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0.99 KB
- 文档页数:21
《当你老了》赏析指导教学设计"When you are old" appreciation guide teachi ng design《当你老了》赏析指导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这是一首情诗,写给诗人终生追求的一位女性──毛德•冈。
她是位才华出众的演员,但一直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自治运动,并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在年轻时代,诗人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女性,就被她深深吸引,堕入了情网,但遭到了拒绝,这段痛苦的恋情几乎萦绕了诗人的一生。
《当你老了》一诗,写于诗人的感情受挫之后,诗歌成了化解内心苦痛的方式。
但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当时的感受,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以后,想像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
这种构思并非诗人的独创,16世纪的法国诗人龙萨也有过一首类似的作品,诗人或许受到了龙萨的启发,用同样的方式演绎了自己的感情。
第一节,时间设定在未来,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情感波澜。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恋爱中的人,总会赞美自己的恋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叶芝笔下的恋人,早已年华老去,头发花白,睡思昏沉,这表明诗人眷恋的不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历久弥坚。
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出现过两次,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变成往事,在炉火畔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然而,炉火虽然暗淡,它却仍“红光闪耀”,这也就是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体味诗歌的节律、情韵。
2.明确诗歌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3.能正确评价作者的这份情感,从而树立崇高圣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作者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结合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点拨启发法。
教学过程:一、听一听:1.听赵照的歌曲《当你老了》,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些年,这首歌传唱大江南北,感人至深,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创作灵感及部分歌词源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板书)《当你老了》(叶芝)。
2.听中文版朗诵音频。
叶芝被称为“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英文原版的诵读音频。
3.听英文版诵读音频,体味中英文在音律、抒情方面的不同。
二、读一读(配背景音乐)1、全班齐读,检验熟练程度。
2、男生读(师点评)3、女生1读(师点评)女生2读英文版(师点评)好,关于这首诗刚才我们也听了,也读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这首诗。
三、说一说(分层分组说)1.说整体构思(将来过去时)请学生读导读的前一部分,体会本诗整体构思的巧妙,向学生说明构思精巧是本诗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并顺势引导学生写作文时也要追求这一点。
2.(分层分组说)诗歌主体①说第一层说意象:炉火、阴影说情感:温暖、平静说手法:想象全班再读第一层,要求读出平静、温暖又带点感伤。
②说第二层(高潮、重点)说情感:圣洁、激动说手法:对比再听歌《一生有你》,体会这种圣洁、激动再读第二层,读出这份圣洁与激动③说第三层:说意象:炉火、脸庞说手法:意象化说情感:平静、伤感、凄然诗歌是有节制的艺术,不能一味地沉湎于回忆与表白的激动。
最后作者通过意象化的表达,情绪复归平静,情感也得到升华,把对一个人的爱怜之情转化成一种超越时空的深沉的人生体验,让人流连低回,慨叹不已。
再读第三节,读出平静、伤感、凄然。
3.说作者、评价作者的这份爱情:坚贞不渝、圣洁。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和散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和散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和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外国诗歌欣赏1. 《再别康桥》(徐志摩)2. 《当你老了》(叶芝)3. 《雨巷》(戴望舒)第二单元:外国散文欣赏1. 《荷塘月色》(朱自清)2. 《小石潭记》(柳宗元)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外国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和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文学鉴赏的框架。
3.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对诗歌和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引导分析,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解读作品。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选择一首诗歌或散文进行深入分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对作品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分析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
