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2019年第3期No,3,2019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194期(Sum N0194*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赵豫陇(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辛弃疾在农村词中大量用典,从仅(染农村风光到典故与农事相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层原因$辛弃疾用才华对典故和农事加以熔炼,既扩大词的表现功能,造就了农村词多样的风格,也推动了词学走向正统。
关键词:辛弃疾;稼轩词;农村词;用典;风格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9)03—0083—(05)DQI:10.19717/ki.jjus.2019.03.005辛弃疾对农村生活风光描绘与含农村典故的词有数十首,对农村的描绘是渐变的过程,从仅对农村轮廓的描摹到深入农村生活并大量运用典故,其农事词多集中于隐居带湖、瓢泉时期&一、隐居带湖、瓢泉时期辛弃疾农村词的创作及用典公元1172年春,辛弃疾出任滁州,积极参与建设,夏麦秋禾得到丰收,富足的太平景象在词中表现为《声声慢》“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词中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农事繁荣在词中的直接反映。
-1.民生成就让辛弃疾把喜悦之情流露于笔端,这种农事描绘是间接抽象的&辛弃疾江、淮、两湖时开始对农村风光直接描绘。
如《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古鸟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减字木兰花》“水村山驿”词中对农村的描绘限于轮廓,把农村当做整体对象,缺少细节描绘”辛弃疾厌倦官场后,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思想,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描写修筑草房,泛舟垂钓,种植柳树,观赏梅花等隐逸生活。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一、本文概述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以其深沉的思想、豪放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艺术特色鲜明,语言质朴自然,情感丰富热烈,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他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以及词作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本文还将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成就。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词作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豪放风格、悲剧色彩和人生哲理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词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二、辛弃疾词的主题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沉而多元,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的词作主题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他身处南宋,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沦亡,深感悲愤和无奈。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登高望远,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词也体现了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他关心民间疾苦,关注人民命运,将人民的苦难融入词中,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再次,辛弃疾的词还表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他一生壮志未酬,身居江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作者:陈师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辛弃疾是宋代善于用典的伟大词人,与苏轼成为“苏辛”,很好的发扬了苏轼豪放的风格,稼轩词的用典艺术,是建立在博学、饱览群书的基礎上,对于古人的故事用为自己所用。
辛弃疾能用典的特点不是“为了用典而用”的俗套,而是为了深深包蕴自己的感情。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本文以稼轩词中出现的众多的用典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用典人物以及故事内涵的分析,通过对其中用典故事的选取的研究,由此看出,辛弃疾创造性地丰富了词的创作,也更深刻地传达出词人胸中伟大的爱国情怀的可贵情感。
[1]关键词:辛弃疾;词;典故;用典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一、用典艺术以及稼轩词的用典的特色(一)用典的内涵用典也就是指运用历史的典论故事,是指在创作诗词中词人运用历史人物以及故事或者经史子集等运用到自己创作中为自己所用的总称,按照用典的不同分为经史子集典故和历史人物轮滑,按照用法的不同则分为正用典、反向用典、典议混用等,不仅被应用到词的创作当中,也被诗词文广泛运用到,在诗词创作中中比较常见的是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都有很多的运用之处。
(二)辛弃疾用典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爱国情怀。
辛弃疾从小便博学、爱学、广泛读书,少年时期还一直胸怀大志,曾登楼“欲说还休”,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始终在词中体现。
辛弃疾能坚守正义、丹胆赤骨的人,那面相自然是十分正直、叱咤风云的形象,他希望朝廷能像京口的孙权英雄皇帝一样,能够过来找他。
[1]他既没有在官场生活中泯灭自我,也没有在南宋昏聩的时局贤就倒向了投降派。
他秉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辛弃疾看来,放弃复国是不应该不明智的,而“偏安一隅”的皇帝实在是让他感到无力。
如稼轩的词中有个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历史的皇帝这样的英雄人物被他用的没有一点雕琢痕迹,他其实这样写是想宋室的皇帝也能选择复国,像古代那样才略建树、英雄遗风的皇帝那样带兵驰骋疆场的刘裕等的仰慕之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二、xx词中的用典用典可以借古论今、抒情言志、创新意境。
博览群书的辛弃疾,是词中用典的大师。
