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17.38 KB
- 文档页数:4
一、单位犯罪主犯和从犯的量刑标准: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处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1][2]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3][4]判处刑罚。
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1]根据1998年1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企业犯罪后被合并应当如何追究刑事责任问题的答复》,人民检察院起诉时该犯罪企业已被合并到一个新企业的,仍应依法追究原犯罪企业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的刑事责任。
人民法院审判时,对被告单位应列原犯罪企业名称,但注明已被并入新的企业,对被告单位所判处的罚金数额以其并入新的企业的财产及收益为限。
[2]根据2002年7月9日最髙人民检察院《关于涉嫌犯罪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应如何进行追诉问题的批复》(自2002年7月15日起施行),涉嫌犯罪的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应当根据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相关规定,对实施犯罪行为的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对该单位不再追诉。
[3]根据2000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自2000年10月10日起施行),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案件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处刑罚。
二、从自然人犯罪向单位犯罪方向辩护:在单位犯罪涉及的罪名中,有大量罪名系数额犯,有的罪名法律规定同等数额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起刑点、量刑档次会有区别,认定单位犯罪会对涉案的责任人员有利。
即便不涉及到起刑点和量刑档次问题,同等条件下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和自然人犯罪的判决结果相比,明显是前者轻于后者。
最为典型的就是行贿与单位行贿、受贿与单位受贿,两者起刑点差距很大。
以行贿与单位行贿为例,行贿的立案标准是:1、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2、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有特定情形的,也应当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贿罪单位和个⼈有什么区别
我们知道,在社会上有些⼈为了达到⽬的对某些⼈或者单位⾏贿,在法律上对个⼈和单位⾏贿都有明确的规定。
那么,⾏贿罪单位和个⼈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个问题,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贿罪单位和个⼈有什么区别
⼀、主体不同
个⼈⾏贿罪的主体是⾃然⼈,其是⼀种钱权交易的对向性犯罪,即交易的主体双⽅具有对向性、同⼀性,在⼆者之间,⼀般不介⼊其他主体,因此,个⼈⾏贿罪具有两个核⼼要件:⼀是所谋取的不正当利益,必须是直接归属于⾃然⼈;⼆是所⾏贿的财物,必须是属于⾃然⼈所有、并归其⽀配。
⽽单位⾏贿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单位。
这⾥所讲的单位,应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归向不同
《刑法》的有关规定,单位⾏贿罪⾏贿⾏为的违法所得必须归单位所有,如果归个⼈所有,应以⾃然⼈的个⼈⾏贿罪论处。
个⼈为进⾏违法犯罪活动⽽设⽴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盗⽤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然⼈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从⽴法原⽂看,两种罪⾏有重叠、混淆的可能,同时因为两者的量刑幅度和⽴案标准存在⾮常⼤的差别。
司法实践中有部分犯罪嫌疑⼈以单位⾏贿作为辩护理由企图减轻刑事责任甚⾄逃脱刑事追究。
不过,⾏贿是⼀种犯罪⾏为,因此⼤家⼀定要遵守法律的规定,拒绝做出⼀些⾏贿的事情,以免触犯法律的规定。
如果您咨询的情况⽐较复杂,店铺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名词解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单位犯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单位犯罪是指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其业务范围内违法犯罪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现象。
本文将围绕单位犯罪展开讨论,解释其含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单位犯罪的含义。
单位犯罪主要指的是代表一个法人实体或其他组织行为的犯罪行为。
与个人犯罪不同,单位犯罪通常涉及一系列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其犯罪行为多数与其业务范围相关。
例如,一家公司通过财务欺诈、虚报资产等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便是典型的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单位犯罪往往需要有组织的计划和实施。
这是因为单位犯罪通常需要多人的协作和配合,包括组织内部各个岗位的人员。
其次,单位犯罪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与个人犯罪不同,单位犯罪的实施往往借助于组织结构和职权分工等制度,以此来掩盖犯罪行为。
再者,单位犯罪往往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犯罪行为可能逐渐演变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从而更难以被发现和阻止。
单位犯罪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单位犯罪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作为法人实体或组织,单位具有一定的社会权限和责任,违法犯罪行为将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损害市场秩序。
其次,单位犯罪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正竞争,还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社会福利的均等分配。
此外,单位犯罪还损害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信任。
单位犯罪行为通常涉及对公众利益的侵害,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运行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为了有效应对单位犯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阻止单位犯罪的基本保障。
