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唱歌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10.32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唱歌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
作者:彭阿丽
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4期
彭阿丽
唱歌教学是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唱歌内容上要注意歌曲
选择应适宜幼儿发展特点,以歌曲之“有趣”激发幼儿之“兴趣”,歌曲音域的选择要适合
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注意保护幼儿嗓音。
在伴奏设计时,应分析歌曲风格,对症下药,采取不同
的伴奏方式。
一、内容设计:适宜幼儿发展特点
(一)素材的选择:以歌曲之“有趣”激发幼儿之“兴趣” 一首歌曲能否让幼儿认真演唱,关键看它能否激起幼儿歌唱的兴趣。
因此在歌曲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着力在“有趣”字上下
功夫,以歌曲之“有趣”激发幼儿之“兴趣”。
这里所谓“有趣”的歌曲,主要是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切近幼儿生活和情感的作品。
这样的歌曲更利于孩子感受音乐形象,产生与其相一
致的情感共鸣。
孩子带着兴趣去触碰音乐的意境美、旋律美,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演唱活动之中。
因此,在实际的唱歌教学中,选择歌曲在内容上要尽量做到“四性”,即:趣味性、情境性、故事性、生活性。
小班歌曲《毛毛虫》,虽然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但里面毛毛虫与大叔、爷爷做游戏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可爱的孩子们,孩子们都饶有兴趣地一边演唱一边游戏,脸上
满是俏皮,专注的表情,肢体动作更是丰富多样、滑稽可爱。
不用过多言语的引导,孩子们不
知不觉地被里面的情景感染着、激发着。
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以高涨的兴趣演绎着一场“毛毛
虫与大叔、爷爷逗乐”的情景剧。
(二)音域的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喜欢唱歌,但他们唱歌时常有不符合要求的现象。
如:不用自然
的声音唱;大声叫喊式的吼唱;脱离曲调,象说话一样“说唱”等等。
产生这些现象原因是
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幼儿所唱歌曲的曲调超出了他们“音域”的发展水平。
一些音域过高或者过低的歌曲,用自然音唱是困难的,高音唱不上去,只有吼唱,低音唱
不出来,就变成了说话。
所以,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音域适合幼儿声音特点的歌曲。
一般而言,幼儿的发声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喉头比成人的小一倍半,声带柔嫩且
较短,音域比较狭窄。
从整个幼儿期来说,不宜唱音域较宽的歌,一般来讲各年龄班歌曲的音
域可参考以下要求:(1)小班:c,l-al; (2)中班:cl-hl; (3)大班:b、cl-c2。
另外,在歌唱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嗓音,教育幼儿懂得保护嗓音的重
要性。
引导幼儿用好听的、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善于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正确演唱,严格
防止幼儿练唱成人歌曲,以免损害幼儿的嗓音。
二、伴奏设计:分析歌曲风格,对症下药
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功中,老师们拿到歌曲后没有认真分析歌曲风格和调式,随意而简单地
进伴奏,整首歌曲听起来单调、空洞、缺少强烈的色彩感,不能很好将孩子带入应有的意境。
因而,在歌唱课堂中,要么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孩子傻愣双眼;要么,孩子们很听话全力配合,演唱时却面无表情,没有充分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和肢体语言。
这让一节节富有情趣的音乐
活动课以“失败”而告终。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要注意分析把握不同风格的歌曲,根据风格对症
下药。
(一)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如《国旗国旗多美丽》《小小兵》《小海军》《玩具进行曲》等,这类歌曲节奏鲜明,旋律进行较平稳,曲调明快,坚定有力,速度适中,能伴随行进的步伐,表现出气势磅礴、奋
勇前进的英雄气概。
这类歌曲一般选用坚定有力地柱式和弦,左手常用八度弹奏根音,在用原
位和弦的同时,也可用一些转位和弦,使音响获得新鲜感,增强行进的气氛和动感。
(二)欢快风格歌曲
比如说欢快风歌曲《小老鼠上灯台》《数鸭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火车呜呜叫》等,这类歌曲情绪欢快,热烈,常表现生动活泼,跳跃喜悦的动人形象。
这类歌曲常选用正三
和弦为主,适当加以副和弦,一般选用半分解和弦为主。
弹奏时,多用断奏或跳音。
(三)抒情风格歌曲
《大树妈妈》《迷路的小黄鸭》《摇篮曲》等属于抒情类的,这类歌曲旋律优美,流畅,
富于诗情画意,而且节奏自由,平衡,速度一般较慢。
这类歌曲的和弦在选用正三和弦的前提下,可较多的选用副和弦和变化色彩的和弦,以烘托柔美歌唱的情绪。
常以分解和弦用的最多,在右手带旋律或部分旋律时,左手配弹分解和弦,左手弹旋律时,右手弹分解和弦,表现出诗
情画意的特点。
总之,在确定把握了歌曲风格后,伴奏要力求明确,简单,和弦和音型应层次清楚,变化
分明,跨度性不宜过大,遵循就近原则,避免过度的繁琐与花哨,影响幼儿演唱。
综上所述,只有唱歌课堂设计能够紧抓幼儿兴趣,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的歌曲,并伴
奏的技术层面上加以注意,相信就一定能够上好幼儿唱歌课。
(作者单位:陕西丹凤中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