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2
英汉恭维语对比及其应答对策
作者:李天宇吴琼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7期
摘要:恭维是日常交际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礼貌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交际的“润滑剂”。随着时代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怎样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误会、增进友谊和促进发展,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本文以从英汉恭维语的表达形式(词汇特征,句法),表达内容(话题分布,对象)和应答对策等方面对英汉恭维语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旨在寻找如何恰当地给予和接受恭维语的有效途径来化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尴尬。
关键词:英汉恭维语;应答对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
恭维语被誉为“口头礼物”,“社交场合的润滑”,在人际交往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全球性的交际语言,但它也受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交际规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美国人认为恭维别人是很随意的,但他们也常会因恭维中国人却遭到拒绝而感到尴尬万分。对于如何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恭维可以减少误会、增加友谊的问题,国内外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陆续的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J.L .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提出,—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之意”和“取效行为”。1
第5卷第4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5No.42007年12月JOURNALOFNINGBORADIO&TVUNIVERSITYSep.2007
跨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人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英语,同时发现实际生活中和外国人交流起来很难。其中,很难对西方人的恭维语做出合理回答。作为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最多的语言行为之一,任何一种恭维语具有该民族特有的表现模式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近年来,对恭维语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恭维语进行了不同研究:Holmes研究了性别对英汉恭维语差异的影响[1],也有些学者研究了英汉恭维语的应答语差异,英汉恭维语的语言形式等等。本论文中,笔者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英汉恭维语在语用方面存在的差异,并试图找出一些相应对策,以避免人们日常交流中由恭维语引起的误解,以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一、恭维语的语用功能
恭维语是一种礼貌的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所有物的赞美。恭维语也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其构成方式虽然很简单,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功能却不容忽视。
1、转换话题功能
实际会话中,恭维语可以放在不同的言语行为中,用来转换话题,使交际进一步开展。
例如,两个学生在食堂吃饭,
A:Thefoodtastessobad,Idon'twanttoeatit...(抬起头),Oh,whatdoesyourhairpinlooklike?It'sverybeautiful.
B:Mysistersentittomeyesterdayasmybirthdaygift.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本文旨在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两种文化及其语言的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使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对于提高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
本文以英汉问候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英语和汉语的教科书、口语教材、电影、电视剧以及实际交际场景中的英汉问候语使用情况,来探究其差异。
差异分析
1.语音方面:英语中的问候语发音一般较为简单,通常是升调,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发音相对复杂,调型多变,有时甚至会出现降调。
2.词汇方面:英语中常使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词来表达问候,而汉语中则倾向于使用“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词。 3.用法方面:英语中通常在首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使用正式的问候语,而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则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Hey”、“Hi”。而
在汉语中,无论面对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一般的问候语都是“你好”,只有在特殊场合如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才会使用较为正式的问候语。
原因探讨
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历史、文化、语言地位等方面进行考虑。在历史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了问候语上。此外,英汉两种文化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英语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英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简洁直接;而汉语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所以汉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温和礼貌。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地位也有所不同。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而汉语则主要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这也导致了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启示与建议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
作者:陈琼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10期
“入乡随俗”说的是要了解对方的习惯特性,才能更好的交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注意英汉文化的不同也是更好掌握英语学习的前提。这里主要是从礼貌用语中寻找差异。礼貌用语是交际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恭维语和自谦语
中英在恭维语和自谦语的用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方国家在受到恭维和赞扬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恭维着不一致,令人难堪,所以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你应该说“Thank you!”.别人说你球踢得好,你应该说“Thank you!”,说你长得漂亮,你也应该说“Thank you!”。但在我们国家,面对表扬却不能这么直率,对待别人的恭维或称赞人们习惯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比如:“哪里,哪里”,“不行,不行”、“不敢当”、“过奖了”、“你抬举我”、“别损我了”,“我要是漂亮,天下就没有丑人了”等等。学者拉里·阿·萨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西方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努力争先的教育,他们极为重视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将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以求充分表现自己。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强调群体意识,人们重视集体的作用,不喜欢突出个人。因而在礼貌用语方面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自谦习惯。
二、称呼语和角色语
