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典籍英译过程与技巧——以《长生殿》英译本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17.46 KB
- 文档页数:2
《长生殿》两英译本中下场集唐诗的英译研究作者:王宏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5期摘要:集唐诗是一种特殊的集句诗,它是汇集不同的唐诗再创作而成,并且在戏剧中也起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长生殿》被誉为“双壁之一”,其中集唐诗的创作更是整部戏剧画龙点睛之笔。
但也正是因为集唐诗的特殊性,增加了集唐诗翻译的难度。
本文将通过对《长生殿》两英译本中集唐诗的翻译进行研究,探讨集唐诗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长生殿》;集唐诗;英译策略1.引言清朝洪昇的《长生殿》三易其稿,终成一代佳作。
《长生殿》出版以后,“一时朱门倚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1],文人墨客对此剧赞不绝口,而剧中集唐诗更是引人注目。
洪昇所创作的集唐诗不仅与剧情紧密结合,还表达了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的感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集唐诗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但也正是因为其自身特有的文学价值,给译者在翻译时增加了极大的困难。
就连翻译大师汪榕琣先生在翻译《牡丹亭》时也不禁感慨:“《牡丹亭》中的‘集唐诗’仅占全剧篇幅的不到百分之一,细细探究一番竟然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不禁感叹译事之难,精益求精更难。
”[2]因此可以看出集唐诗的翻译研究尤为重要,所以本文将深入探讨《长生殿》中集唐诗的翻译策略。
2.《长生殿》中下场集唐诗的功能与作用下场诗,亦称“落诗”或“落场诗”,是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一般由每出戏在场的角色在下场时所吟诵,因此可由一人吟诵,也可为两人对吟。
明清传奇的下场诗源于宋元南戏,逐渐发展,到明清时基本定型。
下场诗由句数和和句式的参差不一逐渐定型,统一为七言四句,形同一首绝句;也由最初集古语和古诗逐渐发展为专集唐诗的“集唐诗”。
《长生殿》中的下场集唐诗在内容上与剧情密切贴合,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对每出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也能提示后面的剧情并设置悬念。
正如本剧的主题“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3]作为对汤显祖“至情”观念的继承与发展,整部剧本又离不开一个“情”字,因此下场集唐诗在渲染气氛以及传递人物感情和作者感情等方面上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的论视角下《长生殿》英译的可表演性再现本文立足目的论理论视角,以《长生殿》(许渊冲英译版)为研究语料,探究英译中国戏剧中可表演性再现的表现方式。
研究发现,为达到满意的舞台效果,戏剧英译必须服务于戏剧表演性目的,实现戏剧英译可表演性目的途径涉及语言口语化、语音韵律化、人物个性化和表演动作化。
标签:戏剧翻译目的论可表演性《长生殿》一、引言戏剧创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表演再现文本的故事情节,而文本在表演中犹如种子,以文学作品的形式生根发芽。
Bassnett(2001)提出,为达到满意的舞台效果,戏剧翻译必须坚持可表演性原则,即“戏剧中可供表演的因素及结构,具体包括:口语化语言、语音特征、文化因素和动作性文本等”。
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要求戏剧翻译必须考虑演出因素。
一方面,动作和台词的协调性、话语的节奏感等决定着戏剧的美感;另一方面,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限制着表演的准确性。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长生殿》的语言特点和演出效果,试析戏剧的可表演性因素(语言口语化、语音韵律化、人物个性化和表演动作化)。
本研究希望在英语文化背景下重塑中国戏剧,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戏剧艺术,激发西方对汉民族戏剧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二、文献综述在西方,戏剧翻译前期受到了戏剧符号学的熏陶。
Bassnett在早期研究中主张戏剧翻译要考虑剧本译文的可表演性,随后又提出“译者并不需要对译文的可表演性负责,而应该针对性地专注文本符号的翻译”(Bassnett& Lefevere,2001:105)。
Veltrusky对此表示赞同,指出所有戏剧文本在群众看来不外乎是诗歌或小说,因此只需注重这两种文本的翻译(Cay Dollerup&Wang Ning,2003:56)。
Pavis(1992)强调戏剧译文的可表演性,认为戏剧创作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舞台表演使观众获得戏剧性体验。
他还指出戏剧翻译和表演是紧密联系的。
此外,Pulvers提出在翻译戏剧时,译者应首先在头脑里组织好用来表演的语言。
从英译《长生殿》解读翻译中文化的转化摘要:由译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昆曲《长生殿》包含了许多文化内涵,他们在没有一个注释的情况下译出了这部长篇巨制。
本文主要分析了夫妇二人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其折射的翻译思想,挖掘了他们这种思想的由来,并探讨了该方法的得失。
关键词:昆曲直译异国情调文化转化《长生殿》是由清代文人洪昇写的的一部戏剧。
它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情爱为主题,其用词融情入语,一唱三叹。
洪昇在撰写时一力求雅,“凡史家秽语,概删不书”。
音律也极为讲究,“审音协律,无一字不慎也”,昆曲的轻柔婉折和江南丝竹,加上帝王的情爱故事,《长生殿》在康熙年间红极一时,尤被士大夫阶层所喜爱。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翻译古典文学,传播中华文化遗产扬名译界。
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历朝历代,各种题材,他们无所不译,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在翻译中以忠实为第一要义,“以忠实的翻译’信’于某种文化精神。
”(陈宏薇:“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看《孔乙己》英译文的艺术成就”,2002年第二期)他们的这种翻译原则在《长生殿》的英译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译本赏析中国的传统戏曲“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无体不备”。
《长生殿》也是如此。
要把它译为英文,会涉及到许多文化转化问题。
杨氏夫妇采取了多种方法。
在此一一分析如下:2.1直译法例:欢赏,借问从此宫中,阿谁第一?似赵家飞燕在昭阳,宠爱处,应是一身承当。
休让,金屋装成,玉楼歌彻,千秋万岁捧霞觞。
