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启示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0.89 KB
- 文档页数:10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摘要】金融监管制度缺失或其失灵,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大原因。
为防止再度发生类似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西方国家纷纷研究应对策略,并从体制上进行改革。
西方国家的经验,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以及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启示。
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创新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金融监管;西方经验;金融改革;体制创新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突发性并且可控性程度很差。
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就会危及经济的正常发展,引发波动,使经济增长受到巨大的打击,让消费者对于经济预期产生悲观的情绪,甚至有些时候会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稳定,造成无法估计的天价损失,从而这也使得金融危机的爆发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
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有着其爆发的导火索和错综复杂的内在根源。
纵观近些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情况,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美国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不难看出,危机爆发的成因与金融监管的失职有着密切的联系。
金融监管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风险防范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监管真空与监管死角的存在为金融风险的蔓延提供了传播渠道,最终酿成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促使我们去探究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机构管理和金融风险控制,让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在有效的监管中最大功效地发挥其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西方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金融监管的缺失,一直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国家在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同时,也着手于金融监管机制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经验有:(一)采取统一金融监管模式美国汲取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已开始强化美联储的金融监管职责,赋予美联储更多的监管实权,将审慎监管的职责明确授予了美联储,使其成为一个专门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金融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
因此,金融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上的金融监管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美国是世界上金融监管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加强了监管,并对监管制度进行了改革。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和美国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等。
这些监管机构各司其职,在金融监管上互相协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联邦储备委员会。
联邦储备委员会是美国最高的金融监管机构,其职务包括货币政策制定、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等。
在金融监管方面,联邦储备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管规定和制度。
例如,《银行保密法》、《银行控股公司法》、《和平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与责任,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了制裁。
二、德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德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是相当完善的。
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有三个: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Federal Financial Supervisory Authority)、德国银行业监管机构(Banking Supervision Authority)和德国保险业监管机构(Insurance Supervision Authority)。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是最高的金融监管机构,其职责包括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管。
德国银行业监管机构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主要负责监管商业银行。
德国保险业监管机构则主要负责保险公司的监管。
试论国际金融监管的启示论文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金融业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6世纪希腊寺庙的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试论国际金融监管的启示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然后基于对新趋势的分析提出了针对防范金融监管风险的一些意见,以期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金融监管;信息披露;监管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世界成了“地球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金融创新突飞猛进,在推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带来潜在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这就为金融监管部门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监管体制要承担重要责任。
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最大的问题是,金融监管的核心需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专业性、协调性。
国际间的金融交往不断创历史新高,国际金融监管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只有了解国际金融未来发展趋势,才能准确找到对应的政策加以应对。
一、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1.金融监管体制从分业监管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混业监管体制是指设立统一的监管主体,并有该机构负责对证券、银行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统一监管的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强,许多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逐步改变原有分业经营的模式,开始转向混业经营,因此对于监管体制进行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于合规性监管来说,其只注重事后处罚和补偿,这种滞后性并不能起到防范和预测风险的作用,最多是扮演长期救火队员的作用。
目前逐渐为各国认可的是风险性监管,注重对风险的事前防范,一些国际银行监管机构陆续制订了一系列有关风险监管为主体的审慎规范。
2.注重对金融投资者利益的保护2008年经济危机暴露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与信息不对称,其中蕴含的未知风险是普通投资者无法评估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投资者得不到切实的保护,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有效性有待加强。
外国金融监管革新趋向及启发美国、欧洲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集中的地方,每天都有大量的金融交易,金融创新程度十分发达,金融监管水平也相对较高。
