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 格式:docx
- 大小:58.19 KB
- 文档页数:1
红军故事和革命事迹
红军故事和革命事迹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斗经历和革命事迹。
红军故事包括了红军的长征、井冈山斗争、四渡赤水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
其中,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进行了约一年的历史远征。
革命斗士们经历了艰苦的环境、恶劣的天气和激烈的战斗,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是红军党员的英雄史诗。
革命事迹则包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革命战争中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和成就。
例如,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渡赤水则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红军经过四次艰难的渡河作战,最终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在敌后发动游击战争,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军故事和革命事迹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历史遗产,它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红军的成长史(最新版)目录1.红军的创建背景2.红军的发展历程3.红军的主要战役与贡献4.红军的历史意义正文1.红军的创建背景红军,全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红军的创建背景可以追溯到 1927 年,当时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的迫害,共产党为了生存和反击,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
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爆发,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
2.红军的发展历程红军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创建时期(1927-1930):在这个阶段,红军主要在农村地区活动,通过游击战争打击敌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2)土地革命时期(1930-1934):在这个阶段,红军在江西中央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吸引了大量农民加入红军。
(3)长征时期(1934-1936):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战斗和考验,最终在 1936 年 10 月到达陕北。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在这个阶段,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投身抗日战争,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军。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在这个阶段,红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3.红军的主要战役与贡献红军在历史上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南昌起义:标志着红军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
(2)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为红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四渡赤水: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展现了红军高超的军事智慧和英勇的战斗精神。
(4)平型关大捷:抗日战争期间,红军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5)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期间,红军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长征各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万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红军的故事100字左右
红军,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工农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正规革命军队。
自1927年创立以来,红军为我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红军的成立背景源于国共合作的失败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共产党决定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自此,红军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漫长的武装斗争历程。
在此期间,红军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展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长征途中,红军英勇奋战,取得了许多重要战役的胜利,如遵义战役、四渡赤水战役等。
这些战役不仅彰显了红军的战斗力,更体现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红军的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坚定信仰,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艰苦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拼搏;严守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英勇顽强,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时至今日,红军的精神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红军的故事是我们党辉煌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军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红军的相关概念红军,又称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领导创建和指挥的一支由农民和工人组成的军队。
红军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之一,其战略和战术对于中国共产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红军的发展始于1927年,当时国共两联合北伐反对军阀统治。
在北伐战争期间,红军作为第四军的一支小部队,由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指挥官朱德和刘伯承等人领导。
这支小部队受到了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指导,随后发展成为中国共产领导的工农武装的主力。
红军在长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领导的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经过湖南、广西、贵州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撤退。
长征的目的是逃离湘赣边界的敌人围剿,以寻找更为安全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在长征中面临诸多困难,如终日饥饿、贫衣蔬食、遭受敌人追击等,但他们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奋勇前进。
经过一系列战役和蜿蜒曲折的行军路线,红军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成功开创了抗日根据地。
红军的战略和战术是其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采取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等非对称作战方式,以适应中国革命的具体环境。
红军重视群众工作和军民关系,与当地农民建立了密切联系。
红军实行合作政治和土地改革,为当地农民提供保护,使其成为自己的支持者和同盟。
红军还注重大规模游击战斗的实施,消耗敌人的资源和士气,使敌人承受巨大压力。
所有这些战略和战术的创新为红军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军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
红军的时机和先机使其能够在革命风潮中崛起。
红军由带领者和志愿军组成,他们共同为实现中国革命的目标而奋斗。
中国共产在红军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并组织了对红军的政治和军事教育。
红军的员被要求具备忠诚和奉献的精神,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掌握。
红军在战斗中不仅仅是兵员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具有革命觉悟的政治斗士。
红军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中国实现了解放。
红军的胜利并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政治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7年黄安县(今红安)农民政府大门两旁写对联出现的“红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红军”一词称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革命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红军:国共合作以前,红军是毛主席他们最早领导的队伍叫红军(1921-1937年)备注:1937年,西安事变发生,国民党和共产党达成协议联合抗日,红军改编。
2、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毛主席的主要作战力量。