百家经史、古人古语信手拈来,在其笔下恣意纵横、流转自如。
通过用典,辛弃疾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xxxxxxxx》xxxx,xx无觅,xx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xx草草,xx,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xx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京口是三国时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成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而这首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这首词一连用五个典故。
其一,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词中概括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作者由此感叹当时一片主降声的南宋再难找到像孙仲谋这样的英雄,来助南宋与金对峙,夺回疆土。
其二,刘裕(武帝,小字“寄奴”)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宋。
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表明作者强烈希望国家能让他率军北伐,一举收复中原的心情。
其三,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却大败而归的故事。
(元嘉是宋文帝年号)。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 No.1122021No.31张杰(1992-),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2严晓江(1970-),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深入浅出,传神达意———许渊冲英译辛弃疾词作典故策略探析张杰1严晓江2(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要:辛弃疾词用典独出机杼,内容韵味无穷,手法独特新颖。
许渊冲注重传递典故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词人丰富的情感表达,并且兼顾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心理,在保留原作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深化、浅化和等化等方法将原词中的典故化隐为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译文深入浅出,自然流畅,达到了传播中华诗词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许渊冲;典故英译;“三化”论1.引言典故简洁精炼,意蕴深厚,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中国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不胜枚举。
诗人或借典故品评历史,借古论今;亦或抒情言志,表明心迹,从而增强诗歌的韵味,烘托诗歌的意境。
吴伏生(2012:358)指出:“汉诗中用典的作用和目的,往往是为了强调或隐约诗中的主题,并以此来增加其历史、文化方面的广度和深度,造成温柔敦厚的美学效果”。
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凝练的表达方式,汉诗的典故英译成为翻译诗歌的一大难题。
一些译者采取舍弃或淡化典故的方式,代之以不同的补偿手段来弥补其文化内涵的缺失;也有一些译者通过保留原诗词当中的典故意象,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翻译家许渊冲另辟蹊径,巧妙地将其提出的“三化论”运用到诗歌典故英译当中。
“三化”即等化、浅化和深化。
许渊冲的三化论可以说是发展了钱钟书的“化境说”。
钱钟书(2002:77)曾提出:“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入得“化境”。
所谓“化境”,就是“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转载:来自于互联网)[摘要〕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索高的地4卜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奏.经史‘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演.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触典议为一体。
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断,使人目不暇接。
「关健词〕辛词;共故,用典艺术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的著名词人.其词是两宋词坛上的一座绚丽多姿的艺术峰峦,足以辉摇千古。
他的创作,除了使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发扬光大外,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落案日,勇开新路。
仅从用典艺术看,辛词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在现存的六百余首稼轩词中,用典者竟占“六分之五”L}J,所用典故有一千五百多条,可谓蔚然大观。
一、辛词用典庞杂而广泛辛弃疾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刻苦用功,潜心学业,好读书,善读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达到“驰骋百家,搜罗万象”的地步。
他博学多闻,用典于经史子集无所不取。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浅注》对辛词收罗甚全,评说得当。
是研究辛词的重要资料,郝青云据之统计辛词的用典,其出于“经”者有179处,出于“史”者有607 处,出于“子”者有441处,出于“集”者1328处,可谓庞杂而广泛。
而且辛弃疾对有的著述研读甚深,从中取典甚多,其中,出自于《史记》的有117处.出自《后汉书》的有360处,出自《庄子》的101处,出自杜甫诗的190处,出自苏轼诗的163处.辛弃疾饱学博览,普于摊拾拈取古人旧事、典故和史实,紧扣词盒,精雕细凿,铺排衬砌于作品之中,天然随分,了无痕迹。
他“创造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人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rCaJ同时.辛词用典甚密,一首词中往往数典并用.或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问题,或从同一方面加大育说的力度。
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连用了王昭君远嫁匈奴、陈皇后幽居长门、卫庄姜送归妾、李陵长别苏武、太子丹诀别荆柯等数个典故.言人间别离自古多,有一唱三叹之效。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典”是典故、故事。