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法律制度,能够为打击单位犯罪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也是关键。
通过加强执法力量的投入和提高执法效率,可以更好地打击单位犯罪,并加大对单位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
此外,加强对单位犯罪的监督和引导也是重要的。
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的是怎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单位犯罪是指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为主体的刑法责任。
单位犯罪不仅涉及组织的利益,也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维护法律权威和保护社会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从刑法对于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的角度出发,论述其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1.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适用对象刑法对单位犯罪适用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单位等。
这类单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实力,其组织成员对外行为是该单位的代表行为,也就是说该单位的组织成员实施刑法行为,该单位本身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在确定单位犯罪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犯罪实施的对象是否具备单位犯罪的特征。
2.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单位犯罪的形式和犯罪意图。
单位犯罪的形式主要包括:1)直接实施犯罪行为;2)通过代理人实施犯罪行为;3)通过分支机构实施犯罪行为;4)通过下属的单位实施犯罪行为。
而单位犯罪的犯罪意图则是指单位成员的行为,包括犯罪组织指令、批示、决策等,以及对犯罪行为的默许和包容等。
3.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种类和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罚款:对于轻罪情况,可以对单位处以罚款。
(2) 刑事拘留:对于情节较严重的单位犯罪行为,可以对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及实施的直接负责人员采取拘留措施。
(3) 暂停或撤销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许可:当单位犯罪的性质、情节非常严重,导致社会严重危害时,可以采取行政许可证暂停、撤销等行政措施。
(4) 财产没收:对于单位犯罪所得的财产,可以依法判处罚金并没收相关的财产。
(5) 制裁个人:对于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实施人员等个人,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单位犯罪的特点1.组织集团性单位犯罪具有明显的组织集团性,即犯罪的主体和实施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组织化和行动的协调性,这也决定了单位犯罪不仅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群体的行为。
一、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怎么区别正确认定单位犯罪,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我国刑法的目的和预防单位犯罪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实践中单位犯罪的情况一般比较复杂,罪与非罪的界限很难区分,往往涉及一些群众极为关注,社会非常敏感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发案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
所以在认定单位犯罪时应特别慎重。
1、认定单位犯罪,应对主客观要件进行全面审查首先,审查该行为是否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那么该行为就不够成单位犯罪;同时,还要审查该行为是否是法律所规定的构成单位犯罪的行为,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即使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其次,审查该行为在主观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维护单位局部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如果不是为了单位的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实施犯罪行为,即使以单位名义,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再次,审查该行为在客观方面的表现。
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要求必须具备单位领导的决策行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
如果只有决策行为,而没有具体的实施行为;或者只有具体的实施行为,而没有决策行为或事后的追认,都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比如在一起行贿案件中,行为人虽然是为了给单位牟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行为,但我们还应审查其行为是否经过单位决策,如果单位没有实施决策行为或者事后也没有予以追认,那么,只能认定行为人构成行贿罪而不能认定其为单位行贿罪。
最后,认真审查犯罪主体资格。
犯罪主体是具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或单位。
在认定单位犯罪时,我们要正确理解其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在我国刑法界对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争论很大,一种是否定说,一种是肯定说。
笔者倾向于否定说,因为,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外商独资企业其成立的宗旨和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所有者营利,也就是为了个人牟利,而这些企业的行为往往都是个人行为,同时我国《刑法》规定的有些犯罪的刑罚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要比自然人轻,如果把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将不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和打击犯罪,也不利于区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
