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2
- 格式:ppt
- 大小:809.50 KB
- 文档页数:36
九年级(下)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领会史家文字和小说笔法。
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
(2)理解对白的特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出人物个性。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外交使臣,面对强悍的秦王,他英勇无畏,应对自如。
当秦王以“逆寡人”“轻寡人”相责难时,唐雎立即加以否定。
他先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再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语,表明守土的坚定信念,同时激怒秦王,先发制人。
当秦王问他有没有听说过“天子之怒”时,他却以“臣未尝闻也”轻轻带过,故作不知,显示出极大的蔑视和自信。
他非但没有被秦王吓倒,反而针锋相对,提出“布衣之怒”压制对方。
经过一番慷慨陈辞,以古证今,并且“挺剑而起”,最终让秦王屈服,表现出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士人品质。
(3)了解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的艺术手法。
如围绕易地问题,就有秦王的欲求与安陵君的坚守,有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抗争;在意志较量方面,则有“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垒。
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唐雎的“未尝闻”;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秦王归之于“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一个拒绝回答,非常傲慢;一个丑化描述,极为轻蔑。
这样,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作者为了追求夸张、强化的效果,多借助人物语言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现场感”。
如秦王说“灭韩亡魏”,目的是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唐雎罗列刺客的壮举,也表明了血拼到底的气概。
秦王先说“灭韩亡魏”,气势夺人;后说“韩、魏灭亡”,辞格已卑。
这些生动的描写,极力地凸显了人物性格。
故事复述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安陵”的要求遭拒。
唐雎出使秦国,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取得胜利。
最后秦王只好屈服。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天下缟素..原意为:白色丧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2)形容词作动词请广.于君原意为:(面积,范围)宽阔,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3. 一词多义(1)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F____________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F____________①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①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 ____________(2)怒:①天子之怒.F____________①怀怒.未发____________①怒.而飞(《北冥有鱼》) 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唐雎不辱.使命辱:____________(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F:___________(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____________(4)安陵君其许.寡人许F:___________(5)大王加惠..加:____________惠:____________(6)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F:_________(7)秦王不说.说F:___________(8)且秦灭.韩亡魏灭F:___________(9)故不错意.也意:____________(10)而君逆.寡人者逆F:___________(11)岂直..五百里哉岂直:__________直:____________(12)秦王怫然..怒怫然:__________(13)臣未尝.闻也尝F:___________(14)伏尸..百万伏尸:__________伏:____________(1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闻F:___________布衣:__________(16)亦免冠徒跣..徒:____________跣:___________(17)以头抢.地尔抢:____________(18)非士.之怒也士:____________(1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___________休:____________祲:____________(20)若士必.怒必:____________(21)今日是.也是F:___________(22)挺.剑而起挺:____________(23)秦王色挠.挠:____________(24)长跪而谢.之曰谢:____________(25)寡人谕.矣谕:____________(26)徒.以有先生也徒:_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1)之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__________③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______④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②以.君为长者__________(2)以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④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3)安陵君其.许寡人__________①受地于.先王__________(4)于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____(5)何②何.至于此__________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____(6)也②非士之怒也.__________(7)且.秦灭韩亡魏__________(8)以君为.长者__________①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__________(9)而②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①轻寡人与.__________(10)与②与.臣而将四矣__________(11)虽.千里不敢易也__________(12)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13)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1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__________(15)与臣而将四矣.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课后习题)2.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课后习题)3.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后习题)(2018乌鲁木齐)4.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2)原文注释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秦王:即秦始皇帝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使:派遣,派出。
谓...曰:对...说。
欲:想。
以:用,用作介词。
之:的。
终:始终。
守:守护。
易:交换。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河南鄢(y 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
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无义。
许:答应,允许,准许。
曰:说。
加惠:给予恩惠。
加,给予。
善:好虽然:即使这样。
虽,即使。
然,这样。
先王:死去的国君弗:不。
使:派以:用。
且:况且。
秦灭韩亡魏: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
秦灭韩国在公元前230年(始皇十七年),灭魏国在公元前225年(始皇二十二年)。
而:但。
以:凭借。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故,所以;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扩充;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逆:违背。
轻:轻视。
与(y ):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怫然:盛怒的样子。
布衣:指平民。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仓,通苍,苍鹰。
怀怒未发,休祲(j n)降于天,与臣而将(jiāng)四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于,从。
若:如果。
必:将要。
怒:发怒。
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是:此,这样。
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
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一、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意义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测1.请同学们说出课文内容(可在各小组中选举一人,并根据回答情况评分)2.翻译重点语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