但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却使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痛定思痛,这些国家对金融监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虽然我国金融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但是,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金融改革方案美国是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多元化的双轨体制: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是多元化的、联邦与各州实行两级监管。
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双轨体制现在却饱受非议,普遍认为这种机制监管成本过高,且效率低下,容易形成监管重叠或监管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次贷危机上正是由于这种监管不到位导致的,因此,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呼声很高。
2022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拉开了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体系改革序幕。
《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涉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投资者和消费者等多个方面。
第二,强调全方位的监管。
监管的缺位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次改革强调全方位的监管。
改革方案涉及强化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包括增加市场透明度,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创设和发行方需在相关信贷证券化产品中承担一定风险责任。
方案也强调场外场内市场监管的全覆盖,全面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不留监管盲区。
此外,还赋予美联储监督金融市场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的权力。
第三,创建更为完善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护机制,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不受不当金融行为的损害。
次贷危机的爆发体现出了对投资者与消费者保护的不足,因此,美国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批准创建新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onumerFinanceProtectionAgency),以保护消费者不受金融系统中不公平、欺诈行为损害。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作者:陈瑜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衍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各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而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最大的诱因,此后各国纷纷踏上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历程,其中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改革不仅代表了世界金融监管的大方向,也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有所启示。
对此,本文比较研究了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并就其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宏观审视;系统性风险全球金融危机致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时期,更使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显露无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体系,致力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以此防范金融风险。
虽然我国暂时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故我们应比较研究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合理借鉴美、英、欧盟等改革的成功之处,并立足国情,切实推动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一、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比较研究一是英国:英国基于金融监管的现有框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作了微调和修补:为进一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就存款人的保护协议作了改善,如健全法律法规用于FSA资源的巩固,适当拓展金融服务的赔偿范围等;着力强化了FSA的监管权利,如依法处罚违规违法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享有更多的信息权等;注重金融系统风险管理,不仅明确了管理目标,制定了合理的反周期政策,也强调中央银行应强化监测、评估、控制不同金融体系风险;此外还加强了与国际金融监管的沟通与协作。
二是美国:美国分别从理念、制度、架构、手段等诸多方面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改革和重塑,如美联储的监管职能和地位有所强化,可以对规定的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并表监管和规制权利,对信用卡银行、信托公司、工业贷款企业等实施并表权利,以及加以充分监管和规制等;设立了全国银行监管局、全国保险办公室,为CFTC和SEC两大机构的关系协调制定了相应的规制标准和方法;通过增设CFPA,使其在储蓄、信贷、支付、等诸多金融服务和产品方面进行监管,以此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还对金融衍生品、金融服务等的监管内容和标准,以及FSC的监管权责作了明确的规定。
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金融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如何有效监管金融行业,防范金融风险,一直是各国政府的难题。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和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展,金融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经验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有启示。
本文将探讨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金融监管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业的中心,监管架构健全,经验丰富。
美国强调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多个监管机构之间通过协调合作来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
美国的监管部门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国家保险协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利用各自的监管职能和权力来对金融市场不同领域进行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而且美国强调清晰的监管边界,企业本着属地监管原则,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之间,各自承担不同的监管职责。
这一点对于中国的金融监管也应当有所启示。
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有很多,需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通过合理分工和明确职责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欧盟金融监管欧盟在金融监管方面采取了一种较为先进的观念,建立了欧洲银行业监管机构和欧洲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形成了统一的欧洲金融监管。
欧盟将重心放在对于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管,从监管的广度和深度上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成熟。
在监管方面,欧盟要求金融机构拥有追溯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各类金融机构的交易数据进行系统收集和分析,以实现对金融机构全方位的监管。
欧盟的这种金融监管经验,也对中国提供了警醒。
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需要从欧盟的经验中吸取教益,借鉴欧盟的做法,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管。
