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肉鸡流行病的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869.50 KB
- 文档页数:27
冬季肉鸡常见病预防重点来源:互联网时间:2012-12-15 09:54 点击:198次字体设置: 大中小随着肉鸡业的迅猛发展,肉鸡的疾病时有发生,常见的类型有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及中毒病等。
这些疾病严重地危害着肉鸡业的发展。
因此,搞好疾病的防治是饲养好肉鸡的关键措施。
肉鸡疾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
疾病的预防,主要抓好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环境,进行免疫接种,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传播。
此外,平时应注意加强对鸡群状态的观察,尽早发现疾病,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时正确的诊断,避免疫情扩散、蔓延,迅速控制疾病,减少经济损失。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讲讲几种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
此外,冬季许多养殖密集地区的产蛋鸡群容易出现产蛋下降。
对2000年以来每年冬季造成产蛋下降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产蛋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疾病因素,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支、脑炎、鼻炎等。
其中新城疫的发病率为最高,其次为禽流感、传支、脑炎、鼻炎等。
一、病毒性传染病1、鸡新城疾鸡新城疫又叫亚洲鸡瘟,是由一种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呼吸困难,排绿色稀便,鸡冠呈紫红色,死亡较快。
如果病程稍长,则出现神经失调等一些症状。
鸡新城疫的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败血症,以消化道及呼吸道最为严重。
腺胃出血,尤其是腺胃乳头出血或出现溃疡病灶。
有的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纹状出血,角质膜下有条状出血。
肠粘膜有出血性炎症,严重的出现溃疡。
有呼吸道症状的病死鸡喉头、气管内有粘液,气管粘膜粗糙、肥厚,肺部及脑有出血点。
鸡场里一旦发生本病,首先应采取隔离饲养。
其次应采取紧急消毒,以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第三,及时用新城疫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可有效地保护未感染鸡;当然也可以先用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注射,三天后再用疫苗接种,这样可有效地减少死亡。
冬春季鸡病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冬春季是鸡病流行的高发季节,主要原因是气温的下降导致鸡类的免疫力下降,同时季节交替时期病原微生物数量多,易感染鸡类。
下面将针对冬春季鸡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免疫力下降:冬春季是气温下降的季节,鸡类的免疫力会随之下降。
免疫力下降会使得鸡类更容易感染各类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的流行。
2.疫病多发:冬春季节,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较快,鸡类容易感染众多疾病。
常见的鸡病包括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等。
3.环境条件恶化: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湿度大。
这些恶劣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各类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使得鸡病易于暴发。
针对冬春季鸡病的流行特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养管理是预防鸡病的重要措施。
要确保鸡舍通风、保暖和干燥,饲料和饮水要保持清洁、新鲜。
同时要加强饲料的营养搭配,保证鸡类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2.加强环境消毒:要定期对鸡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尤其是在冬季气候干燥时,病原微生物更容易存活和传播。