3. 个人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个人写作和讨论,评估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适合学生的水平。
2.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当你老了》教案设计一、新课标理念: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二、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审美意识,表现美、创造美。
三、课程目标:美的表达与创造;理解多样文化(跨文化)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习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并尝试自主翻译外国诗歌。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翻译,体会诗歌情韵之美,进而体会作者爱的圣洁和伟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正确并且崇高伟大的爱情观。
4.教学重点:理解叶芝爱情的崇高圣洁。
5.教学难点:跨文化语境下观照叶芝式爱情。
五、学习目标1.在鉴赏比较中学会甄别不同翻译文本的特点2.了解诗歌感情在形式和语言表达中的决定作用3.通过跨文化翻译活动,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六、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知道,诗歌是用语言做成的,但语言如何才能被做成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试着从一首叶芝的小诗来探讨一下诗歌的语言艺术。
我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前我们已经接触了叶芝的英文原诗,并进行了翻译创作。
对原诗的意境和风貌有了一定理解。
哪位同学能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5分钟)9:00明确:同学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解,但是有一点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即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始终不渝的深沉的爱恋2.同学们手中的讲义中有这首诗歌的三种中文译本,一首是袁可嘉先生的译作,第二首是翻译家杨牧的翻译作品,第三首是王紫嫣同学的翻译作品。
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甄选一首你喜欢的译诗。
我们评判一首译诗的优劣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考虑:情感、语言、形式。
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出声朗读一下,根据我刚才的提示比较三首译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篇译文,并说明理由。
(9:08谈—9:15)3.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完成的这首诗歌呢?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PPT)有许多作家终生会爱许多女人,而有的作家一生只爱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
叶芝就碰到了这样一个女人,他的致命女神——茅德*岗。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诵读诗歌,领略“抒情”诗歌的魅力过程和方法: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抒情方式,学会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爱情的圣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在诵读中领略“抒情”内涵,体会诗歌“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抒情方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抒情方式教学方法:诵读探究鉴赏设计说明:《外国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当你老了》是其中诗歌鉴赏部分的第二单元的第三首诗。
第二单元导读标题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无论是中国诗歌还是外国诗歌,抒情都是诗歌的基本特征,因此要引领学生读懂外国诗歌,同样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鉴赏外国诗歌也要通过品读意象,把握表现手法来鉴赏诗歌抒情的方式。
鉴于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把鉴赏如何自然地表达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同时将这个问题作为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以期达到更好地鉴赏目的。
语文课标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必要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课前热身:播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带入情境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是水木年华的成名作《一生有你》,动人的歌词和自然的旋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年华飞逝的岁月里,凄美而浪漫,温情而青涩的故事。
它的歌词来源于当代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著名诗歌《当你老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感悟作者的情怀。
板书文题二、背景介绍(ppt展示)1.作者简介:叶芝(1865-1939),四个关键词介绍:爱尔兰:爱尔兰的身份和民族意识使叶芝找到了创作源泉,也给予了他至高无上的荣耀。
