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污染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7
Chapter3污染源评价与工程分析一、污染源调查与评价1、污染源与污染物污染源——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场所、设备和装置)污染物——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和能量。
污染源的分类2、调查的内容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状况,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根据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工作等级,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
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途径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
工业污染源:生产管理、生产工艺和污染物排放、生产发展;农业污染源:种植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生活污染源:城镇居民人口、居民供排水状况、生活垃圾、民用燃料、城市污水。
交通运输调查内容:交通噪声、车辆尾气、车辆事故污染等;周围环境背景。
3、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点面结合,详查、普查结合)区域污染源调查详查:重点污染源调查;普查: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项目剖析:排放方式、规律;污染物的理化、生物特性;主要污染物的追踪分析(工程分析)。
4、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方法(1)物料衡算法ΣG投入=ΣG产品+ΣG流失式中ΣG投入——投入系统的某种物料总量;ΣG产品——进入产品中的该物料总量;ΣG流失——生产过程中该物料流失的总量。
(2)经验公式计算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Q=KW(3)实测法通过对某个污染源现场测定,得到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流量,然后计算出排放量。
Q=CLC:实测算术平均浓度(mg/m3)L:烟气或废水的流量(m3/h)Q:污染物排放量(kg/h)(4)燃烧过程主要污染物的计算SO2 G=BS×D×2×(1-η)B --耗煤量,T;S –煤的含硫率,%;D –可燃硫的含量,一般取80%;η—脱硫率,%烟尘 Y=B×A×D×(1-η)B --耗煤量,T;A –煤的灰分,%;D –灰分中烟尘的含量,%;η—除尘率,%η=(1-η 1)(1-η2 )5、污染源评价类别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潜在污染能力评价等标污染负荷法;排毒系数法;等标排放量法。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引言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规进行制定,旨在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管理,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第二条法律依据本办法依据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第三条定义本办法中涉及的术语定义如下:1. 污染源:指排放有害物质、能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单位或设备。
2. 监测:指对排放物质进行定期采集、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3. 监测点:指对污染源进行监测的设备安装位置。
第二章污染源监测的范围和要求第一节污染源的范围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本办法适用于以下污染源的监测管理:1. 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源。
2. 农村和城市的废水排放口。
3. 城市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
4. 其他可能产生污染的生产和排放单位。
第二节污染源监测的要求1. 污染源监测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2. 监测设备应具备准确、稳定和可靠的特点。
3. 监测点的选取应根据不同污染源的特点来确定,保证监测的全面性。
4. 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报告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三章污染源监测的具体措施第一节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1. 监测设备应根据不同污染源的性质和排放物质的特点进行选择。
2. 监测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监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应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进行操作。
第二节监测点的规划和设置1. 监测点的选取应根据污染源的分布情况进行确定。
2. 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3. 监测点的布置应考虑到气象因素,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第三节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报告1. 监测数据应及时采集、记录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 监测数据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3. 监测数据的报告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要求的时间进行上报。
第三节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源分析一、概述(一)研究意义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复杂,有些污染物是通过排污道由污染源定量、定点直接排放的,这些污染物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排放而加以处理解决。
而有些污染物是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非点源,nonpoint source),通过大气颗粒物沉降、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进入受纳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引起的水体、土壤或沉积物的污染。
还有些则是在环境中相互反应形成的。
从成因上看,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天然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分解、农业生产(包括农用化学品的施用、污水灌溉)直接分散进入、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化学工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大气降尘、地表径流作用进入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等。
