的思想:“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
解放孩子的潜能读后感
《解放孩子的潜能》读后感。
《解放孩子的潜能》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S·德鲁克所著的书籍,它深刻地揭示了孩子潜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放孩子的潜能。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到了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的潜能却被限制了。
这是因为社会的种种束缚,父母的期望,学校的教育等等。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成长的过程,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方式。
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些解放孩子潜能的方法,比如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等。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和指导。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
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发现,孩子们在得到更多的自由和鼓励后,变得更加积极、自信,也展现出了更多的潜能和才华。
总的来说,读完《解放孩子的潜能》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也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鼓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成为更加自信、积极和有潜能的人。
教育书籍读后感范文五篇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虽然“无为”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
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提高了。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教育书籍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教育书籍读后感1《爱的教育》这本书采用日记的写作方法,讲述了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每月故事——撒丁岛的鼓手。
它讲的是意大利1848年7月24日古斯托战役的第一天,一个步兵兵团的团长被派到一个高地去占领一个小房子,可是,他们遭到了敌人的猛烈攻击,于是,他们派一个14岁的小鼓手去送请援兵的纸条,小鼓手下到房子底下,去请援兵,可是敌人发现他了,他的腿中弹了,但他还是把纸条送到了。
援军把敌人打败了,让他去送纸条的上尉也负伤了,他俩在军医处相遇了,令上尉惊讶的是,小鼓手的一条腿没了,上尉说:“我只是个上尉,而你是个英雄!”他虽然只不过是个平凡无奇的鼓手,却勇敢地拯救了六十多人的生命。
敌军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由于失血过多,他脸色苍白,身体极度虚弱,但是仍然坚持完成了任务。
战友得救了,他却失去了一条左腿……看到这里,一股从未有过的敬仰之情从我心底升起。
的确,小鼓手的确是个英雄!虽然他是意大利人,但是,他的这种精神是所有国家、所有地区,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的精神,那就是:爱国,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第一位!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认真读书,提高素质,培养情操,增强爱心,长大以后对国家和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这也是一种爱国的方式。
教育书籍读后感2《周国平论教育》共有八辑,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
作者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关于读郭思乐先生《教育激扬生命》之悟读郭思乐先生《教育激扬生命》之悟1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
这段时间有幸接触《教育激扬生命》一书。
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
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
即使已具备了这些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是存在距离的。
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读郭思乐先生《教育激扬生命》之悟2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每个孩子还在分数中奔波着,在个学校和各种学习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
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在《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中很好的进行阐述。
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没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
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
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客服无知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善、合群融为本性。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读后感《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了《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觉得挺有深意的,这本书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
细细品读文本,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克里希那穆提说:“在学校里我们始终要坚持一种培养完整人的生活方式。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提倡:“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克里希那穆提讲到:“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正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机械。
无论是在科学、哲学、商业方面,还是在我们夺取的其数值上,我们的心都在沿着狭窄的轨道运行。
”因此,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我们不但变得机械,而且残暴。
完整的教育“善—悠闲—恐惧—知识—责任—学习。