诗歌: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顺义区第九中学张红雷一、教学内容分析《当你老了》是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外国诗歌(四)中的一篇。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是朗诵、研读外国诗歌,品味、揣摩诗歌的抒情语言,感悟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交流体会,发展想象力、审美力。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人叶芝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关于诗歌,高一学生曾经学习过部分优秀的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作品,对外国诗歌却了解甚少。
在中学教学中,外国诗歌的教学也是处于语文教学中的边缘。
三、设计思想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了在诵读、品味基础上的三维目标。
立足于学生实践,着眼于学生能力发展,充分展开生本对话、生生对话。
以诵读为主,鼓励学生的个性解读。
使学生在对话中深入理解诗中情感,在反复诵读、交流过程中再思考再领悟。
基本思路:导入——诵读——品味——再诵读——领悟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诵读: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
品味:通过诵读、思考、交流,能够鉴赏自己喜欢的诗句。
再诵读: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读再品诗歌。
领悟:能够理解爱情可以以一种高贵的境界存在。
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质疑、探讨,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深层次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
2.领悟诗人高贵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不平凡的爱情观。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当你老了》教学设计顺义区第九中学张红雷一、导入: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有人说: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约定;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盼;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迷惘;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苦涩;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忠贞……我们的同学说:爱情是心心相通、惺惺相惜,是包容与被包容,是相恋到终老、怀念到哭泣……设计意图:渲染气氛,为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做铺垫。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含义及蕴含的深刻感情3.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含义及蕴含的深刻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原文朗诵】我们先来欣赏原诗的朗诵。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诗人叶芝和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叶芝在1865年6月13日出生于都柏林,1887年开始专门从事诗歌创作,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西方评论界定义为“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一位抒怀诗人”。
人们说“爱尔兰可以没有风笛,但爱尔兰绝对不能没有叶芝。
”他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1939年1月28日,叶芝在法国南部罗克布鲁纳逝世,墓碑上刻的是:冷眼一瞥,生与死,骑者,且前行!叶芝于23岁遇见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美丽的女演员莫德.冈之后,便一见钟情,一生为其创作很多作品。
经过五次求婚,五次被拒之后,他总算认清了他们永远不可能交合的命运。
但那颗受伤的心,还是无法停止对爱的最后咏唱和想象。
就在莫德·冈嫁给了一位爱尔兰军官时,叶芝写下了这首诗。
但是诗人没有直接书写,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之后,想想自己所爱之人衰老时的情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文本分析】1.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诗中的“你”和诗人有什么关系?原来“我”爱你,却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爱。
2.第一节诗人设想了怎样的情景?蕴含怎样的感情?白发苍苍的老妪坐在温暖的炉火旁,睡眼朦胧,取下一部诗歌,悠闲地站在时间的彼岸与昔日的自己遥遥回望。
当你老了的教学设计当你老了的教学设计是一份特别的教学计划,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并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之情。
下面是一个关于当你老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 了解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2. 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之情;3. 提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导入(1)播放视频:播放一段描述老年人生活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老年人的注意。
(2)引导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扩充知识:向学生介绍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包括社会参与、健康状况等方面。
(2)介绍《当你老了》:介绍这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激发学生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之情。