(第一出《定情》)She will be the most happy from now on,Like the Lady Swallow of Han;All the emperor’s love will be hers,In a chamber of gold to live,In a tower of jade to sing,For ever and ever to hand him a brimming goblet of wine.这一段涉及到西汉成帝时期赵飞燕赵合德的故事,赵合德居住的昭阳宫一向用来比作受宠嫔妃的住处。
在目的论指导下对《长生殿》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作者:孙昭昭裴超原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4期摘要: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核心理论,其主要内容由德国著名翻译学家威密尔提出,它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法则。
本文主要用这三个原则对《长生殿》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许渊冲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此来证明目的论比其他译本更适合指导文学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法则;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许渊冲译本一、前言《长生殿》是我国清代时期戏曲大师洪昇的代表性作品,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情感故事,并从戏剧冲突角度呈现出了“臣忠子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
目的论确实可以应用到文学翻译的理论指导中来,可以通过对目的论的深入理解和译者深入了解原语作者的写作风格,文本特点和语言的形式以及译文读者的需求等,指导译者译出能够即传递信息,又表达情感的优秀译文来。
二、“目的论”的简介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由该理论派的第二位灵魂人物汉斯威密尔提出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有三个基本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是核心,其他两个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而忠实原则又是从属于连贯原则的。
在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中,目的原则是进行任何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忠实原则。
目的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连贯。
连贯原则明确规定了一篇译文至少应该使译文和译文读者的文化之间是连贯、前后一致的,是可以被读者接受的。
三、利用“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对《长生殿》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翻译古典文学,传播中华文化遗产扬名译界。
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历朝历代,各种题材,他们无所不译,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是为了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弘扬中华文化。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范围和数量都非常广大,“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
许老主张创作型翻译“文学是一加一大于二”除了译作等身,许渊冲还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中国古典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规整的曲牌、婉转的曲调、优美的唱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戏剧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
在我国所有戏剧种类当中,昆曲又独树一帜,被尊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创作于明代,它的作者是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
《牡丹亭》运用诗意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名门闺秀杜丽娘和文质彬彬的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冲破社会阶级藩篱、追求幸福、渴望自由的精神。
加之《牡丹亭》文字水平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戏剧典籍中的精品,从文学艺术角度对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自1939年起,我国开始有译者着手进行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译本有1980年汉学家白芝出版的全译本;中国翻译家张光前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全译本;我国注明翻译家汪榕培千禧年出版的全译本;随后许渊冲父子也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
一、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的一般过程在我国古代,涌现了大量文史经典著作,灿若繁星的典籍作品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作品放在现代来看,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近年来,国学典籍的英译1/ 7事业发展愈发顺利,作为国学典籍分支之一的戏剧典籍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相比于诗词而言,更加反映世情,篇幅更长、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
这些戏剧典籍既有诗词的文采雅致,又能作为古代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若能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翻译,将其传播到更广阔的事业,我国古代的戏剧典籍势必能够发挥更大的光和热。
一般来说,戏剧典籍的英译需要遵循以下过程:首先翻译者需要对戏剧典籍的内容做到深刻理解。
比如对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翻译,并不仅仅要翻译出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生死相依、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翻译出这部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种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真情至上跨越生死的信念。
