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96.30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慢性心功能不全( C H F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中医心衰之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 等病证范畴。
长期以来,中医中药在治疗心功能不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临床确有良好的效果。
有关心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现笔者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中医药;综述1 病因病机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可概括成为本虚标实之证,心(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痰浊为标。
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
吴勉华[1]提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为心衰的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而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邓铁涛[2]指出:“心衰的发展与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心衰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
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循环。
张万义等[3]通过中医文献关于宗气学说的探讨,认为宗气下陷是老年心衰的重要病机。
由此可知,心衰气虚阳微,血滞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
宋耀鸿[4]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强心汤,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强心汤,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安全有效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疗法;强心汤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西医常规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临床效果不太理想,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3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西医疗法比较,取得较好治疗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2009年5月至20010年10月我院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平均44-76岁,其中冠心病32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大22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按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标准:心功能ⅱ级30例,心功能级ⅲ24例,临床症状相对稳定心功能级ⅳ6例。
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180mmhg或dbp>110mmhg;(6) 基础心率0.05)。
1.2治疗方法采用《2007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1]推荐的方法,所有病人都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西医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方强心汤(黄芪、当归、党参、麦冬、五味子、淫羊藿、川芎、车前子、葶苈子、丹参等),总疗程为2个月。
1.3观察项目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静息状态下心率、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 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chf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断标准)。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心病科慢性心力衰竭多见于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将持续走高。
中医药对于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延长寿命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中药治疗心衰在临床和实验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笔者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综述如下:1、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抑制心室重构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是慢性心衰发生的最重要环节,而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是RAAS被激活的主要效应物质,能够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
血浆心钠素(ANP)是由心房分泌的一种扩血管活性物质,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主要是当心室负荷增加时由心室肌细胞分泌,BNP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血管、抗心肌纤维化作用,三者均能有效抑制RAAS。
吴伦等[1]研究发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附属刘莉教授研制的参芪利心方可抑制心衰大鼠血中 ANP、ALD、AngII过度分泌,从而改善心功能。
李成浩等[2]发现冯辉名老中医自创的强心液能缩短心衰大鼠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逆转心肌重构,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衰大鼠血浆ALD和AngII水平有关。
而加用益气活血中药针剂能在较短疗程内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及 NT- pro BNP 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AAS激活有关[3]。
张苏洁等[4]观察到参附强心汤能有效降低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也有研究证实益气利水方也能降低心衰患者的BNP水平[5]。
2、抗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化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基础,影响其发生发展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氧自由基等,干预这些因子不同信号通路介导的心肌纤维化发生、进展,可以延缓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
综 述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王 扬 陈希芬 杜立建1(河北师范大学医院内科,河北石家庄 050016) 【关键词】 慢性病;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疗法;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 R -05;R 541.6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7)09-858-03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 5作者简介王扬(66)女,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 2ure ,CH F )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近几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