”这是我对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初印象。
不禁感叹,相见恨晚。
现在的我们都试图扭转学生受教育只是为了一份工作的局面。
但是我们在唏嘘之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跟着老师走,那也只能变得更为机械、残暴。
看看我们的自然,看看我们的家园,正在被我们亲手毁灭。
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不能单单带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应该在他们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为完整的成长空间。
师生合作发展,构建一个不以老师主观设计而是以大家共同发展为目的的“发展型”班级。
在这个平台上,没有特定的目标,只有自由。
让那份朴素的善在自由中绽放。
我们不走老路,只走新路,走自己的路。
人本位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倡导的善。
他说:“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
只能在行动中表达。
善没有对立面。
只要有任何形式的暴力或者斗争,善就不存在。
经过计算的,或有意或无意的都不是善。
”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善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的宽厚,更是对于生命成长历程的尊重。
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设计我们的教育行为,更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去刻意设计班级或者学生的发展路径。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读城市心灵有感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源于克里希那穆提写给学校的信,里面分享了印度作家克里希那穆提对于教育的一些见解,以及引导人们如何认识自我,用自信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
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唤醒孩子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当理智、情感、身体处于完全的和谐时,心灵就会自然地、不费力地、完美地绽放”。
如果能够这样,孩子们应该是越学越精神,越学越有创意,越学越会质疑的。
联系到我们园目前大力开展的幼儿自主游戏,与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不谋而合。
我们不需要“教”孩子怎么做,而是给他们条件、环境,静待花开。
下面是这本书的一些观点,给了我无限的思考。
自由不意味着做你喜欢的事情,你绝不可能完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企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所谓的个性自由,是根据你的愿望来选择行动,这已经给世界造成了社会的和经济的混乱。
对这种混乱的回应就是极权主义。
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因为他们担负着人类未来的幸福。
教师的创造能力就在于非常仔细地去观察自身和学生根深蒂固的制约。
这是一个共同的过程,不是你先检查你的制约,然后告诉别人你的发现,而是你们共同去探究和发现事情的真相。
这需要一种耐心的品质,不是时间性的耐心,而是一种恒心,和出于完全的责任感的勤勉关怀。
我们生活在伪装的世界里,而它已经变成了现实。
生活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我们从那个急流中取出一桶水,这点有限的水变成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局限和永远的悲伤。
看完这本书,我想:人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更贵在自我教育;教师在解放学生之前,应该首先从自己的固有意识中突围出来。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都能自由飞翔的广袤天空啊!印度,认识自我,情感,个性,创意。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不仅仅增长知识,更能够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品德素养。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本书还强调了教育的使命是解放心灵。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让人们摆脱智力和思想的束缚,从而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和潜能。
只有通过教育,每个人才能获得平等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愿意将这种理念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进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感想《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生于印度。
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 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
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著述是由空性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和我看过的几部电影很相近,一个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个是地球上的星星。
这都是有关教育的电影,他们的主旨和这本书一样,都让我们把教育当成我们心中的乐趣,更是让学生在愉快中的氛围中主动去学习。
让他们有求知的欲望。
主动地探索,而不是在他们本该快乐的年龄做着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压抑着他们的心理。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种累赘,是一种任务,不能真正的去理解。
这样也束缚着我们孩子的心灵。
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还有在书中也提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善不能在恐惧中绽放,在辩证中我认为恐惧不会让孩子感觉到心灵的放松,教师一个不要引起学生的恐惧,这不是观念,因为教师自己明白,布置在口头上,任何形式都会损害心智,破坏明感性,破坏器官。
恐惧是人一直都在背负的心理负担。
所以如果孩子惧怕你,就不会亲近你。
明明不会的也不会说,你会去表达,不会去追问,这样也就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孩子如果一直惧怕你而必定疏远你,不去了解你,必定会有所误解,也就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和你交流。
这样孩子怎么去学习呢。
到最后就是你讲他听,不管他听懂没,听不懂也不愿意去问。
这样哪来的好成绩。
哪来的学习进步,哪来的人才。
也许教师在不经意间就抹杀了很多天才。
扼杀了他们天赋。