Don't waste the best time in unnecessary waiting and indecisi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单位犯罪的定义是怎么规定的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这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体现的是单位的意志,若是有人设立公司本身就是为了从事犯罪活动的话,那么是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的。
一、单位犯罪的定义是怎样的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这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法定单位,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有关负责人员代表单位决定,为本单位谋取利益而故意实施的,或不履行单位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而由法律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此观点克服了以上观点的不足,明确地把过失犯罪纳入其中,这与刑法之规定是一致的,同时也不限于以非法利益为要件,准确地揭示了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
二、认定单位犯罪必须严格遵循的条件(1)以单位名义,出于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之趋动。
单位组织成员或一般自然人盗用、假借单位名义实施的行为,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对于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违法所得全部归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私人所有的,应认定为个人犯罪。
(2)由单位意志决定的,这是单位犯罪的核心要件。
对这一点,在许多学者的观点中都作了肯定,但对此,通常的理解为经单位集体讨论或单位负责人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将这种理解作为单位犯罪的核心要件,并未概括出单位犯罪类型的全部情况,其弊端是:首先,难以划清单位自身与单位代表或单位成员的犯罪界限。
因为按这种观点,所谓单位犯罪和单位代表或单位成员将单位作为道具加以利用而实施个人犯罪就没有区别。
按此观点,单位代表或单位成员的意志直接转嫁给单位自身,成为单位的犯罪意志。
如何区分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在我国的社会上和法律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我国对这类犯罪的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区别对待。
相关的犯罪事实和案件的判罚也较为不同。
下面小编就如何区分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这类问题为你进行解答。
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在我国的社会上和法律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我国对这类犯罪的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区别对待。
相关的犯罪事实和案件的判罚也较为不同。
下面小编就如何区分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这类问题为你进行解答。
▲一、如何区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1、是否为了单位的利益,是否由单位的决策机构决定单位决策机构产生单位意志,指挥单位行为的实施,任何单位成员在单位业务活动中依据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应视为单位行为。
单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程序性,即符合单位决策程序,是它与自然人盗用单位名义或擅自以单位名义进行的犯罪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因而,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一般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
同时按照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必须为了单位的利益。
单位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通常归单位所有,即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收益,受益对象是本单位或者本单位的多数员工;而自然人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多半为自然人个人所有。
如果不是为了单位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那么这种情况不应按照单位犯罪处理。
比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规定在单位行贿罪中,因行贿取得的违法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时,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关于行贿罪的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2、是否是以单位的名义行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是认定单位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所有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都是单位犯罪。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所以,打着单位的幌子,利用单位名义,为个人谋取利益的不法行为,当然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探讨[摘要]单位主体与自然人主体的较大差别,使得单位共同犯罪中的单位与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显得尤其复杂。
文章仅就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做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单位;自然人;共同犯罪一、单位与几类特殊自然人主体能否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
这里的“二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单位可以与自然人构成共同犯罪,基本上得到了刑法学界的普遍认同。
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自然人主体能否与单位构成共同犯罪,仍然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
(一)单位与单位外的特殊自然人主体能否构成共同犯罪单位外的自然人是指单位以外的,与单位无职务牵连的自然人。
①1.单位与单位的上级主管领导能否构成共同犯罪以“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为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本罪的主体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的上级主管领导指使这些单位降低工程质量的标准,或者明知这种情况而放任不管。