在中国,孩子一般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等等。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礼貌,不懂规矩等。我们不仅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取称呼家人、亲属,而且喜欢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朋友乃至陌生人。比方说,把跟自己祖父祖母年龄相仿的男性叫爷爷,女性叫奶奶;将比自己父母年长的女性称为大妈或阿姨,男性称伯伯或叔叔;有时和辈分相同的人在一起,把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大哥,女性称大姐。而在工作场合,人们较喜欢使用职务称呼。比如中国的行政职务。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小小班组长,都可以用作称呼语。这一方面主要体现了对被称呼者的尊敬,也体现了对其身份、地位的重视。汉语的称呼中,有尊老的传统和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老+姓”。像“老陈”“老张”等,这正是突出对方比自己年长,透出一种尊敬。特别是在学术界,对某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常常称作“某老”或“某老先生”,像在文学界,人们常常称呼巴金为巴老,称呼郭沫若为郭老等。汉语中“称呼”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可以用“上下长幼尊卑”几个字来概括。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恭维语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分析,从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内容和应答方式两方面,分析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并总结出造成英汉恭维语差异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一些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
恭维语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恭维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恭维不是为达到特定目的的阿谀奉承,而是指社会交往中对人对事的一种积极评价。这种言语行为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本文正是通过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从涉及的话题和应答方式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中西方恭维语所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希望这些研究对从事外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对比
1.英汉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差异
英汉恭维语话题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本文仅就英汉恭维语话题
涉及最多的两个方面——“外貌仪表”与“成就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在美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中国对女性在“外貌方面”的恭维可能被认为是违反了禁忌,当传统女性在外貌上受到别人的夸赞时仍感到窘迫不安无言以对。关于“成就和能力”恭维语,因为这两者能反映出实现自我价值所做出的奋斗,因而也是一个颇受欢迎的话题。但是,西方文化中,涉及别人能力的恭维是很严肃的判断,而且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这样做,这类恭维通常出现在上下级之间或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恭维的范围比较广,对别人能力的赞美,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人才有权利这么做;但同时也有年长者对年轻者的鼓励性的赞美,而这仅仅是一种鼓励;同时,年轻者也可以赞美年老者,下级也可以赞美上级,而这更多的是对赞美者的一种恭维。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
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
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
(一)侧重的内容不同
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
From Compliments to Discuss Cultural Distinction in Dail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摘要
恭维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恰到好处的使用它能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避免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 ,它们起着问候、鼓励、致谢、开启话题及缓解矛盾等作用,同时由于中西方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的使用恭维语,而且还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同时比较中西方恭维语在语言形式、应答、恭维目标几个方面的差异,指出跨文化交流中恭维和接受恭维造成误解的原因,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人一向内敛,奉行“慎言”“寡言”原则,在言语上自制而谨慎,对他人的语言又有高度的敏感性,相形之下,美国人则比较外向,惯于表达自己,也愿用语言表达内心世界。他们更相信语言的创造力,强调个人的外向延伸,要解决恭维语交流中出现误解这一问题,只有相互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和文化背景。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只有努掌握彼此之间的语言以及文化背景才能使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尽量少出错误,这不仅对恭维语,对其它言语行为也是同样重要的。
关键词: 恭维语;差异;应答;误解;跨文化交际。
Abstract
Compliments are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If we use it exactly, we can shorten the distance of our communicator and avoid pragmatic failure.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y play a role of greeting, expressing one's thanks congratulating and encouraging others, opening a conversation and loosing conflicts etc. At the same time, owing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such complications result in a 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 course of using compliment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can not only help one use compliments correctly ,but also can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b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liments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analyzing the course of misunderstanding are the key to a successful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have always been reserved,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and reticence, obeying the principle of self-control and carefulness when communicating, having a high degree of sensitivity toward other’s languages. By contrast, the Americans are outgoing. They are prone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willing to use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inner world. They also believe the creativity of language, emphasizing the outward extension of the individual. So only if we understand each nation’s cultural backgrounds can we have a goo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only do we strive to master the language as well as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can minimiz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rrors. This does not only aim at the compliment language, but also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speech act.
