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台寺”及庾信是否信佛考辨
- 格式:pdf
- 大小:163.59 KB
- 文档页数:6
杜甫研究学刊二〇二二年第三期总第153期杜诗“法华三车喻”钱笺辨议王帅王红蕾〔摘要〕钱谦益引《宋高僧传·大慈恩寺窥基传》中“三车和尚”的典故笺注杜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一句,看似颠覆旧说,翻出新意。
但通过文学赏析和史料考证可以确定此条笺注是错误的。
它并不符合高、杜二人赠答诗的本义。
而且“三车和尚”之说并非史实,是南宋之际出现的传说。
“法华三车喻”在杜诗以及唐宋其他文人诗歌中多次出现,均取《法华经·譬喻品》的本义。
钱谦益对于这一典故是非常清楚的,并曾在诗歌中使用过。
之所以误注,与其注释杜诗时“刻意求新”的心态和“以注为著”的方法有关。
〔关键词〕杜诗《法华经》三车喻以杜证杜《钱注杜诗》《钱注杜诗》是钱谦益的代表作之一。
钱谦益从明崇祯六年(1633)开始注释杜诗,到清康熙三年(1664)定稿,前后历时三十余年。
该书一经推出就获得学界的认可,认为其是“凿开鸿蒙,手洗日月”①之作。
《钱注杜诗》在很多方面属实是探骊得珠,超凡越俗。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钱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近阅《钱注杜诗》,见其笺释《酬高使君相赠》引用《大慈恩寺窥基传》中“三车和尚”的典故推翻旧注。
乍看之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但是仔细查考玩味诗意发现,这一笺注并不符合高适、杜甫互相赠答的诗意。
考察史料又发现,“三车和尚”之说是南宋之际才形成的一种传说,杜诗所用绝非此典。
“法华三车喻”“三车和尚”都是极其常见的典故,在唐宋诗歌、乃至钱谦益本人的诗歌中都有使用。
以钱谦益的渊博,因为不熟悉典故而误注的可能性极作者简介:王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100075;王红蕾,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六朝譬喻文学研究”(20BZW050)阶段性成果。
①〔唐〕杜甫著,〔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4页。
小。
那么钱注又为何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的家国之思杜甫有一组诗叫《咏怀古迹》,其中第一首写的是南北朝的大文学家庾信: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字子山,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书香家庭,父亲叫庾肩吾,是当时著名的文人。
他从小就特别聪明,喜欢读书,所以成名很早。
南梁大通元年(527年),年仅十五岁的庾信就成为了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
萧统去世后,萧纲被立为太子,萧纲也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一大群文人学士。
庾信父子和徐陵父子同时受到了太子的礼遇。
庾信和徐陵都年轻而有才华,他们所写的宫体诗,被人们称为“徐庾体”。
当时的文士,都竞相模仿他们的作品。
所以每当他们写成一篇文章,都会被人们传诵。
但这些宫体诗,风格浮靡艳丽,题材范围狭窄,成就并不高。
这一段日子是庾信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无忧无虑,沉浸在风花雪月和醇酒美人之中,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马蹄和刀剑打破了生活的平静。
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将侯景率军反叛。
腐朽的南梁军队不堪一击,叛军势如破竹,直逼都城。
危急之下,太子萧纲派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去抵抗叛军。
只会吟风弄月的庾信哪里懂得打仗,他看见侯景赶到时,匆忙领兵逃走。
很快台城就失陷了,庾信见势不妙,就逃到了江陵投奔湘东王萧绎。
后来萧绎即位,就是梁元帝。
承圣三年(554年)四月,庾信奉命出使西魏。
他刚到长安,西魏大军就攻克江陵,杀死了萧绎。
西魏的权贵也听过庾信的名字,仰慕他的才华,就把他扣留了下来。
庾信被迫留在长安为官,听到江陵城破,元帝已死的消息后,他悲痛不已,写下了组诗《拟咏怀》中的第十一首: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经历了两次国家破亡,且身陷异乡之后,庾信的诗歌由以前的轻艳浮荡变得苍劲悲凉了许多。
庾信《奉和山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庾信乐宫多暇豫,望苑暂迴舆。
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这是庾信奉和梁简文帝《山池》所作的一首诗。
庾信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少而聪敏,“妙善文词”,早年受当时时代风尚影响,注重音律词藻,推崇华美绮艳,与父庾肩吾以及徐摛、徐陵父子同为皇太子萧纲的抄撰学士、彼此唱和往来,创风靡一时的“徐庾体”。
与其他人相比,庾信这一时期的创作,虽也流丽精致,题材狭窄,但趣味自然悠远,颇多清新之气,历受人们的好评。
这首《奉和山池》,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诗开头四句,首先描绘了一幅欢快的宫廷游乐图。
“乐宫多暇豫”,宣叙出悠闲逸乐的情调;“望苑暂迴舆”,颇有“停车坐爱枫林晚”之意趣。
写抒情主人公被山池的秀美景色所吸引,不由回车瞻望,留连不前。
短短两句,就把山池的魅力借悠然自得的欣赏品味烘托出来。
接着,三四句抒写在山池中尽情游览的情景:“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人们时而乘木舟在水浪中腾跃,时而驱快车在大道上奔弛,好不畅快淋漓!山池的景物,随着人们情绪的激荡仿沸也跳动起来,全诗的动感节奏达到高潮。
骤然,后六句一转,以黄昏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一种静谧、宁寂的美:“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桂亭悄然枝头的花朵,桐门疏密相间的枝叶,表现出诗人久久凝望山池景色时,油然而升的恬适和舒畅。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晚风徐徐吹动荷花、惊动了在池水中沐浴的禽鸟;夕阳在桥旁投下水影,引来了一行行游鱼。
远处,金黄色的余晖、映照出萦绕群峰的山岗,一片片白云掠过,带来点点清凉的雨滴……这真是一幅清新淡远的图画,它野香扑鼻,沁人心脾,读之令人疏沦五藏、澡雪精神。
尤其“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两句简直可以和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相媲美,被后人称之为“此等六期人出色句,恐盛唐诸公亦不易仿佛也。
”中国诗歌美学家司空图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北周庾信资料_庾信代表作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
庾信代表作有《庾开府集》。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北周庾信资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北周庾信资料北周庾信,子子山,生卒年(513——581年),南阳新野人(今河南新野)。
他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家室也算显赫,父亲庾肩吾曾是当时的大官更是有名的文学家。
北周庾信祖籍是南方人,后人称他为北周庾信是因为在他的后半生一直在北方生活,并被北方帝王所青睐。