挺剑而起(二)考考同学们的探究能力。
1.依照下列板书整理文章思路。
使秦原因: 秦王: 欲易安陵 安陵君: 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秦王: 轻寡人与 针锋相对: 唐雎: 千里不易 反击护国:秦王: 天子之怒 唐雎: 布衣之怒取得胜利: 秦王: 长跪而谢 唐雎不辱没使命唐雎:不辱使命小结: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
“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作者以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为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你觉得哪些语言最有特色,为什么?2.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
请同学们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从语言中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指导,参看答案)“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第二十二课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唐雎,也作唐且。
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唐雎的剑】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他便是战国末年的弱国臣子唐雎,他的凛然正气千百年来仍然令人震撼。
不久前,我带领学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重温那一豪壮的场面。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唐雎之所以能使安陵国避过一劫,缘于他的拼死一搏。
可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文章对此没有任何交代。
唐雎是否带剑而入呢?根据当时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因此还演绎了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荆轲刺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图当中,专诸刺王僚更是巧妙,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
唐雎长长的剑自是匿之不住。
难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极点,任由使者携剑以示气度?这种侥幸之说恐怕难以站住脚。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间,秦王早已有过前车之鉴: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史记·刺客列传》)。
虽然说堂堂秦王,蛮横骄纵,但绝对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断不会有如此举动。
那唐雎“挺剑而起”时该不会是使秦王之剑吧?秦法虽然规定“群臣、使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但秦王本人不在此列。
秦王倒是有剑的,可诸位不要忘了,唐雎前来乃是“秦王不悦”之后,是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亡国危机的。
秦王会把一区区小国使者放在眼里吗?即便接见,也只能殿下侍候。
因而,唐雎根本没有接近秦王之机会,拔出秦王之剑无异于痴人说梦。
既然如此,唐雎的剑到底从何而来呢?该文出自《战国策》,我们先来看一看《战国策》吧。
它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古书,主要记录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同时也有一些历史事实。
其中历史记载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引寓言故事。
评论家吴小如在《古文精读举隅》中谈到,《战国策》并非全部实录。
10唐雎不辱使命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休祲.()唐雎.()韩傀.() 色挠.()gǎo()素fú()然免冠徒xiǎn() 以头qiāng()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D.对镜帖花黄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唐雎认为安陵君“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秦王认为“天子之怒”的结果是“,”,“布衣之怒”的结果是“,”。
22《唐睢不辱使命》练习2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①唐雎()②怫然()③休祲()④缟素()⑤徒跣()⑥色挠()二、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1.“不错意”[ ] (1)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2)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2.“轻寡人”[ ] (1)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2)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
3.“先生坐!何至于此!”[ ] (1)请您坐下来谈判!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2)请您坐下来!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1.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唐雎不辱使命。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4.长跪而谢之。
()5.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6.岂直五百里哉。
()7.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8.否,非若是也()四、辨析下列句子中“于”字的含义1.受地于先王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请广于君4.仓鹰击于殿上5.休祲降于天6.何至于此五、选择下列句子的恰当译文,把字母填入括号内1.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A.秦王不说话,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B.秦王不高兴,因为安陵君派了唐雎去秦国。
C.秦王不愉快,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去。
D.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 ] A.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B.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C.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道歉。
D.秦王的脸色表现屈服,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六、下面几句中的“之”与“皆布衣之士也”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句子有[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D.肉食者谋之。
E.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活动安排旨在完成素质教育目标1和2。
(二)整体感知(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课本剧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
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
读时注意把握语气,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
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
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
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第一场[安陵国]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秦国朝廷]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段概括段意
唐雎是一位血性男儿,他的家世并不显赫。
在秦国攻打赵国时,魏王派大将唐雎出使秦国,以便两国结盟。
但由于秦王对强权毫无顾忌,唐雎拒绝为秦效劳。
这个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公民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很多,请看《唐雎不辱使命》第二段概括段意。
第二段:正义得到伸张“然而安陵君贪于酒色,不知臣之所为,臣之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从中可见唐雎的刚烈与忠心。
这些都说明了,只要是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即使自己处境艰难,也会奋起抗击敌人;只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即使在黑暗的社会里,也能成就光辉的业绩。
“士为知己者死”,唐雎就是如此!虽然被安陵君拒绝,却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也是值得尊敬的。
“得志与否,失志与否,穷达一也”(2)虽遭受挫折,却仍旧保持乐观态度,这种伟大的胸怀令人钦佩。
“诚以事其君”表示的“事”字写法不当。
应该改为“侍奉”或“报答”。
通过翻译上文可知唐雎认为:哪怕在做官方面低人一等,也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贞不渝。
唐雎的这句话是多么令人震撼啊!我不禁联想到《唐雎不辱使命》最后的那几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