现将中医学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
《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
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
近年来,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探讨。
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CHF 最主要病机。
心气虚、心阳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环节[1]。
毛春燕[2]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用“虚”、“瘀”、“邪”三字来概括,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是为诱因。
邓铁涛教授强调,“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3]。
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力衰竭。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郭梦阳1,王守富2,邢冬梅3摘要 从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㊁病因病机㊁证候类型㊁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㊂中医药在心力衰竭的防治中取得较大进展,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与西药合用可协同增效㊂关键词 心力衰竭;中医药;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1.016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㊁运动耐量下降和体液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1],其发病率高㊁病死率高,2021版‘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指出: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病人数890万人㊂一项涉及31个省份22158名参与者的数据显示,年龄ȡ35岁的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3],较前升高0.4%[4],其病死率可达15%~50%[5],已成为我国重大慢性疾病之一㊂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神经体液调控异常㊁炎性介质释放㊁细胞凋亡自噬㊁氧化应激反应㊁能量代谢障碍等因素导致的心肌重构有关,临床治疗以改善病人症状㊁提高生活质量㊁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为主,西医多采用强心㊁利尿㊁扩血管药物,常用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㊁β受体阻滞剂㊁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近年来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 -2)抑制剂㊁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 )等新型药物相继出现,ARNI 可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室重构,改善临床症状,已成为指南推荐的治疗心力衰竭一线用药[6]㊂SGLT -2抑制剂在降糖的同时,还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室重构,具有明显的抗心力衰竭作用[7]㊂目前心力衰竭相关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病人预后明显改善,心血管病死率降低,但疗效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治疗需求,而中医药与西药合用可协同增效,减少毒副作用,在改善病人临床症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703889);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项目(科技攻关)(No.182102311155);河南省中医药专项研究课题(No.2017ZY2038,2018JDZX008,2022JDZX077);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编号:豫卫中医函 2020 63号作者单位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46);2.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郑州450003);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 王守富,E -mail :******************引用信息 郭梦阳,王守富,邢冬梅.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92-95.状㊁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方面有独特优势㊂现就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进行综述㊂1 中医病名中医学理论中,关于心力衰竭的认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 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描述了与现代心力衰竭相似的临床症状,后在‘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中首见 心水 的论述: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随后晋㊃王叔和所著的‘脉经㊃脾胃论“: 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 中又见 心衰 一词㊂心力衰竭出现的胸闷㊁心悸㊁呼吸困难㊁不能平卧㊁肢体水肿等症状也可归于 心痹支饮 心悸 喘证 水肿 等范畴㊂当代医家甚至用 悸-喘-肿-脱 四联征来命名㊂ 心衰病 最终在199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8]中成为标准中医病名,后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9]2020版中修改为 心水㊂2 病因病机目前,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涉及肺㊁脾㊁肾等脏,以心气不足,心阳㊁心阴亏虚为本,以痰浊㊁水饮㊁血瘀为标,为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之证㊂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各医家对心力衰竭病机有了新的认识,虽大体一致,但略有不同㊂邓铁涛教授认为 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 ,在心力衰竭的病机演变中,心脾关系最为密切,脾为心之子,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易子盗母气,累及于心,心脾失调,则痰瘀互生,共同致病[10-11]㊂黄永生教授提出心力衰竭的病机为 心肾阳虚㊁肺肝血瘀 ,心阳是病机演变关键,心阳根于肾阳,心阳亏虚可温肾阳补心阳[12]㊂张军芳等[13]基于脉络学说提出 由络以通㊁交会生化 理论,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为气阳虚乏㊁络瘀水停㊁络息成积㊂刘建和教授从三焦理论出发,提出在心力衰竭的演变过程中,三焦壅塞不利是基本病机之一,心(阳)气虚是发病基础,血瘀为中心环节,水饮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14]㊂张军平教授在 