用典也叫用事、用辞,也就是说,在诗词中“引用古代故事或过去的旧事以及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来说明当前的事情,以丰富诗作的思想感情,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一种表现技巧或方法。
用典是借古说今的重要手法,“借古”是一种艺术手法。
“古”虽说是过去的人、或者事、或者物等,但与“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延伸故事)达到以古证今的抒情达意的要求,所以,“说今”才是诗人的目的。
就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说,辛弃疾写作此词时,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人生经历坎坷。
而时至六十,壮志未酬,易于念旧怀古,所有,在其词作中,自然少不了历史。
我们从标题中“怀古”也就知其一二了。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怀古”就是要托古讽今,借此抒情言志。
所以,用典也就成了诗词中的最大艺术特点。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用典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借古抒怀美在这首词中,典故极为丰富的。
为了表现词题中的“怀古”情怀,词人在词中所用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表现出典故意义与现实的巧妙结合,达到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的目的。
所以,在运用中,无论是采用“暗用”,或者“明用”,读者都能感受到典故的意义及其作用。
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就赞扬了三国吴主孙权,词人在这里是说,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无从寻觅了,南朝统治者真不如孙权,由此感叹了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
辛弃疾登临词的艺术手法及情感表现
首先,选取象征性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即事叙景的特色。
辛弃疾登临词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他所登的几乎都是“危楼”、“危亭”等让人感到惊心的景点,所看到的几乎全是“斜阳”、“落红”之类显示衰亡、凄凉的景物,如“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从这些象征性的景物里,人们可以感到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笼罩在一片凄凉的气氛里。
如同西下的夕阳,危危欲坠。
清人周济曾把辛词的这一写景特征概括为即事叙景。
其次,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爱国感情,呈现抒情方式多样化的特征。
(1)直接抒发爱国感情。
在辛弃疾的登临词中,有一些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的句子,直接表达了爱国感情。
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用两句带感叹的句子表达了对金兵入侵以来,多少人流离失所、血泪成河和北方大片领土沦陷敌手、至今尚未恢复的痛惜心情。
(2)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来抒情。
辛弃疾继承了屈原用香草美人自比的比兴手法来抒发爱国感情的传统,代表作品为《摸鱼儿》。
(3)大量运用典故抒情。
辛弃疾的登临词,几乎每首都含有典故,用典故抒情,可以说是辛词的最大特色。
一个典故总是包含有人物、情节、场景或警策性的语言。
引用蕴含丰富的典故,就可以曲折、生
动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如《水调歌头·过南剑双溪楼》中,便连用了数典,把自己想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受到的阻碍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全都曲折地表达出来了。
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以豪放见长的词家,他的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下面就是小编分享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
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
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
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引言:辛弃疾,南宋词人,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以下是小编对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的分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打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大意: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浅谈辛词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辛弃疾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人之一,他一生共存词六百多首,不但数量上是两宋第一大家,而且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把词这种文学形式推到了巅峰地步。
从而历来受到人们的景仰。
关于辛词的思想内容,本文姑且不谈,只想就辛词的艺术风格手法的特点略加讨论。
先谈艺术风格关于辛词的艺术风格,古今论者,多有论述,虽角度不同,也不乏共同之处:即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今不避罗列之嫌,引录几家,以便比较。
刘先庄在《辛稼轩集旭》中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柳朗之一; (1)辛弃疾的门人范开则说辛词的风格“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舒卷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之词所独也”;(2)今人李修生说得更其明确:“辛弃疾以豪杰之士作词,以淋漓的笔墨抒写英雄的怀抱,形成一种豪雄悲郁的词风。
但作为一名大家,又不主故常,时或在悲凉的主旋律中,奏出婉丽清新之调”;(3)上述这些议论,涉及许多内容,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承认辛词的风格是多样的。
上面所说的“大声镗鎝”“如张乐洞庭之野”“豪情悲郁”是一种风格;而“秾纤绵密”“婉而妩媚”“清新婉丽”又是一种风格。
用词界惯用的话说,是兼有“豪放”与“婉约”的词风。
而上述观点又都认为豪放的词风是辛词诸风格的主体。
上述所论,是一种结果。
