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客流统计..
- 格式:xls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8
上海市综合交通调查报告上海市第四次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一、上海市四次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介绍城市交通是上海市民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为科学制订全市交通战略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交通矛盾,1986年、1995年、2004年和2009年,市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全市性的综合交通调查,持续更新综合交通基础数据,内容涉及人员出行、车辆出行、货物运输、道路交通、公共交通、车辆停放、交通信息、交通环境等方面,以及有关的城市基础信息。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揭示交通发展内在规律,更新和优化交通预测模型,应用最新调查成果开展综合交通规划、交通专项规划和热点问题研究,这些成果在本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986年第一次综合交通调查为做好首轮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市政府于1986年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调查,也是国内城市首次开展的综合性交通调查。
为上海市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交通数据基础,开发了本市交通模型,是世界银行在上海贷款所承认的唯一的交通信息库。
为编制第一轮综合交通规划,内环高架等市政建设的前期研究,以及政府争取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分析结果,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2)1995年第二次综合交通调查为适应城市新一轮发展要求,市政府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市交通大调查,专门成立了交通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调查工作的执行。
通过调查更新了原有调查数据,适应了城市发展的要求,掌握的信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
调查数据为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等的编制以及上海重大市政工程建设的前期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为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还于1997年开始了一年一次的小样本交通调查,实现对交通数据的常年维护与更新。
(3)2004年第三次综合交通调查更新了城市交通基础数据和交通模型,编制了《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战略(2006-2020)》、《十一五”综合交通规划》,同时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世博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等战略性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虹桥枢纽等重大工程前期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
236早晚高峰地铁拥挤问题研究——以上海9号线为例陈瑞达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摘要: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问题,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和难题。
通过大数据平台针对处在地铁拥堵线路的企业采取错峰上下班措施,实现道路交通负荷的错峰调节,对于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有显著效果。
剖析通过研究上海9号线地铁的实际早晚高峰情,分析上海错峰上下班措施的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提出上海如何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优化错峰上下班工作时间的方案,对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早晚高峰;大数据平台;整合上班时间;错峰上下班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和运营的发展,乘客作为流动介质,数量在不断增长,而在一定时期内,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内容量是有限的,势必会出现局部空间客流短时间大量聚集的情况,从而形成大客流,在高峰时段,人们出行集中也会在短时间内导致客流大量聚集。
由此可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存在运能不足的问题。
随着高峰时段客流的不断增加,车站内的乘客逐渐从有序排队状态变成无序拥挤状态[1]。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系统梳以上海9号线早晚高峰拥堵情况为例,通过轨道交通行业的大数据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研究如何改善早晚高峰拥堵情况,使大数据更有效的为上班族服务,改善上下班质量。
一、上海早晚高峰问题现状上海轨道交通客流的高峰特征,包括全网及各线路的时间、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早高峰时段的客流空间分布、潮汐现象,以及拥挤区段的客流去向、客流的方向不均衡性等特征[2]。
根据2017年10月上海轨道交通客流数据及各线路各断面的运能,可计算出各断面的客流拥挤度。
从三高(高峰小时、高方向、最高客流)断面拥挤度来看,1号线、2号线、9号线、6号线、7号线和8号线现状最为拥挤。
由于高峰时段运能增长满足不了客流增长的需要,高峰时段大部分线路出入城段均比较拥挤,如1号线北段、3号线北段、6号线、7号线北段、8号线南段和9号线西段,极端高峰时段车厢内平均站立人数超过10人/m 2,部分站台出现客流积压,部分车站已经采取了高峰限流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及兴起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月10日在伦敦建成。
开始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
1881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
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投入运行。
1908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
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当年10月建成。
1978年在比利时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简称轻轨交通(LRT)。
据粗略统计,到目前已有50个国家建有360条轻轨线路。
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地下铁道建设随着全世界经济起飞而启动、加快。
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各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高峰。
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等已基本完成了地铁网络的建设。
但后起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铁建设却方兴未艾。
比如亚洲共有26个城市有地下铁道。
除了东京与大阪在二次大战前就建有地下铁道外,其余城市均是在战后建成。
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又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运行速度很慢,正点率低,而且噪声大,加减速性能较差。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私人小汽车数量急骤增长,大量的汽车涌上街头,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城市都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线路,这阵风也波及到中国。