可以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对地面、墙壁、维修工具等进行喷洒和浸泡消毒,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
3.加强病原监测:对鸡舍内的鸡类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发现疑似症状及时隔离,并送样检验确认。
对发现的病害情况及时上报,加大疫情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4.合理使用疫苗:根据鸡类疫情和疫苗的施行情况,合理制定疫苗接种计划。
疫苗可提高鸡类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5.保持鸡舍清洁和卫生:定期清理鸡舍内的鸡粪和泥土,及时清理死鸡和蛋壳等。
清洁鸡舍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6.加强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饲养员和养殖户的养鸡意识和科学知识,使其了解鸡类的常见疾病、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等,增强防控鸡病的能力。
总之,冬春季是鸡病流行的高发季节,需要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消毒、病原监测、合理使用疫苗、保持清洁卫生和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低鸡类感染疾病的风险,保障鸡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秋冬季节,慎防肉鸡呼吸道疾病天气渐凉,气温变化加剧,呼吸道疾病多发,是肉鸡下一阶段疾病流行的主要趋势。
主要特点是:发病早,免疫反应严重,一月龄左右病情加剧。
如何才能有效控制呢?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发病的原因:a、大环境不理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b、支原体(衣原体)。
c、应激反应。
d、病毒感染(呼肠孤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法氏囊病毒、粘病毒)。
针对这些主要病因,我们分阶段做一个具体分析:1、首免前(一周龄内)。
一般进雏前消毒都比较好,与外界接触少,与外界大环境关系不大,受病毒影响也较少。
因此这一阶段的呼吸道疾病主要与应激和雏鸡带来的支原体有关。
舍内外温差较大,容易形成贼风、突然降温,这都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应激。
防治方案:a、适当提高舍温。
b、选择对支原体(衣原体)有效的育雏药—雏鸡旺。
c、加强对粘膜上皮的保护和修复—肠福宁。
2、首免后至法氏囊免疫前。
首免应激,接触外界机会的增多,大环境中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的影响是这一阶段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案:a、继续净化支原体,合理控制细菌—东方肠康。
b、提高机体抗病力,抵抗病毒感染—黄芪多糖。
3、法氏囊免疫后至新城疫二免前。
严重的法氏囊疫苗应激,鸡舍内空气质量下降,大环境中的病毒是这一阶段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
这时,垂直传播的支原体已经净化的差不多了,但应考虑到疫苗传播支原体的可能性。
防治方案:a、适当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清新。
b、加强管理,合理营养(尤其是维生素),减少疫苗应激。
c、中药抗病毒—清瘟败毒散。
4、新城疫二免后一周内。
处于免疫空白期,应预防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防治方法:可以结合抗菌药,适当应用抗病毒西药。
5、四周龄后,呼吸道疾病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
可以根据本舍以往经验,结合周围大环境情况,定期投放抗病毒药物预防。
抗病毒西药尽量交替使用。
(疾病的防止模式应该以保证疫苗防疫为前提,各种用药方案都不能影响疫苗的防疫效果,还要与突发病用药相适应。
鸡病主要流行特点与防治
鸡病是指鸡类发生的各种疾病。
鸡病的主要流行特点与防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要流行特点
(1)季节性流行。
鸡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季节有关,春季和秋季是鸡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期。
夏季高温多湿,易诱发细菌性疾病;冬季寒冷干燥,易造成呼吸道疾病。
(2)集群性发生。
饲养鸡群中疾病的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易发生集体性疫情。
(3)多因素综合作用。
鸡病的发生和流行和环境、饲养管理、饲料质量等因素有关。
2. 防治措施
(1)环境卫生。
加强场地和鸡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场地的干燥和通风。