这也实属无奈,他一心想回故土,可是北周帝王都很喜好他的文采不肯放其回去,最后只能客死他乡。
庾信从小就喜好文学,也天生聪慧,勤奋好学。
十五岁时入宫为太子萧统所在的东宫讲读,后来萧统去世,十九岁的他又担任东宫抄纂博士,父子两人同时为东宫效力。
庾信与徐陵都才华横溢,文采出众被世人称之为“徐庾体”。
后来由于侯景之乱,被迫逃至江陵,辅佐梁元帝。
在承圣三年时,受梁元帝所派出使西魏,在此期间西魏攻破江陵,庾信被迫留在长安,从此以后他的一生都在北方度过。
由于庾信文采出众,又早已名声大作,北方的帝王将相都很钦佩他。
当时的帝王都喜好文学,而他的文采又都很出色,所以北方帝王对他很是重用,而且加官进爵,不比在南方时的待遇差。
在陈朝与北周互通友好之时,曾提出要寄居他乡的南方人士重回故土,但是北周武帝只放还了王克、殷不害等人,而将庾信、王褒继续留任北方,而且把庾信征调为司宗中大夫。
虽然虽然庾信一生显贵,但是也常念故乡,然而时局如此他最终还是没能回到故乡,最后客死他乡。
庾信代表作庾信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过很多诗词歌赋,而且庾信代表作也有很多。
在了解其作品之前,我们应该先谈谈其人,庾信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入宫给太子讲读,到了十九岁就开始担任东宫抄写博士,当时他和他的父亲均在东宫,其受到的恩宠是无人能及的,好景不长,就在台城失陷以后,庾信逃往江陵,被湘东王封为御史中丞。
到了承圣三年,庾信出使西魏,自此以后,庾信也被留在了长安。
庾信是哪个朝代的庾信是哪个朝代的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
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
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
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
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
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
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
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
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主要成就文学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在梁朝,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
前期庾信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他的《哀江南赋》中描述为“五十年中,江表无事”。
他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
他在梁时的作品,特别是19岁至36岁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诗赋,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
如《和咏舞》、《奉和初秋》、《鸳鸯赋》等题,属于萧纲率领周围文人同题共作的篇章。
庾信的诗集锦10首庾信兼善众体,在诗、赋、文等方面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
当时曾有“徐庾体”之说,时人将徐陵与其并列。
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庾信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周五声调曲·征调曲·二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淳风布政常无欲。
至道防人能变俗。
求仁义急于水火。
用礼让多于菽粟。
屈轶无佞人可指。
獬豸无繁刑可触。
王道荡荡用无为。
天下四人谁不足。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其一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铜梁影棠树,石镜写褰帷。
两江如渍锦,双峰似画眉。
穿荷低晚盖,衰柳挂残丝。
风流盛儒雅,泉涌富文词。
无因同子淑,暂得侍临淄。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其二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寂寞岁阴穷,苍茫云貌同。
鹤毛飘乱雪,车毂转飞蓬。
雁归知向暖,鸟巢解背风。
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
愿想悬鹑弊,时嗟陋巷空。
和李司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纯阳实久亢,云汉乃昭回。
临河沈璧玉,夹道画龙媒。
离光初绕电,震气始乘雷。
海童还碣石,神女向阳台。
云逐鱼鳞起,渠随龙骨开。
崩沙杂水去,卧树拥槎来。
嘉苗双合颖,熟稻再含胎。
属此欣膏露,逢君摛掞才。
愧乏琼将玖,无酬美且偲。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十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千寻木兰馆,百尺芙蓉堂。
落日低莲井,行云碍芰梁。
流水桃花色,春洲杜若香。
就阶犹不进,催来上伎床。
见游春人诗·长安有狭斜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长安有狭斜。
金穴盛豪华。
连杯劝上马。
乱菓掷行车。
深红莲子艳。
细锦凤凰花。
那能学噀酒。
无处似栾巴。
赠别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藏啼留送别。
拭泪强相参。
谁言畜衫袖。
长代手中浛。
奉和平邺应诏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天策引神兵。
风飞扫邺城。
阵云千里散。
黄河一代清。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四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风力是举。
庾信是个怎样的人历史上对庾信的评价庾信庾信曾任右卫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封爵义城县侯,在侯景之乱后逃往江陵,之后羁留北朝,思念故国,却不得回到南方,尽管深受礼遇却无法忘记家乡,于581年老死北方。
庾信是个怎样的人>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
在鲍照之后的齐、梁、陈三朝和北朝,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比。
当时曾有“徐庾体”之说,时人将徐陵与其并列,其实徐陵成就在其之下。
庾信兼善众体、诗赋,文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赋在中国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同于前人骚赋,也不同于后人的律赋。
他将两汉以散文入赋变为以骈文入赋,使赋更具有形式美,将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同时,庾信还开唐人以诗入赋的先河,唐代王勃、骆宾王的骈作皆受其影响。
六朝骈文盛极,而庾信可谓集大成者。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历史上对庾信的评价>宇文护:庾信南人羁士,至孝天然,居丧过礼,殆将灭性,寡人一见,遂不忍看。
>李延寿:①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
简文(萧纲)、湘东(萧绎)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