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各大城市也把有轨电车线基本拆完,仅剩下大连、长春个别线路没有拆光,并一直保留至今,继续承担着正常公共客运任务。
20世纪60、70年代在地下铁道建设高潮发展时期,由于地下铁道造价昂贵,建设进度受财政和其他因素制约,西方大城市在建设地下铁道的同时,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轨道上来。
利用现代高科技开发了新一代噪声低、速度高、转弯灵活、乘客上下方便,甚至照顾到老人和残疾人的低地板新型有轨电车。
在线路结构上,也采用了降噪声技术措施。
2023年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情况统计汇总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了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
2023年,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情况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下面就来看一下2023年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情况的统计汇总表:1. 北京市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情况稳步发展,2023年新增了若干条地铁线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车辆更新和设施升级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出行体验。
2. 上海市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23年继续积极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新增了多条线路,并投入使用了高科技设备,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3. 广州市广州市轨道交通规模逐渐扩大,2023年新开通了多条线路,投入使用了更加智能化的乘车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4. 深圳市深圳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23年新增了多条地铁线路,对车辆进行了更新换代,并实施了多项便民措施,让乘客感受到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5. 成都市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2023年投入使用了几条新线路,扩大了覆盖范围,同时对原有线路进行了设施升级和运营优化,提高了服务水平。
6. 武汉市武汉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也在不断完善,2023年新增了若干条地铁线路,提升了运营频次,缩短了乘车间隔,为市民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出行选择。
7. 杭州市杭州市轨道交通在2023年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新增了几条线路,引入了智能化系统和绿色出行理念,为市民提供了更加环保、舒适的出行方式。
2023年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情况整体都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不断引入科技和创新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快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第二篇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凸显。
Monthly reading / 月读.客流量57导读:中国内地37城2020年10月总客运量19.10亿人次,日均6160万人次,环比9月下降了0.25%;同比2019年10月减少了522.12万人次,降幅7.81%。
地铁行业新线开通按部就班,运营线路总客流规模已恢复至去年的九成二,四大一线城市中最高恢复比例九成八,各种客流纪录不断被刷新!说明:1. 城市范围:包含2020年10月已开通地铁(除有轨电车、云轨、铁路运营的市域铁路等)的内地37座城市(佛山数据列入广州),及港澳台5座城市(香港、台北、桃园、高雄、澳门),全中国共计42座城市。
2.客流口径说明:客流数据为城市同网的“地铁”,不含不同网的有轨电车、铁路运营的市域铁路(温州S1按地铁模式运营并统计)等;内地原始客运量数据均含进站与换入;港台原始数据均为出行量(即进站),为便于横向对比,港台数据按其线网规模乘一个近似换乘系数(香港不固定,台北为1.45),得出近似换算客运量,同时标注了进站。
里程口径说明:里程统计范围原则对应客流的统计口径,北京里程含同网的磁悬浮线;上海、长沙不含磁悬浮线;部分跨区域线路如广佛线佛山段、上海11号线江苏段、西安机场线、台北环线(新北段)均统计在一家;含盖多家运营商,如北京、深圳、杭州、福州、西安。
里程数值理应为对外运营里程,但在实际中难免出现工程数据与运营数据混用的情况,本文数据难免存在些小误差。
3. 新线情况:呼和浩特开通27.32公里,深圳开通28.44公里,无锡开通28.5公里。
4.客流原始数据来源:分别来自官方微博、网站、交通运输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或其他可靠渠道,经分析整理而成,未经原单位最终核实,仅供参考。
2020年10月中国主要城市地铁客运量总结文/曾平利作者简介:曾平利,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总客运量方面(1)概述中国内地37城2020年10月总客运量19.10亿人次,日均6160万人次,环比9月下降了0.25%;同比2019年10月减少了522.12万人次,降幅7.81%。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上海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篇一:关内外交通拥堵的创新性规划上海为例关内外交通拥堵的创新性规划------上海为例摘要本次题目的要求是针对上海特区检查站关内外周边的交通拥堵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给出了如何改善拥堵情况,改善交通状况的合理化建议。
在数据方面,由于数据的来源广且反复,本文仅选取较为权威的网站,如上海市政府网站等进行摄取。
由于题目中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而量化指数需要这些缺失的数据,为尽量贴合现实,我们根据百度实时路况的软件对缺失的数据进行了填充。
模型一层次分析法。
将影响各区因素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及量化,较为理想的体现出了各区的功能划分不合理之处。
模型二体现车辆需求的车辆行驶总时间数学模型,本文对现实中道路状况进行简化,只从车辆行驶的角度考虑车流量以及检查站附近的车速等变量,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道路的路面情况或是道路两旁的商店等,调整已有的国内外对于交通拥堵状态的评价指标研究等知识建立了车辆行驶总时间数学模型。
模型三路段拥堵指数模型,对现实中道路状况进行简化,只从车辆行驶的角度考虑车流量以及检查站附近的车速等变量,以及从道路两端功能分区的情况角度考虑影响道路车流量的因素,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道路的路面情况或是道路两旁的商店等。
同时此模型在模型一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着重考虑道路状况中的拥堵程度,弱化道路的车辆需求的体现,更加适合于表征一条路段的拥堵指数,进一步调整已有的国内外对于交通拥堵状态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路段拥堵指数模型。
模型四道路拥堵指数模型,对现实中道路状况进行简化,只考虑道路上各个路段在各自不同权重下的拥堵指数对整条道路拥堵指数的影响,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整条道路的路面情况,道路两旁的商店以及道路与路段的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等。
利用加权法进行集成的方法建立了道路拥堵指数模型。
模型五路网拥堵指数模型,对现实中上海市路网状况进行简化,只考虑路网中各个道路在各自不同权重下的拥堵指数对整体路网拥堵指数的影响,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上海市的气候、道路车辆通行政策,以及路网路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