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台寺”及庾信是否信佛考辨

  • 格式:pdf
  • 大小:163.59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行政区划"录民国35年"枝江县乡镇设置一览表","庾台寺"所在地为"庾信乡",座落 "刘巷" [1](P37)。康熙九年(1670),周廷桂主修的《枝江县志·艺文志·山水记》载 "今庾台,系庾信讲经处,今建清修寺于上。"又据乾隆五年《枝江县志》记"庾信台,在 百里洲之北,去县六十里,萧梁时庾子山读书处也,旁有清修寺。陆法和讲经台,在百里 洲上,梁僧陆法和说法处。" 同治五年(1886)《枝江县地舆图》于"刘巷" 之东标有"庾 台"。同治五年丙寅刊《枝江县志》卷二《地理》载:"庾处士承先宅在旧县东北十里土台 上。"在乾隆五年《枝江县志》卷之九中有"在学内,台二,曰庾台,庾信讲经处也"等 语。光绪六年(1880)七月,《荆州府志》重修卷八十《祠祀志·寺庙》载:"清修寺在 县东七十里,创建时代未详,一名庾台寺。《名胜志》:百里洲在县东北六十里,庾台, 陆法和宅俱在此洲上。庾台,一云庾信宅,一云庾信讲经于此,亦名讲经台。其后为清修 寺。" 综上所述,从康熙九年(1670)至民国35年(1946)间,各方志文献均认为枝江县百 里洲上有"庾台",即皆言庾信于此处留有踪迹。其异在于"庾台"是庾"别墅"、"读书之处 "还是"讲经之处"。歧见源于乾隆五年版与康熙九年版所记之异。乾隆版认为: 1、"庾台"非庾信讲经处,乃其读书处; 2、"清修寺"与"庾台"同在,两者不是同一地址上的先后建筑; 3、附近另有"讲经台",为梁僧陆法和说法之处。 同治五年丙寅刊《枝江县志·地理志》有一则材料支持乾隆五年版之说,云:"陆法 和宅一曰讲经台,在庾台后数十步,今为准提庵。"且有按语曰"考亮为荆州刺史,治武昌 与枝绝远,其云讲经于此,未知何(此处疑脱"据"字--笔者)。"乾隆五年版对康熙版之 说正文照录,而有关质疑,则采用"地理志"后"附辩"的方式。主要理由为,"江陵有庾信 宅,在城北三里","又江陵城东有庾信楼,则其为别墅也。"乾隆版和同治五年版的辨正 合理之处有二,一是对庾信于此"讲经"、"说法"之说提出怀疑,二是另立别说,"讲经台 "乃陆法和说法之处。可惜"辨言"没有抓住要害,驳论无力:即使庾信在江陵有"住宅", 也不能否定他在异地有讲经之处;另外,如前引新《志》,错将庾亮作为庾信之弟。 二 庾信的生平事迹可分15岁之前、15-42岁仕萧梁期、42岁以后羁旅仕北直至辞世3个 时段进行查考。
[文章编号] 1671-8178(2003)03-0032-03
"庾台寺"及庾信是否信佛考辨
杨尚梅
(宜昌教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300)
[摘要] 《荆州府志》和新、旧《枝江县志》所记 "庾台寺"乃庾信讲经之处,当因清
人张冠李戴,将庾亮"庾楼"误为"庾台",并将 "讲经台" 事主由陆法和误记为庾信;若有
《年谱》(清·倪璠《庾子山年谱》,下同)云:"大通元年 丁未","信时年十有五 岁,侍梁昭明太子东宫讲读。"梁"中大通三年 辛亥",即公元531年,庾信19岁。这一年 他与徐陵"并为抄撰学士,文并绮艳,世说'徐庾体'时,信为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 [4](P14) 。《年谱》还记载,"大同三年"至"大同七年",每年东魏都派散骑常侍这类官 员来聘请庾信讲学。即庾信从公元537年至公元541年不但仍然为官,还频繁出使东魏。 《年谱》又云,"大宝二年辛未",即公元551年,庾信39岁时,从建邺回到江陵。据李延 寿撰《北史·庾信传》:"台城(笔者注:指晋建康宫城)陷后,信奔江陵。"途中,庾遇 侯景叛军袭郢之兵。《哀江南赋》中有"吹落叶之偏舟,飘长风于上游。彼锯牙而钩爪, 又循江而习流"语句印证。《年谱》云,王僧辩平郢,信至郢州(笔者注,今武汉),奔 江陵当在七月后,元帝承制时也。信至江陵,居城北三里宋玉旧宅。《诸宫故事》曰: "庾信因侯景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之宅。宅在城北三里。" [4](P106)"诸宫:在 湖北江陵县内",孔颖达"以为诸宫为郢都之南。" [7](P908)《年谱》云:"时信父肩吾亦 奔江陵,历江州刺史,领羲阳太守,封武康县侯卒。""时信适奔江陵,始一见父,遂尔遭 丧。""承圣元年十一月,帝即位时,已近小祥,袭父爵为武康县侯。"这些事迹,有许多 赋句参证,限于篇幅,不引。可见,庾信39岁时,即侯景之乱发生,建邺陷落后,才不得 不从建邺出发西行,经江夏、郢州、巴陵到江陵。庾信返回江陵的第二年,即承圣元年, 梁元帝(萧绎)即位。《年谱》云"信转右卫将军......加散骑侍郎。"