(2)饲养管理。
合理饲养密度,保证饮水正常,饲料质量要优质,确保鸡只健康。
(3)疫苗预防。
可采取疫苗预防措施,对一些常见病和重要传染病进行预防接种。
(4)药物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可以采用合适的治疗药物进行治疗。
(5)定期检测。
定期进行鸡只健康检查和病原学检测,及时排除病原,保证鸡只健康。
总的来说,鸡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多种因素有关,防治工作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保障鸡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2019年第04期近些年,餐饮业发展较快,人们对饮食肉类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在鸡肉方面,为确保鸡肉的质量,防治鸡病已成为养殖场的主要工作内容,但参照养殖场数据可发现,秋季容易引发鸡病,属于高发期,若是鸡肉染上传染病,则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应积极治疗和预防。
1秋季常发鸡病的预防策略(1)预防疾病工作。
应从鸡舍开始,一般鸡舍需要建设在阳光充足、人群少的区域范围,鸡舍不可密集,需要分散养殖,避免互相传染疾病。
(2)增强饲养工作。
若是想要健康生长,必须要保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鸡舍管理禁止杂龄混养,需要全进全出,鸡舍需要定期消毒和打扫,全方位预防鸡只交叉感染,工作人员需要随时改进鸡舍的温度和噪音,及时进行降温,在鸡食中需要添加维生素、抗生素,以提升抵抗力。
(3)综合预防工作。
若是鸡群有转群情况出现,饲养人员要及时打扫鸡舍粪便,全方位杀菌。
当有鸡病出现时,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按照鸡病流行特征,提出对应治疗策略,定期转移和隔离鸡舍,防止有病原体传染,并且要驱蚊和灭鼠在鸡场中。
2秋季常发鸡病的治疗措施鸡新城疫是一种急性接触传染病,主要特征是红绿色下痢,在后期会有神经症状出现,沙皮蛋增加。
病理变化主要为肠道淋巴有枣核样溃疡,腺胃乳头出血等情况,按照感染病毒的差异,死亡也存在不同,低毒力会有零星死亡,高毒力则超过90%,甚至100%覆没。
各日龄鸡均有可能感染,但70~95日龄和170~350日龄段高发。
预防措施定期免疫接种健康鸡苗,严格执行相关防御措施,禁止病毒或者传染源鸡群相接处和感染独立鸡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应对同群禽进行深埋。
感染非典新城疫,需要紧急接种疫苗控制,药物防御可以选则清瘟败毒的中药制剂或者银翘血凝克毒灵。
鸡痘主要是因禽痘病毒引发,是借助蚊虫叮咬传染。
皮肤型鸡痘通常会在鸡冠、皮肤除有丘疹样结节,通常不会导致死亡。
黏膜型会在咽喉和口腔上有假膜依附,呼吸时比较困难,有嘎嘎声,甚至会有堵塞气管出现,从而导致死亡。
常见鸡病流行特点与禽流感防治措施鸡病是指鸡群中发生的以传染性、接触性或生态性为主要传播方式的疾病。
常见的鸡病有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鼻炎等。
这些疾病都有其特点和流行规律,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和控制鸡病的流行。
常见的鸡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1. 新城疫:新城疫是由极为强烈的病毒引起的疾病,宿主为鸟类,特别是家禽。
该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粪便污染等途径传播。
流行季节多在秋冬季节,特别是气温骤降时,传播速度较快。
3. 传染性鼻炎:传染性鼻炎是由传染性鼻炎支原体引起的疾病,以直接接触传播为主要途径。
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全年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在养殖密度较高的饲养环境中更易发生。
1. 疫苗接种:及时对鸡群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鸡病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疫苗可以增强鸡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饲养管理:保持鸡舍的卫生与清洁是鸡病防治的基本措施。
定期清理粪便,保持饲养环境的干燥和通风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隔离与检疫:对新进鸡只进行隔离观察和检疫,防止疾病通过新进鸡只传播。
在群体中发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患病鸡只,避免疾病的扩散。
4. 饲料与饮水卫生:保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定期更换饲料和清洗饮水器,防止食物和水源被污染,减少病原菌的摄入。
5.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鸡舍和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限制外来人员和交通工具的进出,减少疾病的外部传播途径。