孩子的天赋需要勤奋作为支撑,日复一日地背负心理上的问题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彻底浪费,这标志着懈怠。
一颗勤奋的心会在问题出现时面对它,观察它的本质并立即解决它。
拖延不会解决心理问题,那是能量和精神的浪费。
当问题出现时就解决它们,就会发现,根本就不存在问题。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浦城县实验小学:沈丽娟《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的作者是印度作家克里希那穆提,克里希娜穆提是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信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而不是逃进理论中寻找更先进的教育机制。
如果我们内心对正在面临的事实不清楚,我们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变得无所作为,不知道该做什么。
有一千个人会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包括专家和有奇思怪想的人们。
我们总想在理解问题的巨大复杂性之前就对它做些什么。
我们更重视行动,而不是去看整个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内心的品质——不是它拥有的知识,而是拥有知识的心灵的深度。
心是无限的,它是宇宙的本质,有它自身的秩序和浩瀚的能量。
心永远是自由的。
大脑,就现状来看,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是有限的、受限的、破碎的。
当大脑从它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它就成了无限的。
只有在那时,心和大脑之间才没有界限。
因此教育就是从局限中解脱出来,从大量累积的传统知识中解脱出来。
这并不是否认学术科目的价值,它在生活中有自己适当的位置。
文化,正如这个词所表明的,是某种不断生长、变化的东西没有特定终点的运动。
要培育一棵植物或者一朵花,需要关注和呵护,而培养心灵则更加困难。
心灵是非常复杂的,非常微妙,有着大的可能性,而那是无法估量的。
我们忽略心灵的整体性然后通过家育,通过学习一门能够给予我们谋引能力的技术,试着去培养其中一小部分。
在学校里,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重心放在获取技术知识上,并完全忽略作为人类的心灵的浩瀚性的话,我们将变得呆板、厌倦生活和根本上的懒惰。
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你可以培养碎片,但你无法培养这个整体,因为你没有进入这种浩瀚的工具。
所以投身于另外一种探索了。
这种探索需要彻底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无序,不是放任。
如果曾对自己要求过这样的自由,那你也建立了这个自由是什么。
形象、概念,或是理想,但很显然那些都不是自由。
自由无法在天堂中找到、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从残忍、暴力、贪婪等等的解脱中。
读《教育的解放》有感每天睡前15分钟的阅读让我用19天的时间读完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解放》,书中很大篇幅写了参加两会的感想与到台湾考察时的感想,读完整本书,给我最直观的一个感觉是他每天的阅读不间断,而且每晚休息的时间平均大概在6个小时,时间安排的很满,但是仍不忘读报纸。
读完这本书给我这么几个方面的启迪:一、绿色满园这是朱教授到花莲拜访慈济,他说可谓世外桃源,满目皆是绿色……其中一句话印象深刻:只要有一颗爱心,一个普通的灵魂,就可以走很远很远。
自然环境的美好无形之中让人的心境愉悦。
如果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美丽的绿色之中,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那么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他们会对大自然的这种美有最深刻的体验。
所以,我也很是向往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那里是鸟的天堂,更是孩子们的乐园。
二、健康体魄民国时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说中国人最弱的是体育。
我们也曾看到伊顿中学的体育一周能达到23节课,毕竟一个人健康的体魄是一笔财富,是快乐工作与幸福生活的基础。
感叹魏书生老师30年不吃一片药,不输一次液,得益于他坚持不懈地锻炼,每天10里地,100个仰卧起坐,100个俯卧撑,试问谁能坚持做到?所以他们班的学生的体质是其他同龄孩子所不能比的。
让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一定要落到实处,最起码的应该让跑2—4千米,现在的孩子都娇弱的不得了,稍微头疼感冒就不跑了,让人甚是叹息,这样的孩子怎么面对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体育更多的是锻炼人的意志。
三、减轻负担减负才能增效。
减轻负担国家也提了多少年,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质不改变的情况下,有多少人为了孩子的减负而花心思、下决心整顿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
前两天听到一中的一个孩子上吊了,觉得生命真的是多么的脆弱,几乎就在一念之间,于是我想,孩子为什么就不愿意面对生活了,难道与负担过重没有一点关系吗?负担来自哪里?老师?家长?还是同学竞争的压力?或者是兼而有之。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关键在校长,如果一把手亲自狠抓这件事,就一定能找到出路;其次在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最后还得家长的支持,有的家长还嫌老师留的作业少,回家给孩子订一套资料。
关于教育的读后感
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激荡,是一种心灵的启迪,是一种人格的塑造。
在读完《教育的艺术》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教育是一种艺术。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教育需要有艺术性,需要有创造性。
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世界。
教育者需要有耐心和智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这种艺术性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成长。
其次,教育是一种启迪。
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到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得到启迪,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的价值。
通过启迪,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后,教育是一种塑造。
教育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的人格。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要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教育者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塑造他们的人格。