此时,上级主管领导与这些单位能否构成共犯?笔者认为,如果上级主管领导利用职权强令、命令、胁迫单位参与犯罪或利用职务上便利条件教唆、协助单位实施犯罪的情形,应当认定上级主管领导与单位构成共犯;如果上级主管领导仅仅是因为管理过程中的把关不严或监督失职而助推了单位犯罪,且未获取相关利益的,则因其并不具有共犯故意而只能依据相关规定对其论以玩忽职守等罪,而对单位则应以该罪处罚,即二者不构成共犯。
另外,《刑法》第403条“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第2款:上级部门强令登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前款行为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从这款可以看出单位可以构成本罪,但如果上级部门强令登记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第1款行为的,上级部门与下级工作人员是否构成共犯关系?笔者认为,本罪立法者是要将“上级部门强令”这种行为规定在本罪之中,但并不排除这种强令之下登记机关工作人员的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行为,因此二者是共犯关系,构成本罪的共犯。
2.单位与委托代理人能否构成共同犯罪根据一般的民法原理,单位的委托代理人在单位的授权范围内,以单位的名义而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其法律后果通常由委托人即单位负责;而如果其代理行为超越单位的授权范围,则其法律后果应当由代理人承担。
单位犯罪的主观⽅⾯是指什么单位犯罪不同于个⼈犯罪,虽然在⽣活中不少犯罪属于单位犯罪,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只要以单位名义实施了犯罪⾏为的,就都会被认定为单位犯罪。
那单位犯罪的主观⽅⾯是指什么?今天店铺⼩编就针对这个问题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可以帮到你。
单位犯罪的主观⽅⾯是指什么在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种观点认为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只是以故意为主要表现形式。
第⼆种观点则认为,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只能是故意⽽不能是过失。
我们认为:第⼀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过失⽽构成单位犯罪的具体实例。
⽐如《刑法》第135条重⼤劳动安全事故罪、第137条⼯程重⼤安全事故罪、第138条教育设施重⼤安全事故罪、第139条消防责任事故罪以及第363条为他⼈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
单位犯罪在主观⽅⾯要求,必须是为本单位牟取⾮法利益或者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实施犯罪。
如果不是为了单位的利益,⽽是为了谋取个⼈的利益,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为,则不能构成单位犯罪。
⽐如《刑法》第343条⾮法采矿罪,犯罪主体既可以是⾃然⼈也可以是单位,如果⾏为⼈在主观上是为了谋取个⼈的利益,⽽不是为给单位牟取⾮法利益,即使其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也只能认定是⾃然⼈犯罪⽽不能认定是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客观⽅⾯单位犯罪在客观⽅⾯要求,必须是实施了危害社会并且由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为。
也就是说:单位所实施的⾏为如果对社会没有危害性或者是有益的,那么就不能够成单位犯罪;反之,尽管单位实施的⾏为对社会有危害,但法律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也不能构成单位犯罪。
具体的讲,单位犯罪在客观⽅⾯的⾏为包括单位领导的决策⾏为和直接责任⼈员的实施⾏为,⼆者紧密联系,缺⼀不可。
如果仅有领导决策⾏为⽽没有具体的实施⾏为,或者只有具体的实施⾏为⽽没有领导的决策⾏为,均不能构成单位犯罪。
总结⼀下,单位犯罪的主观⽅⾯是指为本单位牟取⾮法利益或者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实施犯罪,⽽不是为了个⼈的利益。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别摘要: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别、晋江在线刑事律师、晋江刑事律师法律咨询、欢迎阅读:法律直通车为您提供刑事辩护一系列问题。
如果您遇到刑事方面的问题可以进行律师在线咨询。
晋江在线刑事律师将为大家详解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别,欢迎阅读: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别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如何认定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1、是否为了单位的利益,是否由单位的决策机构决定。
单位决策机构产生单位意志,指挥单位行为的实施,任何单位成员在单位业务活动中依据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应视为单位行为。
单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程序性,即符合单位决策程序,是它与自然人盗用单位名义或擅自以单位名义进行的犯罪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因而,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一般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
同时按照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必须为了单位的利益。
单位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通常归单位所有,即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收益,受益对象是本单位或者本单位的多数员工;而自然人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多半为自然人个人所有。
如果不是为了单位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那么这种情况不应按照单位犯罪处理。
比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规定在单位行贿罪中,因行贿取得的违法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时,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关于行贿罪的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2、是否是以单位的名义。