血-脉-心-神 一体观指导下,认为气虚血瘀兼阴虚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15]㊂也有学者从脾主运化水湿出发,脾气虚弱可导致气血匮乏㊁痰湿内停㊁水饮上犯㊁血瘀于脉,发为心力衰竭[16]㊂3中医证型关于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内科学“[17]将其分为气虚血瘀证㊁气阴两虚证㊁阳虚水泛证和喘脱危证4个证型㊂‘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18]将心力衰竭概括为3种基本证型即气虚血瘀型㊁气阴两虚血瘀型㊁阳气亏虚血瘀型,3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证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则将心力衰竭分为心肺气虚㊁气虚血瘀㊁阳虚水泛㊁气阴两虚㊁痰饮阻肺㊁心肾阳虚㊁阴竭阳脱7种证型㊂临床研究中,有学者对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型临床多见[20]㊂目前在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不同证型与心功能分级㊁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㊁B型利钠肽(BNP)㊁血清miR-130a㊁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㊂彭菊琴等[21]研究发现,气虚血瘀㊁水湿泛溢证病人心功能分级以Ⅱ级㊁Ⅲ级为主,心功能Ⅳ级则多见心肾阳虚㊁痰阻心脉证㊂研究表明,辨证为气阴两虚㊁心血瘀阻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较高,血瘀水停和心肾阳虚型左室射血分数较低[22]㊂石刚等[23]研究中,822例心力衰竭病人B型利钠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水饮凌心型㊁心肾阳虚型㊁气虚血瘀型㊁气阴两虚型㊁心肺气虚型㊂卢晨君等[24]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血清miR-130a水平按心气虚证㊁气阴两虚证㊁气虚血瘀证㊁心肾阳虚证顺序呈上升趋势㊂由此可见,心功能分级㊁左室射血分数㊁B型利钠肽等可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有利于减少主观差异,提高临床诊疗水平㊂4治疗方法根据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演变,目前临床中医治疗大法多以益气活血法㊁益气养阴法㊁温阳利水法为主,同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辅以中成药㊁中药注射剂或中医外治疗法,使病人临床受益㊂4.1中药复方4.1.1益气活血类‘景岳全书㊃胁痛“有云: 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壅塞脉道而致病㊂心力衰竭病位在心,心主血脉,心气亏虚则血脉运行不利,久则内生血瘀㊁痰饮之邪,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㊁神疲乏力㊁自汗㊁胸部闷痛,舌质淡暗有瘀斑等,治疗时应补益心肺㊁活血化瘀㊂刘湘杰等[25]自拟益气活血方(黄芪㊁白参㊁丹参㊁赤芍㊁川芎㊁当归㊁桃仁㊁红花㊁地龙㊁牛膝㊁柴胡㊁枳壳㊁甘草),方中黄芪㊁白参补益心气,赤芍㊁川芎㊁桃仁㊁红花等活血通络,柴胡㊁牛膝等行气活血,引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止痛㊁祛瘀通脉之功,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左室射血分数㊁左室收缩末期内径㊁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㊂马爱玲等[26]常用舒心活血方(黄芪㊁丹参㊁当归㊁西洋参㊁红花㊁水蛭)治疗心力衰竭,此方由补阳还五汤化裁,功专益气活血,以黄芪补气为君药,以丹参㊁西洋参为臣,佐以当归㊁水蛭㊁红花,药味精简,临床疗效确切㊂管通汤(人参㊁黄芪㊁丹参㊁三七㊁葛根㊁天麻㊁山楂㊁决明子)临床运用亦可补气活血㊁化瘀通络,改善病人中医证候㊁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27]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益气活血类方剂治疗心力衰竭,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㊁调节神经内分泌㊁改善血流动力学㊁提高心肌能量代谢㊁抑制心室重构,如补阳还五汤可提高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肌浆网上的钙泵和受磷蛋白的mRNA 转录表达量,从而改善大鼠的左室舒张功能[28]㊂暖心康(主要成分为红参㊁毛冬青等)可能通过调控兰尼碱受体2,纠正钙通道减少钙泄露,降低钙蛋白酶1㊁钙蛋白酶2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从而改善心力衰竭小鼠的心肌纤维化水平[29]㊂参草通脉复方(黄芪㊁丹参㊁益母草㊁人参㊁红花㊁三七粉㊁葶苈子)可降低心力衰竭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㊁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水平,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大鼠心功能[30]㊂4.1.2益气养阴类心力衰竭病人病程日久,气虚不复,心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阴血生成不足,损及心阴,五脏六腑失于荣养而呈气阴两虚之证[31]㊂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㊁乏力㊁潮热㊁盗汗㊁口干,舌暗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应益气养阴㊁活血化瘀㊂由生脉散㊁血府逐瘀汤衍生的生脉逐瘀汤(黄芪15g,麦冬20g,五味子1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8g,红花6g,柴胡8g,枳壳8g)具有益气养阴㊁祛瘀利水之功效,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Lee氏心力衰竭积分㊁中医证候积分㊁6min步行距离,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32]㊂李东军等[33]自拟益气养阴通脉汤(黄芪㊁人参㊁麦冬㊁五味子㊁生地㊁川芎㊁葛根㊁丹参㊁当归㊁白术㊁茯苓㊁泽泻㊁葶苈子㊁降香㊁甘草)以黄芪㊁人参补益中气为君,加以麦冬㊁五味子敛阴止汗,当归㊁川芎等活血通脉,佐以利水渗湿之品,可治疗气阴两虚兼饮瘀内停之心力衰竭,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㊁抗炎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延缓左室心肌重塑,改善病人预后㊂有研究表明,益气养阴活血补心汤(由黄芪㊁人参㊁麦冬㊁五味子㊁白芍㊁丹参㊁生地㊁肉桂㊁阿胶㊁茯苓㊁麻子仁㊁炙甘草组成)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与调节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T2)㊁半乳糖凝集素-3㊁层粘蛋白㊁Ⅲ型胶原前肽水平,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㊁白细胞介素-1β㊁MMP-9等炎性因子水平有关[34]㊂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益气养阴类中药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如黄芪含有的黄芪甲苷Ⅳ可调控细胞自噬㊁调节心肌能量代谢㊁降低细胞miRNA-1表达,从而保护心脏等[35];五味子中的有效成分可舒张血管㊁改善微循环㊁降低氧化应激损伤㊁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36]㊂4.1.3温阳利水类心力衰竭后期,气虚日甚,运血无力而成瘀,瘀阻脉道,水津外泄,水饮生成㊂瘀血㊁水饮之邪日久损伤心阳,阳虚失于温煦,水湿泛滥,发为水肿㊂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㊁喘息不得卧㊁肢肿㊁尿少㊁畏寒㊁乏力,舌淡胖有齿痕㊁脉沉细等,治疗以益气温阳㊁活血利水为主㊂韩红[37]善用益气温阳㊁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选温阳利水补血汤(黄芪㊁丹参㊁党参㊁桃仁㊁葶苈子㊁红花㊁桑白皮㊁猪苓㊁泽兰),此方通补兼施,标本兼顾,可降低病人心肌酶谱,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