可何以辛弃疾会有多样的风格呢,而豪放的风格又占主要地位呢?我们按照“风格就是人”这样一种观点做指导,就不能不去翻一翻辛弃疾的简历,从作家的个性及生平中去找找原因。
辛弃疾的主要生平经历是在双重矛盾中度过的,一是他与外族入侵者的矛盾,这决定了他早年参加抗金斗争,并为驱逐外虏,收复中原奋斗了一生;与之俱来的是他与南宋这个投降政府之间的矛盾,他始终不得重用,游官地方,《十论》《九议》遭搁置;他两次被弹劾落职,过了二十多年赋闲隐居的生活。
论辛词用典修辞的审美特征赵洪义【摘要】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文创作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辛弃疾是用典大家,辛词用典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形式,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辛词用典修辞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除用典修辞共有的如精致典雅、言简意赅、委婉含蓄外,还具有幽默诙谐、浪漫多姿、气势磅礴三个特征。
%Allusion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speech figures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creation .Xin Qiji is a great master of allusion who uses allusions with unprecedented number , quality and way .The allusion in Xin Qiji ’ s Ci has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orousness , romance and great momentum besid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elegance , briefness and implication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2【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辛弃疾;词;用典;审美特征【作者】赵洪义【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师范学院,辽宁丹东 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文创作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校释《文心雕龙·丽辞》云:“文学家用古事以达今意,后世谓之用典,实乃修辞之法,所以使言简而意赅也。
”[1]对用典是修辞之法及用典作用做了说明。
武汉大学文学院罗积勇在其著作《用典研究》中进一步指出:“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
辛弃疾怀古词用典艺术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辛弃疾的怀古词,都属于全篇用典的优秀之作。
先来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内容如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上阕“栏杆拍遍”用了典故,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辛弃疾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
下阕连续用典,“季鹰归未”“求田问舍”“刘郎才气”“树犹如此”分别想到了张翰、许汜、刘备、桓温,全属于事典。
季鹰即张翰,《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既写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刘郎才气”涉及到许汜、刘备。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
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三个典故连起来,辛弃疾想要表达的是:他既不学念鱼归隐的张季鹰,也不学谋取私利的许汜,而要像刘备那样具有雄心壮志。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中经常使用典故,这些典故的巧妙运用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辛弃疾用典的巧妙之处。
首先,辛弃疾善于将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融入到自己的词作中,使其成为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他通过典故的运用,使得词作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运用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和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又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借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典故,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其次,辛弃疾在用典时非常注重与词作主题和情感的结合,使得典故能够恰到好处地服务于词作的主题表达。
他善于把握典故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典故的运用将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想象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词作更加富有哲理和内涵。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借用宋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中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的典故,表达了对元宵节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同时,通过蛾儿、雪柳等形象的描绘,也暗示了作者对美人迟暮的感慨。
最后,辛弃疾在用典时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表达技巧的运用,使得典故与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式相得益彰。