这些污染物污染源类型复杂、分布广、地理位臵分散,没有确定的污染源点,在时空上无法定点监测,治理和控制十分困难,非点源污染物污染源解释已就成为了污染源研究的主要对象。
针对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如果对污染源的类型、污染源的可能位臵不明确,要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是不可想象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对点源的还是对非点源的污染物,污染源的分析都是环境分析、有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前提条件。
为了更好地控制环境中各种毒害性有机污染物,在制定有效控制污染的计划之前,必须首先了解污染源的类型,搞清污染物的输入方式及形成环境污染的控制因素。
以前的污染源分析、评价均以污染物排放量与排放标准的比较为基础(庄一廷,1998)。
除了考虑污染物排放量外,还应考虑污染源种类、所处的地理位臵、各类污染源的贡献率等。
由此可见,污染源分析的重要任务是确定各类有机污染物排放源成份谱,进行源解析,并定量评价各种污染源对有机污染物的贡献。
尽管环境中烃类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十分复杂,但由于不同污染源排放或产生的污染物均有其特定的化学组成(包括指纹特征和分子标志物特征),比如在气溶胶中,来源于化石燃料生产和消耗产生的人为污染源与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天然污染源的烃类有机污染物,在直链烷烃组成(Eglinton等,1967;ten Haven 等,1988;RullkoKtter等,1994;郎庆勇,1995;彭林等,1996,1998,1999; Rogers,1999;Rieley等,1991)、环烷烃生物标志物特征(Peters 和Moldowan,1993;Hildemann等,1991;Simoneit等,1995;Glen等,1998)及多环芳烃分布特征(Greenberg,1985;钟晋贤,1985;洪伟雄,1986;Bruce,1989;姚渭溪等,1992;朱坦等,1998)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别。
环境科学中的空气污染源解析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
空气质量的下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空气污染源进行解析研究,是环境科学领域迫切需求的重要课题。
第二章:空气污染源的分类空气污染源可以分为点源和非点源两大类。
点源是指明确定位的固定源头,如煤矿、化工厂和电力厂等。
这些固定源头会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直接影响周边环境和人群健康。
非点源则更为广泛,包括交通运输排放、建筑施工、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垃圾填埋等。
第三章:点源空气污染源解析3.1. 电力厂电力厂是重要的点源污染源之一,主要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煤炭燃烧是电力厂主要的能源来源,煤烟中的硫和氮元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这些气体的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直接的危害,易导致酸雨的形成,并且对人体和植物造成伤害。
3.2. 建筑施工建筑施工过程中,排放废气和粉尘也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混凝土搅拌、砂石破碎和钢筋切割等作业不仅会产生大量粉尘,还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如苯、甲醛等。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导致周边区域空气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危害了施工现场工人和附近居民的健康。
第四章:非点源空气污染源解析4.1. 交通运输排放交通运输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汽车尾气排放。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苯、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对空气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运输排放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4.2.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也是非点源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了大量农药残留物和氨排放,这些物质不仅通过水、土壤渗透进入地下水和河流,还通过蒸发或飘散进入大气中,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4.3. 垃圾填埋城市垃圾填埋也是重要的非点源空气污染源。
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苯、氨和甲醛等,这些物质会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中,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污染-环境污染源头分析.doc 污染-环境污染源头分析1.引言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了解污染的源头对于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源头导致的污染。
2.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其中包括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这些废气包含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等,对空气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工业废气排放,需要加强企业的环境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明确严格的排放标准,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促使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水污染水污染是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一种污染形式。
水污染的源头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城市污水和生活污水等。
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化学物质,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风险。
针对水污染,需要加强对废水的处理和净化技术,提高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处理能力。
同时,农业生产应加强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业污水的排放。