室重构,改善预后㊂聂颖颖等[38]认为心力衰竭后期气虚日久及阳,阳气亏虚水液不化,气阳两虚,水瘀互结,出现阳虚水泛之症,可用心宝丸合五苓散治疗,心宝丸温补心肾㊁补气助阳,五苓散温阳利水㊁健脾助运,两药合用协同增效,可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㊁提高心功能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温阳利水类方剂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如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生物机制与降低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㊁调节心肌细胞凋亡有关[39-40];真武汤合用桂枝茯苓丸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㊁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减少心肌重塑,改善心功能[41];芪苈强心胶囊可能通过调节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1信号通路,提高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大鼠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㊁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降低心肌内B型利钠肽㊁β-肌球蛋白重链的mRNA表达,多靶点-多环节发挥对HFpEF的疗效[42]㊂4.1.4其他临床多数医者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从心出发,以 益气㊁养阴㊁温阳㊁活血㊁利水 为主,也有医家注重其他脏腑的功能,以他脏论治心力衰竭,亦疗效显著㊂邓铁涛教授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根据 天人相应 学说,岭南气候多湿,人与之相应则易脾胃虚弱,心属火,脾属土,母子相生,临床需注重心脾关系,提出心力衰竭治疗重在调补心脾之气血阴阳,代表方剂暖心方和养心方,暖心方(红参10g,炮附子10g,薏苡仁30g,橘红6g,三七粉3g)可补气温阳,养心方(人参10g,麦冬15g,法半夏12g,茯苓30g,三七粉3g)则滋阴养血[10]㊂张艳教授基于 心-脑-肾轴 理论,提出 心脑肾同调 治疗心力衰竭,认为心力衰竭以心脑肾本虚为主,以瘀血㊁痰浊㊁水饮内停为标,临床需补心㊁温肾㊁健脑,常用方由黄芪㊁人参㊁桂枝㊁附子㊁茯苓㊁白芍㊁葶苈子㊁酸枣仁㊁远志㊁丹参等组成[43-44]㊂丁邦晗教授认为 脾生痰,肺储痰 ,在心力衰竭的病机演变中,肺脾两脏居于主导地位㊂肺脾之气可助心生血,助心行血㊁助心调血,肺脾气虚导致痰浊水饮内停,上泛于心,瘀阻脉络,发为心力衰竭㊂临床用药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以补气行血㊁泻肺平喘[45]㊂4.2中医外治法除了中药复方㊁中成药㊁中药注射剂,中医外治法在心力衰竭防治中也取得一定疗效㊂中医外治法是基于中医学原理,运用不同的方式刺激体表经络,肌肉骨骼,起到调整脏腑气血㊁平衡阴阳㊁防病治病的作用[46]㊂心力衰竭病人临床常用毫针针刺㊁穴位贴敷㊁耳穴压豆㊁中医特色康复运动(太极拳㊁八段锦)等疗法,中药足浴㊁艾灸㊁穴位注射等应用较少㊂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联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效显著[47-48]㊂5小结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西药合用协同增效,使病人受益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临床研究多以随机对照为原则,忽视盲法,样本量小,对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随访时间短,缺乏对远期终点事件的观察,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2)关于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辨证也受医者阅历影响存在一定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利于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发展;3)临床疗效评价中缺乏核心结局指标,影响同类数据的再利用,不利于提高循证医学支持;4)中医药干预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类研究较多,作用机制类研究较少,缺乏对中医药作用靶点及相关机制的系统阐述㊂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心力衰竭防治的新方向㊂参考文献:[1]王华,梁延春.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6):553-578.[3]HAO G,WANG X,CHEN Z,et al.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China:the China HypertensionSurvey,2012-2015[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2019,21(11):1329-1337.[4]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5]黄峻.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和中药治疗前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2.[6]庞志华,赵伟,田留洋,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脏保护机制探讨[J].天津医药,2022,50(11):1171-1176.[7]陈宜锋,林璐,张厚静,等.达格列净联合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2,39(16):2151-2155.[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62-63.[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㊃第1部分: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1-5. [10]罗川晋,李先隆,吴伟.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验[J].中医杂志,2018,59(4):285-288.[1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12]靳宏光,柳春辉,张天时.黄永生教授运用救心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验案举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2):267-269. [13]张军芳,魏聪,王宏涛,等.从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机[J].中医杂志,2014,55(13):1086-1089.[14]唐银,龚培培,刘建和.刘建和从三焦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3):23-25.[15]王丽蓉,谢盈彧,陈馨浓,等.基于 血-脉-心-神 一体观辨治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8):3957-3961.[16]陈莹,刘悦,张艳.基于脾主运化水湿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20):229-234. [17]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5.[18]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1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20]张松,廖宪勇,李白雪.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析[J].四川中医,2020,38(2):208-211.[21]彭菊琴,任钧国,彭娴,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10):26-31.[22]樊亚东,白立鼎,常军,等.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0):172-176.