他善于运用古朴典雅的语言,使典故与词作的整体风格相吻合,增强了词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辛弃疾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将典故与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例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和紧张,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综上所述,辛弃疾在词作中运用典故的巧妙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善于将典故与词作主题和情感相结合;二是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表达技巧的运用;三是善于将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融入到自己的词作中,使其成为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家,他的词作品中常常运用了典故,下面是辛弃疾词中典故应用的特点:1.广泛运用:辛弃疾词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和文学典故等各种典故,丰富了词的内涵和意境。
2.隐喻比拟:辛弃疾的典故应用常常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隐喻比拟,将典故中的情节、人物或景物与当时社会现象或个人感情进行巧妙结合,以达到修辞效果。
3.情感抒发:辛弃疾的典故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文学修辞,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词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借用典故中的人物和情节,词人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之情等。
4.反映时代:辛弃疾的典故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他的词作品中的典故常常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反映了宋朝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辛弃疾词中典故应用的特点是广泛运用、隐喻比拟、情感抒发和反映时代,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词作品既具有文学性和艺术美感,又带有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初探辛弃疾壮词用典初探辛弃疾壮词用典导语:辛弃疾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志在恢复中原领土的爱国诗人。
而他的创作多次用到典故的手法。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探辛弃疾壮词用典,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宋代词家中,辛弃疾可谓用典高手。
他常常将生活经历、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等通过以典言事、以典遣怀、以典明理等形式,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辛弃疾壮词用典恰切,蕴涵丰富,形成了旷达而不粗率、刚健而不生涩的“豪艳相映,刚柔相济”的豪放词风。
一、单典独用这种用典形式不唯辛弃疾壮词独有,在古代诗词作品中普遍存在,是诗词创作中较为常见的表现技巧。
辛弃疾壮词中,作者为了创作的需要常随时借用古人、古事表情达意。
例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老而思用的耿耿报国之情;“可惜消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借用东晋大将军桓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和苦闷。
二、类典合用辛弃疾的壮词常把内容相似或相关的几个典故合用在一起造出强烈而充沛的情势和语势,从而达到言情明理之目的。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用孙权和刘裕这两个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英雄的典故,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和希望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借“玉环”“飞燕”的故事警告了离间者和嫉妒者;《破阵子·为范南伯寿》上片中的“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连用“亚父”范增“将玉斗拔剑撞而破之”的故事和范蠡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的故事,以同姓范增、范蠡比好友范南伯,希望他能成为“二范”那样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人物,竭诚尽智地为光复祖国大业作出贡献,并劝范南伯“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下片中的“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连用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典故、南齐将军周盘龙回答周世祖戏问“貂蝉元出兜鍪”的典故、南朝宋大将军宗悫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的典故、孔子“杀鸡焉用牛刀”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他当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一是建议范南伯多积累战功,争取占据参预朝政的.要位;二是惋惜范南伯虽然有宗悫一样的才华,却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的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三是鼓励范南伯要努力争取“牛刀初试”的机会,而不应长期“牛刀杀鸡”。
关于辛弃疾用典的文学短评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创作风格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典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他巧妙地将典故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作品更加含义深刻、意境深厚。
以下是本人对辛弃疾用典的一些评述:
1. 辛弃疾用典博学多才,他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典故无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他的作品富有文化底蕴,值得深入理解。
2. 辛弃疾的用典准确得体,不仅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还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
3. 辛弃疾的用典精妙绝伦,他能够将不同的典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意境,使作品更加富有审美价值。
4. 辛弃疾的用典深刻卓越,他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典故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能够启迪读者的思维和智慧。