2016年10月第2卷第5期外国语文研究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Oct. 2016V ol.02 No.5基于《大中华文库》的《长生殿》英译翻译策略研究*张其海 王 宏(滨州学院外语系,滨州256600;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215006)摘 要:《长生殿》是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之一,其精深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杨宪益和戴乃迭 夫妇的译本入选《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
《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介的中国的重大文化工程。
杨译本并未拘泥于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以自然流畅的英语再现了原文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综合运用音译、直译、意译、译注、泛化、省略等多种形式,传神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文化内容。
杨译本和其他译本应取长补短,归化异化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翻译策略应是《长生殿》未来重译的新路径,这对于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长生殿》英译;《大中华文库》;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22(2016)05-0079-091. 引言《长生殿》是由清代初期剧作家洪昇(1645-1704)所创作的一部传奇历史名剧,是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之一,是“中国戏剧史上集大成之作”(王丽梅,2007: 1)。
共50出,以李杨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朝廷政事为副线,两线交织,跌宕发展。
《长生殿》曲文兼胜、场面壮观、情景交融。
其精深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已被译成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多种语言,较之日译本、法译本和俄译本,英译本的传播更广、影响更深。
英译本共七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汉英对照本影响最为深远,英文名称为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以下简称杨译本),于2004年入选国家最权威的重大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于2004年和2010年由外文出版社刊发第一版和第二版。
传统戏曲英译的翻译策略与技巧作者:胡赟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8期【摘要】作为国粹的中国传统戏曲,不仅深受国民喜爱,在国外也有不少的爱好者。
基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们对其进行翻译与研究。
由于其内容广泛繁多,目前学者们对戏曲的英译研究与实践还远远不够。
本文中作者也将探讨中国传统戏曲英译的翻译策略与技巧,期望在传统戏曲走出去的进程中做出贡献。
【关键词】传统戏曲英译;翻译策略与技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36-02中国传统戏曲是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服饰、美学等的一种艺术。
它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作为国粹的戏曲也逐渐走向世界,被国外的观众所认识与喜爱。
京剧、昆曲、粤剧则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国际社会中显现出日益重要的文化地位。
然而,由于中国戏曲品种丰富繁多,至少有上万种剧目。
但已经翻译出版的传统戏曲却不超过五十部。
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英译数量远不能体现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观众缺乏相应的渠道来欣赏了解传统戏曲。
如何让中国传统戏曲更好更快地走出去,让世人更多地了解它,这个问题受到了国内外戏曲翻译工作者们的关注。
一、传统戏曲英译的概况与意义二十世纪前,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国传统戏曲的英译剧本主要是《赵氏孤儿》与《窦娥冤》为代表的元杂剧。
《赵氏孤儿》被18世纪的法国传教士译为法文介绍到欧洲,也是最早走出国门的戏曲剧目。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戏曲《红鬃烈马》被改编为《宝川夫人》,以英文形式在伦敦上演,造成了巨大轰动,并入选了英国中学教科书,开创了中国戏曲改编成外文演出的先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剧目得以翻译,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
前几年,为响应十八大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与推广政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工程”诞生,并于2012年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取得良好反响,到目前为止,此项目已出版发行了第一辑,包括了十本经典的戏曲中英文版本。
传播学视角下杨、戴《长生殿》英译研究荣 蓉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之下,国家先后设立一系列传统经典对外译介的工程,中国典籍作品的翻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戏剧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更不尽如人意。
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曾说:“戏剧翻译研究是最复杂又最受翻译研究冷落的一个领域,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戏剧翻译探讨的最少”。
(Susan Bassnet,1998:32)戏剧作品包含内容之丰富,理解难度之大,使其翻译和研究更为繁杂。
戏剧作品对弘扬民族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戏剧瑰宝,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长生殿》是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洪昇于1688年完成的作品,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剧作之一,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一经问世,受到观众的普遍赞誉。