通过阅读《教育的艺术》,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教育者需要具备艺术性、启迪性和塑造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希望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够用心去教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成长。
《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2篇让心灵自由飞翔《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1与《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这本书结缘,是因为我的曼陀罗导师冉然老师的推荐,她曾经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德育校长,后辞职专攻心理学。
为期三天的曼陀罗之旅和同学们一起认识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对冉然老师有所崇拜,心里像长了草一样想读这本书。
所以当红燕让报假期阅读书目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然后立刻从当当上购买。
说到这本书,我们不得不先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那穆提,我没有时间去看他的传记,就从网上做了简单了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年)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14岁留学英国,中年以后定居在美国。
据说,他童年时对于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时常喜爱梦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后,有着惊人的剖析力。
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定他智能不足,时常体罚他。
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过。
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东西进来,很快就会流出去”。
也许,儿童时代的经历,让他对于教育有了后来的认识。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
目前,已译成了47国文字,在欧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为此,他备受欧美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尊崇。
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
”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赫胥黎则说:“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而他曾这样一语中的地述说自己的思想:“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
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
”原来,他始终强调要自己去觉醒,换言之,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与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
对此,我不禁会想: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所以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的翻阅起来,此书实际是一本书信集,原本是克里希那穆提寄给一些学校的信件,共72封。
从目录看,均以我们常见的“善”、“责任”、“习惯”、“勤奋”、“纪律”等常见的语言为话题,看似简单,可是扉页上那些优美得文绉绉,深邃得类似指教的语言瞬间就把我击垮了。
里面所阐述的很多观点有些拗口难懂,如果不能平心静气,细细地品、慢慢地悟,恐怕无法深入其中。
就这样我的兴趣日益减退,直到今天我还没有读完。
但是无论纠结、退缩还是坚持,始终有收获的惊喜。
那些由心底涌上来的话语令我仿佛遇到了知音,它们一点一点地把我带入了另外一个浩渺的思想空间。
不过,最震撼我的还是书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话题。
例如:“在所有的职业当中,教育是最伟大的。
”“教师的最高职责是面对事实、现在和恐惧。
不只是要带来学术上的优秀,更为重要的是带来学生和他自己心灵的自由。
”因为,“教育就是要把心灵从‘自我’的有限能量中解放出来”。
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唤醒孩子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当理智、情感、身体处于完全的和谐时,心灵就会自然地、不费力地、完美地绽放”。
如果能够这样,孩子们应该是越学越精神,越学越有创意,越学越会质疑的。
然而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教育体系,学校大多将教育的重点放在获取知识、技能、竞争力等上面,缺失了让孩子们解放心灵的教育方式。
孩子们忙于把师长们灌输的东西塞进大脑,忙于应付各种作业和考试,忙于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以致没有时间独自冥思或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日积月累,他们的内心得不到安静,心灵被禁锢起来,变得麻木、顺从,不同的孩子甚至变成了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相同产品。
再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方式。
虽然始终坚持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突破自我、不断成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仍然越俎代庖似地按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引导学生:我告诉学生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宽广,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只是对教材上的课文读读背背写写;我提倡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可在课堂上却无法不让他们一遍一遍的重复练习。
克里希那穆提说:“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
课堂中,一位学生观察一片在阳光下飞舞的叶子是警觉的,在那个时刻强迫他回到书本是在妨碍专注,而帮助他全然观察那片叶子会使他意识到没有分心的深刻的专注。
同样地,因为他已经了解专注意味着什么,他将会回到书本上或者无论什么正在讲授的东西上。
在这种专注中没有强迫,也没有顺从。
”也许,我的当务之急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和专注点,再据此设计出切合其特点和需求的大语文教学方案吧?静静地端详着书本封面上克里希那穆提微笑着的侧脸,我的心情渐渐地平和下来。