三、穆迪低级评级引发的思考2021年3月,穆迪公司将中国五家银行的评级调节为低级,这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这五家银行被认为是我国国有银行中最具实力和最有竞争力的银行,穆迪的降级会给中国的金融稳定和信誉造成影响。
这也表明了中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亟待完善之处。
中国需要借助国际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深化金融监管改革,加强金融行业的全面监管,完善监管制度,以提升中国的金融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度。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进展影响及启示国际金融监管是为了增强金融稳定性、减少风险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而进行的一系列。
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风险的加剧,国际金融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会介绍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进展、影响以及启示。
最新进展:1.增强资本要求和流动性管理:国际金融监管提出了更严格的资本要求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确保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本和流动性来应对金融风险。
例如,巴塞尔III协议推出了更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并引入了对流动性风险的更为关注。
2.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透明度:国际金融监管倡导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透明度,通过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披露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例如,欧盟的《MiFIDII》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市场数据,并强调了透明度和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3.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国际金融监管强调国际合作和协调,以应对跨国金融机构和跨境金融活动带来的挑战。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金融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
影响:1.提高金融稳定性:国际金融监管有助于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加强资本要求和流动性管理,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市场动荡,降低系统性风险。
2.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国际金融监管关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防止金融机构对消费者进行欺诈和不当行为。
例如,加强监管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要求,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出明智的决策。
3.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国际金融监管有助于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信任度,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促进跨国贸易,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启示:1.深化金融:国际金融监管表明,深化金融是必要的,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监督,避免金融风险的积累。
2.提高金融监管的全球化水平:国际金融监管强调国际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一、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历程(一)受次贷危机影响,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北岩银行发生严重挤兑。
为了弥补监管漏洞,英国发布了《对冲基金标准管理委员会标准》以及《金融稳定和存款者保护:强化现有框架》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法案。
但是危机并没有得到缓解。
2009年以后,英国大力推行彻底、系统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公布了《2009银行法案》、《金融监管新方案:改革蓝图》、《ICB最终报告》等一系列监管改革方案,建立金融监管新架构,以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由于欧洲的许多大型跨国银行是美国次贷类证券化金融产品的买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欧盟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由此,欧盟也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致力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欧盟的金融监管实行的是合作型金融监管机制,对成员国所有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这种监管方式有它的弊端,其理念过于宽松,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同时也由于监管部门众多,造成了权力的分散等。
欧盟改革的进程可以说是最快的,从欧盟委员会立法建议的出台到通过《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只经历了一年的时间。
通过改革建立了统一的监管机构———欧洲系统性监管委员会(ESRB),对宏观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监管和评估,并提供相关的监管措施和建议。
微观层面,重新成立了欧盟银行管理局、欧盟证券市场管理局、欧盟养老和职业年金管理局,三个机构负责建立一套单一的监管规则,消除各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标准不同带来的冲突。
二、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中国吸取了他国金融改革的经验,强化了金融监管体制,以中国分业经营的实践为基础,确立了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原则。
中国目前所采用的是以各类法律及法规为主要监管依据,相关政府部门、证券交易所、自律性组织为监管主体的分业监管制度。
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主要金融监管机构。
国际金融监管趋势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金融行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然而,在金融市场快速飞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为此,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国加强金融监管,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那么,在国际金融监管的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特点和变化?这些特点和变化又带给我国哪些启示呢?接下来,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国际金融监管的趋势1、监管机构趋向集中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已经跨越国界,国际金融监管也呈现出从原来的国家层面到全球层面的转变。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金融稳定委员会等机构,比过去更加注重跨国协作,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2、监管对象更广泛传统的金融监管聚焦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机构,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变革,监管目标更加广泛。
比如,现在初创企业、虚拟货币、人工智能等新型金融机构都成为了监管的目标。
监管不仅要考虑到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到金融产品的监管问题。
3、政策趋向更加严格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人们深刻意识到了金融风险对经济发展的破坏性作用,全球各国也加强了对金融监管的重视。
现在,各国政策偏向更加严格,监管压力不断增大,监管要求更加精细和细致化。
而且,人们对于金融管理的要求也更加高,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二、对我国的启示1、抓住机遇加强监管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市场也飞速壮大,但是在金融监管上还需加强。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创新型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在扎堆崛起。