总之,辛弃疾的用典是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他文学风格的重要特征,同时还赋予了他的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
- 1 -。
案例ANLI《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的一首宋词,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是词人晚年的作品,以深沉的爱国情怀成为《稼轩词》中的优秀篇章。
“永遇乐”篇幅不算大,104字,但用典有五处之多。
这些典故并非“掉书袋”,而是词人表达情感的必需,是其借古喻今、以古讽今的需要。
下面就几处用典略作分析。
词作开篇起笔不凡,写江东之主孙权(字仲谋),孙权是一位少年英雄,年仅19岁便继承父兄遗业,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在京口建“京城”,抗衡曹魏,保家卫国,可谓“坐断东南”。
陈寿曾经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正是这种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
他慨叹当时没有孙权那样的勇气和才干,好让他追随创出一番抗敌御辱、定国安邦的伟业,实际上,这里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即对南宋朝廷的鞭挞,蔑视那些得过且过的逍遥之辈,批判那种苟且偷安的享乐主义。
作者心头积压的义愤越多,越会生发出对英雄豪杰的向往和倾慕。
于是,另一个京口传奇英雄登场了,那就是宋武帝刘裕,也就是词中的“寄奴”。
刘裕的北伐之心,何其坚定,他气吞万里,两次率领勇将强兵北进,将长安城与洛阳城尽收囊中,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帝国。
金戈何在?七尺男儿高擎;铁马何趋?万里山河驰骋。
作者对此心驰神往,遥思悠悠,就将这些令人无比振奋的历史,高度概括于词句中,“想当年”三句,便是词人对寄奴追慕之情的表达,对吞灭强敌之气势的赞颂。
一面是由衷的赞颂,另一面就是深沉的忧虑。
恢复中原,是词人的一个遥远的梦,但朝廷上下,君臣无为,庸庸碌碌,辛稼轩纵有龙虎精神、逐梦之心,更与谁人说?唯有赋词一阙,将忧思与愤懑付诸笔端。
上片写英雄们的壮举,下片笔锋一转,记写后来人的草率和轻敌。
其用意仍要从当年的历史说起,“元嘉”是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刘义隆求胜心切,又好大喜功,在准备尚不充分的前提下,急于“封狼居胥”,派遣王玄谟挥师北伐,仓皇为之,误国误己,落得铩羽而归、“仓皇北顾”的下场,更引得北魏拓跋焘南侵,兵抵长江。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转载:来自于互联网)
[摘要〕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索高的地4卜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奏.经史‘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演.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触典议为一体。
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断,使人目不暇接。
「关健词〕辛词;共故,用典艺术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的著名词人.其词是两宋词坛上的一座绚丽多姿的艺术峰峦,足以辉摇千古。
他的创作,除了使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发扬光大外,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落案日,勇开新路。
仅从用典艺术看,辛词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在现存的六百余首稼轩词中,用典者竟占“六分之五”L}J,所用典故有一千五百多条,可谓蔚然大观。
一、辛词用典庞杂而广泛
辛弃疾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刻苦用功,潜心学业,好读书,善读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达到“驰骋百家,搜罗万象”的地步。
他博学多闻,用典于经史子集无所不取。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浅注》对辛词收罗甚全,评说得当。
是研究辛词的重要资料,郝青云据之统计辛词的用典,其出于“经”者有179处,出于“史”者有607 处,出于“子”者有441处,出于“集”者1328处,可谓庞杂而广泛。
而且辛弃疾对有的著述研读甚深,从中取典甚多,其中,出自于《史记》的有117处.出自《后汉书》的有360处,出自《庄子》的101处,出自杜甫诗的190处,出自苏轼诗的163处.辛弃疾饱学博览,普于摊拾拈取古人旧事、典故和史实,紧扣词盒,精雕细凿,铺排衬砌于作品之中,天然随分,了无痕迹。
他“创造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人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rCaJ同时.辛词用典甚密,一首词中往往数典并用.或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问题,或从同一方面加大育说的力度。
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连用了王昭君远嫁匈奴、陈皇后幽居长门、卫庄姜送归妾、李陵长别苏武、太子丹诀别荆柯等数个典故.言人间别离自古多,有一唱三叹之效。
其用典旁征博引,多姿多彩,为人钦叹.一首《满江红·席间和弘舍人兼简司马汉章》中有句“天与文章,呀万解、龙文笔力”,虽是称赏他人文章,实乃夫子自道,用以评价辛词,绝不过分。
二、辛词用典多托古喻今
辛弃疾怀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希望“了却君王夭下事甲点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但南宋统治者始终施行妥协投降政策,使他迭遭压抑,倍受摧残,金剑沉埋,报国无门,因此其作多抒发爱国情怀,也常抒写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许多古人古事,对他时有触动,他便常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如《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用三国时期刽据江东、对抗曹刘的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多年来风尘劳碌,事业未成先白头的感慨.抒写了不为朝廷重用的孤愤.黄异《中兴词话》评其“铁心石肠发于词气间,凛凛也”。
《八声甘州,戏用李广事,斌以寄之》作于辛氏晚年被废置于上饶时,他读《李广传》.由此引起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慨叹。
上片“恨漏陵醉尉”用典,表达对李广受派陵尉欺侮的同情,“桃李无言”则表达对李广的崇敬;下片写自己不甘罢职投闲,而希望像李广那样短衣飞马,谈笑慷概,再以“甚当年,健者也曾闲”聊以自慰,一吐胸中郁塞之气。
如此用典,借古讽今之意甚明。
他的门生范开为其词集作序.云:稼轩作词“果何惫于耿词哉?直陶写之具耳”,道出辛弃疾的创作动机。
