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单元备课
- 格式:docx
- 大小:13.78 KB
- 文档页数:2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起着引导学生开启科学探索大门的关键作用。
本单元的《通过感官来发现》是学生认识世界、探索自然的基础内容。
它承接了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初步好奇,将这种好奇引导到利用感官进行系统观察和发现的层面。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为后续更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认知方法和技能基础。
(二)教材内容剖析感官介绍教材首先介绍了人体的主要感官,包括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触摸等基本内容。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对感官有初步的认识。
例如,展示不同动物利用感官活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自身感官功能的思考。
感官活动示例列举了一些利用感官进行观察和发现的活动,如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听周围环境的声音,闻食物的气味等。
这些示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材还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同颜色的花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三)教材编写特点趣味性采用大量色彩鲜艳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活动,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小动物找食物的故事引入感官的作用。
循序渐进从认识感官到利用感官进行简单观察,再到思考感官与发现之间的关系,内容编排由浅入深,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生活性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学就在身边。
二、整体设计思路(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二)感官体验主导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和运用感官,如开展“感官大冒险”活动,设置不同的感官挑战任务。
(三)问题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用眼睛看和用放大镜看有什么不同?”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
202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一、课程目标-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常见的生物分类,如树、花、草等- 发展观察和描述生物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呼吸和运动的特点- 分析生物的基本需求2. 生物的分类- 认识不同的生物分类- 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3. 常见的生物分类- 树的分类和特点- 花的分类和特点- 草的分类和特点4. 观察与描述-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 描述它们的外观、生活性等特征三、教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不同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四、教学方法- 示范法: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其特征。
- 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描述和分类生物,培养其观察和描述能力。
-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生物的特点和分类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
五、教学资源- 生物图片或模型- 实地观察的植物和动物样本六、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的生物分类和描述能力- 学生课后完成的练作业七、教学扩展-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并与家长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八、教学安排时间:共计4课时,每节课时长40分钟九、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实地观察和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
在教学后期,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分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指导,促进全体学生的综合发展。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针对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的第二单元,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太阳是照在哪里?”这一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光线照射的基本情况;2.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索思维;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太阳对地球的光线照射;2.太阳的位置和运行变化;3.观察太阳的实验。
三、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太阳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太阳是如何照射地球的;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太阳的运行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观察法: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照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4.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分享和讨论观察结果,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维发展。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阳光,并提出问题:“太阳是从哪里照来的?太阳是不是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步骤二: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光线照射通过PPT或黑板教学,讲解太阳是如何照射地球的。
包括以下内容:1.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恒星,它发出的光线可以照到地球上;2.太阳发出的光线是直线传播的,所以只有太阳直射地面的地方才会感觉到阳光;3.太阳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以阳光的照射角度也会不同。
步骤三:设计观察太阳的实验1.实验一: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将一个透明塑料瓶子立在一个固定位置,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太阳在瓶子上的阴影位置,并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在变化的。
2.实验二:观察太阳的光照变化在一个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放置一个白色的纸板,观察太阳光照在纸板上的位置和形状,并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了解到太阳的光线是直线传播的,会受到物体的阻挡而产生阴影。
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样知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整体分析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样知道》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探索感知世界、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
本单元包括《用感官观察》《用工具观察》《用不同感官和工具观察》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人类可以通过感官和工具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各课内容分析1.《用感官观察》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手,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用感官可以获取很多信息。
例如,用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用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用鼻子可以闻到物体的气味;用舌头可以尝出物体的味道;用手可以触摸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粗糙等。
2.《用工具观察》在认识了感官的基础上,本课引入工具的使用。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听诊器等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观察物体。
例如,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到物体更细微的部分,听诊器可以帮助我们听到人体内部的声音。
3.《用不同感官和工具观察》综合运用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观察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观察一朵花时,可以用眼睛看它的颜色和形状,用鼻子闻它的香味,用放大镜观察它的花蕊等。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人的五种感官及其作用。
2.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用途,如放大镜、听诊器等。
3.知道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身边的物体,并描述观察结果。
2.能使用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3.能综合运用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观察方法的结果。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观察周围的世界充满兴趣。
2.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观察活动。
3.认真观察、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感官和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的身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验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对身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学习生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的观察往往不够细致,语言表达也不够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鼓励他们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身体的各个主要部分,如头、手、脚、眼睛、鼻子等。
2.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身体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如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等。