6. 抗生素应用:在疫情爆发或病鸡数量较多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进行病鸡的治疗,减少病情的恶化。
通过科学的鸡病流行特点分析和禽流感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鸡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鸡群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也需要加强养殖者的防控意识,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减少鸡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2020年第09期在我国的北方,气温比较低,很多养殖户需面临秋冬季常见鸡病的防控等问题。
冬季如何做好鸡舍的通风换气和防寒保暖,同时明确各种疾病的症状及治疗,对疾病的防控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1相关疾病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我国的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有效的推动了养鸡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养殖方式。
我国的秋冬季节昼夜温差比较大,同时很多鸡场为了有效的抵御寒气,会将相关保暖措施添加鸡舍中。
导致通风换气受到了严重阻碍。
一定程度上对鸡的产蛋率及整个鸡群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2常见鸡病在秋冬时节,环境相对较为干燥,由于对鸡舍实施了相关保温措施,导致鸡体出现传染性喉气管炎,此疾病主要是一种疱疹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如果鸡舍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易出现此疾病。
该病主要症状是对其口腔进行检查时,可见一些淡黄色的凝固物存在于喉部周围的黏膜上,气管和鸡喉部位出血肿胀,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糜烂的情况。
神情萎靡和鸡冠变紫为外部特征,同时部分鸡还会出现咳嗽以及呼吸困难,会咳出带血液的分泌物,随后其机体功能严重衰竭,最终出现死亡。
此疾病主要由沙门氏菌引起,各个年龄段的鸡都能会被感染,其感染的范围大。
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为病鸡的排泄物,当鸡患病后会出现怕冷、精神萎靡且食欲不振,而且其粪便带有淡绿色且粘稠,双翅出现下垂的情况时,说明此鸡已经感染了疾病。
该病又称之为鸡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尤其在秋冬季最为常见。
此疾病主要由副粘病毒引发,具有着很强的传染性。
此疾病的传染源头就是病鸡本身,而且其排泄物中所具有的病菌会对其他健康的鸡产生影响。
如果鸡的病毒浓度过高时,任何鸡都可能被感染。
鸡群被疾病感染后,其体温会快速升高,出现眼全闭或半开的情况并伴有精神萎靡。
鸡冠暗红或暗紫且翅膀无力下垂为此疾病的外部特征,还伴有不时尖叫的情况,鸡的消化道和呼吸道会受到严重伤害,其免疫力及身体机能会不断下降,最终出现死亡。
这种疾病不但会严重的危害我国养鸡行业,同时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伤害。
2020年第12期1秋冬季鸡瘟高发的原因秋冬季鸡病高发最主要的病因是低温应激(冷应激)、冷风及寒潮侵袭鸡群、温差大幅波动、鸡舍通风与防寒保暖排湿产生矛盾、养殖小环境污染指数超标等,这些不良应激源导致鸡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大了内外源性感染的风险几率。
经实践验证,15日龄以内低龄雏鸡对环境温度及温差波动极其敏感,当室温低于25℃或昼夜温差波动超过5℃时,低龄雏鸡会产生明显的不适应性,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会显著飙升,期间若发生“病毒+X ”混感综合征,致死率几近100%;中大鸡在室温低于15℃、昼夜温差波动超过7℃时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不适应性,综合发病率相应增大,但总体上病死率相对较低。
疏于落实严格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罹患病毒性感冒的饲养管理人员或疑似病例(包括人和其他动物)近距离接触健康鸡群引起群内水平传播;体内外寄生虫及“四害”等中间传播媒介散播相关疫病原引起健康鸡发病;饲料及饮水供应失衡导致鸡的体质及免疫力下降;滥用药物(主要是抗生素)及添加剂(主要是重金属类)导致鸡的免疫脏器受损、抗病力下降;不当消毒刺激鸡的呼吸黏膜致其发炎等。
2预防控制策略1~20日龄雏鸡置于可衡温控制的保温箱或专舍内饲养。
1~7日龄雏鸡适宜温湿度值控制为31~33℃、相对湿度70%~75%;8~15日龄雏鸡适宜温湿度值控制为28~30℃、相对湿度65%~70%;15日龄以后雏鸡适宜温湿度值控制为25~27℃、相对湿度65%左右。