3. 分组朗读与解读(1)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解读诗歌:每个小组进行诗歌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情感,以及诗人对老年人的态度。
4. 合作创作(1)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老年人的价值和养老问题,并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如如何帮助老人、改善老人生活等。
(2)诗歌创作:每个小组合作创作一首短诗,表达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尊重。
5. 展示和分享(1)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分享讨论时的思考和灵感。
(2)诗歌墙:将学生的创作整理贴在诗歌墙上,鼓励学生观赏和互相学习。
6. 总结和拓展(1)总结回顾:回顾课程内容,强调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学生应有的关心和尊重。
(2)拓展练习: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区中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问题,通过采访、拍摄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并在下节课分享。
三、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根据学生在讨论、朗读和创作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创作质量以及对老年人生活的关注度进行评价。
当你老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诗歌《当你老了》的意义和内涵;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义和内涵;2.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2.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或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经历,引出诗歌《当你老了》。
2. 学习诗歌(20分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然后再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诗歌的情感表达是什么?3.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有哪些?3. 朗读诗歌(30分钟)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跟读。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指导学生朗读:1.注意语调和节奏;2.注意情感表达;3.注意停顿和抑扬顿挫。
4. 情感表达(3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情感表达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指导学生:1.通过朗读表达情感;2.通过写作表达情感;3.通过绘画表达情感。
5.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2.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3.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情感表达。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诗歌《当你老了》的意义和内涵,学习并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有些紧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你老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选材的独特之处。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韵之美,进而把握作者爱的圣洁和伟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正确并且崇高伟大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叶芝爱情的崇高圣洁。
教学难点叶芝爱情的圣洁和正确爱情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人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今天我们将走入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情感世界,看看他对于“爱”是如何解读的?我们从他身上又会获得哪些启示?首先我们看课下注释,来一同了解作者。
二、补充介绍叶芝资料。
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
叶芝是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18656月13日出生于都柏林。
曾在都柏林大都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87年开始专门从事诗歌创作,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
19391月28日,在法国南部罗克布鲁纳逝世。
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经过五次求婚,五次被拒之后,他总算认清了他们永远不可能交合的命运。
但那颗受伤的心,还是无法停止对爱的最后咏唱和想象。
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她时年二十二岁,是一位驻爱尔兰英军上校的女儿,不久前在她的父亲去世后继承了一大笔遗产。
茅德·冈不仅美貌非凡苗条动人,而且,她在感受到爱尔兰人民受到英裔欺压的悲惨状况之后,开始同情爱尔兰人民,毅然放弃了都柏林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中来,并且成为领导人之一。
这在叶芝的心目中对于茅德·冈平添了一轮特殊的光晕。