行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是认定单位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所有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都是单位犯罪。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所以,打着单位的幌子,利用单位名义,为个人谋取利益的不法行为,当然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3、行为是否在单位成员的职务活动范围内,或者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相关。
单位犯罪对个人如何处罚单位犯罪是指由单位或组织实施的犯罪行为。
相对于个人犯罪,单位犯罪属于集体性犯罪,往往涉及多个人员的共同参与,其后果和危害往往更加严重。
因此,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也需要更加严厉和有针对性。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单位犯罪对个人的处罚。
单位犯罪涉及两个层面的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
单位犯罪首先是由单位主体实施的,因此单位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但同时,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这就涉及到了对个人责任的追究和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的处罚主要包括罚金、刑罚、解散等。
具体的处罚形式需要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来确定。
对于单位罚金,根据单位犯罪所获得的违法所得,可以对单位处以高额罚金。
对于特别严重的单位犯罪,甚至可以采取强制解散的措施,即将犯罪单位撤销。
而对于个人责任的追究和处罚,在单位犯罪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根据刑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追究刑事责任。
这种处罚形式是对个人的直接惩罚,旨在通过个人的惩罚来达到对单位犯罪的警示作用。
同时,也是对个人违法行为的追究,维护了社会的法治秩序。
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刑法规定可以追究其领导责任、指挥责任和监督责任。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罚金、刑罚等方式进行处罚。
对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处罚,如罚金、拘留、有期徒刑等。
同时,对于个人的刑事责任追究,需要根据其在单位犯罪中的实际作用和责任来确定。
然而,仅仅依靠刑事责任追究和处罚还不足以防止和打击单位犯罪。
因此,我国还建立了其他措施来对单位犯罪进行处罚,如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等。
这些措施主要针对单位犯罪造成的实际危害和影响,通过打击经济利益来达到对单位犯罪的打击和警示。
总结起来,单位犯罪对个人的处罚主要包括对单位和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这既体现了单位的主体责任,也保证了对个人违法行为的惩罚。
而除了刑事责任的追究,还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对单位进行处罚,如罚金、解散、没收违法所得等。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照
单位和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责任。
首先,单位
通常指的是一个组织、公司或机构,而个人则是指一个单独的人。
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法律、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责任。
在经济方面,单位通常有着更大的财务规模和经济责任。
它们
需要管理资产、支付工资、缴纳税费等,而个人则需要管理自己的
个人财务,包括个人收入、支出和投资等。
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
中的责任和风险也有所不同,单位通常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责任。
在法律方面,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也有所不同。
单位需要遵
守更多的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税法、环保法等,而个人则需要
遵守更多的民法和刑法。
单位和个人在法律责任上的区别主要体现
在其承担的责任和法律适用的范围上。
在社会责任方面,单位和个人也有着不同的责任。
单位通常需
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的福利、对环境的保护、对社
会的回馈等,而个人则需要承担更多的个人责任,包括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义务等。
单位和个人在社会责任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其影响范围和责任层级上。
总的来说,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法律、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责任。
理解单位和个人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单位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2023年法考主观题之柏浪涛刑法十题柏浪涛刑法十题:1.人格权的定义与保护人格权是个体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总称,包括生命权、尊严权、姓名权、肖像权等。
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主要体现在侵犯生命权犯罪中,如故意杀人罪等。
刑法规定了对人格权侵犯的刑事责任和惩罚。
2.合法防卫的要素与适用范围合法防卫是指在非法侵害发生时,受害人为保护自己或他人人身安全而采取的一定程度的必要防卫行为。
要素包括被害人正当情况、危害程度、紧急性和防卫行为的必要性等。
合法防卫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对不法侵害的自卫、紧急避险、保护公共安全等。
3.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区别与刑罚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方法,抢劫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刑罚一般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抢夺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方法,抢夺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情节较轻者刑罚一般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4.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与主犯的区别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参与犯罪活动,但行为较轻、次要的犯罪人。
主犯是犯罪中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指挥者或者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从犯和主犯的区别主要在于犯罪行为的直接性、行为的重要性、犯罪意图的明确性等方面。