待到雏鸡日龄达20日龄以上、羽翼基本丰满、体重达250g 以上时,可以逐步实行过渡期管理直至脱温下架,达到正常脱温下架标准的雏鸡只要保持室温不低于18~20℃、昼夜温差波动不超过5℃、身体不被贼风(高速冷风)直吹,一般不会引起发病。
规模养鸡场务必针对ND 、AI 、IB 几种高致死率的病种予以相关疫苗接种,国内绝大多数规模养禽场将这几种病种定为强制免疫病种(必免);计划免疫病种(选择接种)包括鸡传染性法氏串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鸡马立克氏病等,建议根据地方流行病学追踪结果和本场实际,合理选择其中发病风险较高的予以疫苗接种。
鸡群秋冬季常见疾病症状及治疗分析每年的秋冬季节由于气候影响,疫病增多,易发新城疫、呼吸道综合症、肾传支、一过性脑脊髓炎、传染性喉炎以及传染性鼻炎等。
近期各种疾病已陆续爆发,在此做以下分析:一、新城疫各日龄鸡均可感染,但在20-40日龄,60-90日龄和180-350日龄段高发。
鸡群采食下降,呼噜、甩鼻、咳嗽、排黄绿稀粪,精神不振,瘫痪,登腿等症状。
产蛋鸡多发于180-350日龄的高峰期鸡群,鸡群暴发新城疫后大群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约三分之一到一半,个别鸡只瘫痪,排黄绿稀粪,呼吸道症状明显,产蛋下降50%以上甚至绝产,死亡率1-2%(一般死亡鸡只均属较瘦鸡只)。
治疗方案:转移因子或百佳每瓶200只鸡集中一次饮水。
同时用喘立停或头孢重感灵+氟苯尼考+银翘口服液混合饮水。
二、呼吸道综合症1、肉鸡呼吸道综合症一般由弱毒引起。
该病多发于25-45日龄段,发病后,部分鸡咳嗽、呼噜,不接种油苗或在感染后使用新城疫冻干苗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
治疗方案:头孢十力康菌素十肾必治,连用3天。
2、由弱毒引起的产蛋鸡发病,鸡群有呼吸道症状,产蛋率下降10%左右,蛋壳发白,死亡率高,采食变化不大,有黄白色稀粪。
治疗方案:转移因子+头孢重感灵+杆净力康+银翘口服液混合饮水3-5天。
饲料中加入清瘟大败毒每袋500斤料。
三、传染性喉气管炎鸡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主要以侵害育成、产蛋鸡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冬季高发,传播迅速。
临床症状为:主要是呼吸困难,呼噜、张口伸颈,喘鸣,眼内有唾沫样分泌物,结膜发炎,有时窒息而死。
产蛋鸡采食下降幅度不大但产蛋率直线下降,排黄白绿稀粪。
喉炎与鼻炎混感时,采食量大幅下降,精神萎靡,黄色粪便增多,肿脸,流鼻液,个别鸡把头弯回藏于翅膀下,死亡率高且难以控制。
防治措施:1、隔离病鸡,加强消毒,搞好环境卫生。
2、疫苗预防:分别于30-35日龄用鸡痘一传喉二联基因工程活苗刺种和80-90日龄传喉疫苗涂肛为好。
冬季鸡群易发疾病的防治1.禽流感禽流感又称欧洲鸡瘟、真性鸡瘟或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全身出血性败血症。
主要特征为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头颈水肿和腹泻。
高致病力毒株可引起禽的急性大量死亡,低毒力毒株只引起少量死亡或不死亡,表现为生长障碍和产蛋下降。
防治:要从无禽流感的养禽场引进种鸡或种蛋,加强卫生和检疫工作,定期检测鸡群。
坚持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方式。
根据当地疫情选用相应亚型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冬季多发季节应加强免疫,蛋鸡开产前最少免疫两次,产蛋期每50~60天免疫一次。
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一旦爆发生,应划定疫区,扑杀并严格消毒防疫。
低致病性禽流感(H9亚型)可采取隔离、消毒与治疗相结合的措施,一般可选用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的中药(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等)和抗病毒药物(病毒唑、金刚乙胺)对症治疗,同时辅以免疫增强药物(黄芪多糖、淫羊藿等)和促进生殖系统恢复物质(维生素E等)。
此外,还要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2.新城疫新城疫也叫亚洲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各日龄鸡均可发生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特征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蛋鸡产蛋下降、蛋壳颜色变浅。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杜绝传染源。
定期消毒,加强检疫。
根据本地、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
建立必要的免疫检测制度。
常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肉仔鸡:5~7日龄,活疫苗滴鼻、点眼,同时注射新城疫灭活疫苗;18~21日龄再次用活疫苗免疫。