因此,我国需要抓住时机加强监管,提高对金融机构和产品的监管水平,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加大科技投入,保证监管有效在新的监管形势下,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金融监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将成为监管工作的重要载体。
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日益强大,应充分利用各种创新型科技手段,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监控和保障,更加精准地评估金融机构及其业务风险,更好地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启示摘要: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必将给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带来监管的难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国际金融监管在组织结构体系、法律制度、监管方式、自律机制及监管国际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改进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监管的自律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监管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技术。
比较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之路。
一、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一)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千差万别。
英国的大卫T·卢埃林教授在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7个);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13个)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3个)3种形式,并且受金融混业经营的影响,指定专业监管机构即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在数目上呈现出减少趋势,各国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正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
(二)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发展趋势金融监管法制的趋同化是指各国在监管模式及具体制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日趋接近。
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及法制传统的差异,金融监管法制形成了一定的地区风格,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是英国模式,以非制度化着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即属此类。
二是美国模式,以规范化闻名于世,监管严厉,日本、欧洲大陆国家多属此类。
历史上,英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主要采取行业自律形式,英格兰银行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形成了非正式监管的风格,不以严格的法律、规章为依据,而往往借助道义劝说、君子协定等来达到目的;而美国是一个以法制化着称的国家,金融监管制度被视为规范管理的典范,监管法规众多,为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进展与启示□王彩霞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为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金融监管滞后是引发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相继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旨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一些国际规则制定机构,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 IS等也力求在维护金融稳定与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概况今年6月,美国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新的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
该方案反思了导致本次危机的根源,提出应从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全方位监管,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免受不当金融行为的侵害,赋予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需的政策工具以及促进国际监管合作等五个方面构建安全防线。
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将美联储打造成“超级监管者”,全面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新设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A,并赋予其超越监管机构的权力;新设联邦级的“金融服务监管理事会”(FSOC,负责辨识系统性风险,并向美联储提交威胁金融稳定的金融机构名单; 在财政部下设全美保险办公室(ON I,负责识别可能引发危机的监管问题,并向美联储提交应作为一级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的保险公司名单;新设全国银行监管局(NBS,取消监管职能较弱的储蓄机构监管署;新设一家决策权力机构,赋予政府处理陷于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的权力。
英国于今年7月公布了《改革金融市场》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强化金融稳定目标,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明确监管当局在问题银行处置中的权限和程序;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加强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推进国际监管合作。
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延续由英国央行、金融服务局(FSA和财政部组成的金融监管“三驾马车”模式,成立由上述三家机构组成的金融稳定委员会(CFS,负责识别和分析威胁金融稳定的风险,协调风险应对方案;建立特别处理机制,赋予政府干预和处置问题银行的权力; 赋予金融服务局(FSA在管理公司高管、制裁市场滥用行为及信息收集等方面更大的权力。
摘要:尽管目前的金融活动已经打破了传统疆域的概念,但是金融监管的国别化却仍旧不能够适应全球化金融活动,同时由于国际金融缺乏全方位的监管标准,导致在世界范围内暴露出很多问题,如金融监管豁免、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位和错位、国际金融监管专责的顺周期性等。
本文通过对西方主要国家金融监管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一般性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金融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金融监管发展趋势启示自从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巨大的冲击了全球的金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国际金融的监管体系进行了改革以求避免这些冲击而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然在改革方面,我们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但是目前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仍旧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
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对这些弊端的研究,来揭示国际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为中国金融监管的政策选择提供依据,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现存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弊端1.1金融全球化趋势与金融监管国别化之间的矛盾。
伴随着各个国家逐步放松或取消对资金流动和金融机构跨地区、跨国经营的限制,全球金融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了有效的规避现代金融的各种弊端,客观上需要有一个全球性的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管框架;为了抑制跨国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套利,需要一个趋同的监管标准;为了避免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危机防范和处理的机制。