5.滥用职权罪的构成要件与刑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导致国家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受损的犯罪行为。
构成要件包括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带来严重损害等。
刑罚一般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6.犯罪情节与量刑刑法中规定了犯罪情节对刑罚的影响,通常包括犯罪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犯罪组织与手段等方面。
情节轻微、社会危害小的犯罪可酌情从轻处罚,情节严重、社会危害大的犯罪可从重处罚。
7.刑罚种类与适用原则刑罚种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等,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适用。
适用原则包括各种罪责罚一体原则、罪行与刑相适应原则、法定刑原则、犯罪个性化刑罚原则等。
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刑期的区别有哪些在我国刑法当中,对单位犯罪的相关规定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明确,单位犯罪一般最终还是归咎于追究单位主要责任人的处罚模式。
可是社会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犯罪案例就是以单位的形式展开的,其实我国有很多普通民众都特别的好奇,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刑期的区别有哪些?在我国刑法当中,对单位犯罪的相关规定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明确,单位犯罪一般最终还是归咎于追究单位主要责任人的处罚模式。
可是社会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犯罪案例就是以单位的形式展开的,其实我国有很多普通民众都特别的好奇,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刑期的区别有哪些?▲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刑期的区别有哪些?▲(一)单位犯罪的两罚制刑法对单位犯罪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采取两罚制。
在两罚制中,对单位是判处罚金,判处罚金采取无限额罚金制,即对罚金的数额未作规定。
在两罚制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是判处刑罚,这里的刑罚包括自由刑与罚金,主要是自由刑。
对个人判处自由刑的,又有以下两种情况:(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判处与个人犯罪相同刑罚。
例如刑法第220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之罪(侵犯知识产权罪——引者注)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这里所谓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就是指依照对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2)在少数情况下,判处低于个人犯罪的刑罚。
例如个人犯受贿罪的,最重可以判处死刑,但根据刑法第 387条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此可见,在单位犯受贿罪的情况下,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的刑罚远轻于个人犯受贿罪的情况。
▲(二)单位犯罪的单罚制刑法在某些情况下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单罚制,即只处罚自然人而不处罚单位。
公司犯罪法人刑事责任和个人刑事责任的界定在现代社会中,公司作为一种法律实体,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然而,有时候公司也会被认定为犯罪行为的主体,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司犯罪的刑事责任可以分为法人刑事责任和个人刑事责任两个方面,本文将以上述题目为线索,对它们的界定进行探讨。
一、法人刑事责任的界定法人刑事责任是指公司作为一种法律实体,对其违法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
一般来说,法人刑事责任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单纯理论观点单纯理论认为,法人刑事责任是相对于个人刑事责任而言的,即公司在犯罪行为中的责任完全取代了个人责任。
根据这一观点,法人不具备主观能力,只能通过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方式来实现刑事责任。
这种观点的优点在于强调了法人的独立性,但是也可能导致对个人的责任逃避。
2. 继位理论观点继位理论认为,法人刑事责任是相对个人刑事责任的一种补充或增加,即除了个人承担刑事责任外,公司作为法律实体也要共同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这种观点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法人的独立性,但是也可能导致对个人责任的重复。
3. 综合理论观点综合理论观点认为,法人刑事责任既包含了单纯理论的主张,也包含了继位理论的主张,即公司作为法律实体,可以独自承担刑事责任,并且在特定情况下个人与法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可能共同承担刑事责任。
这种观点的优点在于兼顾了法人的独立性和个人的责任,但是也可能在具体应用时存在一定的争议。
二、个人刑事责任的界定个人刑事责任是指在公司犯罪中,承担主要责任的个人对其犯罪行为承担的刑事责任。
一般来说,个人刑事责任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直接实施者理论观点直接实施者理论认为,个人刑事责任是指在犯罪活动中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个人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这一观点,公司犯罪的主要责任在于具体实施者,其他相关人员对于公司犯罪不承担直接责任。
这种观点的优点在于明确了个人责任的界定,但是也可能导致对其他参与者责任的忽略。
单位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故意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
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对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刑罚的同时,还应当对单位判处罚金。
2.单位犯罪与单位犯罪人犯罪实行“并罚制”:对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单位犯罪人实行并罚。
3.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除被判处刑罚外,对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第199条规定,并处罚金。
4.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实行“牵连犯”原则: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可以相互牵连,单位犯罪人可以成为个人犯罪人的共犯。