3.学生能够认识到身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如触摸、疼痛、冷热等。
4.学生能够了解并实践一些基本的身体保护方法,如保持清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触摸、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身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品质,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四、教学重点(一)识别并命名身体的各个主要部分。
(二)理解并描述身体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三)认识到身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四)了解并实践一些基本的身体保护方法。
五、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帮助学生理解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作用。
一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材料一、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
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
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
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
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5.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6.不同的工具可用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我们怎么知道?用眼看,用鼻闻,靠耳听声音。
用舌尝,用手摸,观看方法多。
我预备了以下内容,盼望对你有关心!【篇一】学校一班级上册科学其次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看一看教学目标:熟悉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预备材料:镜子、七巧板图片教学建议:同学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1、导入一老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伴侣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伴侣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同学发觉眼睛的重要性)2、导入二活动导入老师:现在请小伴侣们宁静。
认真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晰吗?活动:小眼看世界(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老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老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伴侣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
(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留意爱护,以免同学跌倒磕碰)(2)眼睛的作用老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伴侣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舞幼儿乐观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老师:小伴侣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惜我们的眼睛,还要关怀和关心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伴侣爱惜眼睛,培育小伴侣助残意识,关怀关心残障人士)3、评估(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参加了眼睛的嬉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爱护自己眼睛和耳朵5、延长: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篇二】学校一班级上册科学其次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听一听教学目标熟悉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
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预备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在进行声音的嬉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四周相对比较宁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一、现在请同学们宁静。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复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和概念- 巩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准备- 课本: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复资料:包括练题、示范实验等- 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所需实验材料教学过程1. 复知识点- 回顾第二单元的主要概念和知识点,包括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基本属性。
- 提醒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和验证这些物体属性。
2. 练题讲解- 准备一些与第二单元相关的练题,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解答。
- 强调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并用科学知识和实际例子回答问题。
3. 实验演示-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物体的大小、形状,比较物体的重量等。
- 展示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结果。
4. 学生实践-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进行实验。
- 监督和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复-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的方式,总结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和实验经验。
- 强调学生对于物体属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6. 家庭作业- 布置一些与第二单元相关的家庭作业,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属性变化等。
教学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对知识点的理解等。
- 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通过文字和图画来表达对第二单元内容的理解。
参考资料-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作者:XXX - 练习题和实验示范材料(根据需要准备)。
自然科学一年级第二单元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有关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现象的观察与记录2. 季节变化的认知与理解3. 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变化4. 对季节变化的体验和感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季节变化的原因。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天气变化的预测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2. 视觉辅助材料的使用3. 小组合作探究4. 实地观察与实验展示五、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观察天气现象1. 导入:通过看图片、回忆和讨论,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天气现象。
2. 操作:分成小组,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3. 分享:小组学生将观察结果进行分享,并由班级共同完成一张整体观察表。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天气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课时:了解季节变化1. 导入:通过观看季节变化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季节的概念。
2. 学习:通过图片、实物和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季节进行介绍,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向等方面。
4. 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补充。
5. 总结回顾: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让学生对季节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课时:预测天气变化1. 导入:通过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接下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天气预测,每个小组根据不同的天气要素给出预测结果。
3. 实验展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预测结果进行展示,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4. 总结反思:通过展示和对比,学生对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课时:感受季节的变化1. 导入:通过观看季节变化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和思考。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他们喜欢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特征。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一些复杂的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动物,掌握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对一些复杂的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和探究动物。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动物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一些动物的实物模型或标本。
3.准备一些关于动物的简单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兴趣。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每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示一些动物的实物模型或标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物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动物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游戏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让学生扮演动物,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特征和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