目前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实际上结构比较松散,也加大了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合作协调的交易成本。
1.2巴塞尔协议产生的监管豁免。
198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根据具体情况虽然对巴塞尔协议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是国际金融监管一直遵守的重要准则就是保证监管银行资金的充足率。
此协议虽然采取自愿原则,但是银行通常都会自愿按照协议保持充足的资本率,同时各国的监管部门也十分重视并且认可该协议。
但是由于此协议仅关注银行的稳健性,从而导致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评级公司、对冲基金和影子银行等和场外交易市场普遍享有监管豁免权,从而造成部分银行进行监管套利。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各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历程的发展脉络具有很大的共通性。
在金融市场萌芽之初,以银行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各国几乎都选择了由货币当局直接统筹银行监管的职责。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态的出现催生了更多的监管需求,因而大部分国家单独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进行监管,并将银行监管职责也从央行中分离出来,形成货币当局与金融监管机构分立的格局。
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之间业务领域交叉、跨领域的金融创新出现,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及金融机构的危机救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彻底暴露。
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发达经济体均对其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美国在“双重多头”监管的基础上成立单独的机构担负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英国从大一统的金融监管转向宏观和微观的“分业”监管;而德国得益于其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及监管部门的灵活应变,维持了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也在危机之后对其监管体系进行了调整。
鉴于各国发展脉络的共通性,本文试图梳理美、英、德三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及其改革路径,从中寻求值得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历程美国在近现代大致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并以三个代表性的法律颁布为标志:一是1933年大萧条之后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初步确立“双重多头”的分业监管格局;二是1999年金融自由化浪潮之后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形成按照业务类型监管的伞形监管体制;三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颁布《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简称《DF法案》),加强美联储监管职责,强化金融稳定体制框架。
摘要在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研究通过对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介绍,结合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的介绍,重点分析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不足,寻求解决方案,希望可以借助所学知识,借鉴欧美经验,制定促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优化的方案。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国际经验;启示Abstract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Europe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and achieved some success, worthy of study and referenc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major 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introduced, the current lack of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 to find a solution, I hope can make use of the knowledge, the experience of Europe and America, to develop promote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optimization program.KeywordsFinancial regulation; refor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spir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概况 (2)(一)主要西方国家金融监管改革介绍 (2)(二)国际金融监管成功经验总结 (4)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6)(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6)(二)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7)三、借鉴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优化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建议 (11)(一)合理推进混业监管发展 (11)(二)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11)(三)加强金融监管组织建设 (12)(四)加强对风险的全面监管 (12)(五)针对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等进行监管补充 (13)(六)改善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6)前言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使得金融市场的风险威胁再次显现。
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金融监管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金融监管问题,并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监管模式。
那么,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方面都做了哪些尝试呢?这些尝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监管框架、监管工具等方面,介绍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一、历史发展金融监管早在19世纪末就已出现。
英国于1867年颁布了银行特许法,对银行实行管制。
此后,金融监管出现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政府靠对银行的特许证照进行管制的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初,是政府通过税收、信贷配额、外汇管制等手段进行干预的时期;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至今,是政府恢复市场经济管制和法规监管的时期。
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监管框架。
二、监管框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
如美国成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等;欧盟建立了欧洲银行监管机构、欧洲证券监管机构等;中国也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机构。
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监管工具监管工具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
这些工具包括资本充足率、负债限额、流动性缓冲、压力测试、反洗钱等。
监管工具主要是保障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及风险控制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从而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贡献。