关关,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其实,茅德冈看到这首诗之后,给叶芝回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最终会因为她没有嫁给他而感谢她。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当你老了》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散文诗《当你老了》的情感表达;2.能够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3.能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爱情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表达出的爱情的坚贞和伟大;2.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3.理解并准确运用生词和句子结构。
四、教学准备1.复印教材《当你老了》;2.提前准备相关图画和录音资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生命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中可能面临的课题和变化,如年龄、身体、感情等。
2.内容呈现(15分钟)教师播放诵读《当你老了》的录音资料,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关注诗词中表达出的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笔记中。
3.理解表达(20分钟)学生们就他们在录音中听到的内容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受,并且提取关键词汇,如"老了"、"微笑"、"深情"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解释诗词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具体含义。
4.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排比等,解释这些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找出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形成小组展示。
5.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以及对于爱情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或创作。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诗人的作品,如杨牧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的流浪》,对比不同诗人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七、课堂作业1.根据对于爱情的理解,学生可以写一篇与《当你老了》相呼应的作文。
2.阅读其他爱情诗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并写出对于这首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反思通过对于《当你老了》这首散文诗的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受。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当你老了》整体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背诵朱自清的《当你老了》,并能够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一、课前准备:1.安排学生在课前阅读《当你老了》,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3.准备背诵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当你老了》的背诵。
二、导入: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当你老了》的理解和感受。
三、展开:1.通过PPT展示诗歌全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难懂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理。
4.组织学生进行朗诵练习,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当你老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巩固:1.分组讨论《当你老了》中的一些重要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展示给全班。
2.帮助学生梳理诗歌的结构和思想,并进行总结。
3.继续进行背诵练习,让学生尽可能熟练地背诵全文。
五、拓展:1.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老年生活的读后感,让他们通过写作表达对《当你老了》的个人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朗诵比赛,让他们展示对《当你老了》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1.练习背诵《当你老了》全文。
2.完成关于《当你老了》的读后感撰写。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对《当你老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感悟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珍惜周围的人与事,体会生命中的美好与深刻。
《当你老了》素材参考资料一、当你衰老之时(龙萨)当你衰老之时,伴着摇曳的灯,晚上纺纱,坐在炉边摇着纺车,唱着、赞叹着我的诗歌,你会说:“龙萨赞美过我,当我美貌年轻。
”女仆们已因劳累而睡意朦胧,但一听到这件新闻,没有一个不被我的名字惊醒,精神振作,祝福你受过不朽赞扬的美名。
那时,我将是一个幽灵,在地底,在爱神木的树荫下得到安息;而你呢,一个蹲在火边的婆婆,后悔曾高傲地蔑视了我的爱。
──听信我:生活吧,别把明天等待,今天你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
(飞白译)二、叶芝笔下的个人情感(傅浩)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是一位画家的长子。
虽然他的家庭传统上说英语,奉新教,甚至祖先还可能是英国移民,他本人所受的也是正规的英国教育,但他自小就有很强的民族感,这也许与他在伦敦上小学时受英国同学歧视和欺负的经历不无关系。
他对宗主国英国的感情是爱恨参半的,他恨英国人造成了使他不能用爱尔兰的民族语言盖尔语写作的事实,同时又爱使他得以直接学习莎士比亚等大师并且使他自己的作品得以更广泛流传的英语。