5.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犯罪与单位犯罪人犯罪并罚: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犯罪与单位犯罪人犯罪实行并罚。
6.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单位犯罪并罚: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单位犯罪并罚。
总之,我国对单位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较为严格,对单位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单位犯罪人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也
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结语
单位犯罪要根据犯罪行为和情节综合判断刑罚,我国法律规定对单位犯罪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刑事合规如何区分单位行为与个人行为本文长约7700字,阅读需时19分钟单位不是一个生命的实体,其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乃是法律拟制的结果。
因而,单位本身不可能产生意志,也无法实施任何行为。
单位的意志必须通过作为自然人的单位成员的意志来体现,与此同时,单位的行为也必须由单位成员去具体实施。
单位与作为构成因素的单位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单位成员的意志与行为具有双重的可能性:它们或许代表的是单位成员个人的意志与行为,也可能代表的是整个单位的意志与行为。
这样一来,在单位成员实施犯罪行为时,便会产生究竟是单位犯罪还是单位成员的个人犯罪的问题。
换言之,只要刑法承认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司法实务便必然面临如何区分单位行为与单位成员的个人行为的问题。
鉴于现行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往往要宽于自然人犯罪,区分单位行为与单位成员的个人行为,直接关系到行为人的重要切身利益(包括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处罚的严厉程度)。
在此种情况下,准确地界定单位行为便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在单位犯罪的归责问题上,我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基本上是以同一原则为基础兼顾代位责任理论。
基于此,问题于是转化为:哪些单位成员的哪些行为,能够被视为是单位本身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不是所有单位成员的行为都能视为单位本身的行为,而只有单位中的少部分成员,即处于决策地位或属于决策机构组成人员的单位成员(包括负责人与高级管理人员等),才能代表单位的意志。
问题在于,即使是这些能够代表单位意志的单位成员,其所实施的行为也不能一律归于单位。
因为这些单位成员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单位的决策机构成员,又是一般的自然人;他们既可能代表单位去实施相应的行为,也可能基于个人目的从事一定的活动,包括打着单位的幌子贯彻个人的意志。
与此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单位中不属于决策机构成员的一般从业人员,其实施的行为也可能被视为是单位的行为。
那么,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单位成员实施的行为是单位行为而不是其个人行为呢?1.司法实务所采纳的认定标准抽象地说,体现单位人格意志的行为便是单位行为。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界定关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目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单位意志支配下,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
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单位犯罪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实施的。
这是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主要区别。
(2)单位犯罪必须以单位名义实施。
(3)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的,这是单位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
二、单位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
具有以下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这是单位犯罪的主体特征;(2)单位犯罪在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过失,并具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心态;(3)单位犯罪必须是经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这是单位犯罪的客观特征。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以单位名义”作为单位犯罪的特征之一,尚不够完整、科学。
因为单位犯罪并不一定都要以单位的名义实施,如单位秘密绕关走私就是如此。
相反,自然人打着单位的旗号,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实施犯罪的,则应按自然人犯罪而不是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处罚。
二、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单位犯罪的主体如何理解,在刑法理论界主要有二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法人犯罪中,实际上是一个犯罪(即法人犯罪),两个犯罪主体,两个刑罚主体(在两罚制的情况下)或者一个刑罚主体(在单罚制情况下)。
其理由是,犯罪主体必须与受刑主体同一,单一的犯罪主体只能有单一的受刑主体,双重的犯罪主体则应当有双重的受刑主体与之相对应。
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采取的主要是双罚制的原则,决定了其犯罪主体也必然是二元的。
否则,双罚制的规定就使罪与刑的关系发生了背离,与罪责自负、刑止于一身等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相悖。
第二种观点主张,单位和自然人在单位犯罪中融为一体,结合成为一个犯罪主体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
因为,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和自然人主体在单位犯罪中是不可分割的,是单位团体和其成员彼此异质的两部分构成的一个复合体,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两个部分在单位犯罪中不是分工的关系,而是彼此融合和互为表里的关系。
单位犯罪中单位自首与个人自首的理解单位既然是市场济的主体就会有违法行为的发生,就一定会成为犯罪的主体。