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也。
②王褒、庾信、颜之推、虞世基、柳抃、许善心、明克让、刘臻、王贞、虞绰、王胄等,并极南土誉望,又加之以才名,其为贵显,固其宜也。
>张说: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
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
>杜甫:①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③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黄庭坚:谢康乐庾义城之诗,于炉锤之功不遗力也。
然陶彭泽之墙数仞,谢庾未能窥者,盖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耳。
>杨慎: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北史·庾信传》原文及翻译北史原文: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客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梁武帝时,为粱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
出为弘农郡守。
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
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
有文集二十卷。
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译文: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父庾易,父亲庾肩吾,都在《南史》中有传记。
庾信年幼时就才识卓越,聪慧无比,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高大健壮,动静举止都很恭顺,有过人之处.父亲庾肩吾,是太子的侍从,做掌管书记的文职。
东海人徐摛为太子东宫的护卫军。
徐摛的儿子徐陵和庾信都是太子的抄撰学士.父子都侍奉东宫,出入宫中,恩宠没有人能跟他们同样多。
文章文辞华美绮丽,因此被当时文坛称为徐庾体。
庾信的名词解释庾信(558年-618年),字聖千,世称庾子山,是中国南朝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并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不俗的成就。
庾信的名词解释,既可以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探索,也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解析。
庾信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赋文为主,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咏史·风华绝代三般在》等。
他的诗歌以豪放而雄浑的风格为特点,表达了他对壮丽自然、人生哲理和爱国情怀的独特感悟。
庾信对诗歌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以律诗为主流的传统,推动了乐府诗的发展,并在唐代乐府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庾信的赋文也是他的创作重点之一,他的赋文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思想感情为主题,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和感官的艺术表达,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庾信的赋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文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文学创作,庾信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出众的才能。
他曾担任过官职,多次参与国家政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他以清廉的政治风格和治国理政的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庾信在军事方面也表现出色,他曾领导军队征战四方,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庾信的书法技艺也是他的非凡之处,他精通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多种字体,驰骋于书法艺术的巅峰。
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雄健有力,字迹流畅自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庾信的书法风格影响了后世书法家,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庾信是中国南朝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和影响广泛而深远,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
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为国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的书法作品精彩绝伦,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
庾信的名词解释不仅仅限于对他的个人生平理解,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解读。
他的作品和思想一直在激励着后人,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庾信辞赋历代批评研究
庾信(4世纪-5世纪),字子山,是晋朝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
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辞赋作品是他最著名的文学成就之一,被称
为“庾体”,具有豪放奔放、形象生动和气势磅礴的特点。
庾信的
辞赋作品在当时非常受欢迎,成为南朝文学的代表之一。
然而,他
的文学风格也引起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庾信的辞赋作品在历代文论中被广泛讨论和批评。
唐代文学家
韩愈认为庾信的辞赋太过华丽、虚浮,缺乏实际的内容和感悟;而
唐代文学家刘勰则认为庾信的辞赋语言精炼优美,富有情感,能够
唤起读者的共鸣。
宋代文学家苏轼则对庾信的文学风格表示赞赏,
并将其与楚辞、唐诗、宋词一起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奇迹”。
在现代研究中,学者们对庾信的辞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
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庾信的辞赋描写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
冲突,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庾
信的辞赋在内容和形式上过于夸张,不够真实,缺乏历史价值。
总之,庾信的辞赋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一
直受到诸多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