一个新的念头浮上脑海:人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更贵在自我教育;教师在解放学生之前,应该首先从自己的固有意识中突围出来。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都能自由飞翔的广袤天空啊!《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2阅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经典著作,对我而言,不是一次简单的邂逅,而是一段一波三折的经历,更是一番常读常新的体验。
第一次在博客上听好友提及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
一直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心灵的引导、生命的启迪。
所以,当“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八个字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不禁充满了期待。
从“引导”到“解放”,这不是两点之间的连线,不是一马平川,中间必定要跨越许多沟壑。
我预感到这条教育的反思之路会如同一场思想革命,刷新我原有的教育理念。
随后,我到当当网上查找了这本书。
1800多条一边倒的商品评论,99.6 %的强烈推荐率,实在让我叹为观止。
印象最深的是某位网友的留言:“所谓教育,并不是只有上学。
学习外在的事物,仅仅学习一项技能,那样是不全面的,要深入内心,要学习自我,认清当下的危机,唯有认清这种危机才能行走于世。
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不断探索内在的智者,能够与他相遇,是非常幸运的。
”受其影响,我打算知人论世,先对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作一番了解。
浏览了胡因梦翻译推荐的《克里希那穆提传》后,我渐渐地知道: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年)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14岁留学英国,中年以后定居在美国。
据说,他童年时对于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时常喜爱梦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后,有着惊人的剖析力。
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定他智能不足,时常体罚他。
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过。
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东西进来,很快就会流出去”。
也许,儿童时代的经历,让他对于教育有了后来的认识。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
目前,已译成了47国文字,在欧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为此,他备受欧美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尊崇。
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
”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赫胥黎则说:“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而他曾这样一语中的地述说自己的思想:“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
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
”原来,他始终强调要自己去觉醒,换言之,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与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
事实上,这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墙壁上的那句箴言:“人啊,要认识你自己”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对此,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那么,这是否表明:作为教师,最关键的一步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或者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指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解放自己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很快就网购了《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
然而,谁也不曾料到,拿到书后,我却忍不住有些退缩。
首先,扉页上那些优美得文绉绉,深邃得类似指教的语言瞬间就把我击垮了。
其次,我了解到此书实际是一本书信集,原本是克里希那穆提寄给一些学校的信件,共72封。
从目录看,均以我们常见的“善”、“责任”、“习惯”、“勤奋”、“纪律”等常见的语言为话题,看似简单,但里面所阐述的很多观点却有些拗口难懂,如果不能平心静气,细细地品、慢慢地悟,恐怕无法深入其中。
于是,翻看了八九页后,我终究还是把它束之高阁,转而投向了另外几本妙趣横生又跌宕生姿的小说的怀抱。
大凡放弃之后,总是有无数个理由不再捡起来吧?现在想想,倘若不是“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研修作业要求,我该留下一个多么重大的遗憾啊!为了完成这篇教育经典的读后感,在回避了近两个月后,我鼓起勇气,开始了整整一个月的“啃书”之旅。
每每有空,或内心平静时我就翻翻这本书,每封信几乎要反复读好几遍才少有小悟。
应该说,这一个月,我纠结过,痛苦过,幸而最后全都蜕变成了收获的惊喜。
曾经引起我的共鸣的是书中很多朴实得贴近生活的话语。
例如:“我们已经过于强调考试和成绩了,那不是建立这些学校的主要目的。
”“一旦金钱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因素,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出现失衡。
”这样的语句平和得就像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促膝谈心。
刚开始觉得缺少激情,然而坚持听下去,我却犹如被磁盘吸附住了。
那些由心底涌上来的话语令我仿佛遇到了知音,它们一点一点地把我带入了另外一个浩渺的思想空间。
不过,最震撼我的还是书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话题。
例如:“在所有的职业当中,教育是最伟大的。
”“教师的最高职责是面对事实、现在和恐惧。
不只是要带来学术上的优秀,更为重要的是带来学生和他自己心灵的自由。
”因为,“教育就是要把心灵从‘自我’的有限能量中解放出来”。
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唤醒孩子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当理智、情感、身体处于完全的和谐时,心灵就会自然地、不费力地、完美地绽放”。
如果能够这样,孩子们应该是越学越精神,越学越有创意,越学越会质疑的。
然而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教育体系,学校大多将教育的重点放在获取知识、技能、竞争力等上面,缺失了让孩子们解放心灵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