《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既然追究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就会涉及犯罪事实以外的其他情节,这样单位就自然成为自首的主体了,需要明确的是同单位犯罪是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成员实施的一样,单位自首也必须体现单位的意志并由单位成员具体实施。
现对刑事辩护律师在承办单位犯罪业务时单位自首和个人自首的有关问题简要论述如下。
一、单位犯罪是集体研究决定实施的,在实施犯罪后又经集体研究决定由能够代表单位意志的负责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单位所实施的全部犯罪活动的,或者经单位集体决定委派其他自然人去投案并如实交代单位所犯全部犯罪事实的,是单位自首。
在单位自首的情况下,所有参与单位犯罪的自然人,只要认同单位的自首意志,随时接受调查、如实交代个人参与单位犯罪的事实,也属于个人自首。
二、单位犯罪不是由集体研究决定,而是由代表单位意志的直接负责人自行以单位的名义决定实施,犯罪所得归单位所有,自动投案是由该代表单位意志的负责人自行决定,如实供述单位犯罪、个人犯罪全部事实的,属于单位自首和其个人自首。
此时,该负责人的自首行为,虽然能够代表单位意志和其个人意志,但并不能代表单位犯罪所有参与者的意志,其他参与单位犯罪的人如没有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犯罪事实的人,不构成个人自首。
三、单位犯罪是单位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共同实施完成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当中有人自行主动投案并如实交代单位犯罪及其个人犯罪事实的,此时,由于投案人的投案行为不能代表单位意志,其主动投案并如实交代直接犯罪事实的行为,属于其个人自首,不是单位自首和其他参与单位犯罪决策和实施的人自首。
北京清算律师网中您可以了解更多观点。
作者张学增律师。
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区别主要是
什么?
产生犯意的时间不完全相同,犯罪的种类不同。
承载犯意的最终主体不同。
犯罪动机不同。
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单位成员并非都有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
单位组织与共同犯罪中组织不同。
法律规定的模式不同。
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方面一直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直到现在为止我国立法人员当中对单位犯罪的很多法律机制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争议的,不过自1997年的刑法出台以后已经不断的对单位犯罪从各方面进行完善了。
可实际上有很多普通民众根本就辨别不清楚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一、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如何认定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1、是否为了单位的利益,是否由单位的决策机构决定。
单位决策机构产生单位意志,指挥单位行为的实施,任何单位成员在单位业务活动中依据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应视为单位行为。
单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程序性,即符合单位决策程序,是它与自然人盗用单位名义或擅自以单位名义进行的犯罪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因而,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一般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
同时按照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必须为了单位的利益。
单位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通常归单位所有,即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收益,受益对象是本单位或者本单位的多数员工;而自然人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多半为自然人个人所有。
如果不是为了单位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那么这种情况不应按照单位犯罪处理。
比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规定在单位行贿罪中,因行贿取得的违法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时,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关于行贿罪的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2、是否是以单位的名义。
行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是认定单位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所有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都是单位犯罪。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所以,
打着单位的幌子,利用单位名义,为个人谋取利益的不法行为,当然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3、行为是否在单位成员的职务活动范围内,或者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相关。
单位只对其在业务范围内或与业务相关的活动范围内的行为负责。
如果行为与单位业务没有任何关系,则不应让单位承担刑事责任。
当然,单位的行为不拘于在登记机关核准的经营范围之内,也可以超出登记的经营范围,只要是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相关或者说与单位的人格相关,也可以视为是单位的行为。
但如果与单位的业务活动并无实质的关联,则一般不应视为单位行为。
二、单位犯罪如何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和单罚制两种情况。
对单位犯罪行为,双罚制一方面要处罚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人身刑,另一方面要处罚单位实体本身,对其处以罚金的财产刑;单罚制只处罚单位中的个人或者处罚单位本身。
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但在特殊情况下对单位犯罪实行单罚制。
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等均只处罚相关责任人员,实行的是单罚制。
综上所述,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区别主要在于个人犯罪一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且做出这种决定的时候可能是打着单位的名义,但完全都是一个人在胡作非为的,可单位犯罪本质上都是为了单位的利益,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跟单位的业务有关的,因此两者的表现形式,目的跟法律后果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