剧中所描绘的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纷繁复杂,让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其中所暴露的各种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等,也反映当时的唐朝日渐衰落、繁华不再。
《长生殿》作为一部历史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是中国古典戏剧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杨宪益、戴乃迭《长生殿》全译本于1955年完成,此译本受国家资助并收录于大中华文库中,备受赞誉。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即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中国典籍英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传播活动,即通过语言符号的转换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5W”传播模式,即谁(W h 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古代文学英译戏曲中语言构成因素下的文化差异——以《长生殿》为例文/邹蕙鸾摘要:英译戏曲中,译者在语言与文化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常常舍弃语言形式上的对等,从而保证原文语义和文化的完整表达,但通过对原著与英译本语言构成因素“形、音、结构”的分析能够发现,这种翻译方法依然会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制约着源语语言特色的良好传递。
本文通过对英译《长生殿》与原著的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中“形、音、结构”的异同,从而归纳在在英译戏曲中,语言构成因素下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形;音;结构;文化差异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语系,在“形、音、结构”上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修辞手法的区别,同时特殊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
通过对英译《长生殿》与原著的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中“形、音、结构”的异同,从而归纳在在英译戏曲中,语言构成因素下的文化差异。
一、“形”所表现的文化差异汉字为象形文字,其形、音、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汉语书写本身的特点,在汉语的书面表达中,人们常常通过联想等方式拓展汉语的字义、词义。
而英语是拼音文字,形、音、义三者之间往往处于分离状态。
因汉字是象形文字,英语则属于字母组合型文字,由26个字母组成,无固定的词形,所以从结构上无法形成汉语中特有的修辞表达,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常出现的对仗性表达,即对联与诗歌的形式,此类对仗性句子在内容与格律上讲求“和”,体现出对称美,从而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的思想,十分具有代表性。
如:“腹垂过膝力千钧,足智多谋胆绝伦。
”(《长生殿》洪升著,杨宪益、戴乃迭译673:20)译文:Big is my belly and great my strength,I have masterly tactics and boundless courage.这是安禄山自我引荐的一句话,在汉语中,两句话形成对偶,简洁清晰地表达出安禄山对于自己的评价——“有勇有谋”,“力”与“胆”构成意象上的对称,“千钧”和“绝伦”分别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了安禄山在力量上与智慧上均有过人之处,此对偶句表现出汉民族喜将身体与思维上的强大相结合,从而以表达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成语“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文武双全”等。
翻译美学视角下《长生殿》两英译本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长生殿》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以其深邃的美学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翻译家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对《长生殿》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揭示不同译者在处理原著美学要素时的策略与取舍。
翻译美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强调翻译过程中美学价值的传递与再现,对于提高译作的艺术质量和接受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长生殿》及其英译本的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价值。
接着,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即如何通过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两个英译本在传达原著美学特征方面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两个译本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以揭示译者在处理原著美学要素时的具体策略和翻译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加深对《长生殿》及其英译本的理解,促进中国古典戏曲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本文也期望为翻译美学在戏曲翻译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参考,推动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二、翻译美学理论框架翻译美学,作为翻译学与美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旨在探讨翻译活动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标准和审美过程。
该理论框架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美的再创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考虑原文的美学价值,如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等,并力求在译文中再现这些美学特征。
《长生殿》作为一部古典戏曲,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
因此,在对其进行英译时,译者需运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其翻译实践。