四、启示国际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金融监管模式。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具有独立性,确保监管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其次,监管框架和监管工具应该与国情相适应,切实解决本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再者,监管政策和监管规则应该定期评估和更新,以及对行业经验和新技术的变化紧密关注。
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策略与实践教训
国际金融市场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管策略和实践教训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让我们深入探讨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策略以及所获得的实践教训。
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监管策略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策略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策略涉及监管机构的建立、监管规则的制定、监管手段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合作、信息共享、监管标准的统一化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趋势。
实践教训与启示
过去的金融危机和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教训。
监管机构应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能力,完善监管规则和制度,加强跨境监管合作,提高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挑战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面临着跨境监管难度大、金融创新速度快、监管科技应用不足等挑战。
监管部门需要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科技水平,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策略至关重要,有效的监管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监管部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训,加强合作,提高监管水平,以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与启示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与启示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的运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金融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我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机构的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金融监管全球化功能性监管一、当前金融运行格局下传统金融监管方式面临的问题由于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资金的结构和流向、投资品种及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和通讯的进步,为金融投资创造了更加广泛的活动空间和崭新的运行形式。
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频繁,杠杆投资和衍生产品的风险也大为增加,竞争压力和追求高回报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冒险意识上升。
这一切使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性日益增大。
(一)金融并购和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金融业的并购浪潮对传统的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银行业的兼并加强了银行业集中程度,一方面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为风险管理不当而积重难返。
这些超级巨型金融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对整个金融机构乃至国民经济将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这就是所谓的“太大不倒”(toobigtofail)。
其次,金融业的兼并浪潮使金融业的竞争进入垄断竞争时代,如何防止金融风险在恶性竞争中积累,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成为监管当局的新课题。
再者,金融业的兼并逐渐冲淡了银行业和证券、保险的界限,无疑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为了逃避金融管制,规避和分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和业务把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的一方。
但是从全球或全国的角度看,金融创新仅仅是转移或分散了某种风险,并不意味着减少风险;相反,金融机构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可能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大的数量上承担风险,一旦潜在的风险转变为现实损失,其破坏性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进展、影响及启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一直是不断遭遇金融危机的历史,也是不断应对金融危机和修正发展监管模式的历史。
在当前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略显缓和的形势下,各国政府在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正在加快制定和落实各项金融改革措施。
这些金融监管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一段时期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构成了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全世界金融监管标准和监管框架。
加强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跟踪和研究,对改进保险监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背景(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是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和修正 2021年夏天持续至今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是欧美各国启动金融监管改革的最直接动因。
此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发生和深化是美国过度宽松的利率政策、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此前二三十年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长期?高增长、低通胀?,掩盖了一系列经济和资产泡沫所带来的风险隐患(如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等)。
其中,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和发展方式变迁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金融创新与金融证券化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美国金融监1管的放松,这一进程始于里根保守党执政时期,历经20余年。
1999年底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即《1999年格兰姆-里奇-布利雷法》,该法案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互相从事对方的业务。
这标志着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废止以及金融领域分业经营限制的取消,美国金融业自此进入混业经营时代。
同时,放松对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监管使得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场外衍生品市场规模出现几何式增长以致失控。
金融衍生品推动影子银行系统的快速膨胀。
影子银行系统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与传统、接受中央银行体系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包括投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的典型特征是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创新的商业模式,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隐患。