正是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地位,才使他在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感到确定身分的迫切需要。
作为使用英语创作的作家,叶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题材。
这与19世纪中叶以来研究和翻译盖尔语文学的学者和翻译家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
他既必须背离英国文学的传统,退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去寻找灵感,又必须把所获纳入英语。
1886年,叶芝结识了芬尼亚运动领导人、爱国志士约翰·欧李尔瑞。
在他的影响下,叶芝开始接触爱尔兰本土诗人的具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他自己的创作也开始从古希腊和印度题材转向爱尔兰民俗和神话题材。
1889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乌辛的漫游及其它》就反映了叶芝早期创作方向的转变和确定。
同年,叶芝结识了革命者、女演员毛德·冈。
由于她的吸引,年轻的叶芝多少有些身不由己地进一步卷入了争取爱尔兰民族自治的政治运动旋涡之中(甚至一度与激进的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发生联系),就好像诗人乌辛被仙女尼娅芙诱引到魔岛上一样。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3当你老了赏析指导这是一首情诗,写给诗人终生追求的一位女性──毛德冈。
她是位才华出众的演员,但一直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自治运动,并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在年轻时代,诗人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女性,就被她深深吸引,堕入了情网,但遭到了拒绝,这段痛苦的恋情几乎萦绕了诗人的一生。
《当你老了》一诗,写于诗人的感情受挫之后,诗歌成了化解内心苦痛的方式。
但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当时的感受,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以后,想像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
这种构思并非诗人的独创,16世纪的法国诗人龙萨也有过一首类似的作品,诗人或许受到了龙萨的启发,用同样的方式演绎了自己的感情。
第一节,时间设定在未来,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情感波澜。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恋爱中的人,总会赞美自己的恋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叶芝笔下的恋人,早已年华老去,头发花白,睡思昏沉,这表明诗人眷恋的不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历久弥坚。
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出现过两次,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变成往事,在炉火畔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然而,炉火虽然暗淡,它却仍“红光闪耀”,这也就是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
第二节,诗人从对“你”的描绘,转向了诉说自己的心声:其他人可能只爱“你”的青春、“你”的美丽,无论出自假意还是真心,“只有一个人”──这里是指诗人自己──爱的是“你”灵魂的高贵,是“你”的全部,甚至包括“你”的衰老、“你”的皱纹。
如果说上面读到的《故乡》,是一首独白的诗歌,那么这则是一首对话的诗,虽然“我”没有直接出面,但诗句本身就是“我”的喃喃诉说,读者也像参与了“我”与“你”之间想像的对话,被诗人的真情所感染。
当然,诗歌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诗人并没有将有限的文字,耗费在内心的倾吐上,诗歌的最后一节,又回到炉火映照的场景,“你”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垂下头为爱情的逝去而感伤。
最后出现的“爱情”一语,意义可能有点含混,是指“诗人”的爱,是“你”的爱,还是超越于个体之上的普遍的爱,诗人似乎没有言明,但“含混”恰恰带来了一种含蓄性、多义性,读者也不需要知道确定的答案,就能直接领略到岁月之中“爱”的圣洁与苦楚。
在最后两句诗中,在头顶的山上踱步的“它”,指的应该就是上一句中消逝的“爱情”。
本来,“爱情”是一个抽象的词,诗人在这里也把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它”化身为一个生命,在山顶行走,在星星中藏起自己的脸。
这一结尾也有一种“意象化”的特点:一方面,“缓缓地踱步”与“隐藏的脸庞”,再一次传达了那种无限的怅惘感、消逝感;另一方面,在山峦与群星之中,“爱情”──这个既抽象又具象的存在,似乎和广漠的自然、天宇融为一体了,一种超越性的净化效果由此产生。
诗歌的抒情力量,也同样融化在场景、意象的安排之中。
教学建议一、预习指导让学生不看导读文字的情况下,直接阅读这首诗作,并试着解读,譬如:这是一首什么性质的诗歌?诗中的“你”和诗人有什么关系?它是不是写于诗人的垂暮之年?二、作品讲解1.介绍毛德冈与叶芝间的感情纠葛,着重讲解遭到拒绝后叶芝的痛苦,为理解诗歌的内涵做出铺垫。
与《故乡》一样,这是一首化解“爱之痛苦”的作品,但没有宣泄痛苦,反而在抒情之中使之获得了升华。
2.说明“当你老了”这样一种抒情方式的特别之处,即时间推后几十年,设想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这种方式使爱的表达更为含蓄、持久,似乎已超越了时间。
3.逐段讲解诗歌的内涵:第一节,描摹恋人晚年的生活场景,在回忆中唤起爱的记忆;第二节,诗人表白自己的心声,申明爱的不是“你”的外表和青春,而是“你”高贵的灵魂;第三节,回到原来的场景,在“意象化”的呈现中,表达一种爱的超越性。
4.分析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功能:“炉火”,既是代表了晚年生活的场景,为诗歌带来朦胧、恍惚的氛围,又象征了诗人的激情仍未熄灭,像炉火一样在胸中燃烧;最后“爱”的形象,在山峦与群星之间被具体化了,好像一个人藏身在自然的背后,爱的无限与爱的无奈,传达得栩栩如生。
三、扩展与比较1.《故乡》与《当你老了》,在某种程度上都表达了“爱的痛苦”,但在抒情方式上,一个采用独白,一个采用“对话”,一个以“我”为中心,一个朝向想像中的“你”,讨论这两种不同抒情方式的差异。
2.《当你老了》一诗借鉴了龙萨《当你衰老之时》的方式,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味这种抒情方式的魅力。