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节约用水,避免将污水排入河流和湖泊。
4.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对农田、园林和城市土地质量造成破坏的一种污染形式。
主要来源包括化学品的非法倾倒、废弃物的堆放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针对土壤污染,需要加强土壤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事件。
建立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体系,采取合适的土壤修复方法,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此外,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和监管,减少污染源的产生。
5.结论污染的源头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关键。
工业废气排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都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监管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我们可以有效减少和遏制污染源头导致的污染,为建设美丽的环境做出贡献。
大气环境中有机物污染的源解析及污染特征分析第一章:引言大气环境中的有机物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有机物污染源复杂多样,涉及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生活等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危害和威胁。
因此,对大气环境中的有机污染源进行解析和分析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
第二章:大气环境中有机物污染源的解析2.1 工业源工业生产是大气环境中有机物污染的主要源头,工业园区、化工厂等都是大气有机污染的主要源头。
其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质 (VOCs),随着废气排放,进入大气环境。
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中,还会使用各种有机化学品,如溶剂、添加剂等,这些化学品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泄漏和排放,进入大气环境。
2.2 农业源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品残留在土壤中,随着耕作、风化等因素释放到大气中。
此外,农田灌溉和养殖等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面源污染。
2.3 交通源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是大气中有机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机动车辆的有效控制对大气环境中有机污染的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尾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等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车辆的燃油类型和车辆使用状况是影响机动车辆尾气的关键因素。
2.4 城市生活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
垃圾堆放和生活废水排放都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此外,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化妆品、清洁剂、染料等也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第三章:大气环境中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分析3.1 污染物成分分析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 (VOCs) 和半挥发性有机物 (SVOCs)是主要的有机污染物。
VOCs 是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和交通源、油漆、印染行业等产生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SVOCs 是由塑料、橡胶等材料的热分解和燃烧产生,也可以由某些化学品在自然环境中降解而产生。
3.2 污染物分布特征分析大气有机污染物主要分布在市中心或污染源周围,通常高于郊区和农村地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SO2的来源、性质及其危害1.SO2的来源SO2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污染源分为两类: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这两种污染源的特点如表1所示,天然污染源由于量少、面广、易稀释和净化,对环境危害不大;而人为污染源由于量大、集中、浓度高,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表1SO2天然污染源与人为污染源的特点比较目前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还是煤炭,我国煤炭中灰分、硫分含量高,大部分煤的灰分在25%~28%,硫分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从0.1%~10%不等。
我国多数煤种除长焰煤、气煤和不黏结煤外,平均含硫率均超过1%。
由于具有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构成以及煤的发热量低、含硫量高的特点,我国SO2污染日益严重,大量的燃煤和煤中较高的含硫量导致大量的SO2排放。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1990年我国大中城市大气污染较重,小城镇大气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下面的图1表明了我国历年SO2的排放情况,1995年我国SO2排放量达到2370万吨,超过欧洲和美国,使我国成为世界SO2排放第一大国,之后连续多年排放量达到2000万吨。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排放政策和措施,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SO2的排放量仍十分巨大,近两年又有增加的趋势,2005年已超过2500万吨,污染日益严重。
2007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已经出现拐点,增速明显下降,排放总量为1263.4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半年下降0.88%。
其中,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成效显著,在火力发电量增长18.3%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5.2%,抵消了其他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增量。
2008年中国环保部门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