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在全球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金融市场监管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而在中国,金融市场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创新,风险也在加剧,如何加强监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中国可以从国际经验中寻找启示,学习他国制度和做法,以精准高效的手段保护金融市场和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今天的国际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是相对完善的,尽管针对严重金融危机而成立的监管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委员会都无法解决这些危机,但是在危机中学到的经验,形成的监管理论结论仍然有意义。
目前金融市场监管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监管体系的建立,监管工具的应用,监管过程的实施和监管机构的国际角色。
从国际发达市场的经验中,监管体系的完备性和一体化是国际金融监管的基石。
监管体系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致力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机制。
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监管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其合法权益,尤其是在风险暴露和信用损失面前。
因此,监管机构必须采取一整套系统的监管策略和应对措施,强化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升对金融市场的支配权,保证资本市场安全有序。
监管工具的应用是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环节。
国际经验显示,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监管工具应将揭示金融机构和市场活动所涉及的风险,防范和处理事故隐患和严重后果,为金融市场提供信息支持和管理支持。
监管主体应完善监管标准,优化监管措施,确立治理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服务效率和监管效果,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监管过程的实施是将监管策略转化为具体效果的重要环节。
金融市场监管过程中的羁绊和信任协议是制定和执行各项金融规定的前提,针对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提高监管机构的自我约束与责任感,并建立从立法、政策制定、监管执行到市场惩戒等多个方面的全链条监管模式。
监管的合规验收和持续监管,以及不同监管领域的协调配合,是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监管机构的国际角色,强调了监管机构在国际舞台上的整合和协调,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和国际组织平台,加强与地区、国际合作机构的交流合作,借助国际机构提供的技术、知识与人员交流平台,提高中国监管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启示论文摘要:引言各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历程的发展脉络具有很大的共通性。
在金融市场萌芽之初,以银行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各国几乎都选择了由货币当局直接统筹银行监管的职责。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态的出现催生了更多关键词: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启示,论文,一、引言各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历程的发展脉络具有很大的共通性。
在金融市场萌芽之初,以银行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各国几乎都选择了由货币当局直接统筹银行监管的职责。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态的出现催生了更多的监管需求,因而大部分国家单独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进行监管,并将银行监管职责也从央行中分离出来,形成货币当局与金融监管机构分立的格局。
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之间业务领域交叉、跨领域的金融创新出现,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及金融机构的危机救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彻底暴露。
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发达经济体均对其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美国在“双重多头”监管的基础上成立单独的机构担负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英国从大一统的金融监管转向宏观和微观的“分业”监管;而德国得益于其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及监管部门的灵活应变,维持了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也在危机之后对其监管体系进行了调整。
鉴于各国发展脉络的共通性,本文试图梳理美、英、德三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及其改革路径,从中寻求值得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历程美国在近现代大致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并以三个代表性的法律颁布为标志:一是1933年大萧条之后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初步确立“双重多头”的分业监管格局;二是1999年金融自由化浪潮之后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形成按照业务类型监管的伞形监管体制;三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颁布《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简称《DF法案》),加强美联储监管职责,强化金融稳定体制框架。
1933年大萧条之前,美国金融业遵循1913年《联邦储备法》,由美联储统一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监管银行业、建立全国支付清算系统、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
而大萧条之后,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分离,分业经营体制建立的同时也相应形成了分业监管的体制,此时“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已基本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掀起金融自由化浪潮,美国也在此背景下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管制,逐渐扩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颁布,允许管理和资本状况良好的银行控股公司转化为金融控股公司,开展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业务。
相应的,美国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一些调整,规定由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整体监管,其他相应的监管机构根据业务类型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形成以美联储牵头,各机构按照业务类型监管相应子公司的“伞形监管体制”。
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和《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从宏观审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危机处理、消费者保护等几个方面,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和修正,对原有的“多头”监管机构进行精简,赋予了美联储更大的监管职能。
事实上,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过程就是美联储不断扩权的过程:《1935年银行法》的颁布是对美联储的第一次扩权,将货币管理的绝大部分权力赋予了美联储,正式确立了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此外,还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产的银行必须加入联储,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1999金融现代化法案》是对美联储的第二次扩权,规定由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整体监管,由此形成美联储牵头的伞状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和《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对美联储进行了第三次扩权,将系统重要性机构及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也纳入了美联储监管的范畴。