3、新四军:把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形成大的军队叫新四军,新四军和八路军是同一时期的军队叫法,都在红军之后。
4、解放军:1945年,抗日胜利打蒋介石,八路军、新四军还有地方投降军队一起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意思就是解放全中国人民,所以叫解放军。
还有个更好的理解方式:最早都叫红军,然后抗日就叫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只是作战的地方不一样),最后就是打蒋介石的时候就叫解放军。
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来历与区别1、红军,1927年南昌起义以后,我党领导的军队称“红军”,这是效仿“苏联红军”的称呼,表示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军队。
2、八路军,西安事变以后,蒋介石同意国共合作,这个时候,陕北红军接受“国家改编”,改编以后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又改编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3、新四军,也是西安事变以后,在长征时期,坚持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的红军游击队也被整编,整编为正规军以后,改称“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简称“新四军”4、解放军,这是在1946-1949年内战时期,我党对我军的称呼“中国人民解放军”简称“解放军”,以区别国民党的“国军”,也是用来号召人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解放”自己。
后来建国以后,我国国防军一直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号至今。
红军我军初创时期,中央没有规定人民武装的统一称号,各地起义部队的名称都不一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沿用“国民革命军”称号,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
1927年9月秋收起义爆发,毛泽东等认为不能再用国民党的名义,而应当公开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发动和领导起义。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以前,战斗在长江南北各根据地的主力红军部队。
当年红军为什么长征你知道吗?红军长征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红军要长征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
红军要长征的原因第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很强大;二是我们党自己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红军面对敌人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浴血奋战、奋勇抵抗,但是蒋介石最终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在我们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根据地越打地盘越小。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对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中央苏区粉碎敌人围剿基本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报告了共产国际,但是共产国际于1934年6月25日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
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随后又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这有调动敌人的企图,也有为中央红军转移探路的考量。
红六军团后来和红二军团会师,联合行动。
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所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第三,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的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其它各地红军并没有失败,为什么也要进行长征呢?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它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张国焘确实怕自己成为国民党军围剿的下一个中心,他撤出来和红一方面军会合,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他没有想到,中央红军损失的那么惨重,这也是他后来野心膨胀的重要因素。
“红军”一词的由来
郭润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部队沿用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这一番号。
秋收起义的部队称为工农革命军。
同年11月13日,数万人参加的湖北黄麻起义部队称农民自卫军。
14日清晨,农民自卫军攻克黄安县城。
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兴致勃勃,挥毫疾书一幅对联:“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这幅对联贴在县衙大门两旁,用红军象征革命部队农民自卫军。
从此,“红军”的称号开始使用。
1928年5月23日中央发布《中央通告第五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规定:“可正式命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1930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国红军指挥问题》通知,统一了各地红军的序列和番号。
(《党史信息报》8.4郭润生文)
1。
1.方面军简介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
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
后被夏曦杀害.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2.红军由来2.1.红一方面军由来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红色革命长征的感人故事:
1. 红军长征出发: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英勇拼搏,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展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 突破乌江:红军长征途中,乌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难关。
红军战士们在江边顽强拼搏,英勇奋战,最终成功突破乌江,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3. 占领遵义:1935 年 1 月,红军占领了贵州省遵义市,召开了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四渡赤水:红军长征过程中,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了四渡赤水的英勇战斗。
红军战士们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5. 爬雪山过草地:红军长征途中,雪山草地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
红军战士们顶风冒雪,爬山涉水,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革命意志的坚定。
6. 陕北会师: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的第一步。
这次会师为后续红军长征奠定了基础。
7. 大会师: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大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经过长征,红军队伍得到了锻炼,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在红色革命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面临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些感人的故事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忠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永恒的篇章。
1.方面军简介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
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
后被夏曦杀害.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2.红军由来2.1.红一方面军由来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长征途中10大战役经典战例 强渡乌江战斗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日至6日 作战地区:贵州省乌江沿岸的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等渡口 参战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第2师第4团和红3军团;国民党黔军3个团 作战经过:1934年12月31日,红一方面军到达乌江南岸。
黔军约一个旅的兵力在江北岸凭险固守。
1935年1月1日,红1军团第1团由回龙场渡口强渡,一举突破敌江防,渡过乌江,占领滩头阵地。
至4日,红1军团主力及红9军团由此全部渡江。
与此同时,红1军团第4团先后两次由江界渡口强渡,有5名勇士渡江成功。
此时,追敌即将迫近,刻不容缓。
红4团又以60多个竹筏在炮火掩护下,组织强渡,与先期到达对岸的5名勇士一起,夺取了敌人滩头阵地。
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由此相继渡过乌江。
5日,红3军团进至茶山关渡口,守敌不战而逃。
6日,红3军团由此渡过乌江。
作战结果:歼敌一部。
红军长征经典战役:四渡赤水出奇兵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长征各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万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