蛋鸡、种鸡:5~7日龄,活疫苗滴鼻、点眼,同时注射灭活疫苗;18~21日龄二次疫苗免疫;50~60日龄用活疫苗、灭活苗三免,开产前用活苗结合灭活疫苗进行四免,产蛋高峰过后,每2个月用活疫苗免疫一次。
条件许可时应定期进行新城疫抗体测定,根据抗体水平进行免疫。
一旦发生疫情,应封锁疫区,隔离饲养。
对周围鸡群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必要时也可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紧急注射,待病情稳定后再用疫苗接种。
2020年第12期1秋冬季鸡瘟高发的原因秋冬季鸡病高发最主要的病因是低温应激(冷应激)、冷风及寒潮侵袭鸡群、温差大幅波动、鸡舍通风与防寒保暖排湿产生矛盾、养殖小环境污染指数超标等,这些不良应激源导致鸡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大了内外源性感染的风险几率。
经实践验证,15日龄以内低龄雏鸡对环境温度及温差波动极其敏感,当室温低于25℃或昼夜温差波动超过5℃时,低龄雏鸡会产生明显的不适应性,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会显著飙升,期间若发生“病毒+X ”混感综合征,致死率几近100%;中大鸡在室温低于15℃、昼夜温差波动超过7℃时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不适应性,综合发病率相应增大,但总体上病死率相对较低。
疏于落实严格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罹患病毒性感冒的饲养管理人员或疑似病例(包括人和其他动物)近距离接触健康鸡群引起群内水平传播;体内外寄生虫及“四害”等中间传播媒介散播相关疫病原引起健康鸡发病;饲料及饮水供应失衡导致鸡的体质及免疫力下降;滥用药物(主要是抗生素)及添加剂(主要是重金属类)导致鸡的免疫脏器受损、抗病力下降;不当消毒刺激鸡的呼吸黏膜致其发炎等。
2预防控制策略1~20日龄雏鸡置于可衡温控制的保温箱或专舍内饲养。
1~7日龄雏鸡适宜温湿度值控制为31~33℃、相对湿度70%~75%;8~15日龄雏鸡适宜温湿度值控制为28~30℃、相对湿度65%~70%;15日龄以后雏鸡适宜温湿度值控制为25~27℃、相对湿度65%左右。
待到雏鸡日龄达20日龄以上、羽翼基本丰满、体重达250g 以上时,可以逐步实行过渡期管理直至脱温下架,达到正常脱温下架标准的雏鸡只要保持室温不低于18~20℃、昼夜温差波动不超过5℃、身体不被贼风。
规模养鸡场务必针对N D 、A I 、I B 几种高致死率的病种予以相关疫苗接种,国内绝大多数规模养禽场将这几种病种定为强制免疫病种(必免);计划免疫病种(选择接种)包括鸡传染性法氏串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鸡马立克氏病等,建议根据地方流行病学追踪结果和本场实际,合理选择其中发病风险较高的予以疫苗接种。
细化通风管理首先,要做好秋冬换季的饲养管理,根据气候的转变而改变管理方式。
例如通风,由夏季的纵向通风逐渐变为横向过渡通风,即在深秋时节主要以换气为主、通风为辅的通风方式。
做好疾病防控消除非传染性的诱病因素,冬季来临之前要做好鸡舍的维修和供暖设施的准备,在雨雪天气和寒流期间,要注意保温。
注意通风换气,减少氨气的产生。
合理投喂饲料配料时要考虑提高能量的含量,以提高鸡的御寒能力。
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冬季可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进行带鸡消毒,每周必须保证3次带鸡消毒,两种消毒药交替使用。
每半月进行一次饮水管消毒,消毒药要采用无毒、无残留的药物;在实施饮水消毒时,其药物浓度必须准确。
每周必须保证对鸡舍外环境进行严格的喷洒消毒1次,可用生石灰或烧碱液消毒。
做好疫苗的预防接种免疫前后3天~5天,在日粮中适当添加口服补液盐、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应激剂。
认真做好药物防治冬季呼吸道疾病多发,应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等能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药物。
细菌性感染时可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饮水投服;严重时还可采用氟苯尼考类药物,以及喷雾治疗。
气雾治疗药物可选择泰乐星。
病毒性呼吸道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虽然用抗生素合成药物无效,但有时为了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适当用抗生素与病毒灵以及一些抗病毒的中草药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也可选用疫苗紧急接种治疗。
综上所述,在秋冬时节,我们应加大饲养管理力度,充分做好生物安全体系,有效地对疾病进行防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鸡群的平稳换季,健康稳产。
本文来源于/ShowNews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