读《滕王逌原序 》"昔在扬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卷,即重遭军火, 一字无遗" [4](P66)。各种文献资料均表明,庾信15岁到42岁之间,他一直在萧梁为官, 于建邺一带生活24年,返回故乡江陵生活3年。这27年间,庾信无弃官为僧和到庾台讲经 之事。新《志》"庾信弃官为僧之说",与事实不符。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42岁。这一年,萧梁因疆界与东魏发生矛盾,魏伐 兵占襄阳,陷江陵,元帝被戕。在江陵未陷之先,庾信因聘於东魏,已至长安,且被东魏 "囚于别馆" [4](P94),其后,有《哀江南赋》"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滕王逌原序 》有"携老入关","蒸蒸色养"之语,言他羁北[4](P65)。 《年谱》云,"信仕周,位望通 显,凡历二十八年,以寿终。"这就是说,庾信从梁元帝承圣三年入北之后直到去世,再 也未回江南(包括江陵)。"石头去矣,建邺何路可归?鹑首剪诸,江陵无家可寄!"[4] (P4)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4](P232) 等语句均可参证:庾信从42岁直至69岁这一 时段,一直羁北,惟哀叹"魂兮归来",又岂有庾台讲经? 关于"庾台寺"的建造年代,重修《荆州府志》云"未详",这比新《志》稳妥。至于胡
"庾Baidu Nhomakorabea"极有可能为庾信别墅;庾信未曾信佛。
[关键词] 庾台寺;庾信;佛教
[中图分类号] K81.82
[文献标识码] A
枝江县百里洲有一处名为"庾台寺"的古迹,因关涉南北朝文学家庾信与佛教的关系, 而引起笔者极大的探究兴趣。庾信和佛教关系如何,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件悬案,如汤用 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云:"王褒,庾信均自江陵入蜀('蜀'字应为'北'字之 误--笔者注),二人均有关于佛教文字,但其信仰与否不详"。1990年10月,中国城市经 济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枝江县志》(以下简称"新《志》")说:"刘巷有两处古迹。一是 今法庭处的清修寺,建于梁武帝三十八年(539年),当时名将兼诗人庾信弃官为僧,同 其弟庾亮讲经于此,名'讲经台',唐李世民即位(627年)鄂国公胡敬德更名曰'庾台寺 '。"[1](P53)寺院乃信佛者修行悟道之所。如新"志"所记,庾信与佛教关系的悬案似乎已 有答案,果真如此么? 一 新《志》所记"庾台寺"(亦即"清修寺")就在笔者家乡村头土台山上。寺院小巧,矗 立山巅,俯视平川,可谓孤山独秀。1957年前后,寺空门敞,笔者儿时常在寺院内外玩 耍。后因年久失修,多处坍危,于1990年拆除。2003年4月,笔者偕乡人张贤红一同前往查 考,发现原"清修寺"遗址与今抗洪广场毗邻。遗址处,仅存后殿东墙残壁半堵,原寺后的 一片古树尚存3株。在菜畦菽丛的瓦砾堆中,有一块石碑。回忆原寺院格局,确认此碑当 是置于前殿与后殿之间的那块。清除瓦砾,掘土两尺多,才得见石碑全貌。此碑立于乾隆 十八年,刻有800字的《讲经台记》,比所见的历代县志有关"清修寺"的记载都要详细。 阅碑文可知,新《志》所记的"清修寺"是由清人依庾台遗址重修、扩建而成。重修于清顺 治十三年(1656年)。碑刻《讲经台记》云:"今此台也,崭然独存。国初移署刘巷,前 令李公花白率里人沿台构,建亭,供奉准提大士。曲公允斌又率里人鼎建大殿,更庄严。 "在康熙九年周廷桂主修的《枝江县志·艺文志·山水记》中有"今建清修寺于上"之语。 可见,清修寺是清代在所谓"庾台寺"遗址上修建之寺。至于"庾台寺"是"台"是"寺",若为 寺,又是否为庾信"讲经之处",都须考辨。 新《志》云庾信"同其弟庾亮讲经于此",错误明显。庾亮(289-340),东晋大臣,颖川 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氏是西晋末南迁大族之一[2](P121)。《晋书》曰:"庾亮, 晋衮弟子","字元规,明穆皇后之兄也。父琛,在外戚传" 。"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 掾,不就,随父在会稽,嶷然自守,时人皆惮其方俨,莫敢造之" 。"陶侃薨,迁亮都督 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 三司,假节。亮固让开府,乃迁镇武昌。"[3](P1921)"咸亮六年薨,赠太尉","太尉亮乃 信远祖之族。" [4](P50)庾亮为庾信同族远祖,且在庾亮辞世173年后,庾信方才出生。 新《志》共记述120年间枝江一方之事,上限为清同治五年(1886),下至1985年。