参考资料一、当你衰老之时(龙萨)当你衰老之时,伴着摇曳的灯,晚上纺纱,坐在炉边摇着纺车,唱着、赞叹着我的诗歌,你会说:“龙萨赞美过我,当我美貌年轻。
”女仆们已因劳累而睡意朦胧,但一听到这件新闻,没有一个不被我的名字惊醒,精神振作,祝福你受过不朽赞扬的美名。
那时,我将是一个幽灵,在地底,在爱神木的树荫下得到安息;而你呢,一个蹲在火边的婆婆,后悔曾高傲地蔑视了我的爱。
──听信我:生活吧,别把明天等待,今天你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
(飞白译)二、叶芝笔下的个人情感(傅浩)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是一位画家的长子。
虽然他的家庭传统上说英语,奉新教,甚至祖先还可能是英国移民,他本人所受的也是正规的英国教育,但他自小就有很强的民族感,这也许与他在伦敦上小学时受英国同学歧视和欺负的经历不无关系。
他对宗主国英国的感情是爱恨参半的,他恨英国人造成了使他不能用爱尔兰的民族语言盖尔语写作的事实,同时又爱使他得以直接学习莎士比亚等大师并且使他自己的作品得以更广泛流传的英语。
正是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地位,才使他在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感到确定身分的迫切需要。
作为使用英语创作的作家,叶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题材。
这与19世纪中叶以来研究和翻译盖尔语文学的学者和翻译家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
他既必须背离英国文学的传统,退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去寻找灵感,又必须把所获纳入英语。
1886年,叶芝结识了芬尼亚运动领导人、爱国志士约翰欧李尔瑞。
在他的影响下,叶芝开始接触爱尔兰本土诗人的具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他自己的创作也开始从古希腊和印度题材转向爱尔兰民俗和神话题材。
1889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乌辛的漫游及其它》就反映了叶芝早期创作方向的转变和确定。
同年,叶芝结识了革命者、女演员毛德冈。
由于她的吸引,年轻的叶芝多少有些身不由己地进一步卷入了争取爱尔兰民族自治的政治运动旋涡之中(甚至一度与激进的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发生联系),就好像诗人乌辛被仙女尼娅芙诱引到魔岛上一样。
但他毕竟不是政客,而是诗人。
他不可能采取任何激烈的实际行动,而只是尽诗人的本分:知道吧,我愿被视为一个群体中的真兄弟为减轻爱尔兰的创痛,大伙把谣曲民歌唱诵;《致未来岁月里的爱尔兰》第二本诗集《女伯爵凯瑟琳及各种传说和抒情诗》(1892)继续且更集中地以爱尔兰为题材,以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的民族感情,爱尔兰被“想像成与人类一同受难”的“玫瑰”。
他幻想通过创造一种建立在凯尔特文化传统之上的英语文学来达到统一两半──天主教和新教的──爱尔兰的目的。
他相信,如果现代诗人把他的故事置于自己的乡土背景中,他的诗就会像古代的诗一样更细密地渗入人们的思想之中。
早在1888年叶芝就曾说过,比较伟大的诗人视一切都与民族生活相关联,并通过民族生活与宇宙和神圣生活相关联:诗人只能用戴着“他的民族手套”的手伸向宇宙。
他还认为,没有民族就没有较伟大的诗,犹如没有象征就没有宗教。
在他眼里,爱尔兰是一个贮存着比英格兰的更为悠久的历史的“大记忆”,一个充满了诗的象征的仓库。
世纪之交的爱尔兰虽民族情绪高涨,但社会形势复杂。
在目睹了政客的背信弃义、党派的勾心斗角、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众的互相仇恨和愚昧无知等现象后,叶芝意识到自己所崇尚的以18世纪爱尔兰社会为代表的新教贵族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而毛德冈等共和党人所热衷的暴力行动也令他反感。
因此他不久便对政治产生了幻灭感,而又回到了他的艺术王国:一切都能诱使我抛开这诗艺技巧:有一回是一张女人的脸,或更糟──我那由傻瓜治理的国土貌似的需要;《一切都能诱使我》1891年,叶芝与伦敦的一些年轻诗人组成了“诗人俱乐部”并参加了当地一些爱尔兰作家和学者组织的“爱尔兰文学会”,开始从事整理和宣传爱尔兰文学的社会活动。
但他自己的笔一刻也没有停歇,除以上提到的诗集外,还接连出版了写爱尔兰题材的散文作品《克尔特的曙光》(1893)、《神秘的玫瑰》(1894)和戏剧作品《心愿之乡》(1894)等。
叶芝始终对戏剧有着浓厚兴趣。
18岁时,他就为初恋的情人劳拉阿姆斯特朗写过一部诗剧《费雯与时光》。
诗剧《女伯爵凯瑟琳》则是他特意为毛德冈写的。
1896年结识格雷戈里夫人和约翰辛格后,叶芝开始与他们共同筹建爱尔兰民族剧院。
这标志着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开端。
叶芝本想借戏剧的形式教育群众,在现代人中间恢复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但他以爱尔兰神话为题材的风格崇高的象征主义诗剧不像格雷戈里夫人和辛格的现实主义剧作那样受欢迎。
而且,中产阶级的庸俗反应常常使他失望和愤怒。
叶芝又是个自传性很强的诗人,他的诗以大量的篇幅和坦诚的笔触记录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情感,尤其是他对友谊和爱情的珍重。
女性在他的生活和艺术中都占据了显要地位。
在《朋友们》一诗中,他写到了三位对他一生影响重大的女友:“现在我必须赞扬这三位──/三位曾经造就了/我生活中的欢乐的女士”:一位是因为她的手坚强有力,能够解散无人能理解、拥有和成功发展的东西,青春的多梦负担,直到她如此改变了我,使我在迷狂中生活辛劳。
这说的是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1852-1932)。
叶芝认为是她使他得以专注于文学。
她不仅在精神上给他以理解和支持,而且在物质上为他提供理想的写作条件,照顾他的起居。
他在她的库勒庄园度过许多夏天,“在凯尔纳诺在那古老的屋顶下找到/一个更严厉的良心和一个更友善的家”(《责任跋诗》),在那里写出了《在那七片树林里》《库勒的野天鹅》《库勒庄园,1929》等大量诗作。
她还与他一起搜集民间传说,从事戏剧活动,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她翻译的盖尔语神话传说被认为是上乘之作,为叶芝的诗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
她的剧作也深受爱尔兰观众的欢迎。
叶芝关于她的诗作还有《一位朋友的疾病》《致一位徒劳无功的朋友》《新面孔》《重访市立美术馆》等。
一位是因为不曾有杂念,也不曾有那些萦绕的烦忧──没有,在这多灾多难的十五年里不曾有──能够来插在心意与愉快心意之间;这说的是奥莉维娅莎士比亚(1867-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