具体而言,译者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韵美的再现,即通过恰当的译文选词和句式,传达原文的音韵节奏;二是意象美的传达,即保留原文中的意象,同时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度;三是情感美的传递,即深入理解原文情感,并在译文中准确表达出来。
在对比研究两部《长生殿》英译本时,翻译美学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评价的依据。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部译本在音韵美、意象美和情感美等方面的处理手法,评价其翻译质量。
《长生殿》是香港新纪元演艺有限公司创作的一部古典芭蕾舞剧,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其主要内容是人类与神灵的爱恨纠葛。
从目的论视角来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长生殿》进行可表演性的再现。
首先,在重新设计台前空间时,可以考虑把舞台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表示人类与神灵的两个世界,从而表达两者之间的矛盾。
此外,可以利用舞者的动作、表情和道具来更好地表现人类和神灵之间曲折的关系,特别是可以利用灯光来表现神灵的神秘和神圣,以及人类的孤独和绝望。
此外,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采用更多的古典舞蹈动作,并结合当今的舞蹈元素,以表达人类与神灵之间的矛盾。
此外,可以利用音乐、服装以及舞台设计的手法,来表达人类与神灵之间的爱恨情仇。
总之,从目的论视角来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长生殿》进行可表演性的再现,以更好地表现人类与神灵之间的矛盾。
通过使用舞台空间、舞者动作、表情、道具、灯光、服装和音乐等,可以更好地表达这部古典芭蕾舞剧的丰富内容。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典故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以《长生
殿》英译本中典故翻译方法为例
郭野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3(11)1
【摘要】《长生殿》作为京剧的传统剧目,反映了当时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生活,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代表性。
其中典故的运用使得《长生殿》增色不少,同时也成为翻译的难点。
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对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采用的各种翻译方法的适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分析各种翻译方法的语用效果。
作者发现,总体而言,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文尽可能地跨越语言的樊篱,帮助原文与译文重建了关联,交际意图得以实现,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最后,为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典故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5页(P218-222)
【作者】郭野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徐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从关联理论翻译观看《红楼梦》英译本中典故的处理
2.深度翻译视角下汉语典故的翻译——以《书谱》中的典故翻译为例
3.深度翻译视角下汉语典故的翻译——
以《书谱》中的典故翻译为例4.互文性视角下的典故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为例5.关联理论在文学典故翻译中的应用及重要作用——以毛泽东诗
词中的典故翻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联理论视角下京剧《长生殿》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唐珍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5)002
【摘要】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有其独特性,也存在着共性.在关
联理论视角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就是要达到最佳关联,使译文读者通过最小的努力,感受到和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效果.《长生殿》是京剧的传统剧目,也是当时历史时
期政治文化生活的缩影,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代表性.文章从关联理论出发,从生态、物质、宗教、社会、语言五个方面探究京剧《长生殿》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总页数】3页(P125-127)
【作者】唐珍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 451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乡土文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及其英译本为例 [J], 吴婷婷;方娇娇;戴瑞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J], 万呈惠
3.关联理论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J], 邢颖慧
4.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英译——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
[J], 肖娟
5.关联理论视角下《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J], 程若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生殿》两英译本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比探讨
梁熹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6X
【摘要】古典戏剧为中华文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种,长时间至今它极富特色艺术形式对我国民族鲜明文化内蕴是非常鲜明的反映,但是在对外传播文化交流翻译方面却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生殿》为我们国家戏剧史上非常重要作品,为公认历史古典名剧,其对人性刻画,对历史描绘,无不彰显唯美。
《长生殿》特别因为它曲词优美文明天下,对文字刻画细腻,清远流畅,抒情色彩富有,可以伴随剧内人物身份不同而显露不同风格特色。
把这类戏剧对外翻译,碰到挑战是不难想象的。