2.SO2的性质SO2的物理性质:颜色:无色气味: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容易液化毒性:有毒,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SO2的化学性质:(1)SO2是酸性氧化物,它与水化合生成亚硫酸,因此又称SO2为亚硫酐。
第三节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源分析一、概述(一)研究意义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复杂,有些污染物是通过排污道由污染源定量、定点直接排放的,这些污染物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排放而加以处理解决。
而有些污染物是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非点源,nonpoint source),通过大气颗粒物沉降、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进入受纳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引起的水体、土壤或沉积物的污染。
还有些则是在环境中相互反应形成的。
从成因上看,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天然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分解、农业生产(包括农用化学品的施用、污水灌溉)直接分散进入、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化学工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大气降尘、地表径流作用进入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等。
这些污染物污染源类型复杂、分布广、地理位臵分散,没有确定的污染源点,在时空上无法定点监测,治理和控制十分困难,非点源污染物污染源解释已就成为了污染源研究的主要对象。
针对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如果对污染源的类型、污染源的可能位臵不明确,要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是不可想象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对点源的还是对非点源的污染物,污染源的分析都是环境分析、有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前提条件。
为了更好地控制环境中各种毒害性有机污染物,在制定有效控制污染的计划之前,必须首先了解污染源的类型,搞清污染物的输入方式及形成环境污染的控制因素。
以前的污染源分析、评价均以污染物排放量与排放标准的比较为基础(庄一廷,1998)。
除了考虑污染物排放量外,还应考虑污染源种类、所处的地理位臵、各类污染源的贡献率等。
由此可见,污染源分析的重要任务是确定各类有机污染物排放源成份谱,进行源解析,并定量评价各种污染源对有机污染物的贡献。
尽管环境中烃类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十分复杂,但由于不同污染源排放或产生的污染物均有其特定的化学组成(包括指纹特征和分子标志物特征),比如在气溶胶中,来源于化石燃料生产和消耗产生的人为污染源与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天然污染源的烃类有机污染物,在直链烷烃组成(Eglinton等,1967;ten Haven 等,1988;RullkoKtter等,1994;郎庆勇,1995;彭林等,1996,1998,1999; Rogers,1999;Rieley等,1991)、环烷烃生物标志物特征(Peters 和Moldowan,1993;Hildemann等,1991;Simoneit等,1995;Glen等,1998)及多环芳烃分布特征(Greenberg,1985;钟晋贤,1985;洪伟雄,1986;Bruce,1989;姚渭溪等,1992;朱坦等,1998)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别。
不同类型的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物中烃类化合物组成也可能存在差别(Kennicutt等,1991;Leeming 等,1992;Brown等,1992;麦碧娴等,2000)。
许多人为污染源的污染物也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烃类分子标志物,如苯乙烯/二丁烯共聚物(Pierson等,1974;Rogge 等,1993)、苯并噻唑(Glen,1998)为轮胎碎屑的标志物;烟草表面蜡质中富含异构烷烃和反异构烷烃(Rlen,1998);惹烯(1-甲基-7-异丙基菲)可作为木材燃烧烟的分子标志物(Ramdahl,1983)等。
因而可以根据污染物中的某些标志物特征判断环境介质中所含烃类污染物的污染源,以及来自各污染源的污染物所占的比例。
在国外,污染物中的分子标志物已经成为了追踪污染物来源的一种重要手段(Colombo等,1989;Zeng等,1997)。
污染物中的烷烃(包括脂肪烃、甾醇类化合物等)、多环芳烃等均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指示物。
这也为有机污染源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应用分子标志物定性分析污染源,或应用分子标志物化学质量平衡方法确定不同污染源的的贡献率的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也将成为有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在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研究领域主要为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特征(王连生等,1998;徐晓白等,1998)、在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典型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方面(徐晓白等,1998)。
城市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环境化学和区域化学特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王连生,1987,1998;董淑萍,1989;姚渭溪,1990;周春玉,1991;田裘学,1992;盛国英,1993;Fujiamo等,1997;成玉,1998),如近年来在京津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其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如太原、兰州等地都开展了局部的大气污染,部分为水污染的研究的研究工作。
对土壤和沉积物(尤其是土壤)中包括烃类在内的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土壤、沉积物污染源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痕量金属元素上。
污染源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从文献资料看,我国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开始开展有机污染物污染源的研究工作。
但目前我国在非点源有机污染物污染源研究方面,尤其是对非点源的多环芳烃等烃类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源研究仍十分薄弱。