敬德改寺名之事,当为传说,既无以为考,亦不足征信。 三 我们再看庾信出生至15岁这一段。 (清)倪璠撰《庾代世系图》云"信之八世祖","南阳新野人。从晋元帝过江,官至 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封遂昌县侯。因家於南郡江陵。"《哀江南赋》云"彼凌云建国,始 播於吾祖。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末两句云, 庾滔在江陵建造宅第,宅基为宋玉故居。"临江府"指楚怀王柱国共敖的府第,共敖被项羽 立为临江王,都江陵。庾季才和庾信同八世祖滔,是族兄弟。《北史·庾季才传》云: "八世祖滔,随晋元帝过江,官至散骑常侍,封遂昌侯。徙居南郡江陵。"[5](P2947)《南 史·列传》曰:"庾易,字幼简,新野人也,徙居江陵。" [4](P10)庾易是庾信的祖父。 庾肩吾是庾信的父亲。"庾肩吾字子慎。八岁能赋诗,特为兄於陵所友爱。肩吾常随府。 历王府中郎,云麾参军,并兼记室参军。大中通三年,王为皇太子,兼东通事舍人。...... 俄以本官领荆州大中正。"[6](P1246)庾信在《哀江南赋》中称誉其父,"文词高于甲观, 楷模盛于漳滨。"漳滨,即指漳水之滨江陵。清代倪璠认为庾氏"自滔徒居江陵即是宋玉旧 宅,非信始居也。"[4](P106) 上述材料表明,庾家从八世祖滔始至父肩吾及其本人,在庾信仕北以前,世代居家江 陵。其父辈在荆州江陵几度为官。江陵"庾信宅"距枝江县百里洲"庾台寺"约百里之遥,在 庾信15岁以前,尚未成人离乡万里建庾台寺既不大可能,也找不出任何依据。庾信出生在 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世族家庭,其父辈兄弟3个都有文名,大伯庾於陵, "清警博学,有才思";二伯黔娄"少好学,多所讲诵。性至孝,不会失色于人。"[6] (P1246)其父诗文"辞采甚美",乃当时著名诗人。可见,他的父辈都是奉儒的,似不可能 支持他奉佛。 庾信本人亦精于儒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妙擅文词,尤工诗赋。" [5](P2793) 谈佛不等于信佛,虽然其后期诗赋碑铭用了一些佛家典故,但这在佛教盛行 的社会,口说笔用,是极为常见之事。在文坛与他齐名的好友徐陵痴迷于佛是在入仕之 后,且于史有载,而地方史志传言庾信"讲经"则于史无据。 顺便交代一下:笔者倒为乾隆五年版《枝江县志》"陆法和讲经台"之说找到一点依 据。唐·李延寿《北史·列传》云,陆法和"隐于江陵百里州,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 同。"又云:"梁元帝以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法和始於百里洲,造寿王 寺,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此寺幽僻,可以免难。'及 魏平荆州,宫室焚烬,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嫌其材短,乃停。后周氏灭佛法,此寺隔在 陈境,故不及难。"[5](p2941-2944)乾隆十八年(1753),由"知枝江县事安恒、熏沭"二人 撰写、置于清修寺内的碑刻《讲经台记》云:"则庾台之山,实祖龙焉,为萧梁庾信之别 墅。北数十步,则陆法和之讲经台,更隆起,若元首。"此说与《北史》所记陆法和于百 里洲造寺事迹相合,同时又与乾隆五年县志之说同调,且更详实。据此,笔者认为"庾台 "不是庾信讲经说法之处,极有可能是其别墅。 另,庾亮在武昌有"庾楼",陆法和在百里洲有"说法之处"、"讲经台"。于是笔者疑其 初说者当是将"庾楼" [3](p1924)误为"庾台",将 "讲经台"事主陆法和误为庾信,移花接 木,后人均未曾深考,则以讹传讹。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枝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枝江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 1990. [2] 吴海林,李延沛.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Z]。 哈尔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3](唐)房玄龄. 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 附庾子山年谱.注释庾集题辞)[M].北京:中华书 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