但凡可以翻译成功,那么对我国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好处,让国外读者也可以深深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魅力。
基于此,本文着重对《长生殿》两英译本在翻译美学视角下进行对比探讨,以期为相关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总页数】2页(P67-68)
【关键词】《长生殿》;两英译本;翻译美学
【作者】梁熹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I046
【相关文献】
1.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宋词《雨霖玲》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J], 郭先英;刘鸿;陈舒眉;
2.翻译美学视角下《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J], 马睿
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宋词《雨霖玲》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J], 郭先英;刘鸿;陈舒眉
4.翻译美学视角下对《故都的秋》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J], 孔雯雯;李梦雨
5.翻译美学视角下《长生殿》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J], 韩立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长生殿》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作者:胡瑶张利戈玲玲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以《长生殿》中的本源概念为基础,分析了《长生殿》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模式。
指出,《长生殿》中本源概念翻译方法共有6种,其总体翻译模式为意译>直译>合译>换译>省译>音译。
【关键词】《长生殿》;本源概念;翻译模式一、引言本源概念指某一语言社团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思维方式发展过程中孕育的特有概念(何元建,2010:211)。
当前,关于本源概念的研究,多数是从小说、幽默文本、政治敏感性文本或传记中选取语料,其中小说居多,然而中国传统戏曲中大量存在的本源概念的翻译研究却鲜有人问津。
《长生殿》是清代著名戏剧家洪昇的代表作,共50出,其主线是唐玄宗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辅线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朝廷政事,其英译本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是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艺术成就历来为国内外人们称道。
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本源概念的正确传递至关重要。
关于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而言,主要有意译、直译、换译、省略,“但它们在不同文本中的分布究竟如何却鲜有论及。
而调查出这样的分布,才能知道本源概念在真实译本中的翻译模式”(何元建 2010:212)。
鉴于此,我们通过建立《长生殿》及其英译本中本源概念的汉英双语平行数据库,考查传统戏剧文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旨在揭示本源概念在戏剧文本中的翻译过程和方法,以期为戏剧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长生殿》中的本源概念本源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存在过或存在中的实物,以及人类了解世间万物的认知方式(何元建,2010:211)。
本研究根据何元建教授对本源概念的分类将《长生殿》中存在的582处本源概念分为7类,即经典行当类(9处),名称类(172处),宫廷用语类(75处),语言类(107处),宗教类(77处),物质类(91处),以及其他类(51处)。
英译戏曲中语言构成因素下的文化差异作者:邹蕙鸾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5期摘要:英译戏曲中,译者在语言与文化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常常舍弃语言形式上的对等,从而保证原文语义和文化的完整表达,但通过对原著与英译本语言构成因素“形、音、结构”的分析能够发现,这种翻译方法依然会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制约着源语语言特色的良好传递。
本文通过对英译《长生殿》与原著的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中“形、音、结构”的异同,从而归纳在在英译戏曲中,语言构成因素下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形;音;结构;文化差异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语系,在“形、音、结构”上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修辞手法的区别,同时特殊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
通过对英译《长生殿》与原著的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中“形、音、结构”的异同,从而归纳在在英译戏曲中,语言构成因素下的文化差异。
一、“形”所表现的文化差异汉字为象形文字,其形、音、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汉语书写本身的特点,在汉语的书面表达中,人们常常通过联想等方式拓展汉语的字义、词义。
而英语是拼音文字,形、音、义三者之间往往处于分离状态。
因汉字是象形文字,英语则属于字母组合型文字,由26个字母组成,无固定的词形,所以从结构上无法形成汉语中特有的修辞表达,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常出现的对仗性表达,即对联与诗歌的形式,此类对仗性句子在内容与格律上讲求“和”,体现出对称美,从而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的思想,十分具有代表性。
如:“腹垂过膝力千钧,足智多谋胆绝伦。
”(《长生殿》洪升著,杨宪益、戴乃迭译673:20)译文:Big is my belly and great my strength,I have masterly tactics and boundless courage.这是安祿山自我引荐的一句话,在汉语中,两句话形成对偶,简洁清晰地表达出安禄山对于自己的评价——“有勇有谋”,“力”与“胆”构成意象上的对称,“千钧”和“绝伦”分别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了安禄山在力量上与智慧上均有过人之处,此对偶句表现出汉民族喜将身体与思维上的强大相结合,从而以表达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成语“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文武双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