目前所研究的污染源类型主要集中在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研究方面(朱颜明等,2000;杨爱玲等,1998;朱继业等,1999;Yong等,1999;朱铁群等,2000)。
相对而言,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烃类污染源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除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及部分其它大江、大河的局部地段外,目前对土壤和沉积物(尤其是土壤)中包括烃类在内的毒害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源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还是空白。
过去在土壤、沉积物污染源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痕量金属元素上,尽管有有限的有关有机氯化合物污染(如PCBs、HCB、DDT等)的研究。
由于许多污染源都向土壤(沉积物)中排放各种PAHs等烃类化合物,尽管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能够反映土壤中PAHs等烃类有机物的来源标志物,但石油烃(PHCs)和多环芳烃污染物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从文献资料看,迄今只有一些不系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对复杂的非点源污染源的分析方面更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
在有机污染源分析方法方面主要侧重于天然源与人为源、化石燃料(油气、煤等)及其产物的污染与生物化学污染源的识别上,而对不同的人为源的分析十分薄弱。
在运用烃类分子标志物分析环境污染源方面仍处于早期阶段。
目前国外在大气污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尤其在气溶胶中的PAHs的组成(汤国才,1993)、分布(Nikolaou等,1984)、污染源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
污染源的分析标志物示踪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分子标志物成为了追踪(大气中)污染物来源的一种重要手段(Colombo等,1989;Zeng等,1997)。
目前被用于判断大气污染源的烃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饱和烃和多环芳烃等。
在应用正构烷烃的主峰碳及碳数分布、碳优势指数(CPI)特征判断环境样品中天然源与石油源(Eglinton等1967;Farrington等, 1975; Rogers, 1999; Simoneit 等,1982;Jaffe等,1993;彭林等,1999)、不同生物源(Clark等,1967; Blumer,1971;Eglinton 等,1962;Simoneit,1978)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在根据正构烷烃特征分析不同人为源方面也有所进展。
除主峰碳(MH)、CPI外,C16烃比值(正烷烃的总量与C16正烷烃的比值)、低高分子量的正构烷烃的比值(C10-20/C21-35)及Pr/C17,、Ph/C18、Pr/Ph等也被作为研究污染源的标志物参数(Fry 等,1984;Mazurek等,1984;Colombo等,1989;Uzaki等,1993;Ishiwatari等,1994;Collister等, 1994; Rogers等,1999;康跃惠,2000;Delafontaine 等,2000)。
烃类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其来源有密切的关系,也曾被用于分析污染源(Fry等,1984;彭林等,1998)。
被用于污染源研究的还有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如根据不同环数的多环芳烃的相对含量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多环芳烃的污染源(Leeming等,1992;Kennicutt 等,1991; Brown等,1992)。
并提出一些标志物参数,如荧蒽与芘质量浓度比值[ρ(FL)/ρ(Py)]、菲/甲基菲(P/MP)、菲/蒽(P/A)、苯并[a]蒽/(屈+苯并菲)[Bz[a]A/(Chr+Tri)]、甲基菲指数1(MPI-1)等分子标志物指数被用于区分油类与不完全燃烧产物的多环芳烃(Colombo,1989;Zeng,1996;成玉,1998;麦碧娴,2000),环境中有机含硫芳烃化合物(PASH)也已被作为石油来源的标志物(Milton等,1982)。
T. Ramdahl(1983)还提出了应用惹烯(1-甲基-7-异丙基菲)作为木材燃烧烟的分子标志物。
甾萜化合物是原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判断原油生源环境和成熟度的有效化合物(Tissot和Welte,1984;Peters和Moldowan,1993),目前也被应用于石油、煤等化石燃料污染源研究(Brassell等,1986;Hildemann等,1991;Hedges 等,1993;Simoneit等,1995;Glen等,1998)。
国外在污染源贡献率定量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Mikio等,1990;Rauret 等,1990),主要方法有标示元素法(TE)、化学平衡法(CMB)、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FA)等。
1998年DelValls等介绍了应用金属元素污染物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确定污染源及不同污染源相对贡献的统计方法。
近年来我国也有所发展,如李梦龙等(2000)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常规所测得的河水水质数据进行了分析。
李祚泳(1999)应用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PPR)进行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源成分谱及大气采样标本中的元素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源的权重贡献率。
陈明华等(1997)应用TE法分析了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各类污染源对污染物的平均贡献率。
但上述研究工作主要是依据环境中痕量金属元素分析污染源,在有机污染源的定量评价方面并未取得相应的进展。
在国外文献中可见到一些有关的研究思路与模型,如J.J. Schauer等(1996)提出根据分子标志物分析空气中污染源相对贡献的化学质量平衡模型;Glen等(1998)介绍了应用有机化合物指纹分析污染源贡献的基本思路。
在国内并未检索到已发表的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在分散性、多污染源的情况下,要确定污染源类型,首先必须确定能够代表特定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尤其是确定区分不同人为污染源的标志物;(2)过去对大气、水污染研究较多,但对土壤和沉积物有机污染研究较少,而土壤和沉积物是污染源类型和污染历史研究的最理想的对象,土壤和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3)在有机污染源贡献率定量分析方面,以前侧重于数学模拟、并主要以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有机污染物贡献率的研究比较滞后,基于特征化合物化学质量平衡原理的污染源贡献率定量评价模型还有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