在一系列的危机和金融监管改革之后,美联储的权力变得越来越大;但是,这样的扩权似乎未能阻止危机的发生,美联储也并未在不断扩权的过程中表现出对金融监管的巨大成功。
三、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历程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变革,迄今为止较为重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有三次:一是《1979年银行法》颁布之后,正式建立起分业监管的格局;二是1997年之后各监管机构合并成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FSA,三是危机之后FSA取消而成立新的金融监管机构。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奉行自律管理为主、监管为辅的自由主义金融体制;1973年~1975年,英国发生了证券公司和大量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使英国政府意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并于1979年发布《银行法》正式授予英格兰银行金融监管权,此后逐步建立起分业监管的格局。
1986年,撒切尔政府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私有化改革,同时也推动了大规模的金融自由化,大幅度减少金融监管,随之带来了英国的“金融大爆炸”和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在此过程中,英国当时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暴露出诸多缺陷,尤其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破产、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等一系列事件,动摇了公众对分业监管体系的信心,因此,1997年,英国政府被迫提出了改革方案,剥离了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并将原有的9个监管机构合并为一个全能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黄志强,2012),负责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进行统一全面的监管。
此后,《2000年金融市场与服务法案》,确立了金融服务局对金融业统一监管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服务局和被监管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宣告统一的混业监管框架的正式建立,形成了“财政部+央行+FSA监管”的“三方共治”的统一金融监管体系,并一直平稳运行至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英国成为受危机波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09年起,英国再度启动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2009年银行法》确立了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主导地位:英格兰银行下设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宏观审慎监管;撤销FSA,设置审慎监管局(PRA)以及金融行为局(FCA),两者共同负责微观审慎监管。
此外,改革明确了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在危机应对中的职责分工,建立起了多层次监管协调机制。
2013年,新《金融服务法》生效,这一标志性的事件宣告了英国新的金融监管框架正式建立(杨大勇,2015)。
四、日本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历程日本对金融业的监管历史上相当严格。
20世纪初,日本进行利率管制;20世纪20年代,分离金融、银行与信托分离;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金融市场分离;“二战”后,仿照美国建立自身的金融体系,进行分业经营,但同时给予特护的经济背景实施了统一监管;20世纪90年代之后,金融自由化进程叠加亚洲金融危机,金融体系动荡,这一阶段日本将借鉴的对象从美国向欧洲地区转变,仿效当时的英国建立了新的统一监管机制。
19世纪40年代,日本致力于扭转处于破产边缘的经济,优先发展符合“产业基准理论”的产业,重工业、化工业成为扶持重点。
这些大企业的重组建设,都需要金融行业提供大量廉价的资金支持,银行在其中的地位提高。
主银行制度逐步成型的同时,日本金融行业政府主导的特征也愈发明显。
为了维持这种向部分行业倾斜资源的状态,日本对本国的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进入管制、利率管制和分业经营,并以事前保护性监管为特点。
相应的,在金融监管方面,监管架构的设计也体现出高度的政治化特征:大藏省集编制财政预算、征税和金融监管三大职能为一体,在监管上可以说拥有包括立法和执法的绝对权力。
在经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一架构为当时资源不足的日本倾举国之力发展支柱产业、振兴战后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同时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监管缺陷:单一集权式的监管机构在金融问题处理上不公开不透明,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拖延处理,对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过度保护,缺乏惩罚机制,使得日本90年代金融机构丑闻和破产案例迭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受英国金融改革的影响,日本政府对国内的金融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格局被彻底打破。
先后通过的《金融体制改革法》和《银行控股公司法》,标志着银行控股公司获得了混业经营的权利,开始进入混业时代。
直到2001年,日本几乎放开了所有金融子行业的相互准入政策。
在监管架构上,1997年,《日本银行法》被重新修订,明确了央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以及重大金融决策的权利,并废除了政府对其的人事任命权。
1998年,直属总理府的日本金融服务厅(FSA)设立,从此金融监管职能正式从大藏省分离出来,2000年后重组为日本金融厅,主要负责金融机构监管和应对金融危机。
大藏省则负责金融政策和金融立法相关事务。
五、德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历程德国金融监管制度也大致经历过三次较大的变革:一是1962年从央行统一监管转变“银证保”三局分业监管;二是2002年“银证保”三局合并为联邦金融监管局,实行混业监管;三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单独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C)负责宏观审慎监管(肖筱林,2007)。
1962年之前,德国实行的是统一监管的金融框架,由德意志联邦银行同时承担货币政策执行和金融监管的职能。
1962年《银行法》颁布,德国成立联邦银行监督局(BA-Kred),在央行的配合下对银行业进行监管,随后联邦保险监督局(BAV)和有价证券监督局(BAWe)也相继成立,形成了与我国类似的“银证保”三局分业监管的格局。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德国商业银行准许同时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因而银监局实际上执行的是综合金融监管的职能。
2002年,德国将三局合并成立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实行混业监管,且下设“银证保”三个专业部门,负责三方面业务的监管,同时设置三个交叉业务部门,专门负责处理交叉领域的问题。
由BaFin与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方面紧密合作,全面负责所有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监管覆盖到整个金融系统(肖筱林、舒晓兵,2008)。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德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但相对于受到巨大负面冲击的英美等国来说,德国金融监管制度在极端风险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稳定性,维持了德国国内的经济稳定,证明了其严格的价值。
不过,即便其金融监管以谨慎和严格着称,危机之后,德国也对其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调整:其一,2007年德国政府批准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管理层新架构的方案,并重新明确划分了BaFin和德意志联邦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责范围;其二,2013年德国通过《金融稳定法》(FinancialStabilityAct),单独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StabilityCommittee,FSC),以落实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SRB)在危机后对各国宏观审慎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