中西恭维差异的比较分析
概括: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交流,而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普遍存在着恭维被广泛使用的现象。无论我们是否注意到,赞美无处不在。赞美是沟通的“润滑剂”,使沟通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向前发展。作为一种社交语言,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交距离,还可以连接感情,维持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跨文化交流日益升温。在跨文化交际中,赞美也是存在的。然而,中西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赞美。了解中西恭维及其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沟通中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促进沟通顺畅。
本文首先介绍了恭维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然后讨论了中西恭维,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了中西恭维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恭维;区别;对比分析
1.什么是赞美
恭维,又称恭维,我们先来看看牛津词典对它的解释:“恭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被认为与礼貌密切相关。它是赞美的表达,录取,批准等”(牛津词典,1997:283)。《牛津词典》对它的中文解释是:恭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被认为与礼貌密切相关。它是一种赞美、钦佩和支持的表达。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赞美和恭维的解释:“赞美——动词,用文字表达对人或事的优点的爱”(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10:171)“赞美---动词,赞美取悦”(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10:477)。关于恭维的定义,可以说两部词典还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简而言之,赞美是在某些交流场合中用来表扬、鼓掌、支持和赞美他人的词语。
赞美的基本特征
赞美由两部分组成:说话者的赞美和接受者的回应。赞美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使用积极的评价性语言。赞美语言与其他言语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负面评价词,几乎所有正面评价语言都出现在赞美语言中。赞美的使用与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群体对赞美的对象、内容、场合和反应都有不同的反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赞美的使用场合也有所不同。例如,虽然中西恭维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和谐的关系,但西方的恭维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中国的恭维则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它侧重于表现出尊重和关心对方。对于恭维的回应,西方对恭维的正确回应是“谢谢”,而在中国则是传统的自嘲。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受到表扬时,往往会选择“不接受”、“不同意”,或者回答“没有”或“哪里,哪里”的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
恭维语,作为重要的言语行为之一,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恭维语的功能、话题、恭维策略及句式、恭维语的回应等研究进行回顾,主要探讨英汉恭维语在使用上的文化差异,旨在增强人们对恭维语的进一步认识,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标签: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恭维语恭维语回应
一、引言
恭维语及其回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作为社会交际用语,恭维语必然会受到交际者双方的性别、身份地位、亲疏关系、使用场合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虽然恭维的话题往往离不开外貌、能力与财富,但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在恭维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汉恭维语也是大学英语口语、中西文化、跨文化交际教学经常涉及的话题,对英汉恭维语差异进行探讨,能为教学提供借鉴。本文对英汉恭维语的功能、话题、策略、句式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系统的阐述。
二、恭维语的功能差异
早在1967年,戈夫曼(Goffman)就提出“面子理论”,并指出恭维语通过表达对他人的肯定与欣赏,维护对方的面子。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指出,恭维语可以建立和维护交谈双方的良好关系[1][2][3]。其中,沃尔夫森(Wolfson,N)将恭维语的这一社会功能比作“社交润滑剂”(social lubricants),霍姆斯(Holmes)用“关系稳定的符号”(solidarity signals)来总结恭维语的功能,都非常形象鲜明地展示出它的主要功用[1][3]。的确,恭维语及其回应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恰当的使用能够起到调节、巩固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岀积极地评论。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i号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髙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
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
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而有典型的差异性。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
(-)侧重的内容不同
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而的称赞不多见。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 ” 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二)运用的场合不同