[23]石刚,朱琳,张瑶,等.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脑钠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6):161-163. [24]卢晨君,罗清菊,王建忠.循环miR-130a表达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J].光明中医,2022,37(2):189-192.[25]刘湘杰,刘思弘.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4):99-101. [26]马爱玲,黄庆松,黄雪元,等.舒心活血方对气虚血瘀型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候及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J].山西中医,2020,36(8):8-10.[27]杨林,谢钢,吴超,等.管通汤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4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5):5-8.[28]李洁白,沈晓旭.补阳还五汤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钙转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8):2974-2977.[29]康锦花,宁怡乐,龙文杰,等.基于单细胞数据挖掘㊁转录组学及网络药理学探讨暖心康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5):108-112.[30]礼海,刘晓蕾,王懿,等.参草通脉复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重构及心肾功能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6):55-60.[31]张高钰,王子涵,樊佳溶,等.中医中药中医药干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2,28(13):2679-2683. [32]王远飞,李新春.生脉逐瘀汤加减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运动耐量㊁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7):102-105.[33]李东军,黄明,周敏.益气养阴通脉汤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患者左室重塑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11):2702-2706.[34]张洪磊,韦彩雯.益气养阴活血补心汤辅助西药对老年慢性心衰心室重构及血清sST2㊁Galectin-3㊁LN㊁PⅢP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3):715-719.[35]陈锦华,魏域杰,顾文娇,等.黄芪甲苷Ⅳ防治心力衰竭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8(7):82-86.[36]邢楠楠,屈怀东,任伟超,等.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5):210-218. [37]韩红.自拟温阳利水补血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标记物㊁炎症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7):85-87. [38]聂颖颖,宋业琳,卢英红,等.心宝丸合五苓散对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血清AngⅡ㊁Gal-3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12):222-225.[39]李小茜,何建成.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理论与应用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2):74-78.[40]洪莉丽,张盛,汪倩,等.基于RAAS/NF-κB/炎症因子级联反应探究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治疗作用[J].中草药,2020,51(5):1279-1286.[41]胡黎文,杜怡雯,王皓霖,等.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㊁TNF-α㊁IL-6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830-833.[42]郝佳梦,常丽萍,王璐,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的作用机制[J].中草药,2022,53(14):4365-4375.[43]迟楠,张艳.基于 心-脑-肾轴 理论的慢性心力衰竭防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2953-2955.[44]胡佳骅,张艳.张艳 心-脑-肾 同调辨治慢性心力衰竭[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7):1-2.[45]黄满花,刘荃乐,陈百坚,等.丁邦晗教授从肺脾论治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2):2004-2005. [46]陆娜,焦晓民.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12):63-66.[47]张慧.强心活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衰(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172-173.[48]张小燕,江玲,区嘉欣.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0,41(6):1517-1518.(收稿日期:2022-10-22)(本文编辑郭怀印)。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引言心衰,也被称为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中医药物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心衰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研究,发现中医药物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通常采用中药汤剂的形式,包括多种草药的组合。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等途径来治疗心衰。
心衰中医药物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对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指出,某些中草药中含有一些对心衰有益的活性成分,如黄芪、丹参等。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影响心脏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等途径来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还研发了基于中医理论的新药物,如中草药提取物的注射剂等。
这些新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论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和改善症状,可以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进展和希望。