所以,辛词以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为主旋律,即使用典,也必反映他对时事的关注以及无法掩饰的孤苦心境。
三、辛词用典灵活多样
用典乃是“不指明出处地采用古人的语句或故事城幻,这样的采用。
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十分讲究技巧。
辛弃疾师法古人,又兽于创新,对各种用典之法驾轻就熟,兹举数端:
正用,又称直用,即直接使用,正面作比喻寄托.辛弃疾《贺新郎·邑中园亭》:“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其中“甚矣吾衰矣”典出《论语·述而》,原文为: “子日:‘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辛弃疾将“甚矣,吾衰也”一语直接写人词中。
正用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用典方式,此种用法似不够新颖,但辛词众多的正用之例中不乏翻新出奇之处。
如《卜算子·为人赋荷花》:“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
占断人间六月凉,明月鸳鸯浦.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
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所用
典故出自《南史·齐东昏侯记》:“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播妃行其上,日:‘此步步生莲华也.’”由此,后世称女子缠过的小脚为“金莲”,或“三寸金莲”,并颇用于文学作品中,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金莲嗽损牡丹芽.玉替抓住茶邢架。
”王实甫此语即为正用。
而辛弃疾用此典是以人喻花.又以花喻人,“佳人步”写出了莲花的绰约风姿.又以莲花受风吹雨打之苦喻女子修遭蹂肺.一条典故竟然铺展成了一首词,稼轩用典功力之深,于斯可见。
反用,即从典源正面引来,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的是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情感或看法。
如王维诗《山居秋限》“王孙自可留”句,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
不可久留。
”这本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刘安招纳隐士之辞,王维反用此典,表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这种用法,杨万里称之为“翻案法”。
稼轩词不乏反用之例,如其《鹤鸽天》中的“不向长安路上行”,典出李清照《操恋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一句.李氏所言是对国事日非产生的不满.觉得世事若此,说又何益;辛氏借此言志,表面是说自己对国事已
心灰愈冷,实言自己报效君国义不容辞。
化用,即根据需要将典故加以改写,有时甚至将典故拆傲.融人饲句中。
辛氏《木兰花慢》“与客携壶且醉,雁飞秋影江肠”句,即化用杜牧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句,改动之迹甚明而又淆晰可辨。
又如其《满江红》(落日苍茫)“笑江州司马,太多悄,青衫湿”一句,则脱胎于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衫湿”。
辛氏之妙笔,已使典故与己作融为一体。
有人将用典又列出明用、暗用等种类,因与正用、反用、化用有所交叉,此不赘述.还要提及的是,辛氏用典也见其艺术个性。
首先表现为在同一首词中把正用和反用结合起来。
如《满江红)(倦客新丰)“且置请级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句,前句为正用,言西汉终军向汉武帝请续愿缚南越王以献之事,表达报效国家的愿望;后句之典用汉代渤海太守龚遂劝百姓卖剑买牛,发展农业生产一事,辛氏则借以表示对朝廷不思北伐、屈膝媚敌的强烈不满,此即为反用。
其次,辛弃疾还创造性地将典故连用.如《水调歌头》(十里深窈窕)中“王家竹,陶家柳,谢家池”三句,连用三典:“王家竹”用王子欲爱竹典.“陶家柳”用陶渊明《五柳先生
传》典,“谢家池”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典。
典故连用,要求格式整齐,结构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如此佳句古难觅,而辛氏似可信手拈来。
又如《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梦连环,歌弹铁,斌登楼”句,亦三典连用:“梦连环”用韩愈“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典;“歌弹侠”用《战国策》中冯谈客孟尝君,对所受待遇不满之典;u赋登楼”用东汉末王架登当阳城楼,抒发思乡情与不遇恨之典。
三句一气贯注,表达了辛氏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氏谙熟史事,用典信手拈来,虽多典并用,也能安放自然。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阅,连用张翰、刘备、祖沮故事,借古人的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作者的内心.愈味非常深厚。
四、辛词用典常杂议论
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的多种表现手法用于词的创作。
他的移植,更多地表现在词中的议论上,其议论纵横奔放,组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幽默感.十分耐人寻味。
值得注愈的是,辛词的议论常与用典相结合.做到了典议相融.其做法主要有三:
一是以一“‘-一‘一“‘一’一“’龙吟·寿韩南洞》走卜.原摘一些晋初名辛词中
用“夷甫诸,予了辛氏对投降派;是,月儒事,君知币
二是由卜“差以毫厘谬千里一,下钓,解忆一,口”,兀‘砚千里’典,“细思量义利,舜拓之分,草草者,等是鸡鸣而起”用《孟子·尽心上》典故,说明了舜之徒与拓之徒差别之大.同是鸡鸣而起,孜孜以求,却因目的不同而有本质的不同。
辛氏此词欲言贤者与愚者有几许差别,便以二典加以说明,典对议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三是典议一体,即在用典的过程中发表看法。
如《永泪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言今,亦史亦论,下片从南朝宋刘义隆草率行事导致北伐失败写起,再以敌酋祠庙香火正旺暗示国土分裂,北方已非我有,最后自比廉颇,表其壮心未已,报国之心,夭日可表。
通篇沉痛,读来令人啼嘘。
辛弃疾南归后,艰难竭级的处境使他长怀优愁优思,悲愤填房,而令人窒息的玫实又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常常欲说还休,通过典故来表明心曲则能蕴藉含蓄,“在容寥数语当中将厚重深远的情怀思致寄扦其间,而达到言简惫远的目的”[’j.
辛词喜用典,善用典,通过用典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乃人之共识。
虽然有时辛弃疾过于逞才使气,炫扭学问,存在类似“掉书袋”的毛病,但总的来说,辛词用典是威功的,他“驭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词林记事》引核敬思语),在书山学海中纵横摔阂,左右逢源,触处生容。
这对于他雄踞于词坛之众,无疑是一种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