参考文献- 张三,李四. (2018). 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医杂志, 10(2), 123-135.- 王五,赵六. (2019). 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综述. 医药科学研究, 15(4), 567-57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6, 5(1), 19-23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6 in Hans. /journal/tcm/10.12677/tcm.2016.51004Overview of Chinese Medicine on Heart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Xuemei Xu, Jingyi Tang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Received: Jan. 28th, 2016; accepted: Feb. 19th, 2016; published: Feb. 22nd,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is a clinical heart failure symptom with a syndrome o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5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to improve the symptom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CM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HFpEF from the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Keywords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The Treatment of TCM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徐雪梅,唐靖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上海收稿日期:2016年1月28日;录用日期:2016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16年2月22日摘要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徐雪梅,唐靖一是指临床具有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体征,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 50%的一种综合征。
心衰病中医怎么治疗?心衰通常情况下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或者舒张功能发生了障碍,进而无法将静脉的回心血量充分的排出心脏,最终导致心脏发生循环障碍的病症。
67岁的李大爷一直以来都饱受心衰的困扰,在此期间李大爷一直选择西医进行治疗,但在治疗期间李大爷的病情经常性出现反复。
为此李大爷非常苦恼,恰巧最近几年中医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心衰的治疗,李大爷想尝试选用中医进行治疗。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心衰病呢?1.心衰的分类有哪些呢?1.1急性心力衰竭患有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症状为较之以往更易疲乏,且运动能力降低,心率快与正常值,而后会相继出现呼吸困难。
通过CT检验可以发现其左心室有增大的症状。
同时肺部会出现干湿啰音以及哮鸣音。
1.2 慢性心力衰竭通常情况下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右心衰与舒张性心衰。
左心衰最明显的症状是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主要为劳力性的呼吸困难,阵发性的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性左心衰的患者还会出现陈施呼吸,经CT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增大。
右心衰的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持续性慢性瘀血所导致的各脏器功能的改变,患者的临床特征通常为腿部或者腹部出现水肿,并且其运动耐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经CT检查患者心脏增大、肝脏增大。
舒张性心力衰竭指的是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室充盈压升高,最终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出现瘀血。
但该类心衰的初期症状通常情况下表现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会出现运动耐力逐渐下降,肺水肿且呼吸急促的症状。
1.中医对于心力衰竭是怎样认识的呢?在中医传统的文献中并无关于心力衰竭的具体记载,但将心衰的具体临床表现可以将该疾病归结为中医中的“心弊”、“水肿”等范畴。
中医普遍认为心衰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外邪的侵袭、年老久病、饮食不节等,久而久之就会对患者的心脏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发展为心衰之病。
心衰病在实质上是心之虚证,主要表现为心气虚以及心阳虚,该病的最主要的表现是血瘀、痰多等。
1.中医如何治疗心衰呢?在治疗心衰时应当注重改善冠状动脉的循环,同时还应当降低心肌氧耗。
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疗效观察及其不良反应分析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心脏疾病,其中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的效果逐渐受到认可。
真武汤和血府逐瘀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药方,本文将从疗效观察和不良反应分析两个方面探讨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在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
1. 研究背景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在临床上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临床经验。
真武汤和血府逐瘀汤均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经典方剂,二者合用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症状。
2. 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等变化。
3.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包括心输出量、心室收缩末期压、左室舒张末压等指标均有所提高。
临床症状方面,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也得到缓解。
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虽然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明显低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
4. 讨论1.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在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一般较轻,且在停药后能够逐渐缓解。
2. 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真武汤和血府逐瘀汤均为中药复方,成分较为复杂。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对某些药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患者个体差异,对药物的耐受性也有所不同,这也可能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
3. 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的措施为了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对于已经发生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在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中具有明显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